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24

第24章 文化的关公(3)

尊崇关羽的高贵精神和品格,传颂关羽的英勇无敌和声威,就这样从民间开始。威镇华夏,关羽的社会知名度覆盖了魏蜀吴三国的广大地区,关羽的军事成就和悲剧结局,是当时最重大的国际新闻。关羽的一切,既是各国上层社会的舆论热点,更是民间底层社会热衷的谈论内容。在流传的过程中,关羽的忠义精神,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敬仰;关羽的绝伦武艺,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钦羡;关羽的不凡经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说。

关羽,成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经久不衰的话题。

关羽的事迹,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关羽的故事被传说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离奇和完美,于是关羽的形象就被传说得越来越伟大,越来越高尚。

关羽是历史,又是现实。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代,五胡乱华,天下混乱,华夏国土支离破碎,兵燹战火中的中国百姓盼望能有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出来收拾山河。面对当时众多小朝廷的文臣武将,人们用关羽(大多还要加上张飞)作为他们当然的参照和衡量的标尺:

——晋将刘遐,作战勇猛,攻城掠地,无坚不摧,大家比之为关张(见《晋书·刘遐传》);

——北魏平东将军杨大眼,以骁勇着名,在与南朝齐、梁作战中,屡建战功,“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杨大眼传》)。

——南朝宋国的薛彤、高进之,“有勇力,时人以比张飞、关羽”(《宋书·檀道济传》)。

——南朝宋国的薛安都,少年时就以勇敢闻名,后为朝廷的左军将军。当时豫州刺史鲁爽叛乱,朝廷派薛安都前去平叛。薛安都勇猛冲杀,打败了鲁爽的前锋部队。鲁爽全军撤退,仗着自己“累世将家,骁猛善战,号万人敌”,亲自断后。朝廷部队追赶上叛军部队,“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往刺之,应手而倒,左右范双斩其首,爽众奔散”(《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史书记载了当时人们对薛安都的称赞,说他破阵杀敌就像关羽一样:“安都单骑直入,斩之而反,时人皆云关羽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卷四十)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总是后一个朝代与前一个朝代军事较量和争夺的过程,是不断兴亡更替的结果。这些不断的争夺更替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涌现了一些驰骋疆场的武将,一些英勇杀敌报国安民的英雄。在崇尚英雄的国度里,他们成了世代人民赞赏褒扬的人物,成了世代人民的精神倚仗。而关羽便成为这些英雄人物的集中代表。不论哪一个朝代的英勇武将,不论哪一个国家的英雄人物,老百姓都能把他们与关羽联系起来,都把他们当作关羽的影子。关羽,在老百姓心中留下的印象是太深了。

于是,关羽便成了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说唱等种种俗文化形式中的重要内容。关羽的形象,成了战火纷飞时期渴望天下太平的人们的心理期待;关羽的故事,成了和平时期的人们满足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关羽已经成为文化的关羽,成为中国受众最多、普及面最广的文化存在。

渐渐地,俗文化中的关羽题材开始向文人创作过渡。历代文人,不得不关注起民间文化中的这一经久不衰的创作内容。文人们发现关羽题材是最受欢迎而且最能引人入胜的,当然就要从民间文化那里吸取这个题材丰富自己的创作。这样,关羽题材便由民间创作升华为文人创作,便由普及走向提高:

民间传说开始走向历史传记;

民间故事开始走向小说;

民间说唱开始走向戏剧;

关羽,就这样从民间走向经典。

史传对关羽的简单记载和有关关羽事迹的大量民间传说,凝结为元代着名文人胡琦的关羽传记《关王事迹》,凝结为明代着名文人、朝廷最高文化部门负责人钱谦益的《关圣帝君传》;凝结为清代卢湛编撰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清代这本传记经过多次修订,重刻竟达九次之多。初刻版是清代名臣兵部尚书于成龙作序,第八次重刻则由关羽五十六代孙、帮助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烟的抗英名将关天培作序。这些版本,应该说是关羽传记的经典着作了。

咏史抒怀,是诗人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方面,咏史诗即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种类。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波澜壮阔,风起云涌,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历代的咏史诗,莫不把三国历史和人物当作重要题材。诗人们寄托感慨、抒发感情,关羽巨大功勋和悲壮人生当然是最好的创作素材和吟咏对象。我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时代是唐朝,唐朝一些着名的诗人,都把他们充满诗意的目光,在关羽的身上聚焦。

诗圣杜甫,有一首《奉寄章十侍御》,其中写道: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尤宜借寇恂。

关羽是国家干城,其资历威望是驻守荆州的最合适的人选,是不能轻易调离的,是无可替代的。借关羽守荆州事,影射不应把章彝调离回朝。意见中肯,表达又婉转,是诗人老杜心忧国事关注政治的一种爱国思想的反映。杜甫的诗是充满爱国主义和人民性的,用关羽来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和人民性,是太适当不过了。

唐初礼部尚书虞世南,是着名文人,他在《鸟磁鼎铭》写道:

利不动,爵不系,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

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备纲常,古今绝。

作为朝廷最高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对关羽的评价已经有着官方立场了。那评价也是极高的。

着名诗人岑参,刚好是荆州籍人,对关羽的事迹自然是熟悉的,关羽的名字在他很小时候就有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又入蜀为官,直到退休客死成都,对蜀汉的事业更有了深刻认识。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写诗中常常表达对英勇武将的敬仰,关羽、张飞都是他经常提到的:

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把关羽和张飞与汉武帝时期着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可见关羽在后世诗人心目中的位置。

晚唐诗坛领袖李商隐,曾在东川节度使府中任幕府,就是秘书之类的官员,在四川工作多时。节度使奉调回朝,他也随着离开川东,路过广元筹笔驿。筹笔驿是一处历史古迹,是当初诸葛亮伐魏曾经驻军的地方,做过蜀军的战役指挥部。诸葛亮曾在这里筹划军务,指挥军事。诗人路过这里,自然会感叹三国史实,抒发对关张的怀念和对诸葛亮的惋叹之情: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筹笔驿》

虽然诸葛亮确实有着管仲、乐毅那样的文韬武略,但关羽、张飞过早地死去,失去了能征惯战独当一面的将军,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蜀汉事业失去了关张,留下诸葛亮独撑危局,终于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实在让人惆怅与叹息啊!

诗人一千多年前的惆怅与叹息,简直就是今天我们的惆怅与叹息。而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郎士元在关庙前与友人告别时,对关羽的历史功绩作了全面回忆,使这次离别有了不同寻常的苍凉感: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古今。

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壮穆侯庙别友人》

至少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关羽已经是忠义的典型,是英勇的典型。

到了明代,随着关羽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关羽形象日益偶像化,明代诗人对关羽题材的关注就更为广泛了。众多的诗人,用更加钦敬的笔触,赞美关羽的形象和精神。我们只要选择几位第一流诗人的作品,就可窥得全豹:

有文无武不威如,有武不文不丈夫。

谁似将军文复武,战袍不脱夜观书。

——文征明:《关帝读麟经》

白衣岂至计,陆竖偶成功,

天将移汉祚,先忌绝伦雄。

——袁宏道:《谒帝墓》

汉寿侯,义且武,冠三军,震华夏,

……死犹怒,髯如虬,眼如炬,

吁嗟汉乎天不祚,有马不践中原土。

侯虽身亡神万古。

——李东阳:《咏汉寿亭侯》

曹氏据七州,威力方盖世。云长鼓偏师,一战挫其锐。

似忆白马围,欲徙铜鸵避。国贼碧眼儿,窃败乃公事。

昭烈与孔明,兹时诚失计。三万黄头军,顺流下白帝。

退可伐贼谋,进可厚师继。既蹶兴愤师,中原了无意。

竟令涪江水,酿作永安泪。

——王世贞:《咏史》

还有一首诗,写的是很好的,对关羽的评价极高也很中肯,流传也甚广泛,只是我们一时弄不清作者是谁: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诗歌是雅文学,是官方和学界共同认定的尊贵文体,代表了时代的文化主流形式。历代诗人,都用诗歌来咏史、言志、抒情,来凭吊古人,来抒发历史的感怀,来表现以史为鉴的人文关怀和以史明志的人生理想。士人阶层(当然包括诗人)是社会文明的承载和传递者,他们以关羽这个活生生的精神标本,以自己儒家精神的理想追求来描绘理想人物,叙述关羽的事迹,凭吊关羽的遗迹,传颂关羽的人格形象,把关羽的民间形象升华为经典形象。各种关羽题材的诗歌,在历史的咏叹中注入了深刻的人文思想,在对关羽悲剧结局的描述中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对关羽文武兼修承继春秋大义的赞颂中体认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之魂。在他们的笔下,关羽逐渐提纯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与孔夫子并列的文化巨人、文化符号和文化偶像。

如果说雅文化对关羽的经典形象主要是提纯升华的作用,那么可以说俗文化更多的是对关羽经典形象的深入和普及;雅文化塑造关羽形象的精神和心灵,关注的是提升;俗文化则表现关羽形象的具象和外化,优势在于通俗和广泛。关羽成为文化符号和文化偶像,雅文化和俗文化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一样是形成关公文化现象的经典文本。

受众最广泛的是戏剧。中国戏剧在很早以前就已有雏形,傩戏、锣鼓杂戏等早期的剧种就演出关羽的故事。据史籍记载,最早在隋朝炀帝时,就有宫廷团体排演了三国戏在曲江池演出,让朝廷大臣观看。唐玄宗时在宫廷创建梨园,是那个时代国家级别的专业戏剧团体,演出的三国戏更多。北宋时期,市井勾栏已有皮影、木偶戏风行,关羽故事也是这些剧种的重要剧目。

