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07

第7章 董卓进京(中)

那么何苗参与十常侍密谋杀何进的行动了吗?不一定。何苗与何进是一家人,对何苗来讲跟随十常侍诛杀何进,是削弱他们何家的势力。那何进身为大将军,还可以震慑各路英雄豪杰。要是何苗参与诛杀何进,那接下来像袁绍、曹操等人是不是拥护他何苗为大将军,可是难以预料的事情。再者说,如果何太后日后发觉何苗参与诛杀何进,恐怕何太后那里也不会答应。何苗与何进没有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他们也许对待如何处理十常侍的问题有分歧,但是对控制国家权力还是一致对外。那么何苗为什么要提剑出来呢?何苗可能正巧也在宫中,现在听到外面如此混乱,何苗提剑出来看看究竟,也是应当。至少提剑还有个自我保护。可是那何进的部将吴匡看到何苗提剑出来的反应,就有些异常。可以说吴匡看到何苗提剑出来的反应是没有经过头脑思考的过激行为。大将军何进被杀,这就造成许多忠于何进的人们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复仇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动力,由不得人们心中还容得下其他的概念。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理性受到抑制,人们的感性不受约束。在人荒马乱的情况下,何苗提剑不等于何苗参与谋杀何进。但是关于处理十常侍的问题的确何苗与何进有分歧。何进是主张诛杀,何苗是主张利用。因此现在何进被十常侍砍死,在吴匡等人的眼中,何苗就肯定是十常侍的同党。因为以前何进要杀十常侍就是何苗给拦下的,所以何进与十常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何苗与十常侍是袒护求情的党羽。按照这个逻辑来推导,那么十常侍杀何进,何苗自然就有份了。其实这种逻辑结构也不一定合理。何苗不同意何进诛杀十常侍,并不等于何苗同意十常侍杀何进。何苗不是在何进与十常侍之间非黑即白、非左即右。这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所以稍微有些理性,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不会那么轻率的得出何苗是同谋的结论。那种没有深思熟虑的行动,就叫做鲁莽。并且吴匡这么一说,周围的人还都响应、认同。结果就大家一齐把何苗给剁了。这是没有经过调查、审判,就直接执行。所以大家当时都认同的事情,不一定就正确。我们不能讲大家都认同就一定是错,但是的确不一定就对。那么何苗死的冤不冤呢?何苗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又遇到一帮杀红了眼不讲道理、不容辩解的人。所以何苗的死也是很无奈,至于何苗到底是否参与谋杀何进,其实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参与也罢,不参与也罢。反正是先被吴匡他们给剁死了,并且人是死无对证。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何苗就算没有参与谋杀何进,也讲不出来了。

十常侍也许买官卖官、罪该当死,但是为什么袁绍下令把十常侍的亲属都诛杀呢?难道袁绍没想过这样会滥杀无辜吗?难道十常侍的亲属就因为和十常侍有关系,就都该死吗?袁绍的做法是过度惩罚。就是在袁绍看来,十常侍自身积累下来的罪行已经非常非常多了,杀死多少次都应该。但是杀人只能杀死一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最严重的惩罚——处死,对一个人也就可以执行一回。没有说把这个人杀死之后,再弄活过来,然后再杀一遍。没有那样的事情,并且我们目前也不具备那样的科技能力。因此对十常侍而言,即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就是杀死他们一回。