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26

第26章 文化的关公(5)

《三国演义》的政治倾向是明显的,就是“拥刘反曹”,相同于南宋大儒朱熹的历史观。虽然这里有着封建正统“家天下”的落后的历史观念,但更深刻重要的是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拥护宽仁爱民、知人善任、诚信待人、讲求义气的“明君”,反对残忍奸诈的“暴君”的普遍愿望。《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也是明显的,就是宣扬忠义精神和人民对国家一统的渴望。应该说它有着时代的局限,更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关羽是《三国演义》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塑造得最好的艺术形象之一。在塑造人物方面,《三国演义》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一批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活跃在小说里,也就活跃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里。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曹操、关羽、诸葛亮是小说着力描绘的“三绝”:曹操权诈百出,才足欺世,乱世奸雄,为“奸绝”:诸葛亮智慧超人,算无遗策,为“智绝”:而关羽义重如山,凛然正气,则是“义绝”。真要比起来,还是关羽的形象塑造得最好。鲁迅先生正式的学术意见是:其他人物,状写得还是有艺术上的缺陷,“亦颇有失……惟於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见《中国小说史略》)。

关羽的忠义,在小说里,罗贯中以自己卓越的艺术功力,通过土山约三事、秉烛达旦、身在曹营心在汉、挂印封金、拜书辞操、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古城会兄、义释曹操、独镇荆州、北伐曹魏、英勇就义等等故事情节,完善了关羽的历史事迹,提升了关羽的精神品格,塑造了关羽的忠义形象,使关羽成为千古不朽的忠义的代表和英勇的化身。在小说中,关羽的音容笑貌、神情心理跃然纸上;冲锋陷阵、斩将杀敌如在目前,在给了读者极大的阅读满足的同时,关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的艺术描写是非常令人称道的,它叙述故事和描画人物都达到了至高境界。在历史记载中,董卓部下的大将华雄是孙坚斩杀的,而在小说里,却成了关羽的一个重要事件。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派大将华雄迎敌。这个华雄本事了得,诸侯们的七八个将军都败在他的手下。诸侯同盟的首领袁绍就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策。这时候刘备只是一个县令,关羽只是他手下的一个马弓手,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刑警队长那么大的官儿。刘备是作为北平太守公孙瓒的部下参战的,军事会议上只能站在公孙瓒的身后,关羽当然更靠后些,站在刘备的身后。见到那些省级、国家级将军出去一个被华雄杀一个,关羽就耐不住,自告奋勇要出帐杀敌。具体情节是这样写的:

……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弓马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

——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形势的危急和凶险,诸侯们的畏葸和无能,袁绍的颟顸和庸俗,袁术的霸道和偏见,曹操的识人和爱才,都描写得活灵活现。不正面写战场,却写帐内诸侯们听得惊心动魄。酒尚未凉,关羽已经提着华雄的头回到帐下。这是关羽追随刘备以来第一次在“国际”战场上亮相,第一次在众多的大人物面前大显身手。通过小说的描写,关羽位卑志大、武艺高强、不畏强手、矜持自重的神勇品格,在斩华雄这个事件中都表现了出来,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这才是第五回,可以说描写才刚刚展开,关羽的形象就树立了起来。在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偌大篇幅中,从第一回就开始让读者看到了关羽的形象: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问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梁人也……”

小说浓墨重彩描写关羽的故事就占据了二十多回,直到第七十七回牺牲,而后还有他显圣杀敌的描写。可以想见,作家在完成了全部描写后,关羽的形象会是多么丰满和光彩照人。

我们知道,读者熟悉的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也是作家的虚构。但这个虚构的故事对关羽形象的刻画却是非常成功的。民间谚语说,“曹操虽坏,但对关公是真好。”关羽受曹操厚遇之前,许田射猎,见曹不轨,就要挺身而出拍马挥刀。徐州被俘,受到曹操的尊重和厚遇,特别是任其不辞而别千里寻兄,这是除了曹操之外谁也难以做到的。斩颜良诛文丑,报了曹操的恩情;挂印封金,拜书辞曹,可以说恩怨两清。可是千里寻兄的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派张辽送来了通行证,对斩杀六将和蔡阳之事不予追究,关羽在心里不能不又有所歉疚。关羽为人,于情于义是不能稍有欠缺的,于是,华容放曹,对关羽来说,就是必然的了。曹操是国贼,当杀,但关羽所欠的恩义尚未报完,关羽就不能杀,可请别人杀;关羽报完之后,那关羽就要杀了。华容放曹,天大的恩义也报了,已经报出多头了。到北伐曹魏时,关羽率正义之师为国讨贼,立场坚定而旗帜鲜明,那就不客气了:大军压境,势如破竹,克襄阳而围樊城;乘雨开河,水淹七军,降于禁而斩庞德;威镇华夏,逼得曹操要迁都以避锋芒。什么厚遇人情,个人恩怨,早已一笔勾销,眼中汉贼分明,国家大义昭然,可惜关羽再没有遇到曹操,历史又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这一情节虽属虚构,不属于历史的真实,但却符合艺术的真实,对关羽性格的塑造是有特别强烈作用的,是关羽人格的最高发展和表现,是作家塑造人物“义绝”形象的重要一笔。清代着名文人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评到这一情节,给予关羽极高的评价:“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而中国新文化的主将鲁迅,对此也予以肯定:“写华容道上放曹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致写于元末明初,经过说书艺人和知识分子的不断丰富评改,约三百年后,于清康熙年间出现了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本。毛宗岗父子对罗着进行了修改、增删、评点和完善,最后定稿,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定型本。这样,这部小说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思想性也大大增强,对《三国演义》的最后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三国演义》成为我国历史小说的范本,三国历史成为普通大众最为熟悉的一段历史。它所反映的“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成败之本”是中国古典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对后世的朝代兴替有着一定的借鉴。清代着名文人金圣叹称《三国演义》是“第一才子书”,他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而演三国者,又古今为小说者之一大奇手也。”“……而今而后,知第一才子书之目又果在《三国》也。”(见毛宗岗修订评刻本《三国演义》原序)他的这些评价应该说是确当的。《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小说的特殊功能,它的影响力甚至不在《论语》、《孟子》之下。在普及历史教育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和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得了做人和应世的本领。”(胡适:《三国演义序》)而更有意义的是它使三国人物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其中最让人们敬仰和崇拜的就是关羽。

《三国演义》为人们提供了关羽的文学定型,是关公经典形象的最后的完成者。

艺术,传播了关公;关公,也成就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