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智慧:公司正能量
5170400000009

第9章 市场营销篇(6)

而“大经销商+销售终端”的模式,基本可以有效解决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有的,经,就是为了“众建诸侯少其力”,避免大经销商尾大不掉,进而有效实现对渠道的控制。其实关键还是终端掌控和消费者拉动,只要做到这一点,无论采取大经销商制还是小经销商制,控制起来都是比较方便的。

由于巳经发展到了“终端品牌”,甚至是“消费者品牌”阶段,渠道扁平化过渡到“大经销商制”,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小经销商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变成了一种中间过渡类型。事实上,很多优秀品牌,在渠道扁平化进程中,就是先发展到“小经销商制”,再发展到“大经销商制”的。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大经销商制”,跟以往的大经销商已经是两个不同概念,相当大程度上已经转变成了面向某一类产品的专业物流服务商。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更为便捷协调经销商之间关系,并有效推动经销商经营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一些品牌在厂家的推动下,在全国和各市场区域,都成立了经销商半自治的协调性组织,有的叫做“市场协调委员会”,有的叫做“市场发展委员会”。

在当地经销商之间选出会长和副会长。负责接受越区销售投诉,组织调查,征询委员会和相关人员意见,以至最终作出裁决,并将裁决结果通报厂家执行。他们同时还负责有关推广计划的试点,推动所属区域经销商经营管理水平的进步,并要求将自己较好的一些经验和模式拿出来分享。

此类组织实际上是一个功能多元化的平台。它既是一个厂家与经销商之间集中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又是一个厂家和经销商共同协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平台,还是一个推动经销商量化管理、全面提升经营能力与水平的平台。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经销商对厂家渠道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经销商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厂商关系中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这种组织虽然在形式上,貌似一种松散的模式,其实在厂家的主导下,还是有较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厂家对各地委员会的工作,有一定的要求和考核。每年的经销商会议,会长和副会长都要对上一年度的工作做一个,对的。

终端网络建设的“三点定位法”

随着“终端为王”时代的到来,企业终端网络建设显得无比重要,甚至被某些公司看作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终端建设其实还是非常“耗银”的,即使那些牛得不能再牛的企业,也难以做到遍地开花式的投放模式。这就需要投放模式进行一些优化,促使在有限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产生更为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特别提出了“三点定位法”。

终端网络建设的“三点定位法”,其具体内涵是,从厂家到用户的中间环节不要超过3个,每个重点区县网络布点不少于3家,至少占领目标市场3种类型的终端,注重户内、户外和堆头陈列3种方式的组合,关键市场城区核心路段终端网点不少于3家。

从传播角度来讲,较短时间内,受众先后在不同地方,接触了3次某种产品或者形象体系,就开始留下印象,并可能会进行关注。“三点定位法”就是利用这种原理,提高“产品能见度”和“品牌能见度”,促使终端形象店建设真正产生我们想要的效果。

三点定位法的要害在于,注重网点分布密度,采取聚焦策略,避免撒胡椒粉;覆盖受众必去的场所,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我们的传播体系,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保持较高的接触度,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程,终种同。

来,品在头方,要不不,要接就是一条街,为的就是能够快速吸引眼球,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迅速提品度。种方式不在市场者较,在品产品市。

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很多优秀企业越来越将一些人性化的品牌传播理念,融入到了包装设计和规划过程中,使得其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功能。

通过包装材料以及内外包装的设计水平,来为产品质量和品牌档次“背书”。对于任何产品来说,其消费者往往都没有圈内人士专业,他们更多需要通过包装的材料和设计水平来判断产品自身的品质,购买行为更多受包装上显示出来的一些信息影响。目前更多的企业坚持产品质量、包装管理和包装技术同步的策略,避免外观拖累内在的问题出现。

利用包装设计更多去传播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诉求。包装是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强调包装自传播功能,通过视觉效果突显传播重点。包装或者标签设计在面积上应该更加突出产品副品牌以及产品名称,使得品牌元素更加醒目,另外还应当更为明显呈现产品的卖点及传播诉求。如果面积允许,还可以具体介绍“卖点”的深层次涵义。甚至在包装以有,来产品的。

包装主体背景色最好能够与品牌LOGO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既可以在整体上显得简约大方,气质高雅,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色彩种类,避免视觉效果上的“合成谬误”。在其他色系的选择上,也要选择比较大众化的颜色,突出品味,简约而又不简单。

以数字作为品名,来对质量级别进行区隔,使得消费者对其中差别容易理解和识别。相对而言,只采用行业通用的级别标准来表示,对于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即使对方乐意接受,周期恐怕也还是比较长的。

除对子品牌赋予一个沟通诉求外,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产品,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沟通诉求,并将这些诉求直接体现在自己的包装上。

这样操作可以使得产品在定位和传播方面表现得更加专业和精准,进而达到与消费者进行高效率沟通之目的。

在一定差异化定位的基础上,尽量使得SKU趋于紧凑。产品差异化定位,和SKU在结构及数量上的创新,可以使得市场针对性更强,但也容易导致SKU数量太多,造成企业生产、营销和传播资源的分散,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资源集中配置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就必须保持一定的产品线简化程度,并重点主打几个系列产品,使得产品线更加清晰、条理性更强。这个理念要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予以重视。

要更多考虑用户使用和携带的便捷性,在人体力学基础上做到更加适宜操作,并要方便储存抗压、有效避免装卸过程中的破损。譬如产品外包装箱在规格上调整为更为适宜搬运的体积与重量,并适当进行一些方便装的外上的创新。

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就是尊重“钱袋子”

给消费者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既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们心理需求的莫大满足。只给消费者一个选项,虽然可能客观上对他们来说,是最佳选择,或者选择来选择去最终选择的还是这个,但其心中肯定很不舒服,总会存在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对消费者选择权的尊重,在品牌外部体现为,终端店一定要开到同行比较聚集的区域和地段,或者与竞品共享终端,或者专卖店聚集在一起,在品牌层面能给消费者及用户更多的选择。如果既没有终端集聚效应,又执行单品牌经营战略,则无论企业的实力如何大,牌子如何响,消费者还是用脚来投票的。在这方面犯低级错误的,甚至包括那些顶级跨国公司。

这种尊重在品牌内部则体现为产品线多元化和产品系列化,以便能够满足消费者多种多样的需求,给他们充分的挑选余地。可能在你提供的那么多选择当中,消费者的需求只集中在几个品种上,但倘若没有其他品种为,个品种还是不可能。

消费者对自己需求的很多产品,其实并不了解。他们需要通过对一些品牌和品种进行必要的对比,尽可能去消除“被蒙蔽”的可能。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做到“明白消费”,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东西真正适合自己。这就是选择权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