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修成正果,仅仅是一个愿望,世上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这个愿望。
因此,这一卷应该是待续的时间和空旷的空间……
一 点燃激情 传递梦想
“留白”,原本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规律。在本书第六卷中,我原来不准备写任何内容,但是,无论如何我都想不到,2008年,奥运火炬的传递给我的人生之路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我居然能够在中央电视台“露脸”侃侃而谈出尽了风头。人生道路上都会发生些什么,真是不可预料。
——下面这篇文章题为《我在央视做嘉宾》于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写成。情有独钟,难以割舍,那就不妨作为这部书稿的续貂吧。
一
公元2008年7月7日,北京奥林匹克火炬传递到达兰州,这座城市成为一片激情的海洋。黎明时分,城市就开始沸腾了。
黄河,波涛滚滚,川流不息,浩浩荡荡,激情翻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今天格外显得容光焕发,风姿绰约,神采奕奕。母亲河深情地亲吻了兰州这座“水车之都”、“黄河明珠”之后,依依不舍地穿城而过,缓缓向东流去。
清晨,296名光荣的火炬手穿上了崭新的专用服装,整装待发。他们,人人心里充满了期盼已久的庄严与神圣,个个胸中洋溢着无比的兴奋与自豪,激情满怀,溢于言表。今天,他们共同拥有一个精彩而崇高的名字——“北京2008奥林匹克火炬手”。这的确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让我羡慕不已。
大河南岸,“将军柱广场”披红挂彩,花团锦簇,彩旗飘扬,鼓声震天,《福娃》雀跃,乐声悠扬,显得热闹非凡。成千上万的群众一大早就来到这里,井然有序地列队集结,载歌载舞。南北滨河路百里黄河风情线上划出的长达27公里的火炬传递路线两侧,十数万市民群众挥舞彩旗,激情荡漾,盛装出场。参加火炬传递活动的人们花枝招展,兴高采烈,敲锣打鼓,翩翩起舞,尽情地释放着酝酿了一百年的激情。“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口号声传百里。“中国加油,奥运加油”的呐喊更是响彻云天。
白塔山下,一条长达296米的红色地毯横跨大河两岸,为中山铁桥穿上了隆重的礼服。五颜六色的奥运彩旗拥抱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将这座具有100年历史的桥梁装扮一新。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山铁桥,将用一百年的岁月,来见证百年期盼的这个辉煌时刻。已经有600岁高龄的“将军柱”也闻鸡起舞,舒展身姿,显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它将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含深情的诉说,来讲述今天发生的这个“和谐之旅”的精彩故事——奥运火炬传递兰州起跑仪式,将在这里隆重举行。
大河彼岸,高高竖起的旗杆上,五环旗和“中国印”簇拥着国旗迎风招展,猎猎有声。广场上,那座临时搭建的圣火台,高贵典雅,庄重醒目。奥运圣火,将在这里点燃。第一棒火炬手将高擎祥云火炬从这里出发,将母亲河深情的祝福,传递给北京,传递给世界,传递给全人类。同时,也将公元2008——7月7日这个精彩的日子,永久地镌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激情满怀,翘首以盼,等候着奥运圣火的到来。誉满天下的“中国·兰州太平鼓”上下翻飞,神采飞扬。再过29天——8月8日这天傍晚,兰州太平鼓将精彩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鸟巢”,终于要将一个多年的梦想化为现实——这,也是我已经珍藏了18年的一个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梦魂萦绕,难以割舍的跨世纪之梦。
二
本来,作为奥运火炬传递兰州组委会庆典仪式组副组长和这项空前的大型活动的策划者之一,在7月5日夜里11∶36分,我以“总撰稿”的名义,将《奥运火炬传递兰州起跑仪式和庆典仪式策划实施方案》的电子版本传送给北京奥组委火炬仪式协调组联络官李雨楠先生和中央电视台火炬传递直播一组组长潘宏博先生、编导陆萌女士以及省市组委会各有关方面的那一刻,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我的工作也就算最后结束了。
这天夜里,我将省组委会刚刚从敦煌传来的关于兰州起跑仪式的最后一条指示写入《实施方案》文本,再次校对之后轻点鼠标,将这个在我手中修改打磨了将近五个月的“作战方案”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我的心中震颤出一声感叹——“终于定稿了”。“决战”的倒计时“读秒”已经开始,在计数器“归零”的那一刻,《方案》上的每一行文字都将演变为绚丽多彩的现实,绽放为异彩纷呈的场景。遗憾的是,当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时,我却“不在现场”。
按照常理,作为一个大型活动方案的撰稿人,当交出最终定稿的那个文本,活动进入实战阶段时,他也就该隐退幕后,安静地等候着大幕拉开了。经验也告诉我,作为文案撰稿人,作为一台“大戏”的“编剧”,在大幕拉开之后,你确实无事可干,你也就该回家歇着了。
然而,令我没有想到是,7月1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鹏同志打来电话通知我,省上决定指派我前往首都,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人”参加7月7日早晨央视CCTV-5奥运频道北京演播室现场直播,负责解说火炬兰州传递活动的盛况。
