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19

第19章 历史的关公(10)

机会是会有的,只是眼下还没有到来,只是刘备没有耐心地等待。后来的历史进展情况是,关羽牺牲后只有一个月时间,曹操就死去了。这才是“天下有变”!曹操一死,曹魏集团的领导力量立刻大大削弱了,政治权利的交替和政治利益的再分配,都要有一个不稳定时期,甚至是内耗时期。曹丕作为长子继承了曹操的职位,但他的政治、军事能力和对朝廷的掌控能力都与他的父亲是无法比拟的,处理人事的胸怀也是无法比拟的。曹丕一上台,贬功臣,逼兄弟,自家兄弟煮豆相煎,争权夺位,各自的政治势力明里暗中互不相让。半年以后,曹丕正式纂汉,废黜了汉献帝,推翻了汉朝,建立了魏国,自己当了皇帝。忠于汉朝的官员非常不认同,不服气,反曹势力一直暗中联络,朝廷内部的反抗不断,伺机而动,有的此前已经和关羽取得联系,遥相呼应。这是多么好的伐魏机会呀!北伐战役如果推迟半年,等曹操死后;或者推迟一年,等曹丕纂汉,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那时候刘备和关羽这年正好六十岁,张飞才五十二岁,诸葛亮才三十九岁,马超、魏延也才四十多一点,都正是年富力强干事业的时候。那样,红旗一展,天下响应,出师会更有名,队伍也正强劲,同盟军会更广泛,战争的胜利将会更有把握。

而刘备的决策,天下未变蜀先变,好容易开创的局面,多年来积累的人气和物力,提前投入,欲速不达,实在令人痛惜。

战略配合也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讨伐曹魏,早就定下两路进兵的战略。两路进兵,可以遥相呼应,可以互相配合,曹操就得分散兵力,两头应付,左支右绌,首尾难以相顾。军事上讲究互为犄角,就是这样的战术。国民党要在三个月消灭共军,伸出两个拳头,一个拳头打陕北,一个拳头打山东,蒋介石也算个战略家。毛泽东比他更高明,派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蒋介石就得缩回两个拳头保护前胸。毛泽东才是大战略家。国民党以十倍兵力进攻延安,共产党中央不得不撤离。撤离延安的同一天,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命令太岳军区部队解放晋南,威胁侧翼,胡宗南不得不抽出兵力防御,延安的压力自然化解,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准备成熟,两面同时进攻,曹操就不得不同时从洛阳、长安两边应付。这次北伐,关羽从荆州进攻襄樊,刘备进行了什么配合呢?

没有什么配合。

汉中战役结束不久,刘备就地进位汉中王,留下魏延守汉中,然后和其他领导成员们都回到成都过一段安宁日子。关羽一个老元帅带着一些无名小卒发动了一场大战役,一大堆元帅、上将军衔的统兵大将在成都闲着。听到荆州前线不断传来胜利消息,大家举杯相庆,兴高采烈,没有人去想大本营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做点什么军事配合。

十二年前就策划两路进攻,如今东部战线关羽挥军大进,西部呢?

——西线无战事。成都市面歌舞升平。

孤军深入,又违反了一条军事原则。毫无战略配合与策应,就算关羽势如破竹,威镇华夏,也是不能持久的。别说攻不破樊城,就是攻下樊城,关羽也赢不了徐晃。即使赢了徐晃,也赢不了随后而来的曹操。关羽的失败,是必然的。

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能原谅的。

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刘备的决策失误。

大军出征,没有巩固的后方,也是兵家大忌。荆州和益州,是刘备集团的全部家当,是鸟之两翼,是车之两轮,是缺一不可的战略根据地。全国十三个州,曹操占据九个,孙权占据两个半,刘备仅只有一个半——益州和半个荆州(湘水之西的三个郡),西三郡是资供军需的富庶之区,更是军事策应两路进军的战略要地,不论进攻还是防守,这一点家当可是不能丢失的。当初进取益州,荆州就投放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那么大的力量驻守,就是这个原因,就是不能丢了老本钱。如果益州战局不利,退兵回来总有立脚之地,有休整之所,总可以战略回旋。否则,又成了游击军团了。益州战事胶着,诸葛亮和张飞、赵云入川支援,荆州有关羽,镇守后方,还是绰绰有余。本集团的二把手,有着名扬国际的声威,还是可以放心,还是正确的安排,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关羽完全可以胜任。现在北伐曹魏,关羽率军进攻,谁来驻守荆州呢?就糜芳这个中层干部,师级将军?刘备部下最少已经有十几位元帅、上将级别的干部了,就留下一个师级干部看守国家的一半家当。关羽手下,就只有这样级别的干部,糜芳还是最老资格的呢。

关羽率军北伐,对荆州的防守,不能说不谨慎。正像刘备说的,老于军事了,这点经验还是有的。驻守荆州这些年,他特别注重建设江陵这个军事要地,将江陵城筑成内外套城,形成两道防线,称固若金汤也不为过;他还囤积了大量的军粮和护城军械,即使有所不虞,固守城池也可以坚持相当时间。他留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安排好最重要的两个战略支点的防务,也是互为犄角,能够相互照应。尽管他出征兵力并不足,还是把足够的兵力留守在荆州,以首先保证荆州留守的军事力量。临北伐前,又在公安、江陵附近置“斥候”,即组建巡逻侦察部队,监视吴军动向,保持前方与后方的联系。他早在荆州境内和北进沿线修建了烽火台,一有情况就可以举火报警,前线距荆州只有三百六十里的路程,轻骑回救一天一夜就能到达。事实证明,关羽进军北征,对荆州的防务可谓布局缜密,小心周到。在他的权限范围内,就他部属的将官和兵力,他做了能做的一切。即使现在,请一个军事家来评析,能指出重大的缺陷吗?

