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04

第4章 真实的关公(3)

他谋求的不是个人私欲,不是为了自己讨个“出身”,求个一官半职。他一身武艺,在当时混乱时势中,跟着谁也是一员好将,都能早早地成为军界明星,名满天下,早就能军前美酒,帐下美人,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当然也就用不着忍饥挨饿,衣衫褴褛,顶风冒雪,在兵燹战火中奔波流浪。可是,他看见的,是一个个地方大员颟顸昏庸,花天酒地,心里哪里还有什么朝廷百姓?他听到的,是一个个方面将领拥兵自重,居心叵测,用尽心机明抢暗夺争占地盘,扩大势力范围,觊觎着王朝宝座。江湖漫漫,路途迢迢,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一定多少次地想到过春秋时期那漫长岁月,想到过那衰微的周王室和封国间的争斗与内乱;他一定多少次地想到过那混乱年代天下苍生的苦难遭遇,想到过周游列国推行政治理想和社会宏愿的孔老夫子。从青少年时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到秉承春秋大义的世界观形成,使他牢固树立了尊王贱霸,王朝正统,国家一统的社会观念。汉朝在他的心目中,推翻暴秦而立国,剪除逆莽而振兴,版图辽阔,人口最众,是堂堂神州,是泱泱古国,四方蛮夷,不可侵犯,人民便在大国王朝的荫庇下安居乐业。如今天下大乱,朝廷暗弱,诸侯林立,眼看着就要重蹈春秋战国时代长期混战的覆辙。关羽生逢乱世,有高远的志向,有满身的武艺,岂能只顾自己一己之私?他痛苦,他愤懑,他茫然,但他知道只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这样的历史局面,无法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他也知道自己出身平民,身份微贱,在特别讲究出身、身份的社会中,难以凝聚和号召更多的人来实现匡扶汉室济世救民的壮举。他要寻找一位志同道合的领袖人物来高举义旗,他将终生追随一位以匡扶汉室为奋斗目标的领袖人物,出生入死,无怨无悔,献出自己的一切。

志存高远,而心怀天下。

这是关羽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从古到今,每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都要面对这样的选择,都要审时度势作出选择。走一条随波逐流从容舒适的路,还是走一条披荆斩棘艰苦备尝的路?出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和济世救民的远大志向,出于历史的需要,关羽选择了后者。

实际上,这是历史选择了关羽。

一路上,河东,河内,河南,河北;一路上,查访,观察,寻觅,探询。一个个官员,一个个将领,都让他痛恨,都让他失望。

他已经走过了千里路程,来到幽州地境。

和全国所有的地方一样,这里也是民不聊生,满目凄凉。他不知道,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在等待着他。他的人生道路,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选择:选择崇高,选择正义,实现个人价值,攀登生命高峰,点燃人间希望,成就历史辉煌的人生机遇,就在目前。他的人生,仿佛黄河进入壶口,到了激流澎湃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涿郡。

这时候,涿郡正是遍地桃花含苞欲放的季节。

命中注定,关羽在涿郡,在这个桃花含苞欲放的季节要遇到一个人。许多事实都已证明而且将要继续证明,有时候遇到一个人,就会改变人的一生,就会成就人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是汉王室的宗族,他的祖上是中山靖王刘胜,是西汉王朝第四任皇帝景帝刘启的儿子。根据“嫡长子继位,其余封王,依次递减,代代递减”的宗法制度,刘胜的儿子封侯,封地在涿郡,后来因为犯了某种事故,被降为平民,这一枝派的子孙就都留在涿郡。他的祖父曾在涿郡做过官吏,而父亲早丧。到刘备时候,已经到了织席卖草鞋奉养守寡母亲的光景,已经到了社会底层。但刘备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毕竟宗室之家出身,那见识自是不同常人。他小时候也曾师从于着名的大儒,系统学习过儒家经典,同学中也有后来成了朝廷着名将领或者地方首领的人物。刘备读书不求甚解,不是寻章摘句,只是领略大意。他要学的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他要做大英雄。朝廷的暗弱,宦官的专权,外戚的专横,官员的腐败,都使他更关注和痛恨。“远贤臣,亲小人”的桓帝、灵帝,造成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的局面,是他耿耿于怀终生痛惜的事。看到黄巾之乱遍地燎原,看到朝廷镇抚无方,看到各地军阀割据自行其是,刘备立下大志,要招募军队,发展势力,复兴汉室,统一国家。当时正是朝廷号召地方自行招兵扑灭黄巾之乱的时候,刘备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号召力,打起匡扶汉室报国安民的义旗,取得了当地富户的帮助和支持,招兵买马,已经招募了一支小有规模的军队。世人对刘备的评价是很高的:“先主(即刘备)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刘邦)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曹操),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关羽就在这时候来到刘备的身边,遇到了自己思慕已久寻觅已久的大英雄。