张耒的《明道杂志》,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宋年间,汴京开封城里,常常有演出皮影戏的,也常演三国剧目。有一个富家子弟,公子哥儿吧,是个皮影戏迷,也是个三国戏迷。每看到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伏兵擒拿,凛然不屈,要被推出斩首,就大哭起来,哀求弄皮影的人不要斩。弄皮影的人说不斩关公戏就无法往下演了,可以想个法子。他们寻思关羽忠义英勇,应该受到后人的钦敬,戏演到斩关羽的时候,看戏的人可以摆起酒肉祭奠。祭奠完了,这一段戏也过去了,戏剧故事可以继续进行。这个富家子弟高兴了,立即答应采纳这个办法,他家也有钱干这个事。于是就拿出钱来,招来一些无赖小子都来看戏,看到关羽被斩,就用酒肉祭奠关羽。这帮小子们祭奠完了自己喝酒吃肉,祭奠仪式也还像模像样。关羽一死,小子们就说:“关爷爷升天去了!”

张耒是苏东坡的学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苏东坡也非常器重的文人。他担任过秘书省正字、起居舍人等职务,皇上每天的一言一行都由他记录,国家大事都由他记录。他在工作之余,在业余写作时,把自己亲见亲闻的这些街头故事也记录在书中。以他的职业习惯和文学地位,想来不会是假。可见,在北宋时期,关羽题材就是戏剧经常演出的剧目了。元代着名文人陶宗仪,博览群书,广见博识,他在自己的《南村辍耕录》中,记载金院本有《大刘备》、《赤壁鏖兵》、《骂吕布》、《襄阳会》等六出三国戏,每出戏中都有关羽的形象。院本是最高艺术团体的保留剧目汇集,其艺术资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元代,杂剧成为文学的主流文体,非常兴盛,而三国戏则是杂剧的重要内容。真正在舞台上树立了关羽经典形象的大戏剧家,直到这时候才出现:

——他就是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关汉卿。

非常有意思的是,关汉卿是关羽的后裔,更准确地说,是关氏家族的后裔,当然是河东解州人。他是否出生在解州,没有准确记载。他一生主要活动的地方在大都,即元朝首都北京,因而许多史籍记载他是元大都人,但他的始祖关氏和祖籍解州,则是近代学者共同认定的。当代着名戏剧家田汉在他的同样着名的话剧《关汉卿》里,写到关汉卿用戏曲做武器反抗和鞭挞黑暗势力时,就受到了关羽精神的激励:

将碧血,写忠烈,

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

——田汉:话剧《关汉卿》第八场《蝶双飞》

在剧中,为解救被冤狱的关汉卿,市井民众万人签名写成“万民禀帖”为他喊冤,要求释放。主管这个案子的官员不好与上级争辩,就把禀帖两次驳回,谁想每次驳回后第二天在应办案卷中又出现了。这位官员是信奉关公的,他的签押房(处理案卷办公室)就挂着关公像。剧中这样写道:

……

和礼霍孙 我不好为着这事与孛罗他们争论,所以把那张万名禀给打下去了。可是奇怪的事儿就来了!

撤里不花 什么奇怪的事儿呢?老大人?

和礼霍孙(低声)我把那张禀帖打下去两次,可是两次都又回到我的桌子上来了。你看这事儿奇怪不奇怪?

撤里不花 真是奇怪,不过,古来善于断狱的大臣像包待制(包公)那样也有过这样的事。您走的时候呢?

和礼霍孙 我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把万名禀搁在这儿的。(翻阅)咦,没有!(急找案上公文,大惊)天哪!又在这儿!

撤里不花 哎呀,记得禀帖上说关汉卿原籍是蒲州的。

和礼霍孙 那么,莫非?(他望着香烟缭绕中的关公像)

——暗转

——田汉:话剧《关汉卿》第十一场

在田汉的笔下,是关汉卿的先祖关公保佑他逢凶化吉。这虽然是艺术描写,却也不能视为胡编乱造。田汉,可是一代文宗,是中国现代戏剧执牛耳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啊。

关汉卿在元朝没有做过官,而是把全部的精力和才能都投入到戏剧创作中,投身到排练演出元杂剧的艺术活动中。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元杂剧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占据着最高艺术地位,而关汉卿则是元杂剧顶尖级别的代表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一起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且排在首位。关汉卿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戏曲剧本,有名的有《窦娥冤》、《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等。而《关大王单刀赴会》则是表现关羽英雄形象的最具影响力的剧目了。

关汉卿以他的娴熟的戏曲语言和舞台经验,以关羽亲身经历的历史事实和宋元时期平话说唱中的故事情节,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伟岸、英勇、大义凛然的关羽戏剧形象。关羽未出场前,剧中的人物连说带唱,给观众介绍了关羽一生的丰功伟业。靠着艺术的魅力,关羽的英雄形象深入到我们的心里。

(末唱)【鹊踏枝】他诛文丑逞粗躁,刺颜良显英豪。他去那百万军中,他将那首级轻枭。

(末云)想关云长但上阵处,凭着他坐下马,手中刀,鞍上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唱)【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是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

——《单刀会》第一折

(末唱)【尾声】……关云长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兽,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

——《单刀会》第二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