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06

第6章 董卓进京(上)

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前因为破黄巾无功,朝廷还要治罪。董卓就贿赂十常侍,这才幸免。后来董卓又结交朝中权贵,逐步被任命为显要的官职,统率西州大军二十万。这时董卓也就开始有想法,有了不臣之心。董卓接到何进发出的密诏是大喜过望,立刻点起军马出师京城。董卓安排他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带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是出兵朝向洛阳进发。董卓的谋臣李儒就跟董卓讲,“现在虽然是奉诏进京,但其中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讲不清楚。不如派人向朝廷上书,这样比较名正言顺,是大事可图。”董卓听完很高兴,就上书朝廷。董卓上书的大概意思是说,现在天下有叛乱是因为十常侍他们倒行逆施。他董卓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溃烂的毒疮及时治疗也许有些小疼,但是总比越养越严重要好很多。他董卓这次公开带兵来洛阳,是要清除十常侍他们这些人。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社稷,是为了天下苍生。何进接到董卓的上书,就拿给大臣们看。侍御史郑泰就直接表态,说董卓可是个豺狼。如果让他来到京城,他是必然会吃人。何进倒好,听完就批评郑泰多疑,没资格谋什么大事。卢植接着也表态,说他卢植是很了解董卓的为人。董卓是面善心狠。一旦来到朝政的中心,那肯定会带来祸患。不如干脆就别让董卓来了,免得以后闹出事来不好收拾。何进是根本不听两位的建议。郑泰、卢植一看这个形势,干脆弃官而去。不干了。大家一听说董卓要来京城,这些朝廷大臣是辞官而走的有一大半。何进派人到渑池迎接董卓大军,董卓这边是先按兵不动。

咱们前文讲过董卓被张角打败,多亏了刘备关羽张飞搭救才安然无恙。而董卓比较势力,一听说刘备他们没有官职,连答谢救命之恩都给省了。是气得张飞咬牙跺脚,要宰了董卓。那么董卓受到朝廷的指派来平叛黄巾军,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那就是没有完成任务目标。朝廷可不是吃素的,董卓破敌无功,朝廷是要治罪的。但没有立下战功是事实,而事实很难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谁都改变不了的。但是关于事实的解释与看法,甚至对事实的描述方式与评价标准都是可以改变的。朝廷因为董卓攻打黄巾军不利,要治罪。那么董卓就找到朝廷当中有权势,能帮助他说话的人来改变局势。东汉末年的朝廷当中谁干这种事呢?就是十常侍他们。当然十常侍利用手中的权势给他人消灾可不是免费。十常侍是做权钱交易的生意,而不是搞公益活动做慈善。其实朝廷按律治罪,是保持国家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如果这套区域治理系统有效运行,其实就是国泰民安的保障。但是现在十常侍权钱交易的行为,是对区域治理起到非常糟糕的负面影响。原本应该处理的官员,通过行贿就可以免责。并且只要送交足够多的钱财,就可以购买到更高的官职、更大的权位。这种行为模式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助长近似的贪腐行为更多出现。因为那些通过贿赂手段上位的官员,他们是将做官当做生意。先投入后回报,先交钱买官。然后再通过官职带来的权力索要他人贿赂,来达到回收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区域管理的对象是资源,具体到人的方面是行为。中央集权不是目的,建立统一的标准与高效运转的基础平台才是治理目标。而统一的标准就必然对人们日常行为进行管理。行为管理是方向把控。就是通过一些政策或规则,来鼓励一些行为出现的越来越多。从另一个方面,则是通过一些抑制性政策或规则,使一些行为出现的越来越少。贪腐行为越来越多,必然造成人们的日常生活成本上升。因为许许多多的贪腐之徒,通过各个环节索取钱财。那么他们索要的贿赂必然会体现在终端的产品价格上面,也就是说最终是社会大众为整个产品链条当中多出来的索贿成本买单。

董卓通过十常侍的运作不但没有被治罪,还借此机会开始结交朝政权贵,并由此逐步高升。当最终董卓统率西州大军二十万的时候,董卓也开始有了不臣之心。欲望都是一点一点的膨胀,当我们每满足一次之后,接下来我们内在的要求标准就会缓慢抬升。那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把物欲当作人生追求,因为欲望是没有极限。首先可能是一件好一点的衣服,然后就是高档的餐具,接下来也许就是所有日常生活用品的全面升级。那么就因此对金钱与权力产生更多的需求。因为更大的权力可以带来更多的钱财,更多的钱财可以满足更多的欲望。但欲望没有止境,所以需要的金钱就没有上限,渴望的权力就没有边界。在中华文化当中我们其实是有要求有标准有目标的。我们中国人管目标叫做知止,就是一件事情做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到此为止,不能再继续做下去了。再做下去,就偏离我们的初衷,事情的结果就不再是我们当初追逐的目标。知止就是心中有一条线,行为、频率、数量积累到这条线,就可以了。到达这条线,就是刚刚好,就是达到目标,就是实现理想。过犹不及,没有到达或是超过很多,都属于偏离目标。