但是杀死他们也难以抵消他们犯下的罪行,杀死他们一回还不够解气。那怎么办?那就连带他们的亲戚朋友都处死,加大惩罚的范围。这就是过度惩罚。而过度惩罚本身就会产生许多附带损伤,会造成很多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产生。但是袁绍现在已经不考虑这些了。袁绍现在是权力斗争的最后阶段,一定要清除十常侍的残余势力。所以袁绍现在的重点不是公正审判,而是肉体消灭所有敌对势力。当然过度惩罚的另一个方向是增加痛苦程度。比如应该处以死刑,但是觉得死一回太便宜对方。所以为了实现公正,就增加死刑的痛苦程度。砍头就一下,凌迟很多刀,腰斩就让人死之前折腾半天。关于过度惩罚其实都存在侵犯人权、伤及无辜的负面效应。并且过度惩罚本身含有情感性因素的困扰。我们往往是因为不解恨、不解气,所以才要求更严重的处罚措施、更痛苦的处罚手段。但那样做是否公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

十常侍杀何进,又拦不住袁绍他们闯入皇宫。因此十常侍就劫持何太后、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一同逃跑。十常侍是要通过劫持人质来保证自身安全。因为当十常侍杀死大将军何进之后,那袁绍他们是杀红了眼睛。十常侍又打不过袁绍他们,所以只有逃跑。但逃跑也不行。十常侍的势力范围就是宫廷这一块,跑出来那四处的大臣、民间力量都会要他们的性命。所以十常侍要为以后和朝廷谈判而准备筹码,就是何太后、皇帝、陈留王他们。太后、皇帝、陈留王,这三个人你们这些大臣不能不管吧!你们不能说杀十常侍,结果连太后、皇帝一块给七扯咔嚓了。所以十常侍认为手中只要有太后、皇帝、陈留王作为人质,那么朝廷大臣就必须听他们的话。谁也不敢说,太后、皇帝不要了,咱们再选一个出来。谁敢说那样的话,就是公开谋反。十常侍为当时保全性命与日后谈判需要,才出此下策,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十常侍的张让、段珪劫持皇帝及陈留王是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约二更时分,后面喊声震天、人马赶至,为首的正是河南中部掾吏闵贡。闵贡大声喊道“逆贼休走!”张让一看事已至此,是投河自尽。皇帝与陈留王不知道真假,也不敢出声,就躲在河边的乱草丛中。朝廷的军马是四散搜索,也不知道皇帝藏哪去了。皇帝与陈留王等到四更天,是天也有点凉,肚子也有点饿,就抱在一起哭。但又怕被人们听到,最后是低声抽泣于草莽之中。陈留王就说,“咱哥俩别在这躲着了,赶紧找条道跑吧?”这哥俩是把衣服角系在一块,爬上岸边。在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也看不见道,正没辙呢。忽然见成群的萤火虫飞过,光芒照耀,只在皇帝前面飞转。陈留王就说,“这正是天助我兄弟。”就和皇帝两人跟着萤火虫而行,走着走着前面就看见路了。等他们俩走到五更天,那脚丫子是疼的走不道。小山岗边上有一草堆,皇帝和陈留王也什么都顾不上了,哥俩往草堆上一躺。这草堆的前面是一所庄院。庄主是半夜梦见两颗红日落入庄后,就给惊醒了。庄主披上衣服出来四下张望,看见那庄后草堆上是红光冲天。庄主赶忙过去,发现那哥俩躺草堆里面。庄主就问他们,“你们是谁家的孩子啊?”皇帝不敢回应,陈留王一指皇帝,就说“这位就是当今皇上,现在遇到十常侍之乱,逃难到你这里了。我是皇上的弟弟陈留王。”庄主是大惊失色,跪拜面前说,他是先朝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因为看不惯十常侍卖官嫉贤,才隐居在此。随后庄主崔毅就扶着皇帝入庄,是跪着送来饭食。再说这边河南中部掾吏闵贡是拿住十常侍的段珪就问,“你们把皇上藏哪了?”段珪就说是在半路走散,他也不知道皇上去哪了?闵贡随后杀了段珪,并把他的人头挂在马脖子下面,继续分兵四处寻找。闵贡自己一个人骑着马沿着小路就来到了崔毅的庄前。崔毅看到闵贡马脖子下面挂着的人头,就问闵贡。闵贡是细说缘由。崔毅这才把闵贡带到皇帝的面前。这君臣一见是抱头痛哭。