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15

第15章 历史的关公(6)

甚至还可以这样判断,这一次两位副统帅的书信往来,是一次侧面教育马超的双簧戏。马超是年轻一辈,武艺超群,天下闻名,对将来蜀汉事业意义重大,在老一辈革命家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将与诸葛亮是最好的文武搭档。诸葛亮主政,马超主军,一个为相,一个为将,将是蜀汉第二代的栋梁之臣。这样关乎蜀汉大业的大问题,关乎蜀汉事业后继有人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马超的优越感和傲气就是必须要很好解决的了。如此看来,这场双簧戏很可能是诸葛亮的主意,借重关羽的崇高威望,终于不露声色地解决了这个难抓的刺猬,谈笑间皆大欢喜。

马超终于“乖”了,不仅不再叫“玄德兄”了,处事也开始学着低调了,开始谦虚谨慎了。他后来的地位一直很高,刘备称汉中王后,他晋封左将军,与关羽、张飞一样享受“假节”的待遇(赵云与黄忠则没有这种待遇)。关羽牺牲后,刘备称帝,当是出于对关羽的尊重和怀念,不设大将军,张飞为车骑将军,马超为骠骑将军。刘备一直保持着对马超的器重和厚待,后来还把马超的女儿配给自己的小儿子安平王刘理,为安平王妃,和马超成了两亲家了。这时候马超倒是可以把刘备叫“玄德兄”了,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老成得多了,不会像年轻时候那样不知天高地厚了。马超后来一直驻守蜀汉北部,把守“祖国的北大门”,功劳卓着,只可惜死得太早了,终年四十七岁。

第二件事,受封官职不愿与黄忠为伍,发生在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发动“汉中战役”,与曹操部将夏侯渊、张颌争夺汉中。汉中地方,原属张鲁,后来曹操亲征汉中,张鲁投降,就归属了曹操。汉中山高路险,关隘重重,是益州的北方门户。夺得汉中,刘备就攻可以攻,退可以守。汉中在曹操手里,益州就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对刘备集团来说,汉中就是志在必得的地区。汉中战役,刘备自己担任主帅,法正为总参谋长,黄忠带领主力兵团任前锋,赵云兵团为战略预备随后,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后勤供应。在法正的指挥下,老将黄忠宝刀不老,奋起神威,刀劈曹军主帅夏侯渊,夺取了汉中这一片战略要地。直到这时,刘备才算真正有了政治资本和军事资本,有了稳固的发展基地。就在新获得的解放区,刘备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自封汉中王,当然形势上要给朝廷上一道表。为什么不回到成都举行封王仪式,而就要在汉中这偏僻山区里举行呢?那当然是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汉王朝的正统。当初刘邦就是在这里受封汉中王,进而取得天下,建立汉王朝的。回到成都,刘备大封元勋,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都是元帅职衔。汉朝军事将领的职衔,最高为大将军;其次为车骑将军(受献帝密诏的董承就是车骑将军)、骠骑将军,这是国家军队的总司令和副总司令,相当于如今的军委主席、副主席,是掌握国家军权的;再其次就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就是军队统帅,统领方面部队。刘备此时只是汉中王,并不是皇帝,没有权力分封大将军、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前、右、左、后将军就是汉中王属下的最高军事职衔了;关羽的前将军,就是刘备集团的第一军事统帅了。有关部门的官员去荆州宣布任命,没想到关羽很不高兴,竟然不肯受拜,不接受这个官职。(自古到今评军衔都是很难做到人人满意的事:据说,1955年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皮定均起初被内定为少将。皮定均不满,闹了情绪。事情一直反映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批示:“皮司令有功,少改为中。”这才平息了下来。当然这仅仅是据说,未正式见诸报刊文章。但毛主席后来提到评军衔,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衔时。”却是记载确凿的。皮定均司令战争时期当然战功赫赫,“文革”时也是铁骨铮铮;以后又担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乘飞机检查战备工作时飞机失事,以身殉职——这是题外话)

关羽被封为武将之冠,排名第一,还有什么不高兴的呢?

原来他不满意黄忠也被封为四大元帅职衔。去荆州宣布任命的是前部司马费诗,这个人有头脑,也有说服能力。面对关羽这样大的人物,他这个小官员没有退缩,而是极力劝说,而且说的既有原则又有人情。他说:要干成大事业,不能只用一个人,或一小团伙人。当初萧何、曹参和汉高祖刘邦从小就是朋友,而陈平、韩信是从敌对阵营逃出来才投奔来的,后来封官职,韩信的官职最高,在萧、曹之上,我们没有听说过萧、曹有什么怨言。现在封黄忠这样高的职务,情况也是一样。难道谁会认为在主公(刘备)心目中您和他是一样的分量吗?况且您和主公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像一个人一样,福祸与共,我以为您不应该计较名位官职的高下。我只是一个传达命令的小官员,您不接受任命,我回去汇报就行了,只是很可惜您这样的态度和举动,怕您后悔啊!