董卓本性也许只是有些势力,如果在普通生活当中也就是有些现实而已。但是董卓为了逃避朝廷治罪而贿赂十常侍之后,董卓的思路大开。董卓开始与朝廷权贵结交,实现权力运作,并最终获得实际兵权。其实到了这一步,董卓已经是朝廷重臣,又手握兵权,是封疆大吏。但董卓内心的欲望没有到此停步,董卓对更高的区域权力有想法。对朝廷而言,董卓就是开始有不臣之心。董卓和前面的黄巾军张角一样,都是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自我膨胀。对董卓而言,要么裂土封侯,自己割地称王。要么挑战区域团队领袖,走黄巾军张角的道路。当然有想法与有行动还不是一回事,还有一段距离。董卓现在是手握重兵,正在窥视皇权。何进还密诏各地大臣带兵进京,那不是正合董卓的心愿。可是董卓带兵进京,为什么董卓的谋臣李儒建议还要再上书朝廷呢?董卓他们不是已经接到朝廷的密诏了吗?李儒的建议是不是多此一举呢?实则不然。李儒看得比较远。因为李儒很了解董卓心里的想法。董卓这次带兵进京,可不是为了帮助何进诛杀宦官。董卓是想要借此机会把持朝纲,甚至黄袍加身。如果董卓后面的操作要顺利进行,那么就意味着董卓他们待在京城的时间会比较久。何进发送各地的密诏毕竟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开通知,如果日后有朝廷大员借题发挥,追究起来董卓进京的缘由。何进那边再支支吾吾,董卓在京城驻兵就变得非常尴尬。那朝中大臣与各地大员如果联合起来对付董卓,董卓将被迫离京。这才是李儒担心的事情。当李儒看到这一步变化之后,李儒是事先防范。就是一定要出师有名,这样才不会给其他势力提供口实。所以董卓这边接到密诏后,继续上书朝廷的做法,就是在表达一个意思:我可不是自己要来的,我是你们找来的。并且我是上书说明我来京城的缘由。我可不是偷偷摸摸,我是光明正大。李儒建议上书的策略,为日后董卓长期把持朝政、驻兵京城扫清道义障碍。

董卓上书当中讲了两个道理其实非常有意思。一个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另一个是长痛不如短痛。事物产生是有原因的,我们通常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深思现象背后事物的根本原因。一个沸腾的大锅,水花不断飞溅。用勺子把最上面的沸水舀出几勺,并不能使沸腾的水冷却下来。因为最上面的沸水是表面,造成水沸腾的原因是底部不断在加热。所以把锅底燃烧的薪柴撤走,就使得沸水没有持续的热量来源。那么用不了多久,水就会冷却下来,停止沸腾。而短暂的痛苦也许看似残忍,但是却因此防止事物持续恶化。董卓上书讲了两个关于趋势方向非常深刻的道理。再加上董卓在上书的结尾部分,又是国家社稷,又是天下苍生。董卓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可是董卓内心真实的想法与后面继续的行动,却不一定与上书朝廷的内容一模一样。我们很难通过语言来了解人们的动机,因为动机是隐藏在行为背后。对他人的讲解,最多也就是将信将疑。不要完全相信,也不要连听也不听。关于动机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不要看对方在说什么,要看对方在做什么。

当董卓的上书送到何进手中的时候,满朝大臣是都有看法。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何进那样稀里糊涂,朝廷当中有明白人。郑泰与卢植都是当面提醒何进,说董卓是豺狼一样面善心狠。可是何进就是什么都听不进去,所以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何进,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而那些提前预见董卓日后行为的大臣是弃官而去。宁可不干了,也不跟董卓在一起。从这一点来说,董卓还是有优点的。就是董卓在裁员方面有旁人无法比拟的潜能。你看谁不想当官发财啊!但是董卓还没来呢?大家一听说董卓来了,是官都不要了,全都跑了。同时这也意味着董卓的到来,恐怕是要给京城洛阳带来一场暴风疾雨。

