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16

第16章 历史的关公(7)

决定是刘备做出的,刘备怎样安慰赵云都是无力的。而其他的人,参加革命迟职位反而比赵云高的,资历和贡献本来就比赵云差得很远的,该怎样安慰赵云呢?

能够做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还有谁呢?还能是谁呢?

——只有关羽,只能是关羽。

作为本集团事实上的二把手,作为资望和声威最高的军中元老,作为与刘备心心相印的深交知己,作为和赵云一起战斗多年的生死战友,只有关羽能做出默契配合,只有关羽说话才有影响和分量。关羽身负重任,不可能去成都与赵云促膝谈心,也不可能写个正式文件向成都报告。他也不能因为安慰赵云就说刘备处置不公,不能说赵云应该怎样而另外的谁(比如黄忠)不应该怎样。他只有以一种特殊的方法表示不同意见,而且只是要表示一下并非一定要改变既定事实。于是,在自己受封前将军的时候,面对成都的使者,关羽用自己非正常的方法说话了。他只能拿黄忠说话,拿这个自己曾经的手下败将说话,拿这个原来职位很低被突击提拔的超龄干部说话,拿这个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背景资格又较差的人说话。

对不起了,老将军!

关羽发了一通政治脾气,完全是为了团体的最高利益。所以,听了使者费诗一番话后,关羽立即见好就收,立即改变了态度。他只是要通过使者让赵云知道一下,以抚平可以理解的心理波澜;让所有的同僚们知道一下,以体会和认同刘备和赵云的大局意识。至于留下一个“刚而自矜”的不良影响,关羽就难以自顾了。

赵云与关羽荆州一别已经五、六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里,再也没能够会面。在遥远的益州,赵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关羽的理解与安慰,感受到生死战友的温暖和情谊。

对赵云这样一个人,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官职算什么?

关羽,多亏你!也真难为你!

我们稍加体会,关羽的良苦用心,就是不难理解的。

可惜,历来史家论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的笔下,把关羽描述为一个骄傲自负的人。

他们都曲解了关羽。

廓清尘埃和迷雾,历史的真实就更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我们说,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受封官职不与黄忠为伍,是不是关羽的不可原谅的性格弱点?是不是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呢?

这是不难判断的,也是应该做出正确判断的。

5、痛失荆州,关羽不应负主要责任

关羽在蜀汉奋斗史上的最大缺憾,是丢掉了荆州。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自从有了诸葛亮,就有了自己政治军事的指导思想,有了自己的根本战略方针,那就是“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夺取荆州、益州,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充实力量,做好战备;第二步,一旦有战略时机,就从益州和荆州两路进兵,以钳型攻势克复中原,复兴汉室。刘备亲自指挥的汉中战役胜利后,诸葛亮制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说基本实现而不是完全实现,原因是襄阳和樊城还在曹操手里,由大将曹仁把守着。刘备攻下汉中,随即派出军队进攻西城、上庸、房陵,打通了汉中至襄阳、樊城的水路通道。拿下襄阳、樊城这颗钉子,益州和荆州就连成一片,战略范围和回旋余地就大多了。而且本来襄、樊就是荆州本土,克复襄、樊,将来实现第二步战略,进攻曹操,“以向宛、洛”,战略位置就靠前多了。关羽指挥的北伐战争,目的是攻克襄、樊,是第一步战略的最后完成,也可以视为第二步战略的实施。

不幸的是,北伐失败了,关羽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且丢失了荆州。

丢了荆州,刘备集团的地盘就缩小了一半,民力军力也缩小了一半。而且北伐曹操,实现策划已久的战略目标,就不能两路进军互相呼应了,战略布局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后来的事实是,由于关羽的牺牲和荆州的失去,以致刘备亲自统兵报仇,不幸又丧师骁亭,使国力受到极大损失,国家元气大伤。刘备自己又愧恨交加,忧虑成病,最后中道崩殂,逝世于白帝城,使扶汉事业失去了无可替代的领袖。再后来只剩下诸葛亮独撑危局,亲临前线,“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六出祁山,北伐无果,饮恨五丈原,黯然死去。“隆中战略”最后没有完成,一个举世闻名的战略蓝图最后没有变为现实。汉朝未能中兴,天下未能平定,不能不说失去荆州是一个重要原因。关羽是当事者,也不能不说他有着一定的责任。

