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智慧:公司正能量
5170400000013

第13章 品牌传播篇(4)

这是一种逐渐为顶级企业所广泛应用的理念,就是在促销活动中,将某种礼品按照特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并在历次促销活动中都要进行投放。比如有的企业,从专业制造商那里定制了一批数码相机,机器与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手链之上打上自己产品副品牌的标识,在市场一投放就达数年之久。或者每年都举办冋一主题的活动,每次活动在具体操作模式上都基本一致,虽然依旧会有一些创新,但基本框架却保持高的定品牌作的,就在并在场,费者和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并足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而在一些活动中,不断重复使用某种定制的促销品,或者是重复某个活动主题和模式,就会使得“促销品”或者“活动”本身就逐渐具有“品牌化”的一种倾向。或者说“促销品”和“传播活动”本身,也可以按照“品牌化”的理念去运作。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历年“聚焦”同一主题的活动,可以设计统一的活动视觉识别体系,并采取统一的活动模板。从外延上来说,这样的活动可以按照“公益”、“路演”、“赞助”和“体验”等种类进行细分。同任何品牌化的东西一样,促销品和传播活动,在刚开始执行这一思路的时候,效果都不太明显,但如果长达数年之久,一直坚持下去,并通过“微创新”不断完善模式,到达一定临界点之后,就会产生非常强的爆发力。

路演活动微创新,让你的传播力插上翅膀

要注意路演举办时间和受众的匹配程度。具体而言,就是要考虑上下班、节假日、季节和气候等要素。某种类型的受众,在活动时间和场所上有特定的规律性,如果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就很容易造成目标受众和实际受众之间的错位,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一定要综合考虑当地地理和气候条件,通常要选择凉爽、干燥的季节进行,要避开高温、严寒、大风和多雨的时期。

后续传播比现场效果更为关键。固然现场气氛和对目标受众的影响非常重要,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某个路演活动无论策划和执行得多么完美,其直接影响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有更多的后续工作需要去做。

路演活动对品牌建设更为重要的事情是将其影响力固化和延伸,使其大大超过一次活动本身的限制,这关键还是要靠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资料的整合式传播,通过各种媒体和推广手段的综合配合,使其影响力最大化,特别是在目标受众中更要取得这个效果。

防止为活动专门制作的网站成为“信息孤岛”。传播需要有整合效果,一般需要在传统媒体上投放软文和广告,制作必要的海报,并通过手机短信,告知目标受众群体。通过多种手段组合,建立必要的通道,与外界形成联系,使得潜在效果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同步开展配套的渠道推广活动。利用路演活动所带来的热烈气氛,在路演举办地展开相应的分销商会议,并针对终端和消费者展开促销。使得各个模块之间能够互为犄角,相互促进,多兵种联合作战,在市场上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势。

路演前期日程安排上,要留有一定的机动空间,避免过于紧凑,难以应付某些突发性因素。每条线路每周安排路演2-3场为宜,应为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留下相对充足的缓冲时间,避免日程安排上缺乏弹性而给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在场地选择方面,要将与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沟通和协调方面的工作做到位。

活动中所选择的礼品和宣传材料,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工具性”和“可收藏性”,所选择礼品应能够持久传播品牌形象,以提高品牌形象和沟通诉求的“曝光度”和“能见度”,使得活动效果不因本次路演的结束而终止,能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继续持续下去。

活动在区域上应有主舞台区、专家咨询区、产品展示区、游戏互动区等类似功能上的细分,现场可以穿插互动、专家咨询、会员登记、关爱体检、抽奖、促销和演出等环节。特别要组织销售终端到路演现场助威,并按照促销价格下订单,以此来推广自己的主推产品。

在地主对方面应有。路演活动,地或者线路范围应该有所集中,摈弃撒胡椒粉的做法。并在覆盖性、持续性、有效性、针对性、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挖掘潜力。最终目的是要将路演活动本身,打造成一种“品牌化”的模式。

搭建企业“抱团式”推广活动平台

21世纪以来,由众多企业共同发起,并通过国际组织、国内公益机构或者NGO以基金会形式进行管理的公益性推广项目日渐多了起来。项目可以分为若干阶段,并按届进行,每届期限若干年,并投入必要的资金预算,由各家分摊。届满后,可以根据各方意愿延续,并对具体模式进行调整。平台一般是开放式的,允许更多的企业加入。

此种推广模式的好处是费用可以由这些企业分担,但品牌传播效果却可以共享,站在品牌形象传播角度来讲,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并可以通过公益性主题占据道德制高点,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同时还能够借助NGO的能量,使得所赞助的活动能够得到二次传播和后续传播,从而使得传播投入效用最大化。

这种推广活动是一个大的框架平台,能够进一步以细分性主题来开展具体的活动,将关注点聚焦在针对性更强的主题之上,使得整体活动变得,可行性,众同,企业共建平台,可以在“风险共担、收益同取”的基础上实现深度合作,这在联合促销、促销品互换、联合路演、举办公益性活动和特定公益调查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公益性活动“共建化”、“长期化”、“固定化”、“品牌化”和“互动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运作,企业才能真正沉淀下巨大的影响力,才能使企业和品牌形象真正得到提升,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在活动共建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主动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媒体或者企业,以求得更多的传播机会和媒体曝光率。

品牌传播,印象和真相之间的粘合剂

企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定位,与消费者印象之间,往往会出现很大差距,其重合度甚至低得可怜。无论你自己实际情况怎么样,消费者和用户的印象,都直接决定了你品牌在市场上的段位。无论你如何定位,如何标榜自己是高端品牌,在消费者认知当中你是低端,就基本铁定了在市场上属于低端品牌。

