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智慧:公司正能量
5170400000007

第7章 市场营销篇(4)

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更多向大都市集中,人口迁移也变得空前频繁了起来,虽然同居一楼‘相互之间还是陌生许多,尽管不至于老死不相往来,但关系依然比较疏远,相互之间信任程度偏低。很难按照熟人社会的模式,去拓展相应口碑。

既然在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离散型的,就注定了口碑营销需要借助于某种媒介的公信力‘比如传单、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这些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陌生人社会的不足,但毕竟不是熟人社会,信息并不对称,而且存在着人为操纵的可能,所谓的“口碑”并非真正口碑。

熟人社会的口碑传播,在于信息可以即时和双向互动,一问一答中增进信赖感。这是依靠媒介单向传播的陌生人社会的一大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熟人社会正由解构向重构过渡。不过重构之后的熟人社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而是传统模式的一种拟制形态。

这种重构是通过开放的互联网圈子来实现的‘比女卩论坛、好评模式、即时通信软件、微博、SNS社会类网站等等,以及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组群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在这种拟制的熟人圈子当中,大家是基于某种共同的特征(或者是标签)聚合在一起的,最终形成一种跨地域、跨行业、跨年龄结构,且相对稳定的圈子。

这些建构在细分特征基础上的圈子,事实上通过众多的“个人”串联在了一起。陌生人社会的口碑营销,就是要将与自己传播内容特征匹配程度较高的圈子,通过某种方式加以激活,并形成连环效应,犹如多米诺骨一,以式的传。信的者同时成信息的传播者,最终像病毒一样扩散,到达自己所要到达的任何一个角。

廉价梦想是永恒的商业卖点

人的本性当中,都或多或少有着浮躁的一面。迅速致富、平步青云、遇美得宝、功名速成、青春永驻,这些东西往往看起来不切实际,却是很多人在潜意识里面最想要的。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东西,也就永远是一大热门,而且往往价格不菲。

相当多商品,与其说买的是功效,倒不如说是内心深处的梦想。成功学、保健品、化妆品莫不如此。别认为理智就可以抵御此类东西,就像秦始皇、汉武帝和成吉思汗这些千古“人精”,还不照样寻求过能够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吗?现在社会上还不照样充斥着减肥和美容的“速效药”,种的速成商是满足实需求而,这本。

此种现象在图书和影视作品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武侠剧,穿越剧,励志文学,传奇故事,更多是在讲述误打误撞间获得成功,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以及有梦想就轻松能实现,只不过是模式有些差异罢了。主人公前后处境呈现巨大反差,足以令“埋单者”热血沸腾,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希望,自己自然而然就入戏了,在精神世界里成为故事中的“主隹”消费者购买东西,更多时候买的就是自己,买的梦想中的自己,想象中的自己,以及价值认同中的自己。尽管很多东西未必就是他客观上真正需要的。化用一句话,也许就是“我们活得太累,请上天赐给一些梦想,让世界变得更精彩”。难怪有人说商业世界没有真相!

如何提升用户到粉丝的转化率

从商业角度来讲,用户只是使用了你产品或服务的顾客而已,虽然他们用手中的货币支持了你,但你未必就能获得对方的肯定和认同,他们也不一定会对你的产品形成所谓的忠诚度。而粉丝不但使用过你的产品或服务,还会在质量、理念与情感方面认同公司的品牌,存在很大的互动成份。

忠诚度是由用户向粉丝转化的必要条件,而粉丝除了必要的忠诚度之外,还应有丰富的理念和情感之上的互动体验,能够与品牌内涵共同进步与发展。从用户到粉丝之间的转化率越高,一个品牌也就做得越成功。互动营销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提高这个转化率。

对于某个品牌来说,粉丝的意义非常重要。首先这意味着能够带来持续的购买行为,为公司销量作出贡献;其次他们还会对品牌传播产生积极效果,通过口口相传的力量,给你带来更多用户;另外粉丝们更容易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公司的更多产品类别之上,能给品牌延伸战略的实施带来强大的支撑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更多企业超越用户至上阶段,而将粉丝培养作为他们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活动的战略重点。

粉丝是可以通过公司理念、价值观和情感诉求,及其配套的传播体系来培养的,但必须建立在品质保障这一大的前提基础之上,并辅以良好的用户体验加以实现。“粉丝为王”的时代不再是什么幻想,而就在你我身,生着为的化,如何提高从用户到粉丝的转化率,则是摆在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用户导向,营销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归宿