何进密诏通知各地,而董卓率兵来到京城。这么大的事情,瞒是瞒不住的。十常侍张让他们知道外地的兵马已经来到京城的消息之后,他们就开会商议对策。其实事情已经十分明了。十常侍们达成共识,就知道这是何进的主意。要是不先下手为强,就会都被诛杀家族。十常侍就安排刀斧手五十人在长乐宫嘉德门内,然后拜见何太后。他们跟何太后讲,现在大将军何进假传圣旨调外地兵马来到京城,是要杀他们这些人。请何太后救命。何太后就让他们去大将军府去谢罪。张让他们就说了,他们要是到大将军府,还不被何进命人剁成肉泥。所以请何太后宣大将军何进入宫。如果何进不来,那他们十常侍就在何太后这里请死。何太后这才降诏宣何进入宫。何进接到妹妹何太后的诏书,没多想就要立即动身。主薄陈琳觉得不对劲,是赶紧跟何进讲,“何太后现在的诏书,肯定是十常侍他们的主意。可别去啊!去了可能就回不来啦!这一去肯定有灾祸。”何进就说,“那是我妹妹何太后找我,能有什么祸事啊?”袁绍就提醒何进,“现在调集外来兵马诛杀宦官的计谋已经泄露,大将军还入宫干什么呀?”曹操也说,“先让十常侍出来,然后大将军再入宫。”何进听完是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不都成小孩子了嘛!我是掌握天下的权力,那十常侍能拿我怎么样?”袁绍就说,“要是您非要去也行,我们带甲士护从,以防不测。”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的弟弟袁术领队。袁术全身披挂,带兵布列青琐门外。袁绍、曹操是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进入。”将袁绍、曹操等都阻挡在宫门之外。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十常侍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何进。这时何进知道坏事了,是大惊失色。张让是厉声责备何进,“董太后到底犯了什么罪,要毒死她?国母丧葬,你何进为什么托病不来?你何进不就是个屠户人家嘛!还不是靠我们推荐给天子,才有了后来荣华富贵。你倒好,不想着报答,还总想要谋害我们。你说我们是腐败分子,那你把廉洁的人找出来给我看看!”何进方寸已乱,赶紧找出路逃跑。这里已经是宫门紧闭,埋伏的刀斧手冲出来,是将何进砍为两段。

十常侍为什么要杀何进?何进要杀十常侍已经好几次了,为什么这次十常侍的反应跟以往不同?关于十常侍的生杀大权其实是在何太后那里。虽然何进自己有想法,旁人总忽悠,但最终何进对十常侍动手是要经过何太后同意的。何太后不点头,那何进也是没咒念。所以虽然前几次何进闹的很凶,但实际上何进是过不了何太后这一关。所以十常侍只要摆平何太后,何进再折腾也不会把十常侍怎么样。但是现在局势发生了变化,何太后阻止何进杀十常侍的行动遭到何进的反击。何进密诏外地兵马来京,就是想要绕过何太后,通过外力诛杀宦官。那何太后就对此没办法了。何太后能够阻止得了何进,但是何太后阻止不了那么多外来的兵马。那像董卓他们要是先斩后奏,领兵进来先把十常侍给宰了,再启奏太后。那十常侍他们不是脑袋搬家了嘛!所以这一次何进诛杀十常侍的行动,可以说是很可能达到目的。那么事情的性质已经改变,十常侍与何进之间的关系也就由妥协周旋,转变为对立冲突。十常侍决定要先下手杀死何进,挽救败局。

十常侍先设伏兵,后见太后,其实是两手准备。要是何太后有能力继续影响局势,保全他们十常侍,那就没必要杀死何进。要是何太后放弃十常侍,那么他们就要拼个鱼死网破。但何太后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机会。十常侍拜见何太后,说明何进密诏外兵来京要诛杀他们的情况,然后求何太后救命。何太后怎么回答的?何太后让他们十常侍到何进家里去谢罪。对十常侍来讲,这就是何太后让他们去送死啊!说明在何太后的心里面,已经放弃他们十常侍了。那何进几次三番要杀十常侍,就是因为他们在皇宫里面,何进才不敢太过造次。现在何进找来外地兵马,准备杀他们,他们还送上门去。那一进何府还不把他们十常侍给七扯咔嚓了。所以十常侍这么一试探就知道何太后是保不了他们,因此对何进是非杀不可。接下来何太后经不住十常侍的苦苦哀求,才答应召何进入宫,是想再次劝一劝何进。何太后是也没有想到何进这次是把十常侍给逼急了,十常侍是要杀何进。

