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20

第20章 历史的关公(11)

这里说的“冥诛”,就是我们常说的鬼神追魂,和民间说法一样。民间说法当然是迷信,但人心向背显然。朱熹是大学问家,不至于会是迷信,只是激忿之情溢于言表而已。我们以历史唯物论来分析,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吕蒙对杀害关羽破坏联盟在本集团产生的巨大反响和不同意见有了深深的恐惧,感到了自己的罪孽深重,认识到了自己对东吴的前途命运造成的严重问题,预感到自己将在历史上会留下丑恶的形象,从而产生了很沉重的心理压力。成小功而坏大计,破坏了孙刘联盟,也造成了内部的分裂,给东吴也造成了巨大灾难,他怎能不死?他实在该死,死得轻于鸿毛。他还没有认识到他对实践春秋大义、对扶汉济民国家一统造成的巨大历史遗憾呢,他应该死一百次还死有余辜。

这能是偶然的吗?

关羽的首级传到洛阳,曹操见了,当然很容易看穿孙权的意图,也很怀念当初对关羽的知遇之情,于是隆重祭奠关羽,并配以沉香木刻成的身躯,葬于洛阳南郊。不久,曹操也郁郁而死。关羽被害,张昭从南京赶到当阳,申明利害,制定移祸之计,安葬关羽,函封关羽首级呈送千里之遥的洛阳,曹操识破孙权的意图,刻制沉香木身躯配葬关羽,这要用多少时间?而关羽被害到曹操之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腊月二十二日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二十三日,中间只有整整一个月,整整三十天。就是说,曹操看到关羽的首级,安排好关羽葬礼,没有几天工夫,他自己也死了。

曹操之死,民间倒是没有关羽英魂追命的说法,但其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明显的。曹操就算也是有病(多年头风),也算年事已高(六十六岁),但在于禁失败后亲自统领大军开赴前线,亲自指挥,协调全局,只是未来得及与关羽直接作战,荆州就被吕蒙偷袭,关羽只好返军回救荆州去了,两个人没有在阵前相会。这说明曹操的身体状况是很正常的。他迟不死早不死,就在见了关羽首级后的几天内死去,不能说是很自然的事,也不能说是凑巧的事。曹操见到关羽的首级,不能不想到关羽的忠义精神和毕生的奋斗,不能不想到自己与关羽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生命意义:

——关羽喜读《春秋》,行军作战之余手不释卷,以忠义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曹操自己,毕生钻研《孙子兵法》,妄图以军事手段实现野心。

——关羽以扶汉兴刘济世救民为终生事业;而曹操自己,明托汉相,实为汉贼,一生都在为篡汉作切实准备。

——关羽仁厚爱民,善待卒伍;而曹操自己,动辄“屠城”,杀人无数。而且多疑残忍,对后妃、皇子、同僚、部下、名人,世交、恩人、侍从,稍有不称己意,杀之后快。

——关羽光明磊落,曹操奸猾阴暗。

——关羽交友以诚,曹操处人以诈。

——关羽不近女色,曹操荒淫无耻:他一生竟有十三个正式夫人,还有众多姬妾,儿子就生了二十五个,还不算在征战中到处渔色。收降了张绣,就霸占了张绣的婶娘,造成张绣复反,造成了儿子、侄儿和大将典韦的牺牲。吕布部将秦宜禄奉命去联结袁术,为增进两家关系,“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见《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第三,裴松之注引《献帝传》)。后来在他们一起围攻吕布时,答应把秦宜禄抛弃的妻子杜氏许配关羽。城破后,曹操见到杜氏容貌格外美丽就纳入军帐占为己有。无耻也无信义,无以复加。

关羽的一生,是实践春秋之志的一生,是大仁大义的一生,绝伦逸群,至大至刚,光明磊落,浩然正气;忠贯日月,义薄云天,仁济苍生,勇冠古今。他将立万世人极,树人伦师表;他将成为华夏之魂,他将代表民族精神。

而曹操自己呢?

论条件,论能力,曹操应该是治世之能臣。作为大汉王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并没有什么恶行,没有对历史和人民造成什么危害,对于所有政治势力对于当时的混乱时世,还是有着一定的号召力,对于统一天下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正如袁术欲称帝时其部下主簿阎象劝谏的那样:“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并不具备有道伐无道的普遍认同。曹操如果真有济世救民之志,只要真心匡扶汉朝,还是能够团结大多数,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平定动乱而统一全国,华夏人民就不会又陷入几百年的分裂和兵荒马乱之中。而曹操却做了乱世之奸雄。其原因,就是个人的品质,个人的道德,就是他的私欲、权欲和野心,就是对帝位的觊觎和无穷尽的享乐欲望。他把混乱时世中最容易作为统一象征的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极尽欺辱之能事,引起朝廷中的不断反抗和动荡,也给地方军阀不统一于中央的野心膨胀造成口实和理由;他不断发动战争,而动不动就是“屠城”,残害人民;他把邺郡经营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兴建宫殿,广纳姬妾,扩充仪仗,大大超过了皇帝的排场和享受;他强迫皇帝封自己为魏公魏王,凌驾于朝臣和皇帝之上,杀害忠于汉室的大臣,把朝廷变成自己魏国的家天下,充分完成了篡汉的准备,机心深远地透露了把帝位留给自己儿子的阴谋(“操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见《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在他死后不到半年多,他的儿子就按照他的遗命推翻了汉朝。

