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样的事情一旦多了起来,就会变得非常不合理,最终使你不堪重负。理财和时间管理,抓的都是细节。一般而言,除了非做不可的事情之外,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尽量不要去做。否则会造成集沙成丘,不堪重负的现实中有些事情,虽然在短期内见不了积极效果,但还是应该积极投入。即使考虑到这样一些因素,类似的投入在整体上也必须有一个预算上限。单一事件的合理,和叠加起来的不合理,绕进去了太多的人,很多朋友因此入不敷出,很多企业因此而陷入困境。
这就是“量”与“质”的奇妙之处。手稍微松一点,或者紧一点,最终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会非常大,甚至超乎你的想象,因此必须导入量化控制理念,以便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使规律无中生有的自组织和自进化
万事万物,分解到最后,都非常简单。可是一旦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却又是纷繁复杂奇妙无比,有着太多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不少客观规律,本身也是“无中生有”般制造出来的,只在特定条件成熟之后发生作用。但只要前提存在,他们就是客观的。
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100多种化学元素通过不同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如果继续细分,也就是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几种基本粒子。当它们不断组合成更为宏观的个体之时,在不同层次上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与规律。聚合程度永无止境,新规律诞生也就永无止境。
信息编码技术分解到最后,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二进制,而仅仅掌握了这个东西,还不足以说明你多懂IT。互联网诞生之前,所谓的互联规律都是有。可是几在一,出现始,基于互联网的客观规律就诞生了。
尽管基本构成、基本原理都一样,但由于组合方式和层次的不同,不同领域会出现不同的规律。规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也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进化”的功能。这就使得我们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领悟和掌握,与时倶进,与事倶进。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基本原理都非常简单,倘若不结合具体情况,对新产生的规律做精细化把握,光靠基本原理,还是很难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物质世界如此,人类社会,特别是经济活动,同样遵循类似的逻辑。虚怀若谷,不断探索,才是企业管理者最为现实的选择。
圣人管理VS制度约束
尽管“性善论”和“民善论”能够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但这与事实并不相符。
人性是复杂的,绝非善恶那么简单,贪财好色、追逐名利、趋利避害、好为人师、喜好面子、好逸恶劳、好占便宜、争强好胜、经不起别人对自己好,几乎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这是基于常识的一个描述,理论上自然也不应该对此视而不见,轻易否定。
如果以性善论为基础,通过修炼成为圣人,以明君来达到天下大治,靠道德教化来实现秩序,以人治人的人治本位,注重人品而非制度建设,自然都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顺着这个逻辑,想方设法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办事以人品来识人用人,绞尽脑汁琢磨鉴人之术,也就会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维模式“人治”。建构在这种理念基础上的管理,最终掌权者要么会十分懈怠,要么会不堪重负,“出征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另外,即使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传说中的那种圣人,但出现概率也是非常低的,使得我们无法借助这个逻辑,来应对日常管理之需要。
科学的管理,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模式安排,将人性驯服,为我所用,在限制别人弱点的同时,也在限制自己。相对而言,此种方式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也更为高效易行。
警惕“天命所归”式的自我膨胀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倾向,就是在一系列成功面前,自信心会过分膨胀,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得了,在整个团队中自己的贡献最大,劳苦功高,过于相信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直觉,甚至还会在一系列成功面前产生“天命所归”的想法。
不但专业人士、职业经理人会产生这种感觉,就连那些以睿智着称、被神化的成功企业家,都往往会深陷其中。对于手中掌握着大量资源但缺乏真正制约的企业家来说,这种倾向更为可怕。
太多的人出于种种目的,投其所好,基本无一例外地对你进行“拔高式”评价。在这样的氛围中,老板们的这种倾向会在无意识中被进一步加,来不面心倾,实自。
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只有再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能归理。但还是有一个大的,大多人在,都能不的,但不能过管理”,则可能会继续陷入误区,错上加错,最终走火入魔。
在一些人的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人能够正确引导,修成正果的概率就会提高;倘若无人引导,自己误打误撞,可能会悟得正道,也可能会再人歧途,宛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欧阳锋,神功虽练成但成了穴道逆转的“邪功”。
经营管理方面的悟道与此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别人反思的时候,需要自己来把关;自己反思的时候,同样需要别人来把关。在反思的过程中,分享、交流、切磋、打擂,同样非常重要这些都是很好的悟道纠偏手段,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实用技术。
自救者天救
权利、责任和义务,应该对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一个价值。这种对等不但体现在群体层面,在个体层面同样需要得到彰显。只有这样,才能利国、利民、利己。
我们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在这个逻辑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群体性割裂。社会精英总是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救黎民于水火,为民做主;普罗大众总是盼望出现青天大老爷、大救星,遇到贵人,等待别人帮助和拯救。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错位式·对应关系。
