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21

第21章 历史的关公(12)

以刘备这样一个大政治家,又是非常善于隐忍韬晦不为情绪左右的大英雄,岂能不懂曹魏是主要敌人?岂能不懂联吴抗曹才是扶兴汉室的大政方略?自从接受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到如今,奋斗了十五年,联吴抗曹一直是第一国策,刘备还能忘了?实际情况是,关羽一死,张飞也因此而死,而自己也因此心痛身疲,受到的打击是无法恢复的。昔日争夺天下的主要资本,是自己和关、张二弟。这是连敌人都看得清楚的。东吴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曹魏程昱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连孙权也说过:“非刘豫州莫可以挡曹操者。”(《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这些人都是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的判断当然是准确的。加上诸葛亮,再拥有了荆州、益州两大战略基地,这才风云际会,天造地设地具备了抗曹扶汉的基础和条件。现在,荆州已失,横跨荆益的战略基地损失了一半,自己的儿子刘禅年幼又无能,只有诸葛亮一个人是独立难支的。刘备嘴上不能明说,但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经营一生的资本和力量已经因为关羽的死去而基本丧失了,自己终生的理想追求和扶汉大业也因为关羽的死去而无法实现了。已经如此,既然如此,那何不拼着自己的老本,拼着自己的老命,为关羽报仇,从而实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呢?从而实现与天地同辉的人间大义呢?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不再需要韬光养晦,已经不再需要从权机变,已经不再需要“巧借闻雷来掩饰”,已经从一个政治领袖还原为一个热血奔涌的大丈夫,已经把政治家的圆滑还原为真性情,已经把原来的政治理想还原为形而上的人间大义。这是退而求其次还是更上一层楼,已经不需要再作分析。扶汉事业是不可能成功了,统一天下是不可能完成了。政治和军事的胜利已经不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要用自己的生命实现道义的胜利。自己的有生之年,残衰之躯,只能再做成一件事,就是像关羽一样,躬行春秋之志,彰显大义于天下了:

——伐吴!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啥是将军赵云在劝谏,而军师诸葛亮却在刘备做出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时未能坚决劝止的深层原因了。赵云是武将,扶汉抗曹也是他的终生目标,是他驰骋疆场的精神动力,不到最后时刻他不会想到失败,超人的武艺也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将会是失败的结局。以他的身份和资历,站出来劝谏刘备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诸葛亮是谋略家,关羽的死,随之而来的张飞的死,刘备的身心挫伤,荆州的失去,两路北伐战略计划的落空,他当然能意识到扶汉事业暗淡的前景。他和刘备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成熟的政治素质,都会立即意识到关羽之死对于他们的共同事业意味着什么。《三国演义》写到刘备不听劝谏执意决定要倾举国之力伐吴,诸葛亮叹息一句:“汉朝气数休矣!”(见《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罗贯中这一笔的描写是非常准确的。因此,刘备伐吴,作为蜀汉集团谋主的诸葛亮未发一言,也未随军前往。他已经认识到事不可为,也理解刘备的最后一搏,理解了刘备决绝行动的决心和意义。

这一点,历来史家和论者也没有认识到。

事实上,刘备伐吴,连蜀汉第一战将赵云也没有带去出征,这是难以理解又容易理解的。他要把身后的重任留给诸葛亮和赵云——即使意识到最终目标难以完成,也不能就轻易地放弃战斗。为关羽报仇,已经是形而上的道义宣战,不论胜利还是失败,对于蜀汉的事业,意义都是不大的——联盟破裂,不论谁胜谁败,都是自相残杀,都是为曹魏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刘备只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回报关羽,来证明人世间有一种可以舍弃皇位这样无与伦比的利益去追求的东西。

——那就是情义。

关羽的死,张飞殉之以生命;

关羽的死,刘备殉之以生命,连同皇位,连同到手的一隅江山和将来可能得到的更大的江山。

这样的死,形容为重于泰山,已经失之流俗。

关羽的死,一月之内,连续两个主要敌人莫名地死去;两年之内,连续两个结义兄弟伴随而去。我们感觉不到关羽的生命在冥冥之中有一种严厉的惩戒吗?有一种深情的呼唤吗?

同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刘备伐吴失败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予诸葛亮的政治交代:“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不但自己已经不在乎皇位,而且自己的儿子也可以不继承皇位。皇位属于谁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即使汉室不能复兴,也不能让曹操的野心得逞,不能让曹操取得天下而传承后世。否则天理何在?正义何在?春秋大义就是永远的空想了吗?这样的政治交接,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这是君臣之间鱼水之交高度信任的典范,是刘备煞费苦心安排身后的精神继承和事业接力。和关羽一样,是共同的扶汉灭曹的政治理想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生死以之。