隆中对策……是当时正确的政略战略最高指导原则。可惜的是,关羽刚愎自用,向孙权挑战,引起一连串无法控制的反应,对策中的计划,全盘破坏。

——中信出版社:《柏杨品三国》

关羽基本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策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汉中方面同时出军,局势当可改观。由于关羽一人的冲动,遂使全盘战略,成为虚话。

——同上

“大意失荆州”,几乎成为论者和民间的共同认定,成为关羽难以推卸的历史包袱。

现代人文大师柏杨,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但是,我们在发黄的史籍册页里仔细搜剔,我们对尘埃落定的历史情境仔细分辨,我们用唯物史观对当时的历史真实仔细评议,我们会得到一个更为准确的结论,一个更能为历史负责的结论。

——痛失荆州,并不是因为关羽的大意,关羽也没有大意。

——痛失荆州,主要原因不是关羽的失误,责任也不应让关羽承担。

荆州是在关羽的手里失去的,责任不应让关羽承担,那应该由谁来承担这个历史责任呢?

失荆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东吴背盟背后偷袭,也是由于北伐战役的战略失误。那么要回答这个历史责任的问题,就要从孙刘联盟的破裂说起,要从北伐战役的战略失误说起。

孙刘联盟的破裂,原因在于“借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刘表,争夺荆州。作为荆州的北方屏障,刘备的部队从新野收缩到樊城坚守,抵抗曹军。但是,在这关键时刻,荆州首领刘表病死,其部下的亲曹派将领驱逐了他的大儿子刘琦,拥戴他的小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又暗中策划怂恿刘琮投降曹操。曹操接受了刘琮投降,反曹派刘备就成为主要的敌人,成为曹操大军攻击的目标。刘备率军立即南撤,曹操亲自率领轻骑紧紧追赶。在湖北当阳,刘备部队被冲散,只好放弃原定占领江陵的计划,只带领几十骑人马狼狈向夏口逃窜,领导成员及家属也几乎死于乱军之中。幸亏关羽率万余水军及时接应,而不肯投降曹操的刘琦也率军万人,驻守夏口,成为刘备的容身之地和将来卷土重来的战略支撑。曹操在江陵休整两个月,治理刚刚到手的荆州地区,而后又举兵南进。他的进军意图,是明显的,也是公开的,声言要以八十万大军扫平江南。实际上曹操军队只有二十多万,但这二十多万孙权集团也是吃不消的。刘琮投降了曹操,荆州就已经属于曹操,已经成为曹操有效统治的势力范围。刘备本来就没有基业,他是依附荆州的,是刘表的部下,这时候更没有了自己的基地,也就没有什么害怕失去了。只有孙权,才是真正害怕曹操进犯的,害怕失去自己的已历三世的基业,失去江南的广大地盘。孙权没有把握抵抗曹操,部下官员们都建议举国投降。孙权不甘心,就想依靠刘备,或者说是联合刘备一起反击曹操。这时候他主动派遣主战派官员鲁肃来寻找刘备。

刘表死,肃进说曰:“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权即遣肃行。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

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看来,孙刘两家的联合,东吴方面是主动的,也是积极的。东吴集团中最具战略头脑和大局意识的将领是鲁肃,鲁肃最先提出联合刘备的建议,孙权给予首肯,是十分同意的。过去提起赤壁之战,好像是刘备沾了孙权的光,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在这场战争的性质上,孙权处于劣势。孙权划江而治,以求偏霸一方,从来没有声明过要匡扶汉室讨伐汉贼。曹兵南下,大兵压境,江南军民多有降意,而投降反而是归附朝廷,取消割据,投降的呼声根本压不下去,这还怎么抵抗曹操?刘备是汉室皇叔,高举着扶汉灭曹的旗帜,是曹操的死敌,是扶汉抗曹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身份和政治态度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已经是全国军民的共识,不论敌方我方,在朝在野,江南江北,大家都是认同的。联合了刘备,就是打起了扶汉抗曹的旗帜,就是扶汉抗曹的同盟力量,战争性质一下就由劣势转变为优势。江南军民同仇敌忾,才能凝聚人心努力抗战。孙刘联军集结的兵力,一共五万,其中东吴三万,刘备也有两万:关羽的一万,刘琦的一万,都由刘备指挥全力参战。周瑜的部队,主要是水军;刘备的部队,主要是陆军。水陆并进,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这是正史有明确记载的:

——曹操传中这样记载这场战争:“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曹操是“与备战”,作战对象就是刘备,连东吴都不提。