苍天厚爱,关羽遇到思慕已久寻觅已久的大英雄,不只是一位刘备,还有一位张飞。张飞也是涿郡人,也是一位立志扶汉安民的英雄,是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三人相会,英雄相惜,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竟是终生所求,只恨相见太晚。他们立下誓约,以复兴汉室为理想和目标,以刘备为旗帜和领袖,以关张为手足,在国事日颓天下大乱的历史关头,开创英雄造时势的大功业,开创万世太平的大功业!于是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关羽和张飞对刘备非常尊重和敬爱,他们把刘备当成自己的终生追随的领袖,“先主(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关)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同上)。

共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伟大事业,共同的人生大义,把三个人骨肉般地连接在一起。一种义同生死的友情典范,在中国历史上诞生。刘、关、张三兄弟成了人际友好关系的样板,成了人生天地间意气相投生死与共的形而上的理想境界。《三国演义》开篇明义,就说刘关张三人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在桃花盛开的桃园里祭拜天地,焚香盟誓: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恩忘义,天人共戮!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这一天,全中国的桃花都为他们轰然绽放。

从这一天起,桃花就荣幸地进入了中国的历史,就不分季节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地鲜艳。

这时,关羽已二十九岁,还大刘备一岁,也可能是同岁。据当时“论尊不论齿”、“拜德不拜寿”的风尚,关张尊刘备为大,关羽次之,张飞为三。

“桃园结义”虽然不见于正史,但我们可以看到正史中的非同一般的记载: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同上

王(刘备)与君侯(关羽),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

——《三国志》卷四十一,《蜀书》十一,《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兴兵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根据这些记载,根据刘关张三人终生相守的兄弟情谊,说他们有着某种形式的盟誓,应当说不是空穴来风。一千八百二十多年前的这一个传奇般的已经进入历史的事实,应该是可能有过的。桃园三结义已成为中国民间的共同认定。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怀疑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它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永远的敬仰。它也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流中,连“桃园”也成为“三”的代词,喝酒划拳,吆喝“三”,就用“桃园”代替。

桃园兄弟,面临历史的挑战。

这时候,朝廷中宦官与外戚和士大夫集团已经到了大决战的生死关头。经过反复较量,宦官们杀了外戚大将军何进,而士大夫集团又借着为何进报仇的机会全部杀掉了宦官,连一般小太监也不放过,彻底根绝了宦官之害。宫廷中没有了宦官,这在漫长的宫廷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宦官时代正式结束。然而,宦官的覆灭并不是东汉王朝的振兴。被征召进京的董卓纵兵掳掠,淫乱宫廷,随意更换皇帝,将皇帝和朝政全部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逃亡各地的朝廷将领和地方军队借着兴兵勤王的名义,扩充势力,发展军力,割据一方,天下更加混乱。

黄巾起义也动摇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朝廷已经诏令地方自行征兵,地方割据势力反而乘机扩充军队。他们讨伐黄巾已不是为了巩固朝廷,而只是为自己扩大地盘。但他们名义上是名正言顺地镇压民变,就有一定的号召力。刘备就是这时候带领部属投奔地方部队。有关羽张飞扶助,刘备的军事力量也逐渐地小有名气。经刘备的同学兼上级公孙瓒的举荐,刘备担任了平原相,即一个地盘比县域大不了多少的封国行政首脑。关羽张飞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分别带领部分军队,也就相当于当今的县武装部长职务吧。

关羽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生涯。刘备势力薄弱,将不过关张,兵不过数千,没有一片地盘作为根据地,也就无法进行大的发展,只有依附别人以俟机会,慢慢寻找发展机遇。期间他们随公孙瓒征战过袁绍,应陶谦之约抵抗过曹操对徐州的进攻,与吕布联合抵御过袁术,与吕布交恶又投靠了曹操,在代理徐州牧之后又正式任职豫州牧,即军政长官。在曹操旗下,他们抵御吕布、袁术,后来又反攻吕布,消灭了吕布势力。随得胜之军回到首都许都(今许昌)后,他们正式得到皇帝的认可,刘备被正式承认为皇叔,任职左将军,是高级别的军事将领了。关羽、张飞也任职中郎将,成为朝廷任命的中级军官。从涿郡聚义兴兵到这时候,已然十年光阴了。关羽也已经三十九岁。

