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许多地区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上,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管实现了经济增长,但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浪费惊人的自然资源、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不仅使发展面临严峻的问题,背离了实现现代化、谋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初衷,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和问题,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环保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步入了发展的全新时代?1978年,环境保护被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发展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同年,中央明确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列为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制轨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环保事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确立了环境保护指导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1984年,国务院作出《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环境保护第一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得到了大力倡导,中国环保理念得到了整体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确定。1991年,国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乱垦滥伐、水土流失。1992年,中央发布《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列为十大对策之首,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与未来的必由之路。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发布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问世,这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该文件立足于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自此以后,党和国家一再反复强调: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九五”时期,中国环保事业全面迅猛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家实施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防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全面实施?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课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构想,就是针对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状况,在总结了若干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被确定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迫切任务,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体现,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所承诺承担的重大责任。“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一约束性指标,在预期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政府责任。为此,国家建立了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并进一步细化了考核体系?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放在突出位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33%?2007年,国家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同年6月,一个指导节能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正式公布。该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严格建筑节能管理;等等,这一切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更为可贵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构想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指引下,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是1981年的135倍,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保障;中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90.8万公顷;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531个,面积为1518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为15.2%,对于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987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了5347万公顷。全国自然湿地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功能日渐恢复与改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秉承“绿色奥运”理念,全部实现了北京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生态环境指标,在国际上充分展现了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首都形象?
值得我们清醒地是,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以,实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革除阻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积弊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继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处理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及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表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顺应了国际社会潮流,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这一战略的实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确立,必将有力地促使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即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福祉的呼唤?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理念,更是要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树立三种思想观念、采取五大有力措施和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1.树立三种思想观念
确立一个大战略思想,即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着眼当前,又考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改善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树立一个新观念,即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始终把握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愿望;同时,还要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生态环境,采取激烈措施来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对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进行核算,用绿色GDP真正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形成三种思想一是天人一体的思想,人类生存资料是有限性,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二是主动适应的思想?人类对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类民族一样,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之前首先想到自己永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努力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生态平衡。三是环保第一的思想。发展绿色科技,并将绿色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
2.采取五大有力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骤增与资源锐减。人口增长与自然承载能力一定要相适应,为此,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就资源利用而言,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就环境保护而言,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研究开发无公害生产技术,并把环境、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是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总量巨大、品类齐全的优势,自然、有序、适度地开发利用,又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资源上狠下功夫,科学地采用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包括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生活服务体系?
三是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支持“三农”进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生产环境管理体系(HACCP)以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AS18000)等绿色认证,促进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梯度发展。
五是积极培植绿色环保产业。目前环保产业正在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最有市场、最具创新能力、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对此要积极加以利用。现代科技已经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强力支持和发展空间的机会,通过工业化和经营化农业、细化和品牌化加工业、多样化和清洁化能源业、网络化和联营化交通运输业以及数字化和全球化信息业等重要运作方式,大力发展环境资源和绿色环保产业,在投资、价格、税收等方面适当倾斜,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新的增长点。
3.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发展经济、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决不能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而应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所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要及时加以修复;同时,对要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要严格防范,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二是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理应是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的开展,应建设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而不应以生态文明的牺牲为代价。因此,建设物质文明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以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