闵贡就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您别在这呆着了,咱们赶紧回京城吧。”崔毅的庄上只有一匹瘦马,就给皇上骑着。闵贡与陈留王两人骑一匹,是离庄而行。刚出来不到三里路,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数百人马,是前来接驾。君臣这么一见面是又哭一遍。然后众人先派人把段珪的人头送回京城,又换好马给皇帝与陈留王骑坐,大家是一同返回京城。这往京城走着没几里路,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前面一队人马来到。这边是百官失色、皇帝大惊。袁绍赶紧出马,问对方来路。只见对方人马的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大声问道,“天子何在?”皇帝一听是吓得说不出话来。陈留王提马向前,大喝一声,“来者何人?”那员大将回答,“西凉刺史董卓。”陈留王接着问,“那你是来保驾?还是来劫持?”董卓赶忙回答是特来保驾。陈留王就说,“既然是来保驾,天子在此,你为何不下马?”董卓一听是大吃一惊,慌忙下马拜倒于道路左边。见董卓下马跪拜,陈留王这才安抚董卓几句。陈留王自始至终,都言辞得体。董卓在那里是暗中称奇,就有了废掉皇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的想法。话不多说,这一日皇帝与陈留王回到京城,进入皇宫见到何太后,大家是再哭一遍。接下来清点宫中物品的时候,才发现那传国的玉玺不见了。

十常侍张让、段珪劫持皇帝及陈留王逃到北邙山,被河南中部掾吏闵贡赶上。皇帝与陈留王躲在河边的乱草丛中,怎么不出来呢?事已至此,皇帝与陈留王知道十常侍张让、段珪他们是乱党,但是后面追赶上来的人到底忠于谁,可就很难讲说清楚。虽然后面追来的闵贡是逼死张让、擒获段珪。可这只能说明他们两家不是一路人,还不能十分清楚闵贡的立场到底是如何。那闵贡是把张让他们打败了,然后他闵贡再把皇帝劫持了怎么办?怎么知道闵贡是不是来保驾的,还是跟张让他们抢皇帝的呢?所以混乱当中,各方的立场不是很清晰的时候,暂时隐藏起来保存实力,其实也是比较务实的决策。先不露面,看看对方怎么做。大不了看清楚了,是自己人再出来也不迟。

陈留王刘协与皇帝刘辩谁更适合当皇帝?皇帝是一个位置,是区域权力框架的最高层,是区域团队领袖。团队领袖的权力分为决策权与否决权。决策怎么做与一票否决,两者虽然都是权力,但是性质有所不同。否决权是阻止事物在一个方向继续发展,决策权是引导资源向哪里流动。决策权与否决权是一疏一堵、一放一收、一松一紧、一阴一阳。决策权是告诉人们怎么做事,否决权是告诉人们这样做不行。但是两个权力如果只保留一个,要哪个?两个权力当中总有一个高下,总有分别。否决权其实更加接近权力的本质。决策权是可以做什么,否决权是不可以做什么。因此决策权所有的提议,都在理论上存在被否决的可能。如果我们这么一衡量,则否决权大于决策权。区域团队领袖掌握的就是一票否决的权力。当初大将军何进几次三番要杀十常侍,但到何太后那里就是不行。所以否决权是高层权力的象征,否决权就因此具备威严。我们对最高权力是敬畏,而不是蔑视。而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的行为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人的自身素养。一个遇到突发事件就呆若木鸡,连句整话都说不出来。一个是大胆出手,并且恰到好处。那董卓仰仗自己率领的大军近在眼前,直接发问天子何在?皇帝刘辩当场吓得不敢说话,那还当什么皇帝。皇帝就是天天要和这些非常厉害的大臣们打交道,那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没两把刷子,当不了那么大的官。但刘辩是让董卓给吓住了。如果现在陈留王刘协不出来说话,那么董卓顺势把皇帝掠走,董卓不是就跟十常侍做的一样了吗?董卓虽然带兵马在此,但董卓仅是西凉刺史,是朝廷当中的一名大臣而已。在区域管理的权力框架当中,董卓的位置要远远低于皇帝与陈留王。所以陈留王刘协才问董卓,你来干吗?