于是,谢部长打来的这个不到两分钟的电话,便在转瞬之间,将我的奥林匹克之梦推向一个极致——对我的人生历程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激情与梦想的极致。
在6月29日夜里和30日早晨实地演练时,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替代不便亲自参加排练活动的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登上主席台,站位、走台,模拟演练省委书记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的活动流程,检验我们设计的省市首长陪同北京奥组委“圣火使者”入场的路线是否具有准确的操作性。这次活动,将由中央电视台和省市两级电视台采用“三台并机联播”的方式现场直播。电视播出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火炬传递活动的宣传效果和辐射效应是否能够被最大化。作为兰州许多大型活动的“总撰稿”,我过去一般不大掺和这种现场排练活动,但这一次,我必须在现场亲自验证并准确计算活动所需的时间,从而在《方案》上更准确地注明每一个时间坐标,提供给各个方面执行或参考。而“活动流程”进行的时间,对电视播出系统来说,将计算到“秒”。
在演练中,我模拟领导同志高高举起了那支“祥云火炬”,西装革履气宇轩昂地又是“讲话”又是“致辞”,简直出尽了风头。以至于省市火炬传递组委会的一些负责同志见了我,都跟我开起了玩笑,戏称我“省委书记来了”。然而我很明白,尽管在演练时,我模拟省委领导高高举起了“火炬”,然而在活动正式举行这天的仪式现场,我将蜕变为一个多余的无足轻重的旁观者,想必无事可干,应该安分守己隐退幕后,决不可显山露水招摇过市,更不可出头露面再事张扬了。虽然在组委会的花名册上,或许你还有点特殊的位置,但在活动现场,你与普通的市民并没什么区别。你能够做的,只能是观看演出。或者分享成功的喜悦,为精彩的场面欢呼喝彩。或者,承受构思平庸的沮丧,为你撰写的主持词还有几句话不够准确不够精彩而感到遗憾。我见证过上百次这种热热闹闹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现场,十分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时刻,自己的位置应该在哪里。
本来,组委会发给我的证件是“指挥”级的工作证,在仪式现场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畅通无阻。但是演练那天,在圣火台上举起“火炬”的那一刻,我就看好了:在仪式正式举行的那一天,“将军柱”西侧背景牌下那个不碍事的角落才是适合我的立足之地。只要能够亲眼见证“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这个百年一遇,绝无仅有的精彩场面,完成又一次“我来了,我看见了,我经历了”的生命历程,也就足矣。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居然有一个“我在央视做嘉宾”的传奇般的故事在等待讲述。在我的文字生涯中,也有一篇《我在央视做嘉宾》的精彩文章在等着我去书写。
三
7月7日清晨5∶26分,我拉开中央电视台梅地亚宾馆911房间的窗帘,首都北京今天的第一缕阳光扑面而来,阳光灿烂,令人目眩。窗外,中华世纪坛那巨型日晷的晷针指向蓝天,镌刻着中国历史年表的青铜甬道发出醒目的古铜色光泽,让我从梦境中回过神来。
在昨天早晨登上HU-7232航班,从兰州飞往北京之前,我真的不敢有如此奢侈的梦想——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做嘉宾主持人,与央视主持人共同解说奥运圣火在兰州的传递活动——说实话,我不是没有想过为北京奥运做点什么,其实——“北京2008”,我已经期盼了足有18年了。然而做这样一个达到极致的美梦,对我来说,真的有些奢侈了。在踏进机舱的那一刻,我依然觉得,这真是恍若梦境,令人难以置信:你这就要去北京?你这就要到央视去“露脸”?你这就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而这样的荣幸凭什么会交给你去承受呢。代表一个城市在央视做嘉宾,无疑也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而这样的荣誉和光环,怎么落到了你的头上呢。兴奋之余,便不免有几分忐忑。
且不说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储备是否够用,就是在灿烂辉煌的演播室灯光笼罩下,你是否能够不打哆嗦张得开口,同时面对好几台摄像机深不可测的镜头,你是否能够说出几句完整的话来并且要说到“点子”上,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要知道,这可是在中央电视台出镜,而且是现场直播。央视主持人将要采访的,并非是你“岳逢春先生”,而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特邀嘉宾”。在镜头前,面对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将要谈论的话题,也绝不可能是关于你个人的私人问题,而肯定是有关火炬和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因此,你绝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知深浅地说什么“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个人认为”云云。倘若一时糊涂说错了话,你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那你可就真的“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然而,当我拉开窗帘,看到中华世纪坛这座雄伟的建筑的那一刻,我似乎体验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是那种兴奋的、跃跃欲试的感觉。是大幕即将拉开,大戏即将开场,听见壮丽的序幕音乐响起,高亢而急促的锣鼓点响成一片,令人激情澎湃,浑身热血沸腾的感觉。——青少年时代曾经成百上千次地出现过的那种即将登上舞台释放激情的兴奋感,在此刻,真的又一次出现了。就要粉墨登场,就要出镜亮相,就要侃侃而谈,马上就要通过电视镜头,在亿万人面前赞美我热爱的家乡,这一刻,我真的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情。多年来,这种兴奋不已同时也不乏镇定自若的良好感觉,我有过不止一次了。顾拜旦先生真是高人,精辟地将奥林匹克的口号总结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在发令枪声响起之前,优秀的体育竞技选手,一定也是这种感觉。