曹操的一生,是不忠不义的一生,是奸诈阴险的一生,是造成更大混乱而残害百姓的一生,是倚仗霸权恃强凌弱的一生,是要在历史上留下永世骂名的一生。曹操对自己人生恶行和身后评价,不会没有基本的估计。他和关羽都是历史人物,而历史人物是要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不论嘴上怎么说,所有的历史人物没有一个是真正不在乎的。

(到了当代,许多大人物提出为曹操翻案,说曹操是一个英雄人物。毛主席说:“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剧里那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郭沫若写文章,题目就是“白脸曹操还是黑脸曹操?”若论能力和智谋,还有军事业绩,曹操当然颇不平凡。但他恃强凌弱,阴险奸诈,谋害忠良,屠杀人民,觊觎皇权,篡汉夺位,这些历史事实是谁也不能否认的。要说是英雄,只能说是奸雄,历史和人民早已有定论。权威如毛主席,渊博如郭沫若,也不能把这个案翻过来。你能说曹操忠义仁厚吗?你能说曹操光明磊落吗?你能说曹操诚信宽容吗?到如今舞台上的曹操,仍然是白脸曹操。黑脸是他的老乡包公)。

曹操和关羽不论在精神上还是行为上,都存在着巨大反差,这是曹操自己也不能否认的。

关羽与曹操虽然是敌对阵营,但曹操内心对关羽是十分敬仰的。对关羽的大忠大义,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是真正了解和理解的。面对关羽的首级,面对关羽崇高的生命,他不能不进行一番对比和思考,不能不产生非常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不管口头上承认不承认,曹操的内心一定是会愧疚和惭恨的,是会感到无地自容的,也是追悔莫及的。在即将进入历史的时刻,曹操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心底的波澜是难以平复的。曹操不是一个草莽英雄,而是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化巨子。他虽然在行动上一直实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负我”,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文化人格的影响,曹操实际上也是不能完全摆脱的。关羽之死对曹操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造成了他的突然死亡,这是不会有疑义的。

曹操死于对自己人生的否定,死于对自己与关羽精神较量的巨大反差的追悔,死于对自己身后历史评价的恐惧,应该是合乎情理的论断。

难道能是简单的巧合吗?

这一切,当然不会没有一点我们的主观倾向,但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是:关羽死了,他的两个最主要的敌人就紧跟着死去了,死得迅速而又神秘,离奇而又必然,让人感叹而又快意。

而且,关羽活着,曹操就不敢公开篡汉;关羽死了,曹丕就推翻了汉朝,建立了魏国,虽然是在半年多之后。这半年时间,是他不得不平稳曹操突然死去的政治局面。要是曹操不死,他连一天也不会推迟篡汉的步伐。大汉王朝,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国力最强、历时最久的王朝,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用以冠名的王朝,就这样灭亡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关羽之死,造成了这样难以言说的历史结局。

同样让我们感叹的是,关羽死后,刘备承继汉统,以大汉皇帝的身份,举全国之力,兴复仇之师,东下伐吴,为关羽报仇。出兵之前,关羽的另一个结义兄弟张飞,因急于军备,挞伐部下,被部下杀害。而刘备自己,也因复仇心切,军事指挥失当,兵败骁亭,死于白帝城。蜀汉的事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损失,造成了四十二年之后蜀汉的败亡。大汉王朝最后的复兴希望还是无可挽回地破灭了。

“遗恨失吞吴”(唐·杜甫)。不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刘备都因为讨伐东吴受到责难,被认为是不顾大局只顾结义之情而造成蜀汉亡国的遗恨。决定征吴之前,群臣纷纷反对,赵云严肃地提出意见:“国贼主要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消灭掉曹操,孙权自然就会降服。现在曹操死了,他的儿子曹丕公然纂汉,天下人心都希望我们兴师讨伐。我们把主要敌人放在一边,去和过去的盟友交战,不论谁赢谁输,都对扶汉讨曹事业不利啊!”(见《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赵云是老资格,是老战友,刘备虽然不听他的意见,但也不便发脾气。后来秦宓也提了同样的意见,刘备就不客气了,把他关进了监狱里。

真的是顾小义而忘公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