他不曾大意,也根本没有大意。

问题出在刘备集团的大本营,出在最高领导层。发动这样大的战役,荆州方面的力量特别是领导力量严重不足,竟然没有考虑增加干部配备。根本的原因,是刘备集团最高领导层完全忽视了东吴的野心,忽视了对东吴的战略防备。与东吴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后,刘备的注意力完全在于对付曹操:夺取汉中是为了打通军事通道以进攻关陇,称汉中王是为了从政治上与曹操对抗,进取东巴、占领上庸是为了打通汉水从侧翼呼应关羽北伐。这些战略举措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又是有缺陷的。那就是只顾了针对曹操,而完全轻信了与东吴的同盟,没有采取一点防御东吴的措施。曹操防守合肥对付孙权,派了三个上将级的将领,张辽、李典和乐进,熟悉三国史的不会轻看了这三个人的分量,而关羽在荆州,北对曹操,东对孙权,一人面对两个军事大集团。从这一点看,刘备与曹操的差距也就一目了然。不管关羽安排多么周密,他毕竟是到前线去了,荆州的防务,不论是谁主持,都缺乏必要的权威和能力。荆州三个郡,糜芳只是南郡太守,他管得了其他两个郡的事吗?提供军需粮草,保证前方供应,他能够胜任吗?他的武艺平平,指挥能力也平平,要是真有战事,他能打得过谁?又能调动得了谁?他的忠诚度,本来是不必怀疑的。他的姐姐(妹妹?)是刘备的夫人,关羽当年保护的二夫人其中之一。他是刘备的舅子,是刘备在徐州时期的老部下。当年他的哥哥已被曹操任命为嬴城太守,他自己也被任命为彭城相。就他们哥两个的能力和水平,官也不算小了,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官位追随了刘备。跟着刘备奔波几十年,他都没有动摇过。我们看电视《三国演义》,长坂坡上刘备一伙匆忙逃窜,赵云碰到一个人,身带箭伤,狼狈逃命,对赵云说夫人和阿斗都在后面乱军之中,赶快去救。这个人就是糜芳。那样危急的情况,他都没有投降曹操。他的哥哥糜竺,现在是成都的高级官员,为安汉将军。关羽、诸葛亮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头衔,而且事实上这个职务的级别比关羽、诸葛亮还要高,还排在关羽、诸葛亮的前头。现在,这样的政治地位,这样的社会关系,这样的远大前途,他会不忠诚了?关羽安排他驻守后方,不能说不合适。就算他们两人之间关系不睦,就算糜芳因为关羽批评而心存芥蒂,难道让他到前线去就合适了吗?至于他以后投降孙权,实在也是走投无路了,更是关羽无法预料的。

后方防守的领导力量严重不足,关羽再有本事,也没有分身之术,不能身兼二任。刘备没有派出高级别的统军将领为关羽驻守后方,保证荆州大本营的安全,是痛失荆州、北伐失败的又一主要原因。对此,明代着名政治家和文学评论家王世贞早已论及:

世以失荆州为关侯罪,吾以为非关侯罪,乃昭烈之失也。昭烈之失在委侯,以为操角而不为之后继也……当是时,昭烈或自出,或以委子龙、翼德率三万之众而驻江陵为侯声援,侯进可以藉其威以挟操,可所就而无他虞。虽百蒙、逊,其何能为。而荆州固于泰山矣。

——明·王世贞:《失荆州考辨》

在当时也有不同意见,也有人反对王世贞的看法:说刘备所以没有派出高级别将领率兵驻守江陵,是因为蜀土初定,社会还很不稳定,经常有犯罪和捣乱者,每天杀几个人都不能制止,刘备或诸葛亮怎么能离开根本呢?张飞守阆中,赵云镇成都,也离不开。况且孙权才平分了荆州,大概不会再有什么背盟动作;刘封、孟达守上庸,距离很近,一旦有事,就能增援。因此,刘备就没有考虑得更多(见胡应麟《失荆州考辨》)。