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地名)费诗即授关羽印绶,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汉升(黄忠字),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福祸共之。愚谓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这便是关羽不与黄忠为伍事件的经过。听了费诗一席话,“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就是思想受到很大震动,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很快就接受了费诗的意见,立即同意接受上级任命的职务。可见关羽并不是一个骄傲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的人,只要有道理,只要事关大局,关羽就会虚心认识错误,立刻改正错误。

关羽与黄忠,关系本来很正常。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表”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随后南征江南四郡,分别是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的守将都相继投降。长沙的太守是韩玄,军事将领就是黄忠。黄忠原是刘表的部下,为中郎将,派驻长沙。刘表亡故,刘琮投降,部下都从属于曹操了,曹操仍派黄忠驻守长沙。关羽战长沙,正史没有记载,不一定准确,《三国演义》专门有一章“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京戏里也有一出着名的剧目“战长沙”)写得非常热闹:关羽进攻长沙,黄忠出战迎敌,双方战斗许多回合不分胜输,关羽便回马准备用拖刀计杀他。没想到黄忠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把黄忠甩了下来。关羽这时候要杀黄忠,就太容易了。但关羽实在是个仁义的人,他认为这不是黄忠的武艺差,而是战马的原因,就不杀他,让他回去换一匹马继续战斗。黄忠是个神箭手,有百步穿杨之能,第二天战斗时,就放箭射关羽。凭黄忠的本领,也可以轻易地射中关羽。但黄忠为报头一天关羽的不杀之情,就故意只射中了关羽的头盔。后来韩玄为此要杀黄忠,另一个将军魏延就杀了韩玄,与黄忠一起投降了关羽。这当然是演义,魏延本是刘备部曲,不会是长沙的将军,但是关羽如果和黄忠关系很差,演义的作者不会虚构这样的情节。起码可以说,关羽和黄忠并没有什么过节,没有什么矛盾和仇恨,很可能两人还有过什么从敌对到友好的交往。黄忠是刘备入川的第一批部队的主要将领,关羽不可能不知道黄忠的分量。黄忠再差也是个将军,不是个老兵,关羽心里应该是清楚的。黄忠杀了夏侯渊,立了大功,对于汉中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意义,关羽不会不明白。封黄忠为后将军,当然是刘备做出的决定。刘备的决定,关羽一般是不会反对的,更是不会激烈反对的。

但是,为什么关羽表现了这样强烈的过激反应呢?

只要对三国史比较熟悉,对刘备集团的干部组成和奋斗历程稍加了解,这时候就不能不想到一个人。

——赵云。

赵云是刘备集团早期入伍的将军,是“井冈山时代的老干部”,是刘备的仅次于关、张的亲密战友,与关、张一样也是刘备的同志加弟兄。初平元年(190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两年后,赵云就和他们是战友了,就对刘备非常敬爱了。只是那时候赵云还不是刘备的直接部下,而是公孙瓒的部下。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派刘备进攻袁绍,就让赵云从属了刘备。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奔丧正式脱离了公孙瓒,公孙瓒死后又正式投入了刘备阵营。从此后赵云追随刘备出生入死,常年奔波。与关羽一样,赵云武艺高强,是一员勇将,跟着谁也是高官厚禄,但他忠贞不贰,意志坚定,不管在什么困难情况下,追随刘备的决心毫不动摇。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关、张离散,投奔了袁绍,只有赵云跟随着刘备,照顾着他,保护着他。期间刘备与赵云,也是“食则同器,寝则同席。”赵云长期担任刘备的警卫司令,《三国演义》中写刘备去襄阳赴宴,去东吴招亲,都是赵云担任保卫工作,想来都是真实的。而在曹操南下荆州,轻骑追击刘备时,要不是赵云拼死作战,刘备的家属妻小就不会活着了,他的儿子刘禅就没有小命了,那就不会有以后蜀汉后主的四十二年天下了,三国的历史也得重写了: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对于赵云的忠诚,刘备是深为了解和信任的。就在那次长坂坡战斗中,赵云已经逃到安全地带,但一见甘夫人和阿斗(后主刘禅,当时只有一岁)没有逃出来,当即就返回敌阵之中。有人就说,赵云肯定是看我们不行了,投曹操去了。刘备大怒,用手中的短剑甩到那人身上,说:子龙(赵云字)绝对不会背叛我!这件事,史书记载明白:

或谓备:“子龙已北走。”备以手戟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在荆州期间留守,赵云担任留营司马。孙权和刘备为归还荆州事翻了脸,派人接走了他妹妹——刘备的夫人,而且让他妹妹带走刘备的儿子刘禅。孙权妹妹已经把刘禅带上了船,赵云得到了消息,奋不顾身赶上了东吴船队,上了船夺回了刘禅,但下不了船,眼看就要被孙权的人马挟持回东吴。危急时刻,亏了张飞带船队拦截,才与刘禅一起被救回。同样,不是赵云拼命争夺,刘禅也就没命了。

对于赵云的勇敢,刘备也是深为了解的。就在最近这次汉中战役中,赵云去支援黄忠,和曹兵仓促相遇。赵云只有少数部队,但他没有惊慌,而是单人匹马挡住敌人的去路,敌军以为有重兵埋伏,慌忙退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在事后视察了赵云的阵地,十分感动,赞扬赵云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操运米北山下,黄忠引军欲取之,过期不还。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阵),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开大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六十

赵云的资历和贡献,应该说不在关、张之下,更不要说马超和黄忠了。但是,刘备分封功臣,设四大元帅,赵云没有得到这样的殊荣。在我们的印象中,赵云和关张马黄职位好像是一样的,其实相距甚远。后世的史家对赵云的评价不比他们几位低,《三国志》就把赵云和关张马黄共放在一个传里。小说家更为赵云抱不平,就在《三国演义》中编造了一个“五虎上将”的名义,而且另排了名次,为:关张赵马黄,把赵云提到了马黄的前头。

而事实是,大家都提拔升迁了,只有赵云,还是翊军将军,相差不至一级。

以刘备的重仁义、重情谊的一贯作风,与赵云同甘苦共患难几十年,到了事业成功大赏功臣的时候,怎么能忘了赵云呢?

这当然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的。

刘备当上汉中王,政治军事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了,可以和曹操、孙权抗衡了。但刘备不像孙权一样是个自保地盘偏霸一方的角色,他是要讨伐曹魏匡扶汉室安定天下的,那他就要很好地整合自己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合理使用各个方面的政治军事资源,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凝聚人心,团结共事,共同实现伟大的扶汉事业。根据这样一条政治路线而采取的组织路线,就必须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那么,他是怎样合理安排部下的职务,给予部下适当的地位和荣誉呢?

刘备集团到了益州时代,主要由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

一是原有的老班底:关、张、赵,糜(竺)孙(乾)简(雍)是骨干,可称为“涿(郡)徐(州)集团”;

第二是“荆州集团”:诸葛亮、庞统、黄忠、马良、魏延等人是骨干;

第三是“益州集团”:人数众多,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董和、许靖、孟达为代表人物。

另外还有马超,倒是光杆司令,但武艺高强,出身和身份高贵,在西北地区很有影响,也算一股政治势力,姑且算“凉州集团”,也可以和“益州集团”合并称作“新加入集团”。

刘备当了汉中王,部属就不是战争时期的临时军事建制了,就要正规地设置国家机构和任命国家官员了。合理安排各方面人物的适当职位,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为军事统帅授衔,事关政权军权根本,嫡系关羽和张飞不能不居最高位置;但如果再封赵云,“涿徐集团”的分量就太重了,而马超和黄忠就要有一个落榜了。马超是“新加入集团”,黄忠是“荆州集团”,不论哪一个落榜,都会丢掉一个方面,这就太不平衡了。四大元帅老班底占三个,就不容易调动别的方面的积极性。不封赵云,马超和黄忠两个就都可以晋封元帅,就代表了两个军事集团。这样,四大元帅就涵盖了三个方面,团结面就大多了,政治和军事的稳定性就大大增强了。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的保证,刘备是老资格的政治家,岂能不懂这个?看他的人事安排,不愧是老谋深算,用心深远。

这样,赵云就不可避免地要吃点亏了。以赵云对刘备集团的忠心和顾全大局的精神,他能够理解刘备的政治意图,体谅刘备的政治处境。为了本集团的根本利益,为了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扶汉大业,赵云表现了毫不计较的高风亮节和完全服从组织安排的政治觉悟。史书上没有留下赵云存在丝毫不满情绪的记载,而就在本集团里因官职安排产生不满情绪从而造成人事波澜,甚至产生谋反意图,就大有人在,如彭漾、廖立和后来的杨仪等等,记载凿凿。

可是,赵云的心里,就没有一点点委屈感吗?心态就能完全平静?心理就能完全平衡吗?就不需要一些安慰和理解吗?

赵云是蜀汉的重要柱石,他的心情和感受,是不能不顾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