诸葛亮不愧是刘备忘年之交,不愧是刘备的精神知己。他没有辜负刘备的政治嘱托,在失去刘备这个国家的主心骨和一批重要骨干后(非常可惜,蜀汉的主要干部们都年寿不长:关羽之前,庞统死了,三十六岁;关羽之后,张飞死了,五十四岁;法正死了,四十四岁;马超死了,四十七岁;黄忠、许靖倒是老死了,而糜竺、简雍和刘巴、董和这样重要的行政管理干部也相继死去,年龄都不大),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十七岁的后主刘禅(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独撑危局,殚精竭虑,出将入相,七纵六出,鞠躬尽瘁。他大张旗鼓连续北伐,不断打击曹魏的力量,削弱曹魏的势力,抵制曹魏的野心,坚持了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延续了汉室的国祚,以忠诚、无私、廉洁、智慧、勇敢、勤劳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敌人。在讨伐曹魏的战斗中,他无时不感受到刘备和关羽的精神激励,无时不用刘备和关羽的精神号召和鼓舞将士。关羽死了,刘备死了,但他们精神不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的努力最后终究是失败了。

因为毕竟没有了关羽,毕竟没有了刘备。

关羽留下的历史空白,是无法弥补的。

“可怜蜀国关张后,不见商量徐庶功。”(唐·崔道融:《过隆中》)

但是,历史能够容忍曹操的如意算盘得逞吗?能够容许阴谋篡汉的曹魏政权传承下去吗?要真的那样,天理何存?正义何在?人心何堪?关羽能够瞑目吗?刘备能够瞑目吗?

诸葛亮的努力不是没有意义的。他打败了曹魏宗室所有的后辈将领,曹操的后代皇帝只好重用曹操生前并不信任而且有所警惕的司马懿。以曹操的识人能力,早就看出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重用,但曹操的后辈曹休、曹真、曹爽等宗室嫡系,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曹魏政权只有依靠司马懿来勉强对抗诸葛亮的进攻。在不断的讨伐中,在不断的僵持中,曹氏宗族的将军一个个被淘汰,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坐大,司马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强盛,而曹魏宗室的势力越来越削弱。后来,在曹魏政权的朝廷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独霸朝纲,专横跋扈,最后依样画葫芦,把曹操当年欺凌汉帝的恶劣行径重演了一遍。曹操怎样欺凌汉帝,司马昭就怎样欺凌曹操的子孙;曹操怎样经营自己的曹氏魏国,司马昭就怎样经营自己的司马氏晋国;曹操怎样篡汉而把帝位留给后人,司马昭就怎样篡魏而把帝位留给后人。步曹操后尘,学曹操的榜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留下了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型范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蜀汉灭亡的仅仅两年之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就像当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一样,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手段,通过了一个完全相同的仪式,正式宣布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天道好还”,历史实现了一次惊人的报复。

连马克思也说过:历史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如果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应该是喜剧。

曹魏政权,也不过四十五年,就以亡国告终。

诸葛亮可以告慰关羽的是,他虽然没有兴汉,却实现了灭曹。

实——现——了——灭——曹!

诸葛亮继承了关羽的遗志,实现了关羽的遗愿。

于是,在历史上,像刘备是仁爱的代表、关羽是忠义的代表一样,诸葛亮成为智慧的代表,是集忠臣、贤相、廉吏于一身的人臣典范。他们的事业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却达到了顶峰。对于历史和人民,对于华夏民族精神的铸造和延续,都是同样有着非凡意义的。

忠义精神的坚守和传承,比起她一时的局部的胜利还要重要。

司马氏篡魏,也许是代表了历史向曹魏实施了报复,但是,凭借阴谋和强权篡夺的政权,终究是不会长久的。司马氏的西晋王朝,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就充斥着阴暗、倾轧、争斗和混乱。除了继承着大汉王朝的辽阔疆域,其他的一切,如国势、军力、民生、人口、经济、政治、变乱、治世、纲纪、皇帝、宫廷、民族、文化、国祚、结局……都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差的。若要把历代王朝做一下排名,晋就应该是倒数第一。贾后之祸,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一直是腥风血雨,五十一年就宣告灭亡,还比不上曹魏政权。后来东晋偏安一隅,也不过一百零三年,也就是一个三国历史(包括前三国时期)的时间。

司马懿和曹操一样,都是不可多得的反面的历史教材。

——一切阴谋和野心,即使得逞,也是短暂的。

——一切强权和暴力,即使得逞,也会遭到历史的报复。

而只有关羽,和他的兄弟、战友们一起,以他们毕生的努力和奋斗,以他们的凛然正气和高风亮节书写了人生大义,光照青史:

只有春秋大义,只有忠义精神,才是华夏之魂,才是民族之魂,才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要传承久远,要永世长存。

仁爱,忠诚,信义,在封建时代,当然有着不同的阶级内涵,但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来说,它是有共同性和普遍意义的。这就是关羽留给我们的普世准则。关羽处事立身的思想和行动,主要是符合了我国主体文化儒家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也符合我们民族普遍的精神向往和利益追求。不论种族和阶级,不论时代和地域,这些都是有其普遍性的。对我们民族的支撑意义,像磐石之于高山,像巨流之于江河。

忠义,就是中国精神;而关羽,就是忠义精神之峰巅。

关羽以自己的悲剧人生,实践了的就是这些,昭告了的就是这些。

他因此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