北京,我来过很多次了,几乎每一次来,都是为了投入一次给兰州锦上添花,增光添彩的宣传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完成这些活动中我所肩负的工作任务。每一次来,我都会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那种激情荡漾心驰神往的精神状态常常令我享受到一种难言的幸福和满足。每一次来北京,精神境界好像都会得到一次升华。那么今天,再次投入北京的怀抱,登上央视的平台,恰如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闯入了奥林匹克的赛场,你只能更高、更快、更强,而绝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怯懦。虽然作为“个人”,你很渺小,但你今天绝不单纯是你自己,在这一刻,你无疑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代言人。现在,有330万双手托着你,有两千六百万双眼睛看着你。你的名字,就叫“兰州”,你说出的话,就是这个城市的“北京2008·兰州宣言”。你要面对的,将是整个中国和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这该是一个多么宏大的场面啊。不错,近四十年来,你多次亲历万人云集的会场,并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跌扑翻滚、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可是,有哪一次的登台亮相能够与这一次作为“央视嘉宾”亮相出镜相提并论呢?老岳,你抖擞精神,激昂情绪,准备盛装出场吧。
大春同志,你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
其实,早在1990年国庆期间,这个令人感到无比荣幸的人生之梦,就已经开始了。18年前,当我以亚运会艺术节“中国·兰州太平鼓队”表演活动“现场指挥”的身份带领着鼓队在北京城神采飞扬的时候,我就已经进入了梦境。那么,2003年春节大年初一这天,在世纪坛下沉式广场镶嵌的《中华故土地图》浮雕落成典礼上,我国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先生现场朗诵由我执笔撰稿的兰州文艺节目解说词的那一刻,我的人生之梦,已经渐入佳境。那天早晨,作为特邀嘉宾,我恭逢盛典亲临现场,见证了那个庄严神圣的典礼。我被我所撰写的慷慨激昂的主持词与瞿弦和先生那激情澎湃字正腔圆的现场朗诵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天,我同样恍若梦境,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经历的丰富和经验的积累,一定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前提条件。熟悉的场地对一个竞技的选手来说,恐怕也是信心倍增的重要因素。此刻,看见我曾经在那里释放激情敬献诗篇的中华世纪坛,对央视大楼似乎也少了一点陌生感而蓦然多了几分亲切。
窗外的阳光辉煌灿烂,我心潮起伏波涌浪翻。接受任务那天,谢鹏部长举着手机对下达任务的省组委会领导同志大声说:“老岳,那没问题,是最合适的人选”。想起这一幕,心中涌过一股暖流。我再一次领悟到,“党的嘱托”,“组织的信任”的确不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也许,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往往就是从这里发生。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文化艺术和宣传工作生涯的磨练,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宏大的场面和隆重的氛围。记住了,每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不动容。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这铭刻在骨头里、融化在血液中的歌声在耳畔响起。
虽然我单枪匹马,孤身一人,凭着谢部长给我的一个手机号码,仅仅打了几个电话,就不无冒失地一叶渡江,单刀赴会,闯到中央电视台来做这种非同小可的事情,但是,我似乎并不感到孤单。这两天,只要亮出“火炬兰州嘉宾”这张“名片”,所有的与此事有关的陌生人,在见面的那一刻,甚至在接通电话的一瞬间,就都成了熟人和老朋友,他们,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比如叶璐女士,我一直都没好意思问人家在央视担任什么职务,到现在也无缘见面,只是通了几次电话发了几个短信,她就妥善地安排好了机票、住宿、用餐、接洽等所有的事情。火炬,已经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许多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最初草拟和最终审定这句口号的人们,实在是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