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远的关公
5254800000014

第14章 历史的关公(5)

这是我们见到关羽唯一一次抱怨刘备,还是说当初许田射猎的事:当初要是听我的,杀了曹操,哪里还有今天这样的困窘?关羽当时的激忿情绪可想而知。这是发生在当年九月的事。关羽一直对当初没有杀了曹操耿耿于怀,念念于心,直到两个月前还是这种态度,他怎么会在面对敌酋时纵敌逃走呢?他为国杀贼的立场是坚定的,是敌是友的原则是明确的,一己私恩和国家公义孰重孰轻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曹操对他待以厚恩,是政治手腕,是阴谋伎俩,关羽岂有不知?出于当时的价值观和义气观,关羽已经立功回报,而后决然离开。到如今两军阵前,怎么会做出这样完小义而损大义的事情呢?

否则,怎样解释后来他率正义之师北伐曹魏和威震华夏的巨大功勋呢?

曹操倒是走华容,关羽不曾放曹操——这才是历史的真实。

华容放曹,系小说家言,我们不能因此而责难关公。

4、刚而自矜,性格弱点还是用心良苦

陈寿的《三国志》,是官方确定的三国史,记述历史事实,应该说是基本翔实的。他的史官职业身份和职业要求,加上朝廷的审查制度,史实不可能有大的出入。而对人物的评价臧否,就存在着自己个人的主观因素了,有的评价就可能有失公允。后世论者和民间认为关羽刚愎自用,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就和他在《三国志》中对关羽的评价有关。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关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敬爱君子而不恤小人。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刚而自矜”,似乎盖棺论定,成为历史定评了。

对关羽的这个评价一直影响到现代。如台湾着名人文大师柏杨说关羽,“事实上不过是一个莽汉,即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一开始就排斥诸葛亮……继而排斥黄忠……”(见中信出版社:《柏杨品三国》)。也有论者干脆照搬了陈寿的原话:“关羽刚而自矜的性格弱点原本就十分显着,伴随着功成名就,这一弱点日益突出,他对东吴盟友是这样,对同僚更是这样。”(见三秦出版社,胡觉照:《异说三国》)内部不团结同志,外部破坏了同盟关系,以致于“大意失荆州”,都是这样的性格造成的。

刚,是性格刚烈,过分强硬;而自矜,则是自大,自负,自傲,自以为是,自视高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作为普通人,无非是性格弱点,缺点;而作为关羽,作为身负重要职责和使命的重要将领,作为独当一面,政治军事内务外交全权负责的“董督荆州事”,军政一把手,身系国家安危和事业成败,以这样的性格做人处世,就是非常危险的了。

道理不能说不对。这样的性格,当然要坏大事,当然会对集体事业造成重大损失。性格决定命运,不但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决定团体的命运。关羽背负了这样的责难,我们就需要认真分析了。

性格刚烈,不能说是缺点,更不能说是过失。刚烈的反面是懦弱,对于关羽,那是不可想象的。关羽要是懦弱,那就不是关羽了。如果说刚烈的反面是圆滑,那关羽也确实做不到。许田射猎,曹操有僭越行动,关羽就勃然大怒,拍马挥刀,就要杀了曹操。刘备就要阻挡和制止。关羽不如刘备成熟,但我们不能说关羽做的不对。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刘备不恨曹操,不能说刘备是圆滑。刘备死后,孙刘两家又达成联盟,后来孙权也在东吴称帝,登皇帝位。曹丕以魏代汉,是篡汉,是伪政权;刘备登皇帝位,是承继汉统,曹魏就是蜀汉的死敌。这时候孙权也称帝,算什么呢?承认不承认呢?讨伐不讨伐呢?满朝文武,包括后主刘禅,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只好派人去前线请示诸葛亮。诸葛亮答复,速派使者去表示祝贺。孙权称帝,性质和曹丕一样,也是篡逆。但是,如果不承认,予以声讨,孙刘的同盟立即又要破裂,那北伐曹魏,匡扶汉室的目标就永远也不能完成了。诸葛亮采取这样的态度,也是权宜之计,先解决主要矛盾。要是关羽还活着,这同样是不能想象的,是一定会坚决反对的。同样,关羽不如诸葛亮考虑周到,不能像诸葛亮那样会从权处置,我们却也不能说关羽做的就不对。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不忠于汉室——事实证明他为了复兴汉室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也不能说诸葛亮是圆滑。

关羽、刘备和诸葛亮,政治态度、立场观点都是一致的,对汉王朝的忠诚度都是一样的,目标都是讨伐汉贼,匡扶汉室。但他们的思想方法不一样,处事方式不一样,性格不一样。关羽的性格,是真性情,不会虚伪,也不会与人虚与委蛇。虽说兵不厌诈,但那是在战场,与人相处,哪怕是敌人,关羽也来不得虚情假意。这样的性格能完善自己做人,做人做得更纯粹,更高尚,更有尊严,但做事的效果就差一些。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趋利避害,讲究权变和策略,好像有些不够磊落,不够直率坦诚,不够坚持原则,却能成全他们做事,要做成事,有时候就不得不这样。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好一概而论,也不好求全责备。

