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晋祠文物丛谭
5251300000021

第21章 瓷器琉璃 千古绝品(2)

总之,康熙青花瓷器不但造型优美多姿,而且装饰工艺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精神。这种造型和装饰工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特色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康熙青花瓷器的取材,最突出的特点是造天化地,师法自然,更多地贴近生活,注重现实,反映现实社会的世俗生活,为其后继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琉璃产品传千古

琉璃技艺传千古,始起山西播神州。

每当人们漫步到恢弘壮丽的寺观、祠宇、陵寝和皇宫等大型建筑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装饰在屋顶上的琉璃饰物,灿烂辉煌、光彩夺目,尤其在阳光普照下折射出奇光异彩,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激发起观赏者的怀古情思。

琉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光彩照人。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我们的先人早在殷商时期就已能制作初级的琉璃制品。春秋战国之际琉璃的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到新的程度。从陕西省岐山县西周古墓中出土的琉璃珠子,河南信阳县的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带钩上饰有彩色的琉璃珠子,战国晚期楚墓出土的大型碧色和乳白色的琉璃珠子等考察,早在春秋战国之际,我们的先贤匠师们制作琉璃的技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汉代古墓中出土的白玉和白色的琉璃饰物,三国时的曹植墓中出土的金博山上缀着的两颗琉璃珠子等,唐代以前服饰之一的“冠”上装饰的金博山(玉蝉),说明琉璃在我国古代还有其他的用途。

随着时代的前进,琉璃烧制技术的提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琉璃造型和色彩精益求精,并多用于大型建筑物上。

琉璃最早没有固定的名称:一曰金银釉,一曰缥瓦,亦曰瓜皮绿。瓜皮绿这一称谓至今在工匠师傅中仍沿用。北魏时的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都,征召所辖境内的能工巧匠烧造琉璃饰物。相传还从东罗马帝国聘请琉璃工匠烧制装饰宫殿屋脊吻兽、钩头等,并且从国外输入宝石类装饰琉璃影壁。琉璃这一名词从此沿用,延续至今。

大型建筑物的雄伟壮观,除去造型的典雅别致,也得益于屋顶的装饰瑰丽为其增加了不少的光彩。我国把琉璃制品装饰在建筑物上,起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烧造琉璃的成本昂贵,原料的来源不足,因此,在建筑物上装饰琉璃并不普及。就是发展到唐宋时期,也只能限于皇宫建筑物顶用琉璃制品全面铺设。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创建的晋祠圣母殿的重檐九脊顶大型建筑物,也仅限于用琉璃装饰屋脊和琉璃瓦剪边,即在屋檐等部位上铺设琉璃饰物以示华贵富丽。其琉璃制品图案有火焰纹、莲花、卷草纹、缨纹及飞天、狮子、金翘鸟等。元代皇宫建筑物屋顶多施以白色和青色的琉璃,这也许与蒙古族崇尚白色有关。清朝康熙年间,额鲁特蒙古贵族向清朝政府奉献九匹白马、九头白牛、九只白羊,以取“九”为吉祥之意。明清时期的皇宫殿宇施以红墙,并用黄色琉璃全面铺设殿顶,因为当时的时尚在诸色中以黄色为尊,因此明清时的最高统治者下诏黄色仅限用于皇帝的皇冠、龙袍及就寝的龙床龙褥龙被等用具,历代传承,以示尊贵。

我国古代的匠师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尽艰辛,受尽奇苦,但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却令人钦佩。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对原料进行调配,反复试验,从而给琉璃制品新添了桃红、黑酱等色,五光十色,斑斓瑰丽,为建筑物增加不少光彩。皇宫贵戚、豪富巨商室内陈设的绣墩(坐墩),形状别致的花卉套盆,宫苑中的装饰物等,无不因施以琉璃而瑰丽美观。北京市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山西省大同市的九龙壁,河南省开封市祐国寺的琉璃塔,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的琉璃塔以及北京市香山的琉璃牌坊,都属于元明清三代匠师们精心烧造的杰作。