凯撒的责任归凯撒上帝的责任归上帝
将本来属于整个民族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精英们往往不堪重负,将自己压垮;而普罗大众由于不去自救,基本上也丧失了得救的机会,很有可能会沦入“愤青”队伍之中。
自己的责任归自己,他人的责任归他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统统推到别人身上,或者将别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揽过来,最终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本身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一种体现。如果不能打破这个僵局,再过几千年,我们还是只能进行宿命式的轮回。
使用组合拳,有效扫除思维盲区
尽管任何知识和经验,从根源上来讲,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实践。但我们还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实践至上主义”。而目前企业界非常不好的一个倾向,就是过分强调个人的实战和经验。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陷阱,害了太多的人,也使很多曾经辉煌过的企业家如流星一样陨落,给后人留下“遗恨失吞吴”般的遗憾。
无论你如何聪明,实践如何充分,都难以突破一个宿命,就是你的实践和经验,不可避免地被局限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上天赋予你的实践机非常如果过分强调实践和经验,那些标榜为“实战派”、对自己实战经验过分的企业家和经人,很的。曾经过关,斩六将”,但“败走麦城”的概率也会非常大。
要拆掉思维前面那堵墙,有效扫除盲区,破除认识方面的似是而非,的就是人流,向业人多自己背景差异较大、有着丰富历练、并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的人士去探讨、切磋,甚至是“打播”,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和途径。
信息最关键的就是“双向互动”,如果单向流动,注定是要存在很多问题的。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更大范围、更为便捷、更有深度地交流,提供了可能。
分享得越多、交流得越多,切磋得越多,打擂得越多,我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就越贴近实际,思维盲区也就破除得越多,越能形成良性循环,在公司治理方面,才能充分把握脉搏。最终企业发展如鱼得水,大大降低失误概率,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倾注了太多心血的项目,才有可能做到基业长青。
分享与交流,既是一种美德,又是一个非常实用并有穿透力的方法,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智慧,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格局。
如何搞走复杂模式的难复制牲
在不少企业和投资者眼中,一些模式越简单越好。因为这样的模式容易快速复制,容易招聘人员,容易上规模,通过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一个财富传奇。而模式复杂了,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潜质。在这样的理念下,也确实成就了一批企业,造就了一帮富翁。
任何事情有利即有弊,如果一个模式特别简单,非常容易复制,就意味着在可以实现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进入门槛也非常低,会涌现出大批跟风者。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放大麻炮”,迅速升空,流星般坠落。发大财也就了,大财,常。
复杂模式,复制起来难度相对要大得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规模上简单模式样快速,不在内就造一个富神话。但进入门槛也高,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壁垒,其发展的持久性要好很多。
在这里存在一个误区,似乎模式复杂之后就不容易复制,难以上速度和上规模。其实不然,如果将模式按照流程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分解了,使其变成简单模式的集合体,简单模式所具有的几大优点,在这里就会得到很好重现。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会非常缓慢,可是一旦度过某个临界点,高速成长之潜力,就会很好释放出来。到了这个时候,你就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垄断性,别人想挤都难以挤进来。
检验商业模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或者项目的标准,底线是从长远来看其盈利能力能否支撑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度过临界点之后规模能不能实现高速增长,最后是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来满足股东们创造财富传奇的需要。
看待一个商业模式和项目,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资源配置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资金的产出程度,这其中会涉及到一系列财务数据,但核心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组合来实现这一点,同样一个项目,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你的成长速度。
任何商业模式,都应当有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底线,这个底线首先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底线,其次确保不会产生恶性竞争,导致“竞底”现象出现,当然最为理想的还应该能够确保消费者用户、股东、供应商、下游渠道、员工的合理利益,做到多方共赢。其实,真正的利益最大化,是建构在这些基础上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但只有在我们利己的同时,也能保证相关方利益,特别是同处一根绳上其他“蚂蚱”的利益,或者说当你和相关方的“利己”不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利益最大化,你的商业模式才能获得巨大成功。
专题积累法,荆棘路上的主成坦克
知识和现象的表象往往是复杂多变和难以琢磨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可能我们定位在某一细分领域,但如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涉领域有一个整体上的良好把握,在宽度和深度上确保质量,是新接触者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