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超给力的经济学: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5154900000024

第24章 如何让企业高速运转——经营中的经济学常识(1)

每一名企业经营者的任务都是结合自身实践,指挥企业高速运转。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当然要懂一些经营管理中的经济学,因为它可以为你的经营决策提供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运用这些经济学的智慧,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你可以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与开发机制,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向兔子学习生存法则

一只狮子发现一只兔子,追了它大半天,最终还是没追上。其他动物嘲笑狮子,狮子无奈地说:“我跑只不过是为了一顿晚餐,兔子跑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我当然跑不赢它。”

一只狮子遇上一只兔子,奋力向它扑去。兔子自忖最终难逃狮子的魔爪,便撒腿向草地跑。一个追,一个跑,眼看兔子就要被狮子抓住,狮子却放弃了兔子。因为狮子发现兔子把它引到一群绵羊面前。羊与兔比,狮子当然要舍兔而取羊,不为别的,只为羊的肉比兔多。

一只狮子遇上两只兔子,一只在前,一只在后。前面的善跑,后面的不善跑。后面的兔子与前面的兔子打招呼:你得挺住,多跑一会儿,把狮子拖累,等狮子再来追我时,我就能跑赢它了。最终的结果是,狮子徒劳无功,两只兔子安然无恙。要说明的是,后面的兔子事后无偿为前面的兔子供应了一个冬季的松子果。

一只吃饱的狮子在闲逛时发现一只兔子。狮子想吃它,可胃撑得受不了;想放它,一则觉得便宜了它,二则有损森林之王的威严,实在不妥。聪明的兔子看出了狮子的心思,就说:“高贵的狮子先生,我实在不忍心让我那不太嫩也不太美的肉来使您饱胀的胃难受,可我也不忍心您因为不吃我而失去您的尊严。为了报答您,我决定给您‘回扣’——发现绵羊一定通知您。而您,只需假惺惺地追一追我,到僻静的地方就放了我,就当您活动活动筋骨吧。怎么样?”狮子眯起眼想了想,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兔子与狮子玩了一次友谊“赛跑”,事后兔子拿了“回扣”给狮子——它可不敢毁约,因为它知道,明年还得靠那只经常“吃饱”的狮子帮忙才能“生存”。

上面那四只狮子,碰巧同时遭遇上面的五只兔子,最终的结果是:那只为了保住自己性命只知道跑却不知道想其他办法的兔子葬身狮口。因为它也许能跑赢一只狮子,但不可能总是跑赢所有的狮子。

后来,狮口余生的四只兔子碰头后总结“生存法则”,归纳为四点:第一,只靠自身力量绝对不行;第二,必要时可牺牲他人;第三,要发挥集体的力量;第四,充分利用物质利益对敌对友的“亲和作用”。

这就是“兔子生存法则”。

兔子生存法则运用在企业经营中,就是一个企业在做不到行业领头羊的情况下,就不要生搬硬套领头羊的各种运筹模式,而要学会寻找市场夹缝。因为市场总是会有缝隙的,每一个产品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

有了这种夹缝意识,经营者的眼光就会常常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另辟蹊径。企业一旦瞄准了“缝隙”市场,就不会随大流,而专心生产市场上有需要且尚无人制造的商品。就不会“随风跑”,也不会“等着瞧”,而是像兔子一样以变应变,主动出击,使企业的经营方略像陀螺一样飞旋在市场竞争的舞台上。

在20世纪中期的几年当中,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一直饶有兴致地致力于加长和降低车身,因此他们生产出的车型一年比一年大方、流畅、美观。可出人意料的是,“大众甲壳虫”却在这一片美丽当中横空出世了。就车身来说,“大众甲壳虫”的车身是又短又宽,丑陋无比,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们生产的线型流畅、车身宽长的汽车相比,可谓是反差鲜明。你们不是追求车身宽长,流畅美观吗?我就要来个丑陋不堪的“甲壳虫”。这就是在市场夹缝中灵活寻求生存空间的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兔子生存法则对企业经营者都有哪些启示,以及为什么需要你这样做:

(1)兔子的第一条生存逻辑是“只靠自己的力量绝对不行”,但自己没有力量更不行,这个观点并不等于说要你摒弃自己的实力。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也就是实现总收入与总成本之间差额的最大化。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便难以形成自身的企业形象,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多大的潜力,很可能永远处于劣势甚至消亡。因此企业必须发挥自身的最大潜力,抓住每个发展机遇。

(2)“必要时牺牲别人”,比如被牺牲掉的羊群。有市场,必会有竞争。在竞争中,除了发展自身潜力和提高产品质量外,还要学会运用巧妙的手段,必要时也不妨“嫁祸于人”——收益在你,成本在别人。

(3)“发挥集体的力量”。那只被牺牲掉的兔子告诉我们:不管自己跑得有多快,永远不可能摆脱所有的狮子,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同伴的帮助和协作。如果说要你的员工精诚合作,每位经营者都不会有异议。因为企业的内部团结有利于解决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部门之间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改善企业的本质问题。但当推而广之到企业之间时,经营者却很难想起团结与合作。单独运行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病,这是一种缺乏长远经济眼光的行为。因为企业如果长期单独运行的话,不仅会影响到生产产品,还会使企业结构单一化、企业发展面狭窄。而联盟则有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使之互相交流,还可以促进技术发展以及管理方法的进步,有利于市场的竞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真的要向兔子学习。