我国古代建筑物上装饰的琉璃制品色彩缤纷、光彩夺目,与附近的建筑物遥相辉映,不仅辉耀着美的意蕴,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琉璃的制作方法深奥,程序繁多。这是一项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我国古代匠师们经过难以计数的试验,各尽其职,各献神能,他们精选、磨制陶土,手工操作的模型及其产品胎坯晾晒后,先在胎坯上刷一层碱性溶液,再施以所需要的调妥当的溶液,然后入窑烧制,火候适中,才能烧制出所需要的产品。由于陶土中所含的铁、钠、铜、钴元素等的升温,再注入铅硝助溶剂,经过高温的化学反应,便形成硅酸盐化合物,在琉璃产品上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我国明清时期烧造琉璃的工艺技术超世绝伦,由于诸多元素升温后的化学反应,又增加了翡翠绿、孔雀绿、紫晶、大红等十多种釉色。尤其在烧制过程中发生的“窑变”在器物釉色浮现出点缀,更增加了器物的奇光异彩。其胎坯的图纹清晰,釉色的艳丽夺目,饱含着装饰美、色彩美、观赏美和实用美的底蕴,给人以怀古情思的理念。

琉璃的“窑变”是由于入窑后烧造过程中火候掌握得不尽适当,偶然发生的窑色突变现象。也就是说在器釉上出现一小片不规则的色彩别异的映痕,这种映痕一般是内浓边淡,层次分明,个别“窑变”也有浓淡一色,不分彼此的色彩发生。这种与原釉色有别的点缀色彩映衬在器釉上,显得光彩照人,动人心魄,博得造物主和观赏者的高度赞赏。因此清人所著《琉璃变》中说:“烧琉璃者火候有差,则生态变,亦犹烧磁者之窑变也。”清人刘淑赋《腊月雨》中说:“且雨且冻山径滑,是谁作此琉璃变。(《清异録》)”可见,这位学者是在数九寒天观赏琉璃发生“窑变”提出疑问,疑难费解。其实窑变的最早出现只是化学反应。笔者曾在陶瓷职校学习,在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遗址看到钧瓷产品残片上的窑变痕迹,并且在课堂上也听到老师讲授“窑变”发生的故事。时隔半个多世纪,老师的容颜面貌,讲课音调的抑扬顿挫,故事发生的生动有序仍历历在目,老师的一双清丽双眸不时闪烁着高超技艺的光芒。

我国的琉璃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普及于我国境内各地,故有“琉璃传千古,丰姿异彩播神州”之语。山西省的阳城、河津、平遥、介休、文水、代县的吴家窑、太原市的马庄,江西,福建,河南禹县神垕镇、宜阳、修武、汝州、郑县,北京,山东,辽宁等地的产品造型繁多,华美典雅,精湛超凡。

琉璃生产的程序要经过手工或模型制作,譬如雕、堆、刻、画以及釉色的配料,胎坯原料选用、磨制,入窑烧造火候掌握等,工艺产品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都蕴含着人间世俗生活的真实及其心理需求、时代的精神气质和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内涵。

从事这一专业的匠师们往往是一家一户,世代相传,各怀其艺,各尽所能,精益求精,从而促进了我国琉璃烧造工艺的发展。可是由于各支流派的技艺互不外传,各自保守,再加以烧造程序有别等原因,使得琉璃产品的色质、胎体寿命受到了影响。譬如有的流派传承入窑一次烧成,有的却分成两次烧就。一次烧成的琉璃产品色泽灰暗,寿命短暂,正如山西省阳城县东关琉璃世家的乔承先师傅所说:“一次性烧成的琉璃因火候欠佳,过不了几年釉色变褪而剥落。”他又说:“前后二次烧成的琉璃釉色晶莹,不易脱落。”这样,乔姓家族烧造的琉璃产品深得社会人士的青睐。