品牌无边,沟通是岸。品牌传播在缩小这种差距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品牌传播的终端是消费者和用户的大脑。虽然我们并不认同“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的说法,但通过精心策划的系统传播,确实可以将在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方面,都没有绝对优势的牌子,塑造成行业当中傲视群雄的顶级品牌。

酒香还怕巷子深,品牌传播是抹平消费者印象和实际情况之间鸿沟的重要手段。这就如同古代美女,即使有倾城倾国之貌,仍须有倾城倾国之名,该高调的时候就得适当高调。那种只认自己实力、重实质不重印象的思维,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之需要。

科学的品牌传播模式,可以拔高一个品牌的形象,把丑小鸭装扮成天鹅。但还是要有一个底线,就是各方面的硬件条件不能太差。如果很多方面连最起码的底线都守不住,只把赌注放在包装策划和形象传播方面,可能在某个发展阶段上效果非常显着,但犹如建造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随时。

常用关键词库,创意活动永不枯竭的宝藏

如果对一个行业的传播诉求进行梳理,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关键词基本集中在几大类别数十个词语之上。产品诉求及广告语,更多只是这些词汇的重新排列组合,基本难以超出这个范围。而这些关键词,在大致上可以分为“功能类”、“程度类”、“状态类”、“争霸类”、“情绪类”、“关爱类”、“感受类”、“状态控制类”和“其他常见动名词”等类别。

尽管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数以万计,但适合用来在某一行业做传播的,却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基本上也会有一个定数。所谓的差异化,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排列组合。如果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分门别类的关键词库,无疑就会大大提高创意效率。有更好选择,能够突破这个“库”的限制,当然非常理想。倘若没有更好选择,就可以通过此种工具来解决问在建立关键词库的基础上,我们在创意之前,关键词匹配工作可以根据要求让计算机来完成,而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组合的选择,以及后期打磨、淘汰优化和继续提炼上面。计算机自动匹配出来的排列组合,肯定存在莫大的局限性,因此只用于最基础环节,但已经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有和从关键词库撷取出来的诉求,只能算作一种“毛坯”,需要与一定的意象相结合才会更有力度,需要通过更多细分点来诠释。比如给它们注人丰富感情,赋予全新时代内涵,以及具有流行元素的一些修饰语。但骨架或者原型还是原来的关键词组合,灵魂未变。

诉求必须从自身资源储备中挖掘,形成一种区隔性概念,并有配套支撑体系。没有根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凭空而生的。在实践中就会造成只有概念,缺乏诠释空间的问题,在传播上很难形成纵横交错的体系。企业之前储备的各种资源中,已经包含了很多可供未来诉求提炼的矿脉,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某种“贵重金属”从中淬取出来。

传播诉求提炼,就是要遵循“继承——延续——挑战——超越”这个路径,在动用关键词库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进行创新,不断挑战已有藩篱,以求突破和超越。尽管越来越难突破关键词库的束缚,但这种可能还是会在,会在经间出。

用户及员工形象,品牌传播的新锐素材

随着体验营销的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与受众进行更为深刻的沟通,从活动参与者当中“海选”相关人员,作为超级幸运者,甚至成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正日益受到一些优秀品牌的追捧;或者将自己各个部门“员工”努力工作的片段,剪辑呈现出来,使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拉近受众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使前者更多了解后者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以用户和员工为品牌形象代言人进行传播,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和激励,更能够体现平易近人之品牌印象,而这个正是互动营销、体验营销和口碑传播所要追求的效果。每位普通人心中都有一个“万众瞩目”的梦想,而企业的这种理念,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梦想成真的现实渠道,其力超级”。

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有些企业不直接使用用户和员工作为形象代言人,但他们仍会聘请专门的演员,以用户和员工为原型,翻拍各种日常工作中的“剧情”,进行传播资料的制作。其实,企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企业员工、经销商以及用户身上,总会有一些非常真实的感人故事。近些年来,部分顶级跨国公司,通过编剧手法,雇用专业演员,将这些真实的素材串了起来,以好莱坞大片的模式进行演绎。采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宣传片,时间不应太长,最好保持在15分钟之内,可以形成系列化,单个片子的内容不宜太多。

受众是取之不尽的创造力源泉

伟人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企业传播的受众,也可以成为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开始了很多尝试,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意征集也日益成为互动营销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产品诉求提炼、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到产品构造,甚至是管理模式和工具,都可以成为创意征集对象。特别是主流品牌所开展的此类活动,对于受众而言,更具吸引力,一旦获奖或者决出名次,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象征,甚至会被视为一种荣耀。

也许受众所提出的很多创意,专业程度和可应用性并不是很理想,但还是能够起到“头脑风暴”的作用,激发公司内部专业人士的灵感。不经意间的一个元素,都可能带来颠覆式的创新,最起码也可以当作“微创新”的一个着力点。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他们带来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几个“创新靶”,靠这个“靶”激活更多的东西,其作用犹如用来引爆氢弹的小型原子弹。明确这一定位,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受众的创意源。

这样的创意征集和评比活动,可以为企业树立全新品牌形象,大大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透露出公司人性化、亲民化和对消费者无比尊重的一面。无论其创意最后是否被采用,公司还是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设立不同奖项,对优胜者进行肯定和鼓励。

此类以征集评比为形式的社会智力挖潜活动,大多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展开,并制作专门的活动网站,策划方式上要确保具备很强的趣味性与时尚性,在评比方面则采用网络和短信投票、微博互动、公司打分、社会专家评选等模式。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践行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半开放式的平台,每一项进步都会建立在最大限度调配组织内部、外协团队和受众群体等智力资源的基础上,最终在同行之内将公司打造成创新领域的“巨无霸”,市场竞争力空前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