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小学校园安全常识教育
5245300000030

第30章 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理(2)

即使学校已经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学生在校期间内突发疾病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做好学生突发疾病的处置工作,十分重要,应当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

3.1学校和老师应积极地采取应急措施

3.1.1任课老师如何应对。任课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生理反应,尤其对于有特异体质的学生或处于非常时期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照顾,一旦发现状况,应尽快通知卫生保健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和课外活动中,老师应首先教育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友爱意识。同时将正确的运动方法示范给学生看,教育学生如果发现其他学生情况有异常,应尽快报告老师或直接报告给医务室;体育活动课老师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除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外,应立即与卫生保健教师取得联系。

3.1.2保健教师如何应对。保健教师如果接到疾病或事故报告,应立即赶往事发现场,采用简易方法及时处置,如果不能处置或分辨不清病情的情况下应立即送附近医院抢救,并随时和学生班主任和校领导取得联系。

3.1.3班主任如何应对。班主任老师在接到病情情况报告后,首先要安抚学生,配合医务人员救治学生;再赶紧与学生父母及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这时要千万注意,班主任不要硬等学生的父母及其他监护人赶到再处理学生的病情,那样会延误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3.1.4校领导如何应对。校领导也不能掉以轻心,应积极做好整个事件的协调指挥工作,如果遇到事故涉及面比较广、病情比较严重的,应做好安抚和有关抢救工作,并将情况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获得上级的支持。

3.2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救护工作

家长在接到孩子发生突发疾病的通知后,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点。如果遇有知病不报或知道如何采取应救措施的,应及时告知学校,然后尽快赶至学校或医院。尤其需提醒的是,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抢救和治疗工作。

二、学生在校期间常见疾病如何预防

学生在校期间由特殊体质而导致的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疾病情况不同而很难有统一的预防处理方法,一般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按照学生的个体情况分别采取措施,做好有关预案,针对个别情况及时处理。而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轻者危害患病学生本人的健康,重者危及其他学生,再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学校应该尽可能做好有关预防和处理。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性疾病指各种病原体经口腔进入人体而后使人发病,并且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各种肠道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痢疾、副伤寒、霍乱、副霍乱等。

肠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非常多,病原体可以通过水、食物以及手、苍蝇、蟑螂等媒体进入人体。另外,病人和身上带菌的人可以长期排出病原体。人群只要有一个患病,很快就会传染给其他人。有一所学校因一名学生患肝炎,当时没有发现,很快造成班级中其他同学同时爆发流行。有些肠道传染病也能够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如乙型肝炎它能够经未消毒的针头或病人的血液传播,脊髓灰质炎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预防和处理肠道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治理传染源达到目的。学校应立即采取措施,隔离患病学生,通知家长将其带回治疗,及时在患病学生所在区域进行大面积消毒,与病人接触过的学生也要进行体检或预防性服药。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学校要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保护水源,搞好厕所卫生,严格粪便和污水处理,消灭老鼠、苍蝇、蜘蛛和蚊子等有害动物。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瓜果要冲洗干净后吃,不吃变质的饭菜等卫生习惯,配合防疫部门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灰尘吸入人体后导致的病症。病人咳嗽、吐痰时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进入到空气和灰尘中,再传给他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麻疹、水痘、百日咳等。其中流行性感冒发病率特别高,流脑的死亡率也最高。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染期主要是在发病期,病愈之后传染性相对减少,因此必须做好早期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当然也有例外,如白喉、流脑、百日咳等病愈后还有可能传给他人。呼吸道传染病多在气温较低的冬春季发生,人们在室内活动时间相对增多,人群聚集可加速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流行。另外,大气寒冷,人体受凉后抵抗力容易下降,也是诱发病的一个因素。

如果发现学生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较轻的可以继续上课,但必须要注意做好隔离卫生工作,病情较重的必须回家休息治疗或到医院就医。学校要教育学生不要随地吐痰、擤鼻涕,咳嗽打喷涕时要有手帕捂住口鼻。教室最好每天开两次窗户通风透气,每次10分钟左右。发现有患病学生,最好用食醋熏蒸教室、宿舍,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预防接种也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途径。有些传染病如不进行预防接种,一生中早晚都要被传染,如水痘、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学校应该宣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3.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性疾病就是指通过昆虫媒体来传染的各种疾病。如蚊子能传播疟疾、乙脑;虱能传播斑疹伤寒等。

蚊子、跳蚤等昆虫也是传播这些疾病的主要媒介,这些昆虫吸了病人的血再去叮咬其他健康人,就会把病菌传给他人,还如传播斑疹伤寒的虱,把粪便排在人体皮肤上,当人抓皮肤造成轻微破损时,虱粪中的病原体就会从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病原体也是可以从呼吸道、消化道、眼睛进入到人体。吸血昆虫活动和繁殖高峰季节是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高发季节,如高温、潮湿的地区、春夏天等。

如果一旦发现病人或似疑病人要及时检查治疗或劝其及时检查治疗。教育学生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彻底消灭蚊子、跳蚤等吸血昆虫,还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4.动物源体传播性疾病

动物的一些传染病在条件成熟时也能传染给人类,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炭疽等。老鼠能传染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病;狗、猫等能传染狂犬病;家畜、禽类除能传播上述疾病外,还可以传播乙型脑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有以下传播的途径:①接触了有病动物和其粪便,如鼠疫、炭疽;②被有病动物咬破皮肤,如狂犬病;③吃了被有病动物污染的水和食物,特别是吃了没有煮熟煮透的有病动物的肉和乳汁,如布氏杆菌;④呼吸了被有病动物污染的空气飞沫,如炭疽;⑤被有病动物身上的吸血昆虫叮咬后,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

预防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杀灭有害动物,如彻底消灭老鼠、杀死以后深埋病狗、病猫,及时进行预防接种有关疫苗,如果一旦被狗、猫咬破皮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5.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红眼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眼病。主要症状是眼部充血肿胀(红眼)、眼痛、有异物感、眼屎多。主要通过接触被病人眼屎或泪水污染的物品(毛巾、手帕、脸盆、水等)而被传染,夏秋季容易流行。

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到医院治疗。病人所有生活用具应单独使用,最好能洗净晒干后再用。病人使用的毛巾,要蒸煮15分钟以上进行消毒。

病人应少看电视,防止引起眼睛疲劳而加重病情。

病人尽量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免传染他人。

为预防红眼病,流行期外出时应携带消毒纸巾;不用他人的毛巾擦手、擦脸;养成不用脏手揉眼睛的习惯;尽量不去卫生状况不好的美容美发店、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