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强权沙皇:彼得大帝
5221200000012

第12章 领土扩张(1)

一、两战纳尔瓦

彼得焦急地等待着乌克拉英采夫的消息。他催促这位杜马书记赶快完成缔结对土和约的谈判。

读彼得的信,你会于不知不觉中习惯于他那种要求收信人火速完成任务的雷厉风行的作风。他的信中在责成对方必须执行他的命令时很少不加上“不得延迟”、“火速”、“立即”等字样。有时很难判断,形势是否真的要求用那样快的速度去完成他的命令;事事都要求“火速”办理,是否仅是沙皇性急的一种表现?他自己善于迅速估计形势,抓住要害,立即作出决定,而且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就亲自动手,将这个决定付诸实行。

当前这一次彼得催促乌克拉英采夫可不是无缘无故的:他对盟国承担的义务要求他这样做。还在1699年12月彼得就写信给乌克拉英采夫说:“上帝保佑,此事务望迅即办理,不得延误。”1700年2月,沙皇谆谆叮嘱他的使臣:“务须缔结和约,至要至要。”在等待缔结和约期间,彼得连奥古斯特二世的来信也迟迟未作答复。1700年7月,沙皇向波兰国王解释说:“确因没有得到那边来的有用的消息,无法函告我们一直盼望着的事。”奥古斯特二世特地派了一个专使来莫斯科敦促俄国开始军事行动,彼得对他说:“如果今天得到缔结和约的消息,我明天就下令我的部队进攻瑞典军队。”

彼得言行一致。8月8日收到乌克拉英采夫送来期待已久的报告,说是已经缔结了为期30年的和约,第二天他就通知奥古斯特二世:他已下令俄军立即行动。一万辆大车,满载装备、炮兵、粮食,开往前方,车队首尾相连,长达数十俄里。沙皇本人以普列奥勃拉任斯科耶团炮兵连上尉军官身份编入部队。部队到达特维尔时,沙皇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奥古斯特二世的信使报告他,瑞典国王率领一支由18000人组成的军队准备进攻里夫兰。彼得怀疑这个消息的可靠性:“这事我再三考虑,是真的呢,还是一种口实?如果是真的,那么,丹麦人自然敌不过联合舰队。”

不幸,情报属实。就在乌克拉英采夫的信使到达莫斯科的那一天,即8月8日,北方同盟的盟国之一丹麦退出了这场游戏。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率领15000名大军出其不意地在哥本哈根登陆。登陆是由“联合舰队”即瑞典和英国军舰完成的。丹麦王腓特烈四世不战而降。

9月23日,第一批俄军兵团共10万人,穿过秋季的泥泞道路,到达纳尔瓦城下,其余各团缓慢地向该要塞前进,直到10月中才基本集中。沙皇下令按营展开队形,举行围攻。10月20日开始炮击该要塞,一连轰击了两个星期,火药、炮弹、炸弹都用光了,却毫无成效。

这时,查理十二世像突然袭击哥本哈根那次一样,出人意料地来到纳尔瓦。彼得得到敌人来临的消息,立即把指挥俄军的权力交给刚刚被俄军雇用的冯·克鲁伊公爵,自己却离开了纳尔瓦。我们很难解释彼得的这一行动。许多年以后,在彼得审查过的《北方战争史》中是这样写的:“在18日以前,皇上离开军队前往诺夫哥罗德,以便督促其余各国以最快速度开往纳尔瓦,而更主要的是会晤波兰国王。”可是,在那些战云密布的日子里,在与敌军会战的前夕,沙皇未必会有比待在军队里更加重要的任务吧。

当你试图理解沙皇在1700年11月那些值得记忆的日子里的行为时,你首先想到的是:这只能假设沙皇是胆怯了。但是只要比较过细地看一看他在远征亚速时期和纳尔瓦战役后的岁月里的行为,这个假设就站不住脚了。无论在纳尔瓦战役之前还是之后,沙皇都未落人之后,他总是出现在炮火最猛烈的地方,而且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彼得这次离开前线很可能是出于他对俄军面临危险的程度估计不足的缘故,因为他知道俄军在数量上比查理十二世军队多许多倍。