在市场关注重点方面,一直以来就存在两大分歧,究竟是以用户为导向,还是以竞争对手为导向。而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这两种导向往往兼而有之,但一直存在以哪个为主,占到多大比重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深入发展,市场关注重点,应该由竞争对手逐渐转移到消费者和用户身上。

在以竞争对手为重点关注对象的模式下,我们更多是对现有操作方法的梳理和总结,充其量也只是集大成者,革新也主要体现在微创新层面,很难有颠覆式的变革。倘若整个行业营销发展水平较低,可能很多时候貌似做的不错,其实距离消费者和用户的需求还很遥远。

而在以消费者和用户为重点关注对象的模式下,我们更多研究的是对方现实点在点为用户方面容。在这种导向下的创新,着眼于给用户带来实际价值,挖掘连他们自己都从未想象过的需求,创新完全可以是颠覆式的。

从市场营销终极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没有竞争对手,没有中间渠道,甚至没有终端,但无论如何你也离不开消费者和用户。这就意味着,即使竞争对手究,消费者和用户,在关手,所有的一切也只能是白费。

正是因为如此,顶级跨国公司注意力的焦点主要放在了消费者和用户身上,而本土企业则更多放在竞争对手身上。当然这也不是说那些卓越企业,不去关注竞品、渠道和终端,事实上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同样非常优秀。只是聚焦点不在以上领域而已。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终极客户在哪里,并且应当将精力主要集中在这个上面,切忌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尽管在各个发展阶段上,侧重可以有所不同,但还是不能由此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客户需求真是问出来的吗?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以客户为中心”、“完全按照客户需求办事”,这些理念本身并没有错,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陷阱。对于专业性很强的服务,即使客户在某个方面非常优秀,为人精明聪慧,但毕竟在所需服务的领域不是专家,他们所提出来的需求也往往是肤浅、模糊和飘忽不定的。换而言之,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的需求者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麻烦。一方面,虽然经过多次沟通,客户的需求还是迟迟不能确定下来;另一方面,按照客户的需求去实施了,他们最后还是不满意,坚持说这不是自己所要的东西;从最终效果上来看,服务往往也并没有给客户来大的,

于是,很和理们,在的业不,客户的人品太差,已经完全按照他们的需求去做了,他们还出尔反尔,纠缠不清。甚至有人还怀疑“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正确性。有些朋友倒是不会太多抱怨,只好硬着头皮去伺候这些“太难伺候”的主儿。

我们不禁要问一句,造成这种结果真的是客户有问题吗,抑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对理念理解出现偏差和沟通流程不恰当所致,非客户之过,非理念之错。客户不是所需服务方面的专家,提出的需求比较肤浅和模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沟通流程和方法不当的情况下,双方前前后后接触上十多次都未必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这个时候,需要服务提供方以更开阔的思路与客户进行沟通,在与客户初次接触之后,要按照“善意有益于对方”的原则,站在客户立场上,帮他们设计几套结构严密的服务提供方案,尽量将各种细节考虑周全。与客户再次沟通之时,将这几套细致的方案讲解清楚,供其选择。

这样一个过程,实际就是主动帮客户设计需求,最终敲定的过程,一旦需求敲定,就要以此为基础准备协议。如此一来,既可以减少沟通次数,又可以杜绝后续麻烦,客户满意程度也会大大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弊。

另外,在与此类客户的前期接触过程中,还要特别挖掘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求,而不要被表面的需求所迷惑。比如,一个客户要求他们站,其接需求是站,需求是藏的需求,是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他们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准确一点来讲就是要做“网络营销”。

如果在初次接触之后,挖掘出来深层次的网络营销需求,就应该同时按照“网络营销全面解决方案”和“企业网站优化”两个导向来帮客户设计各种需求模型,以“专家顾问”的方法帮助客户解决需求。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践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通路模式调整的七盏明灯

消费者、用户及其他类型客户的研究和分析,应当成为渠道战略的逻辑起点。产品渠道策略按照不同的产品线和客户端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区域(种类)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很强的策略。

销售代表职能更加趋于多元化,对销代的综合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很多。销售代表在招聘条件或者培养方向上,推销、策划、统计、分析、培训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必须具备的素质。厂家对渠道商“软实力”方面服务的提供,将更多通过销代来实现。