十年间,关羽受到了战争的锻炼,也受到了政治的锻炼。对于各地军阀,特别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他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手握军权的野心家没有一个是为了维护国家一统和朝廷利益,没有一个是为了天下苍生过上安宁的日子。他们只有个人的野心和集团利益,他们之间的争斗,也像春秋时代一样,没有什么正义可言。而最大的野心家是曹操,对汉王朝的最大危险也是曹操。当年曾经刺杀过董卓的曹操,这时也与董卓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皇帝的名义号令全国。而对于朝廷和皇帝,则颐指气使,缺乏起码的尊重,把朝廷和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上。关羽认为,在黄巾起义已经平息的形势下,如果曹操能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汉王朝是有望振兴的;如果各地大员和军阀能够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天下也是可以太平的。然而事与愿违,情势恰恰相反。只有刘备,念念不忘的是翦灭汉贼,匡扶汉朝。刘备与朝廷中忠于皇室的大臣秘密结盟,尊奉密诏,等待机会讨贼除逆,使关羽看到了希望,也以自己有着这样一个政治领袖而欣慰。王室复兴,天下太平,正是春秋大义,正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宏愿,而摆在关羽面前的历史课题,与六百三十多年前摆在孔子面前的历史课题是完全一样的了。

关羽认为,要回答这个历史课题,答案是唯一的:就是追随刘备,消灭曹操和各地军阀。

在许都期间,他们兄弟曾随同皇帝在许田围猎。同行的曹操,竟然要过皇帝专用的弓箭,射中了一只鹿。多数随行的人们以为是皇帝射中,便欢呼祝贺,而曹操竟把自己的马赶在皇帝的马前,欣然接受。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僭越行为,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是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公然挑战,是要犯上作乱妄图取而代之的公开宣言,是一次篡政夺权的预演和试验。在场的朝臣们敢怒不敢言,而更多的是曹操的同伙和部下,都是曹操的同谋。只有关羽,一个大义参天的人,一个义所当为便要毅然为之的人,勃然大怒,拍马挥刀,就要上前杀掉曹操。

这是正义对于邪恶的宣战,是为国为民为天下的讨贼檄文的实际行动版!

更具政治经验和谋略的刘备制止了他。现场曹操人多势众,即使杀了曹操,难保自身无虞,更重要的是,难保皇帝的安全。

一个可能改变政治局面和历史走向的英雄壮举没有实现。我们不能不说刘备是深谋远虑,也不能不承认当时的条件是不太具备。但是,我们也不得不为关羽这一次失之交臂的历史行动深深叹息,也不得不为关羽这一次启而未动的历史行为深深感动。其实,以关羽那样一个成熟的将领,一个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岂有不知自己行动的危险和后果?面对权臣明显的无礼表现和篡位苗头,他只是难以掩饰和按捺正义的激忿和冲动,只想着为国杀贼以实现历史责任而顾不得自己的安危罢了。

怀着许田杀贼未能行动的深深遗憾,他们只好继续在曹操手下虚与委蛇。曹操是一个大政治家,对他们的政治态度不可能没有觉察和判断,只是出于对刘备皇叔身份和社会名望有所顾忌,才没有过早下手。刘备当然也是个大政治家,他每天在园中浇菜以伪装自己的政治企图。据《三国演义》的描写,有一天,曹操单独约请了刘备,青梅煮酒,议论天下英雄。曹操有意试探,刘备故作茫然。数遍各地军阀,都不为曹操属意。曹操突然出击,声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直刺刘备要害。刘备突遭袭击,事变仓促,难以应对,举止失措,被吓得丢掉了手中的筷子,也就暴露了内心的真实和惊慌。正好空中响起一声巨雷,刘备从容拣起筷子,说道:这雷声好怕人,把筷子也震掉了。这才应付过去,才使曹操没有顿起杀心(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些描写当然有着作家的情节虚构和故事编织,看起来非常好看,但曹操与刘备说起唯他们二人是天下英雄这件事实倒是史书有载的,刘备巧借雷声作掩饰也是有所记载的: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同上,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曹操手下的险恶处境,可以想见。

而关羽对于曹操的认识,当然也在不断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