刘备传记载是:“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刘备)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东吴是和刘备并力作战。

诸葛亮传记为:“时孙权拥兵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是东吴派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周瑜传也记作:“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是共同追击敌人,而且刘备仿佛还是主要位置。

(以上均见《三国志》)

都说是东吴军队与刘备并力,都没有说赤壁抗曹主要靠的是东吴。

即使就战争力量的主导方面而论,也不能说孙权是主,刘备为副。若真要分主次——

据关羽传记,是这样说: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

据诸葛亮传记,也是这样说:

“权即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以上均见《三国志·蜀书》)

一个“佐”字,一个“助”字,明确了刘备为主,东吴为副,孙权辅佐,是帮助,是佐助刘备的。

就连《吴志》记载赤壁之战,干脆也说破曹兵的是刘备:

按《吴志》,刘备先破公(曹操)军,然后权(孙权)攻合肥,而此(武帝纪,即曹操传记)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评》

《吴志》是东吴人写的志书,它明明白白承认赤壁之战是刘备破曹兵。

平心而论,公正的说法应该是这样:

面对曹操这个共同的敌人,孙权和刘备两家联合作战,共同破敌。

合则互利,合作共赢,谈不上谁占谁的光。

问题出在胜利之后,在胜利果实的占有上。

赤壁之战前,荆州之主刘琮投降了曹操,荆州的广袤地区,即归属了曹操。不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曹操没有顾上追赶刘备,在江陵待了两个月,就是接收降地,安抚百姓,置官派将,实行了有效统治。黄忠传记就有记载:“黄忠字汉升……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黄忠原是刘表部下,与刘表侄儿一起守攸县,曹操接收荆州后,让他代理裨将军,继续留任。说明荆州的属地不是没有主,而是个势力极大的大地主,是属于曹操的了。当然,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并不投降,曹操势力也没有侵犯得了他。他是江夏太守,江夏郡这一片地盘还是他坚守着,而且成了为刘备提供战略回旋的立足之地。这是赤壁之战前的实际情况和战略态势,各自实际的有效统治范围界划也是明确的。

赤壁战争的决战那一天,建安十三年(20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夜间,火烧战船,曹军大败,曹操引军从华容道败走,刘备和周瑜率军尾随追击,我们已经知道刘备追赶在最前头,差一点就抓住了曹操。曹操一下就退败几百里,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周瑜的大军先据长江南岸,后渡江屯北岸,围攻江陵,决心夺取这一个战略要地。刘备当然不能与周瑜争夺江陵,他的部队这时候做什么呢?先是刘备、张飞帮助周瑜攻江陵,官员驻守江陵之北阻击曹军增援部队;后来战事胶着,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率大军去攻略长江之南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曹军守将全都开城投降:

先主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营帅雷续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拜封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引兵南徇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营帅雷续率部曲数万口归备。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以偏将军赵云领桂阳太守。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记载确凿,毋庸置疑。

江南四郡,是刘备自己从曹操手里夺取的,而且很快进行了有效统治。

周瑜遇到的对手曹仁太强硬了(后来关羽遇到的也是他),包围了近一年才攻下来。孙权选将派兵,驻守新夺得的领土:

周瑜攻曹仁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孙)权以(周)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寻阳令。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这时候,刘备占领江南四郡已经一年时间了。

值得称赞的是,占领了江南四郡,刘备并没有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四郡之地,也够个安乐窝了,赤壁之战前,孙权也不过占领江东六郡——而是统领重兵继续于东吴合作,防备曹操卷土重来。他屯兵在哪里呢?

会刘琦卒,(孙)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汉纪》五十八

理论上说,刘备屯兵的油口(公安)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是东吴的。

荆州地区,是当时最大的地区之一,户口一百多万,共辖七个郡,分别是:

南阳、南郡、江夏——在长江之北;

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在长江之南。

战斗结束,局势平静下来,各自的实际统治范围变成了这样:

南阳郡没有发生战斗,仍由曹操占领。

东吴夺取了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北部襄阳、樊城那一块地方和城池还在曹操手里。

值得一说的是东吴占领的南郡大部分地盘里,包括郡治江陵。这是荆州地区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城市,也是钱粮和军械辎重库藏最多的城市。以后所谓借荆州,就是这个江陵。

刘备占领了江南四郡。

荆州七郡,曹操一个半,孙权一个半,刘备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