你是来保护皇上的,还是来造反的?这是相当厉害的问题。可以说是一语切中要害。陈留王刘协的问题是对董卓行为性质的判定。你董卓说什么?你董卓想干什么?董卓敢说自己是来造反的吗?那当场这些大臣就跟董卓拼了,并且各地手握重兵的权臣都不会答应。所以董卓肯定当时不敢说造反。那么接下来二选一。陈留王刘协问董卓的问题就这么直接。是保驾,还是造反。也就是没有给董卓更多的选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董卓不敢说造反,就只有说保驾来的。而陈留王刘协就接着说了,那么你董卓既然是来保驾,皇上在这里,你为什么不下马?这问的非常有道理。又是一个二选一。帝王在此,董卓作为臣子是继续骑在马上,还是下马跪拜。董卓这才只好滚鞍下马,是跪拜一旁。面对董卓的来势汹汹,皇帝刘辩是张口结舌,陈留王刘协是唇枪舌剑。陈留王刘协问了两个问题,进行两次分类,就判断出来董卓当时的立场,就逼迫董卓表现出臣子的行为。并且陈留王刘协见董卓跪拜后,还安抚几句。可以说对权术的运用,炉火纯青。董卓来到这里到底想干什么,其实大家是谁也不知道。董卓到底是想要保驾,还是顺势造反,大家也是心里没底。但既然是行为,就可以分类。行为选择其实就是像树木的枝杈一样,走到一个节点,就面对一次选择。决定下来,就继续顺着一侧行进。前面可能又遇到一个节点,再面对一次选择。如何发展,就产生行为的路径与过程。结果是一系列选择的终点,选择是接下来一切的起点。陈留王刘协先是给董卓一个二选一,保驾,还是造反。董卓选择保驾。那么陈留王刘协接着又给董卓一个二选一。既然是保驾,为什么还在马上。继续骑马,还是下马跪拜。董卓选择下马跪拜。到此经过两次选择,董卓用行为表达自己是来给皇上保驾的立场。所以陈留王刘协才安抚董卓几句。其实如果连这么简单的几句话都不敢说,或是想不出来,那皇帝的位置还是不要坐算了。坐了也是受罪。那皇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遇到同样的情况,不同的行为反应,自然也就给人们不同的印象。所以董卓有废掉皇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的念头,在这个时候就种下。日后时机成熟,必然会发芽结果。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军马入城,是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董卓出入宫庭,也不顾什么礼仪是放肆无度。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直接讲明董卓肯定有异心,要尽快铲除。袁绍说朝廷现在刚刚安稳下来,先不要轻举妄动。鲍信又去见王允,跟王允谈董卓的事情。王允就说这事以后再说。鲍信一看袁绍、王允都对董卓没办法,鲍信就带着自己的本部兵马投泰山去了。董卓这边招收何进兄弟的旧部,几乎是都收到董卓的帐下。董卓找个机会私下跟李儒商量,说想要废了皇帝立陈留王,问问李儒怎么看?李儒就说,“现在朝廷正乱着呢?到底听谁的,也没个准儿。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动手,再晚一点可就来不及了。明天就可以在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公开废立的事情。如果有不听从的就先砍了。如此以来,是借此机会确立董卓在朝野的权势与地位。”董卓听完是高兴得有点兴奋。转过天来,董卓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大家都惧怕董卓,没有敢不来的。董卓等百官都到来之后,才溜溜达达到园门下马,是带剑入席。这酒喝过几轮过来,董卓命人停止奏乐、暂缓饮酒。然后董卓是表情严肃、大声说道,“大家静一静,我有话说。”百官都专心倾听。董卓就说了,“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现在继位的皇帝刘辩太懦弱,不如陈留王聪明好学。我看陈留王刘协可承大位。我想要废刘辩立刘协,诸位大臣意下如何啊?”百官听罢,是没有一个敢出声的。