民间俗语说:“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草根观点,有时候会超过哲人。

道理如此,难以定论,我们还是要看具体事实。

不管是论者还是民间,说关羽“刚而自矜”,主要依据有两件事:一是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二是受封官职时声称不与黄忠为伍。

第一件事,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发生在刘备取得成都之后。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谁可类比。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超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示宾客。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这里说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被解释为容不得别人排在自己前面,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的意思(见三秦出版社,胡觉照:《异说三国》)。

根据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定的“隆中战略”,在取得荆州的大部分领土作为根据地后,刘备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夺取益州。刚好这时候益州刘璋发出邀请,要刘备带兵入川,帮助他抵抗张鲁。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亲自带领第一梯队进入益州地境。不到一年时间,刘备与刘璋反目,开始争夺战,而进攻雒城时,遭到强有力的抵抗,耗时一年,牺牲了军师庞统,仍不能克。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自己和张飞、赵云带领第二梯队支援刘备。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会合后,进攻成都。刘璋反而向张鲁请求援兵,张鲁派出了刚刚投奔汉中不久的马超兵团来增援刘璋。刘备派人去见马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同的对曹操的仇恨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共同的抗曹扶汉的理想把他们联结在一起,马超同意临阵反戈,加入刘备集团。马超带兵来成都增援,却投奔了刘备,对益州守军是极大的打击,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刘璋迫于压力,决定开城投降,刘备终于占领了益州。这样,刘备才算完成了“隆中战略”的第一步,有了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地盘和资本。这个胜利来之不易,苦战四年之久,还损失了一个重要领导成员庞统。这么说来,这个胜利的意义有多么重大,马超的作用和功劳就随之显得多么重大。

马超在成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马超的出身,刘备集团所有的人员都无法比拟。刘备当年还是小小一个平原县令,关羽、张飞还是县武装部长的时候,马超的父亲马腾已经是西北大军区的司令了,而马超虽然只是偏将军的军衔,实际上已经是副司令了。赤壁之战后,曹操设计杀害了马腾,马超子承父职,就成了军区司令了,而且是全国最年轻的司令了,才三十五岁。三十五岁的马超率领西北部队为父亲报仇,气势勇猛,很快就攻下关中地区和首府长安,在潼关与曹操展开战斗,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差一点被马超刺死。曹操一生军事战斗中,失败最惨的有三次,都几乎丧命:与吕布濮阳之战一次,赤壁之战一次,再就是这一次。曹操提起马超的英勇,是非常害怕的。马超的谋略,当然比不过曹操,后来兵败溃逃,投奔汉中张鲁,在张鲁那里很不得志,受到张鲁下属的排斥,于是就又投奔刘备。刘备虽说有左将军的头衔,但实际上一直在体制之外,手里并没有朝廷的兵,自己发展也没有过马超的威风,也没有打过一场像马超那样扬眉吐气的仗(赤壁之战毕竟是人家周瑜指挥的)。汉中战役胜利后,部下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当时虽然朝廷由曹操把持,但还是需要向朝廷上一道表,以表示对朝廷和皇帝的尊重。这个表是要有身份的官员签名的,签名官员的名单共一百二十名,领衔的就是马超,签名排在最前头,诸葛亮和关羽,已排为第五第六了。这样,马超在成都就是身份最高,功劳最大,又最为年轻的干部了。当然,他比诸葛亮还是大五岁。按综合条件,马超是刘备集团最耀眼的明星了。

我们可以想象,马超的春风得意和居功自傲,如果不说是很狂的话。他毕竟还很年轻,还是喜欢狂的年龄。

事实上,刘备对马超自然是非常器重和优待的,而马超的优越感也就越来越膨胀,对刘备就不像其他的部下们那样恭敬,就十分随意了。见到刘备,他不称呼领导职务,他叫:“玄德兄!”

要叫玄德兄,刘备集团里只有关羽、张飞有资格。其余的部下都称“主公”。就连糜竺、糜芳这两位刘备的姻亲,虽然把妹子嫁给了刘备,也要称主公。你小小年纪的马超,就敢叫玄德兄?