(4)充分利用物质利益对敌对友的“亲和作用”。别人帮你,是要付出成本或代价的。所以,要想总有人帮,就要让别人看到他的付出是有收益的。为了企业发展,实现经营目标,对实力比自己强大的要用利益来安抚;对实力相当的要亲和友好,结为商场密友。虽然这种盟友关系比较脆弱,但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对于实力比自己差的企业,不必恃强凌弱,可以通过正当竞争或怀柔手段慢慢吞并。

在兔子的故事中,还有一些生存法则没有明确表述出来,但其中的道理我们可以自己去挖掘。比如第二只兔子往羊群里跑,第五只兔子的回扣手段——发现羊群就通知狮子,这些都需要准确信息,如果这些信息不准确,那么兔子们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信息不灵通,那么生存状况将会令人担忧。

当兔子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它们知道身边的这个市场环境随时会发生改变。它们反应灵敏,动作迅速,一边觅食一边跳跃,不管是草根还是树皮,能吃下去就能生存。求速度、多机变、重利润,这才是小规模企业的发展之道,这也是当兔子的生存法则。

经济学笔记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在危机之下,不管是对商机的把握速度还是企业前行的推广速度都要快。危机当头,市场也会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成功的企业经营者总会引导这一庞大的需求群体。商机不可能因为危机而变小,但它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不变中求变,在变中求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狗是怎么咬死大斑马的

在辽阔的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乍一看来,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不管斑马的尾巴如何甩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不管斑马如何摇头,也决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不管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懈怠。

不一会儿,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在三只小狗的行为中,蕴含着“分工协作”这一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正是着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思想结晶。

《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

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亚当·斯密以针的制造为例进行说明。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条件下,一个粗工一天最多可以制造20枚,甚至一个也造不出来。如果分工生产,则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39倍。分工的原则是,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其所需要的产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在一个企业内部,有许多不同的部门,如企划部、广告部、公关部等,这些部门之间必须相互独立又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个工厂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当分工越出国界时,分工就成了国际分工。

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论在当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所以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就把生产一辆车分成了8772个工时。分工论成为统治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与分工论这一学说有着“血缘关系”。

在流水线出现之前,汽车工业完全是手工作坊型的。每装配一辆汽车需要728个人工小时,当时汽车的年产量大约为12辆。这一速度远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使得汽车成为富人的象征。而福特的梦想是让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提高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是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降低价格,使普通百姓也能买得起汽车。

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在汽车组装中,汽车底盘在传送带上以一定速度从一端向另一端前行。前行中,逐步装上发动机、操控系统、车厢、方向盘、仪表、车灯、车窗玻璃、车轮,一辆完整的车就组装成了。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

那么,流水线是怎样提高速度的呢?

流水线是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为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可以和其他子过程并行运作。福特的流水线不仅把汽车放在流水线上组装,也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福特把装配汽车的零件装在敞口箱里,放在输送带上送到技工面前,工人只需站在输送带两边,节省了来往取零件的时间。在装配底盘时,让工人拖着底盘通过预先排列好的一堆零件,负责装配的工人只需安装,这样装配速度自然加快了。他在一年之中生产几十万辆汽车,这个新的系统既有效又经济。最后,把汽车的价格削减了一半,降至每辆260美元。汽车生产流水线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适应了美国当时的国情,汽车工业迅速成为美国的一大支柱产业。1913年,美国的人均收入为5301美元,1914年,一个工人工作不到四个月就可以买一辆T型车。

流水线的意义在于,它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一个个环节,工人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制成品被大量生产出来,尤其是多样的日用品在流水线上变成了标准化商品。

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使每一个生产岗位有了标准化和通用性。由此,只有少数技术工人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被彻底颠覆。当一双挖煤工人的手也能造出“神秘的汽车”时,就意味着一个最普通的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被提高到了技术工人的水平之上,这是流水线生产方式本身的功劳和胜利。

经济理论的作用在于为人类的现实经济行为提供指导。分工协作是人类目前所探索出来的最好的合作方式,也是一个企业内部最好的管理方式。其实,简单来说,管理企业只要能让大家各司其职,各人管好自己的那一摊就是了。大的方针会由决策层来研究决定,下面要做的,就是将管理层的决议执行下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企业的管理更规范,同时责权也更明晰。

有句话说,只要措施得力,麻雀也能撞坏飞机。在组织内部,经营者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科学分工,根据实际动态对人员进行最佳配置。只有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各负其责,才不会产生推诿、扯皮等不良现象。相反,如果队伍中有人滥竽充数,给企业带来的则不仅仅是工资的损失,还可能导致公司的工作效率整体下降。

总之,企业是分工的产物。对经营者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各部门权责分明,不能互相重叠,更不能互相扯皮,否则就会导致效率低下。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手段。

经济学笔记

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绝对优势并不明显,更常见的是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就有了分工的机会。而一旦开始分工,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优势就会转化为绝对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分工的单一劳动能提高每个人的劳动熟练程度,能节约每个人在不同工序之间转换和重新学习生产技能的时间。有了分工,随着经验积累,很容易出现发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

规模经济,是不是越大越好

19世纪末,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高效大型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企业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实行更精细的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利于企业产品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经营的联合化和多样化。大量销售、大量采购和对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等各种积极因素的充分发挥,从而产生规模效应,这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益”。

任何生产都是有成本的,一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要实现盈利,必须使销售收入大于生产成本,而这其中的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所以生产得越多,分摊到单个产品中的固定成本就越少,盈利就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一本科学期刊中的论文需要作者花费一年或多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并借助设备才能完成,而期刊的印刷则在很短时间且花费较少的费用即可完成。一旦第一本杂志被印刷出来,生产另一本杂志的成本就很低了。显然,这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但是它的复制成本很低。也就是说,该产品的固定成本很高,复制的变动成本很低。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效应:生产量越多,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