乔姓家族烧造琉璃的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精益求精。早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他们的祖先乔世虎、乔世英、乔世兰、乔世香、乔永生、乔永光、乔福星就是烧造琉璃产品的能工巧匠。继之将这一技艺又传授给亲友李光友、张细等。稍后,在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2年),这一技艺便由其子孙乔永官、乔永宽、乔常大、乔常图和乔良才等承袭祖业,刻苦钻研,发扬传统,不断改进,其产品盛行一世,销售省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个别子孙的外聘,这一技艺传授到陕西省的朝邑县,形成一支流派。笔者在南开大学研修期间,恩师郑天挺教授介绍笔者去北京拜访我国著名学者陈万里教授,当时笔者以晚辈请教陈老师的一些学术问题后,他说:“你们山西是产琉璃的地方,阳城县的乔承先是琉璃世家,乔师傅的两个儿子心灵手巧,技艺超群,顷刻间手捏成型,就可以捏制成八仙、蹲兽和仙人等,其产品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他又告诉笔者太原市的马庄苏姓家族也是琉璃世家,从明朝万历年间(1403—1424年)几次移民大迁移中他们的先祖从山西洪洞的苏家湾迁移到太原市的马庄落户。由于苏姓人口繁衍,逐渐分成两支,一支迁移到山西代县吴家窑,另一支由于明朝政府兴建皇宫应征到北京,这一支初到北京落脚琉璃厂从事旧业,后移琉璃河(畔)烧造琉璃饰物,后又迁移到北京近郊的门头沟落户至今。另外山西太原市马庄芳林寺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年)碑记,有琉璃匠苏子鉴、苏子宽、贺子文、贺子盛和贺齐鉴等烧造琉璃饰物的能手。另一碑文记载,有琉璃匠苏子桂等。陈万里老师说:“1975年曾到你们山西考察,当时太原市的马庄村健在的琉璃师傅尚有五人。苏杰师傅说他家保存有老人们用过的明朝和清朝的琉璃模子,并出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和乾隆四年(1739年)及嘉庆十六年(1811年)等刻印的琉璃模子。”上世纪末笔者曾去马庄拜访过苏氏后裔,但始终没有见到祖传的琉璃印模。这一苏姓家族是山西琉璃世家形成的另一支流派。另因兴建元大都被元朝政府应征到海王村(今北京琉璃厂)烧造琉璃饰物的赵姓家族,后落户到京郊门头沟,这一支同属于马庄苏姓流派。侯敬和侯让原籍山西介休县(市),后被征召到辽宁省海城县红窑岭为兴建清朝沈阳故宫及陵寝烧造琉璃饰物。山西的琉璃世家技艺超凡脱俗,各成特技,世代相传,精研细究。他们对烧造琉璃饰物,执着追求,倾注了数代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最终铸就了山西系统的琉璃精品,遍播神州,享誉全球。历经沧桑岁月,在我国境内的皇宫、陵寝和寺观祠宇等大型建筑物上仍然留存着瑰丽多姿的琉璃饰物。山西太原市晋祠宋建圣母殿顶至今留存有北宋工匠尹姓押记的宋瓦物件和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铺设的瓦件、蹲兽(为狮子等)脊刹、龙吻、仙人等,晋祠献殿、景清门、昊天神祠、文昌宫、水母楼、舍利生生塔等装饰的琉璃物件多为明清时的遗物;介休三清观楼上的宋瓦(据其通天柱梁架上的题记)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铺设的;五台县有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的琉璃立碑狮子;太原市纯阳宫琉璃屋脊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六月由山西文水县张守仁父子烧造的。还有太原市晋源城内文庙殿顶的琉璃饰物,清徐县徐沟镇城隍庙和该县集义乡大帝村的寿宁寺建筑物发现的宋瓦,现今仍保存的明清时的琉璃瓦遗物等等琉璃物件遍布于山西大地。因此陈万里老师说:“琉璃的制作,起始于山西,盛行于山西,而向外流传到各地烧造的。”总之,发扬我国烧造琉璃产品的优良传统,开创新产品不断问世,把这一蕴藏厚实的遗产发扬光大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