11月18日,瑞典军队在纳尔瓦集结完毕。战斗于次日打响。俄军的部署以包围纳尔瓦为方针,因此它的狭长的工事长达7俄里。战幕拉开之前下了一场大雪,瑞军乘机悄悄摸到俄军阵地前。瑞军闪电式的袭击使俄军乱成一团。一片叫喊声:“德国人出卖我们了。”舍烈麦捷夫带领骑兵强渡纳尔瓦河,损失一千余人。戈洛文师的步兵沿着大桥逃跑,桥忽然垮了,许多逃跑的士兵葬身河底。冯·克鲁伊和在俄军中服务的外国军官们仓皇投降,当了俘虏。只有两个近卫军团和列福尔特团表现出顽强精神,在这一片混乱中仍能保持战斗力。瑞军多次试图击溃近卫军均未成功。

深夜里,万籁俱寂。开始了投降谈判。谈好俄军有权携带全部枪支(除大炮外)撤出纳尔瓦地区。可是瑞典国王背信弃义,自食其言。当近卫军官兵沿着修复的大桥向纳尔瓦河对岸撤退之际,瑞军竟向其余的俄国人猛扑上去,缴了士兵的枪,又抢走他们的财物,还俘虏了俄军的军官。

总之,战幕初启,首次与敌人交锋,俄军就一败涂地。纳尔瓦城下一役,俄军阵亡、溺毙和饿死者,达6000之众,炮兵连同135门各种口径的大炮,全部损失。高级军官几乎牺牲殆尽。可是瑞军投入纳尔瓦之役的兵力却只有俄军的四分之一左右:查理十二世率颁的瑞军为8000至12000人,俄军则有35000至40000之众。

历史学家找不到可以用来表述彼得在纳尔瓦战败后的心境的史料,沙皇在那些惨淡的日子里写的书信,一封也没有保存下来;不过,也许那时他根本没写过信;回忆录的作者们对此也三缄其口。这样几乎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沙皇在《北方战争史》中总结俄军初战纳尔瓦的失败原因时写道:“不错,瑞典人战胜了我军,这是毋庸争辩的;但也应当想想,他们所战胜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军队。因为只有一个列福尔特团是个老的团(它以前叫舍别列夫团);只有两个近卫军团在两次远征亚速时上过战场,但严格地讲它们都算不得真正的正规军。至于其他各团,除了某几位团长之外,军官和列兵全是招募来的乌合之众,如上所述,加上近来的大饥荒,然后又由于道路泥泞,军粮接济不上,一言以蔽之,一切事都像儿童游戏一般,而且玩得很不技巧。那么如此老练、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军队打败如此缺乏素养的军队,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但是当遇到这些不幸(或者不如说‘大幸’更好一些吧)时,奴隶地位倒可以将懒惰之风一扫而光,迫使你不分昼夜去勤学苦练。”纳尔瓦一战是一场严酷的锻炼,从中应当吸取的教训是:要学习、要学会打胜仗。

彼得高度警惕着土耳其的一举一动,密切地注视着苏丹宫廷变化无常的情绪。1701年6月24日,沙皇写信给坐镇亚速城,戍守南部海疆的亚速省省督费多尔·马特维耶维奇·阿普拉克辛:“务请保持警惕,加速亚速和塔于罗格两地的防御。”两星期后,沙皇又重申前令:“务请留意土耳其方面的动向。”这些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因此9月里阿普拉克辛接到了沙皇送来的新消息:“我们不用担心和土耳其打仗了,因为苏丹愿意批准和约了。”