在市场空白区域寻找代理,应该以“80后”第三代、第四代经销商为主,这部分群体在思路上并不存在多少“历史包袱”。而各区域市场的主流品牌都被目前年龄在35-50岁之间的经销商垄断,他们求稳心态较强,不太喜欢变革。“80后”经销商,在客观上需要寻找质量稳定、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发展前景良好的品牌,接受“新”牌子要容易得多。

在各大类产品细分领域,都要牢固树立“根据地”和“边区”概念。在一些选定的重点市场区域要采取密集型布局策略。或者沿着特定线路和区域集中投放门头、灯箱和太阳伞等品牌传播载体,以便形成很好的“眼球聚焦效应”。而在“边区”则采取短平快的市场策略。

树立“一个平台,多种功能”理念。渠道应成为产品销售、品牌传播、信息反馈、模式输出、人员培训、市场调研等多种功能性平台,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特有模式,使其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范式化。在资源投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一些全新的渠道保持高度敏感性,尝试各种新兴的渠道和终端模式,在实操过程中体会更多的细节,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新兴渠道运作准备必要的条件。这是主动适应渠道变革的一种理念,对于年营业额达到数亿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不断组织和鼓励员工,总结在渠道领域各种比较成功的操作模式,推动员工个人的经验和感觉,转化各种操作模式和课件,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多种针对销售代表和经销商的、且具有极强实战意义的“操作手册”。

“80后”经销商,颠覆通路模式的力量

从1992年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到目前为止基本有三代经销商:

第一代经销商也是最早的一代经销商,目前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属于原地方商贸系统企业的员工,凭借自己手中积累的资源下海经商,也有人从个体户练摊开始,经过多年拼搏取得成功。他们的特征是人脉资源广,客户开发主要依靠“关系”,迷信权力。

第二代经销商目前年龄在35-45岁之间,占相当比例的是原厂家销售代表或者经销商的业务人员,他们所经历的基本就是“销售渠道逐渐扁平到的过。他们是代的儿,目前市场主流品牌主要集中在这部分人手中。许多年来,经历了太多的一基业多有。

第三代经销商目前年龄在25-35岁之间,他们也基本从事过与经销关联性比较大的职业,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从终端店员工干起,正逐渐成为分销商的主。市场主基本代经销商他们以到一商资有成的于市场的式。

第三代经销商占相当比例的是“80后”,富有开拓精神,并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操作模式。他们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应用程度高,更容易受网络传播影响,习惯于通过互联网寻找信息。他们的发展目前受到第二代经销商压制,有着强烈改变现有格局的愿望,属于挑战者。

第三代经销商目前大多属于二批或者终端的角色,发展的愿望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锐品牌,他们的年龄较低,也决定了求新求变的心态,与第二代经销商目前求稳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差别,转牌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发生在这一代经销商特别是“80后”群体当中。

B2C网销、“搬砖头”、专业物流服务商、DIY性质的服务,这些非传统通路模式,也最容易为这部分人尝试和推广,虽然很多尝试未必能够取得成功,但他们在整个市场品牌洗牌和渠道演变过程中更多地扮演了“鲶鱼”角色,给现有通路注入新的活力。

经销商如何将盈利潜力挖到极致

经销商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将盈利潜力挖到极致呢?有12个方面可作为思考的方向:

一、导入新产品和新服务,优化盈利组合模式。单一产品和单一品牌,在利润空间较大的时代,靠高利润对冲低销量,还是可以为自己赢得良好盈利状况的。但随着利润空间逐渐下降,直至微利时代到来,单一盈利点逐渐难以适应经销商盈利和发展壮大之需要,导入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盈利模式适当组合,是解决这种困境的一个选择。

二、在现有客户所使用的品种、用量和级别上挖掘销售潜力。一般而言,增加使用品种或者是数量,主要是通过提升销售额的方式来提高盈利水平;而高级别产品,则意味着更高利润空间。这属于典型的“内涵式销售增长”方式,较之“外延式销售增长”具有诸多优势。

三、扩大销售覆盖范围,变本地销售为远程销售。更大的销售覆盖区域,基本意味着更多的客户数量。而客户数量和销量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正相关性。随着信息对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物流技术更快发展,有来说,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程度比较低的经销商,在现有场地、人员和时间的利用上,存在不少“碎片”,努力减少和消除这些“碎片”,其实就是在减少浪费,从另一个层面增力卩企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