正在百官连大气儿都不敢喘,园子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的时候,座上一人推桌子就站出来大喊一声,“不可!”接着就冲董卓来了,说“董卓你算老几啊你?敢说那么大的话?当今的皇上是先帝的嫡子,他刚刚继位,也没有什么过错。你凭什么废立?你董卓是不是想要谋朝篡位?”董卓一看这位正是荆州刺史丁原。董卓是也怒了,大喊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然后董卓拿剑就要杀丁原。这时李儒看到丁原背后有一个人,这位是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持方天画戟,对董卓正怒目而视,在那儿运气呢。李儒是赶紧走上前来打圆场说,“今天咱们就是喝酒吃饭,不谈国家大事。等哪天找机会咱们坐下来正式再聊。”那边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丁原一走,董卓接着问百官,他说的有道理吗?卢植就说,“话不能那么讲。商朝有个帝王叫太甲继位之后不修德行、很暴虐。大臣伊尹就把帝王太甲送到桐宫去反省。汉朝昌邑王刘贺继位才二十七日,就造恶三千余条。所以大臣霍光上告太庙而废刘贺。现在当今的皇帝刘辩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您董卓是外地的大官,从来没有参与过朝政,又没有伊尹、霍光那么大的才华。怎么能够说出废立帝王的事情呢?圣人可是说过,有伊尹报效国家的志向才可以那么做,如果没有像伊尹那样报效国家的志向,那就是谋朝篡位。”董卓听完又怒了,拔剑向前就要杀卢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赶紧说,“卢植卢尚书可是很有影响的人啊!如果今天加害他,恐怕天下就会陷入恐慌状态。”董卓这才住手。司徒王允就把话接过来说,“这皇位废立的事,最好别在喝完酒讨论,咱们改天再说,好不好?”于是百官散去。董卓按着剑柄站在园门,忽然看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走动。董卓就问李儒,“那是谁啊?”李儒就说了,“这个人正是丁原的义子,就是干儿子吕布、吕奉先。您先躲躲吧。”董卓这才进到园中躲避。

董卓为什么要废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这次董卓带兵来到京城是有想法的,但是董卓如果直接就把皇帝一杀,说自己当皇上。那满朝文武、天下诸侯都会反对。到时候兵戎相见,董卓那满打满算的二十万大军,可就不够用了。所以董卓不会在这个时候自己直接上位。那么董卓自己不上位,就必然要找一个间接的方式来获得皇帝的权力。现在的当朝皇帝刘辩是大将军何进拥立的。所以如果继续由刘辩继承帝位,那么最高权力就把持在何太后的手中。虽然何进、何苗都先后被杀,但何进的旧部甚多。何太后执掌朝政必然会巩固自身势力,因此东汉王朝的核心权力层董卓是已经闯不进去。那么董卓要废掉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的目的,就是把皇权从何太后那里拿过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什么立陈留王刘协,董卓就可以掌权呢?因为陈留王刘协背后的势力已经被何太后、何进他们清除,陈留王刘协现在是一个没有任何靠山的小孩子。所以如果董卓现在废掉刘辩拥立刘协,那么真正把持朝政的,就是他董卓。董卓是效仿何太后与何进的权力操作模式。只是陈留王刘协的母亲王美人,早已被何太后毒杀。另一位支持刘协的董太后也被何进毒死。所以陈留王刘协如果被立为皇帝,那么他董卓就是当初的何进。董卓是要通过刘协来间接操纵国家权力。并且陈留王刘协如果被他董卓拥立为帝,自然会把董卓当做自己人而重用。因此董卓是要通过刘协董卓的权力组合来取代现在刘辩何后的权力框架。当然如果董卓刘协的权力组合成功实现,日后董卓是不是进一步取而代之,就是再远一步要考虑的事情。