这在史书上是有所记载的:

马超见先主(刘备)待之厚,常呼先主字。关某怒请杀之。先主曰:“人穷来归我,卿等以呼我字而杀之,何以示天下?”张飞曰:“如是当示之以礼。”明日大会请超入,关、张并仗刀立直。超顾座席不见两人,见其直也,乃大惊,遂不呼字。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第六,裴松之注引《山阳公》

马超的倨傲,引起关羽的忿怒,要杀了他。刘备说,人家兵败于曹操,又被杀害了全家,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还为我们立了功。你们因为人家不尊称领导职务而称呼我的名字就要杀了人家,怎么向天下人解释呢?怎么表示我们爱护人才尊重人才呢?当然不准杀。张飞就出了个主意,既然这样,咱们就给他做个尊重领导的示范。第二天开会,通知马超参加。马超到会,看看主席台上关、张的位置,不见关、张二人。仔细一看,发现关羽和张飞笔直地伺立在刘备身后,给刘备当值班卫兵呢。马超大吃一惊,以后再不敢称呼刘备的名字了。

“骁雄未许马超行。”(明·陈省)有关羽在这里,马超怎敢对刘备不尊?就是这个意思。

关羽驻守荆州,责任重大,不能轻易离开岗位,离开荆州去成都会见马超。事实上,刘备取得益州后,身负镇守荆州重任的关羽从没有去过成都,没有和众位战友们见过面。《山阳公》的记载,说他在成都和张飞立直,肯定有误。但这样的记载,也不会是空穴来风,不会没有一点根据。马超的倨傲表现,肯定是会有的。关羽通过种种渠道,也是会了解的。

当年车骑将军董承奉密诏暗中策划要诛杀曹操,他的地下活动组织有七、八个人,其中就有马超的父亲马腾,也有刘备。这样,马超的父亲和刘备就是亲密战友,就是早期的革命同志。马超比刘备小十六岁,应当是子侄辈,他常常“玄德兄”地叫来叫去,可见已经膨胀到什么程度。成都初定,益州的官员也才都归附,刘备需要树立权威又不能不持宽容客气的态度。马超这个愣头青尾巴翘到天上了,刘备不好说什么,诸葛亮也不好说什么。马超比诸葛亮的官还大呢,何况人家当大军区副司令时,你诸葛亮还在隆中的农村里“躬耕垅亩”干庄稼活儿呢。别的人就更不好说什么了,教训他不是,不教训也不是。不是资格不够,就是不便于做这样的工作。

但是,别忘了,荆州还坐着一位关二爷呢。

刘备集团的大本营已移居益州,但关羽是这个团体事实上的二把手,虽然远镇荆州,相隔千里,但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刘备的事,这个团体的事,关羽都视为自己的事,都有责任为刘备分忧。马超在成都的超常表现,关羽不会不知道。他清楚这事刘备不好管:刘备是集团领袖,做人处事一直宽仁厚德,谦和忍让,总不能亲自找马超谈话,告诫马超以后要注意尊重领导就是尊重自己吧?领袖身份不允许,真的把这当成个事去一本正经地做思想工作,也会伤了马超的面皮,引起心中不快,影响积极性。诸葛亮也不好管,身份差一截,年龄也小一些,将相关系也不好处,他们以后还要密切合作经常打仗呢,不能产生一点芥蒂。张飞呢,性子急躁,做不来这样的事;赵云官衔更低,也就更不合适了。

应该让谁来做马超的工作呢?

看来,需要关羽亲自出马了。论资格,论武艺,论声望,论职务,论年龄,关羽都要高马超一头。虽然没有马超的家世身份,但朝廷封了侯(不是其他人那种自己“表”的侯),万马军中刺杀河北名将颜良如入无人之境,忠义声名满天下,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敬仰,也有着良好的国际知名度。曹操提起马超,自嘲地笑笑:“今天差点伤在马超这个娃娃的手里。”(“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第一,裴松之引《曹瞒传》)而提起关羽,则是真诚地感叹:“真义士也。”到了这时候,关羽不出马,还有谁能训诫马超那个“愤青”呢?

于是,关羽就给诸葛亮写信,表示入川的意愿:

——听说马超归附了我们,非常欢迎。马超又年轻,本领又大,我没有机会认识——和他爸倒是认识,不知人才和谁相当?如果这次入川能与马超会面,再比试比试武艺,那就实在令人高兴,也荣幸之至。

对诸葛亮来说,这封信来的太是时候了。

正发愁马超不好领导,关二爷来了信,就像来了一个尊神,谁不买这个账都不行。要压压马超的傲气,要让他懂得一点规矩,要让他知道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斤两,平时不好做评议,不好戳破这层窗户纸。会议上说太正式,私下里议论不合适。借着给关羽复信,把关羽推到至高的地位,说关羽是“绝伦逸群”,谁也比不上,张飞也比不上,我们大家都比不上,你马超当然也比不上。没有贬低马超,但给予马超一个准确定位,你在这里并不是老子天下第一。关羽看了回信,十分高兴,不是高兴对自己的评价,而是高兴诸葛亮与自己的心照不宣,与自己的密切配合,不愧为相互知己,相知至深。关羽这么大年纪了,早已经过了人世沧桑,早已领略了人生辉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什么样的表扬没经过?什么样的好听话没听过?什么样的精神盛筵没有品尝过?诸葛亮一句“绝伦逸群”,关羽就那么高兴?而且还要“遍示宾客”,让大家都知晓?以关羽的持重和矜持,以关羽的身份和地位,不至于这样轻薄,这样没分量吧?

要的就是侧面提醒或者说敲打一下马超,没有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