沙皇以前提供给省督的情报所以不准确,是因为当时俄国在土耳其没有常驻外交代表,莫斯科只能靠一些间接的传闻行事。

彼得一反惯例,派了个代表到亚得利亚那堡——苏丹的王宫去。选中了既有才干又诡计多端的彼得·安德烈耶维奇·托尔斯泰担任这个职务。“如果你不是这样聪明,你的脑袋呀,你的脑袋早搬家了。”有一回沙皇坦率地对托尔斯泰这样说,言外之意是指他曾参与1682年米洛斯拉夫斯基家族和索菲亚的阴谋活动。托尔斯泰力求将功赎罪。为了报效沙皇,尽管自己年岁偏长,四十开外,又有妻室儿女,他还是自告奋勇,随同青年留学生到威尼斯去学习海军。现在,1702年,这位“聪明脑袋”应当出使土耳其,去执行沙皇亲自拟定的任务。彼得想弄清土耳其陆海军的状况;弄清他们的骑兵和步兵是按照老办法训练,还是聘请欧洲军官加以训练的;弄清土耳其人是否准备填平刻赤湾,以便永远切断俄国进入黑海的出口。

在补充军官问题上,彼得遇到了最大的困难,这首先是因为俄国在18世纪之前没有训练军事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1701年彼得设立了第一个这样的学校——航海学校,讲授算术、几何、三角、航海学、天文学等课程。彼得认为:“不仅海军,炮兵和工兵也需要这样的学校。”

要过许多年彼得才能用上航海学校以及海校之后开办的其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然而远水难救近火,当前亟须军事专家。彼得虽然知道,外国军官在纳尔瓦一役中表现欠佳,但迫于形势,他还是不得不再一次招聘外籍军官。1702年,西欧诸国都散发了彼得招请外籍军官到俄国服务的译成德文的招聘文告。

1700年12月5日,即纳尔瓦战败后两个星期,沙皇驻跸诺夫哥罗德,下令鲍里斯·彼得罗维奇·舍烈麦捷夫“深入敌后,更好地打击敌人。现在总没有什么借口推辞了吧,因为兵员已经补齐,河流和池沼也冻结了,敌人不可能抓住你了。我再说一遍:万勿借口推辞”。

舍烈麦捷夫开始对瑞典人取得一系列的胜利。现在他谨慎从事,除非自己的兵力超过敌人兵力两倍或三倍,绝不轻易投入战斗,因为在初期阶段,任何胜利都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高士气,逐步消除军队在纳尔瓦战败后的萎靡状态。

第一个重大胜利是1702年年初取得的。舍烈麦捷夫率领一支17000人的军团进攻瑞军施利宾巴哈将军,在离开杰尔普特不远的埃列斯特费尔村全歼了他7000之众的部队。这个数字占瑞典军队的一半。沙皇接读舍烈麦捷夫的战报后,惊喜地叫道:“我们终于能揍瑞典佬啦!”沙皇慷慨地赏赐打了胜仗的将士,从士兵到总指挥,个个都得了表彰。缅希科夫代表彼得授予舍烈麦捷夫一级安德烈勋章和元帅称号。

从1702年秋到1703年秋,俄军主力忙于肃清涅瓦河两岸的瑞军。彼得也参加了这一战役。军事行动从围攻诺特堡开始。诺特堡在发源于拉牙多湖的涅瓦河河口的一个岛上。耸立在岛岸边、厚达两俄丈左右的高高的城墙,以及君临涅瓦河两岸的众多的大炮,把诺特堡变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要塞。为了围攻它,彼得调集了14个团的兵力。炮轰了三天之后,要塞司令的夫人派了一个鼓手代表全体军官太太来到俄军营地。

俄军占领了古罗斯的奥列雪克城。沙皇用“奥列雪克”的谐音字“奥列赫”说:“真的,这个核桃非常坚硬,但是,谢天谢地,我们幸运地砸碎了它。我们的炮兵干得出奇的漂亮。”彼得把奥列雪克(诺特堡)改名为施利色堡(意为钥匙城)——他用这个名称强调涅瓦河上这座城市的重要地位,它像一把打开进入敌境大门的钥匙。