董卓开始有废立的想法之后,为什么要跟李儒说?董卓是要听李儒的吗?李儒是董卓的一位重要谋臣。李儒是给董卓分析策略、提供建议的一个人。董卓跟李儒商量事情,告诉李儒自己的一些想法,并问一下李儒对此怎么看。董卓这样做,既不是请李儒给拿个主意,也不是要李儒来做最后的决定。董卓是要看到整全。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董卓已经有一个决定,但是要李儒再给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有盲点,是不是有没想到的地方。那么作为李儒给董卓的建议,主要就三点:其一做不做,其二什么时候做,其三怎么做。决定就是二选一,做还是不做。这一步是要先定下来,然后才有接下来的发展。做有做的策略,不做有不做的招数。现在董卓关于废立的事情,李儒是认同的。所以做不做就不是问题了,接下来是什么时间做。是再等一等,还是现在动手。李儒的建议是现在就动手。为什么要现在就做?是因为董卓提出来,所以李儒就顺着董卓说现在就做吗?不完全是。董卓有废立的想法,李儒作为董卓的谋臣是要为董卓的利益着想。其实从董卓带兵来京,李儒与董卓就为他们来到京城要获取权势有共识。本来先帝灵帝对刘协、刘辩就有过迟疑。灵帝是想要立刘协,而蹇硕在实际运作当中被何进识破。何进因此杀蹇硕,带大臣拥立刘辩为帝。现在十常侍杀何进,还劫持何太后、皇帝与陈留王。后来十常侍被诛杀,朝廷的秩序是刚刚从混乱当中恢复过来。如果现在不趁火打劫、趁乱行事,那么等到刘辩在皇位上坐稳了。何太后临朝重新组织势力,朝廷的权力就重新回到何太后的手中。大将军何进与何苗被杀,何太后一支对朝廷的控制力是被削弱不少。现在的东汉王朝是掌握实权的两大派系火拼之后两败俱伤。外戚实权人物何进被害,十常侍的宦官集团被朝臣诛杀,现在东汉王朝是核心权力阶层出现少见的空档期。所以很多大臣正在等待时机,何进与十常侍之后的权力真空不会太久。董卓现在不动手,难道还要等何太后重新编制权力网络,或是其他大臣获得重用吗?因此李儒是建议董卓当机立断,是事不迟疑。因为权力容不下无主之地,原来何进与十常侍控制的势力范围,用不了多久就会被瓜分殆尽。当下趁何进已死,何太后势孤,正好废掉皇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然后董卓就可以顺势控制原来何进的势力范围。其实董卓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准备,就是逐步招收何进的旧部。

最后就是怎么做。事情不但要做,并且是现在就行动,那么用什么方法,采取何种路径,就是逻辑结构的下一个节点。李儒的建议就是在温明园找百官喝酒吃饭,在饭桌上公开废立的事情。然后看看大家的反应,如果有不听从的就先砍了。为什么李儒建议要在饭桌上跟大伙说这事?废立皇帝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是朝堂上面讲吗?如果董卓直接在朝堂上面公开,又遭到所有官员的反对,那董卓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大家都不同意,你董卓怎么办?难道要把百官都给杀了不成?所以要先找个机会试探一下大家的反应,并且这个地方还不能太严肃。这样是进可攻、退可守。成功了,就当场决定废立之事。失败了,还可以再找机会。反正董卓是铁了心要做,这次不行就再来一次。并且如果百官对董卓废立的建议有比较严重的反弹,还可以通过这次发现阻力点。看看都是谁在反对。要是能够当场解决,董卓就立即出手。要是难度较大,就再想对策。再说把那么多官员都找来,也需要一个借口。董卓要是直接通知大家,说我准备在温明园请大家吃饭。但吃饭不是目的,主要是要大家对我董卓关于废掉皇帝、拥立陈留王的事情进行表态。当场反对的,我就把他给宰了。那谁还敢来?!说不好是跑的跑、逃的逃。严重一点的情况,可能有人就带兵过来直接开战了。所以就是说大家吃饭,其实什么都不说,等大家来了再说。那么董卓现在兵临城下、肆无忌惮。董卓找大家吃饭,谁敢不来。最少董卓是表现一个与大家交好的姿态。所以大家一般都会来看看,这董卓的葫芦里面卖的到底是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