这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成都那么多高级将领,怎么派不出一个来?成都已经经营了五六年,即使社会治安还存在问题,也决不会是动摇根本的问题。刘备夺汉中,带走了几乎所有的大将,只留诸葛亮在成都,那时候就不怕离开根本了?事实证明三年里也没有出现动摇根本的事情。这时候汉中平定,除了魏延,大将们都在成都,成都的治安反而成了问题,连一个大将都抽不出来了?几年前东吴夺走荆州三郡,刘备亲自带兵五万从成都赶回驻守公安,才命关羽带三万兵力从江陵开赴益阳,和鲁肃对峙。没有他亲自驻公安,关羽怎能离开江陵?先固后方,再图进取,这军事常识刘备太明白了,这次北伐战役意义更大,任务更重,事到临头,刘备反而又不明白了。即使张飞在阆中不便调动,赵云、黄忠、诸葛亮、刘备本人,任何一个人去荆州驻守,荆州都将坚如磐石,关羽都将建立大功,扶汉事业,统一天下,都是十分可能的了。

同样,刘备对外部、内部的政治态势,也都缺乏深度思考和政治应对。孙权夺取荆州之心不死,鲁肃逝世后吕蒙等人虎视眈眈,摩擦不断,事实上他们早就和曹操暗中联系投降事宜,关羽出征又有机可乘,怎么能一点也不防备?刘封是养子,但却居长,过去到处奔波寄人篱下不觉得什么。现在自己成了汉中王,亲生儿子刘禅当了太子,刘封就没有一点想法?给一个中级职位还放在边远地区,心理能够平衡吗?就没有一点情绪吗?作为一个职业政治家,一个政治集团的最高领导,这些问题都没有考虑到,实在是严重的失误。上庸是连接荆州、益州的战略中间站,西连益州、东接荆襄,可以两边兼顾,还可以北进襄江(汉水)上游,直接威胁襄樊侧翼。假如把平“三巴”(巴西、巴中、巴东,上庸即在巴东地区)战役中建立大功的黄权派到上庸驻守,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黄权是益州集团的骨干,自然熟悉上庸地形,和关羽还不曾共事,不可能有什么芥蒂,和刘备又建立了高度默契。即使关羽军事行动有所失利,上庸之兵进可以增援,退可以接应,就不至于出现这样大的不可挽回的悲剧。

可惜历史不能假如,只能由历史当事人负应当的责任。

当然,诸葛亮也有相当责任。诸葛亮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是“隆中战略”的谋划者,这样重大的战略问题,这样明显的战略失误,怎能不及时提出意见及时纠正?怎能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诸葛亮的谨慎,不可能没有提出过意见。只是刘备本人同样是军事家,而且是老资格的军事家,不是每时每事都要靠他参谋,又刚刚取得了汉中战役的胜利,而且是打败了第一军事强人曹操,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正是最自信的时候,也就没有像过去那样虚心听取和采纳他的意见罢了。

这可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情况了。

这样,北伐曹魏战役发动的时机、军事行动的配合、战略后方的巩固,都存在严重失误,责任是明显的。

痛失荆州,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于是,我们可以负责地说,“大意失荆州”,是历史的误会。

我们应该为关羽正名。

6、不朽,从悲剧中诞生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是,不朽的关羽,正是从悲剧中诞生。

关羽被害后,在东吴内部,立即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托孤老臣、文官之首张昭急忙从建业(今南京)赶到当阳,向孙权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杀害了关羽,刘备不可能不报仇。这一点连旁观者也看得明白,魏国最善于料事的谋臣刘晔就分析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刘晔传》)以现在蜀汉的力量,要是举国而来,东吴实在是难以对付。孙权从偷袭成功的狂热中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也是十分害怕。张昭就给他出了个主意,称为移祸之计:把关羽的头给曹操送去,表明东吴是按照曹操的意图杀害关羽的,而且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孙权就采纳了张昭的意见,安葬关羽身躯于章乡(今湖北当阳)。杀害关羽的首恶吕蒙,当然是东吴的大功臣,孙权计划给予赐爵封侯的奖励。但是,就在关羽死后的几天,在庆祝胜利的宴会上,吕蒙就当场发病死去,没有看到自己封侯的命令正式宣布。用阴谋手段杀害了关羽,彻底破坏了孙刘两家的联盟,虽然完全得到了荆州,到底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要真正投降曹操,争夺到了荆州有什么意义?如果不真正投降曹操,没有了联盟优势,曹操各个击破,灭蜀灭吴就是容易的事了。形势明摆着,利弊明摆着,东吴的有识之士不会认识不到危害的严重,不会没有反面意见。何况鲁肃死去也没有几年,他的成功的战略方针大家还不会这样快地完全忘记。吕蒙只顾自己立功,孙权只顾三个郡的得失,就造成这样严重的局面,孙权集团为此产生的意见分歧是不可回避的,集团内部产生的裂痕是不可弥合的。就算吕蒙过去就有病,但既然能够亲自制定并带兵执行偷袭荆州的军事行动,就不至于病得多么严重。杀害关羽不几天,奖赏还没有领到手,就死在庆功会上,民间认为是关羽的英灵追索仇人之魂。即使硕儒之论,也持这样的说法:

吕蒙承权意旨,首发恶谋,虽成竖子之功,而未及受封,即遭冥诛,纲目所以深恶之。

——宋·朱熹:《修〈后汉通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