3月中,为了指挥1703年战役,彼得来到了施利色堡。4月里,沙皇向舍烈麦捷夫传达了部队备战的情况:“我不能再写了,要紧的是抓住时机、时机、时机,别让敌人赶在我们前头,旁的事我们以后再去伤感吧。”这里指的是进攻宁尚茨堡——封锁涅瓦河口的一座城堡。彼得视察宁尚茨堡的地势后,把他的印象告诉缅希科夫:“该城比人们说的要大得多但也不比施利色堡大。至于新筑的围墙,据说很低,但高过城市本身,围墙里面配置了相当多的城防工事,不过地面还没铺草皮,方圆面积比鲁果杰沃大”。宁尚茨堡的驻防军不等攻击开始,便架好了大炮。5月2日,彼得给莫斯科的“恺撒大公”罗莫丹诺夫斯基写信说:“启禀陛下,昨日经过10小时的炮击,宁尚茨堡要塞终于投降。”于是立刻下令:“为隆重庆祝此次胜利,着于广场上举行祈祷式后,循例鸣炮祝捷。”

三天后,就在宁尚茨堡附近第一次同敌军舰队发生军事冲突。努麦斯的分舰队的两艘舰艇不知道宁尚茨堡的守军已经投降,开进了涅瓦河河口。彼得决定将它们击毁。彼得对这次海战作了下述的描写:5月5日“海军中将努麦斯先生指挥的瑞典分舰队开到了河口;我们的元帅大人得悉此事后,派我们乘坐30只小艇前往应战。7日到达河口,从远处了望敌人,两艘三桅巡洋舰摆出战斗的架势,一艘是‘海丹号’,配有10门大炮,另一艘是‘阿斯特里尔号’,配有8门大炮,舷窗倒有十四五个。由于敌人悔改太晚,以致难于制止四处逃窜的士兵,几乎弄得全军覆没;只剩下13个活的。说来好笑,实际上我们只有8只小艇。”

用这种简陋的、其乘员仅仅配备火枪和榴弹的小艇去攻击军舰,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采取这个行动,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彼得并不热衷冒险,他宁可在稳操胜券时才行动。看来,这次以胜利告终的战斗,不过是沙皇唯一的一次违背自己意愿的战斗。

在随后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类似这样规模的胜仗,已经习以为常,尽管每次还要鸣炮祝捷,大家却认为这不过是军事生涯中的常事。然而现在,这次胜利却使彼得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因为它是在海上取得的第一个胜利。他把它称做“空前大捷”。它为俄国海军舰队的光荣战斗传统奠定了基础。根据彼得的指示,国家档案馆甚至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彼得迅即写信给朋友们,报道这一胜利。这些信,同别的许多信件和战报的内容一样,表现出彼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沙皇写信常用“我们”、“我们的军队”、“我们打击敌军”、“我们打胜了”这样一些词句,而且这些代词的多数形式,和他的君主身份很不相称,这一点在他之前和之后的君主们是办不到的。他说的“我们”,意味着“我国的军队”。写信人把自己摆在一边,全信中没有一句话说他自己如何行动,如何领导有方,如何为战胜敌人而抉择战机。可是却非常详尽地报道缴获的战利品、抓到的俘虏、敌人的失败和俄军的损失。他好像是要用这份枯燥的账单让收信人自己去评价俄军的胜利有多大,敌军的惨败有多重。

攻击努麦斯的两艘军舰的计划是沙皇制订的。30艘小艇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切断瑞典人人海的退路,一组从涅瓦河上游顺流而下,直扑瑞典军舰。彼得亲自参加攻击瑞典军舰的斗争,同时指挥缅希科夫领导的另一组。可是根据彼得的书信却只能推测出,他不是事件的旁观者:“虽然不配,但是沾元帅阁下和海军中将先生的光,我和中尉先生也成了圣安德烈勋章的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