何进接到妹妹何太后的召见旨意,没多想就要进宫。被左右多次提醒,何进是不以为然。前面我们讲了对何进同志的人生总结,不作死就不会死。何进在区域统治系统当中获得了很高的职位,拥有了很大的权势,但是何进本身的能力与素养没有达到与其权位相匹配的程度。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何进没那么大的本事,吃不下那么多饭。当然结果就是一命呜呼。从何进下密诏让外地兵马来京城,而董卓应招而来。就一大堆人提醒何进说不要让董卓来京,何进是根本不听。现在要何进入宫,又是一大堆人提醒让何进不要入宫,何进还是不听。为什么何进如此固执?何进难道就不怕十常侍加害他吗?何进有恃无恐是有原因的。首先何进他们是大权在握,这是事实。何进的外甥继皇帝位,何进的妹妹升为太后。何进为大将军手握兵权。而何进的外甥年龄尚小,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对朝政干预较多。何进家族对东汉王朝的国家政权与兵权都已经实际控制,所以何进当然是有这个资本可以狂妄一下。十常侍虽然能够搞一些权钱交易,但是十常侍的权力来自皇权。十常侍本身是依附于皇权,才可以肆意胡为。而现在灵帝已经过世,皇子刘辩继位。皇权已经转移到何太后、何进他们一边。所以何进对十常侍是十分轻视。其次何进想诛杀十常侍他们已经不是第一回了,可是十常侍他们有什么反应呢?求饶,还是求饶。不是去求何进的妹妹何太后,就是去求何进的弟弟何苗。所以已经发生的事实也给何进展示十常侍的反应模式。就是何进可以放火,十常侍不敢点灯。何进是让过去的经验给蒙蔽住。何进没有深入思考十常侍过去行为的基本条件,就是无论何进怎么折腾,何进都要通过何太后点头才可以对十常侍采取行动。所以对十常侍而言,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摆平何太后,他们就会安然无恙。但现在事情的外在客观条件已经发生改变,何进密诏的外地兵马陆续来到京城。何进现在想要诛杀十常侍,可以说不需要通过何太后就能够实现。何进调外兵来京,就是绕过何太后。那么十常侍以前总是向何太后求饶,现在这条路就行不通了。行不通就要想办法,穷则思变。十常侍这一次的行为反应肯定会与前几次不同,但何进就没有意识到他这次是把十常侍逼到绝路。何进的警觉性不高,在这一点上何进比十常侍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十常侍一开始找何太后求饶,何太后就让他们去何进府上谢罪。十常侍当时是什么反应,他们当场就跟何太后讲,他们十常侍要是现在去何进那里,那何进就干脆把他们都给杀了。可是何进对入宫到人家十常侍的地盘,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何进有一点没想明白,用兵讲究的是具体点位的相对优势。何太后与当今皇帝刘辩的行政权力体现在朝廷上,何进的兵权体现在全国范围的调兵遣将上。可是到了宫中,在十常侍控制的范围内,那紧闭大门背后的一片空地上,周边没有一个何进的人。何进自己孤身一人面对十常侍与他们的刀斧手们,你是有多大的权势都没用。那真是远水不解近渴,何进能调动东汉王朝所有的军队,但此时此刻何进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要说是全国的千军万马,就是被拦在宫外的袁绍他们现在都救不了何进。何进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何进本身没什么远见,你要是什么都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很多时候是根本来不及。何进直到在宫中被十常侍与他们的刀斧手团团围住,才知道大事不妙,才意识到十常侍要杀自己。但是到这个时候才知道,又有什么用呢?跑也跑不了,打也打不过。最后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有提前准备,当场拿不出来,后果往往很严重。何进被十常侍他们围住,何进是在此时此地需要他何进自己的武士,可是何进当时身边是一个自己人都没有。千军万马都在天边,贴身护卫被挡在宫外。就算何进是东汉朝廷的大将军,现在要兵没兵、要将没将。大将军光杆司令就自己一个人,遭遇强敌也是没什么咒念。何进被斩跟他自己对局势判断失误,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别人的提醒都不听,自己什么准备都没做,那么就只有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

十常侍张让他们已经把何进给杀了,袁绍这边等了很久都不见何进出来,就在宫门外大喊“请将军上车!”张让他们就把何进的人头从墙里面扔出来,并说何进谋反,已被诛杀。其余人员,都可赦免。袁绍一听说何进被杀,当时就急了。袁绍大喊道,“宦官谋杀大臣!大家来宰了他们。”何进的部将吴匡就在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是带兵闯进宫庭,见到宦官,也不管大小老少全给宰了。袁绍、曹操杀入宫中,十常侍的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是被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十常侍的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连带陈留王是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这时候卢植虽然已经弃官,但还没有离开京城。卢植发现宫中事变,是全身披挂,持戈立于阁下。远远看到段珪正逼着何太后向这边过来。卢植大喊一声,“段珪你这个逆贼,胆敢劫持太后!”段珪一听见有人高声断喝,是掉头就跑。何太后这才被卢植解救出来。何进的部将吴匡径直杀到皇宫的内庭,见到何苗提剑出来。吴匡是大喊道,“何苗是杀害大将军何进的同谋,大家把他给砍了。”众人呼应,是要杀何苗。何苗想跑,怎奈被众人四面围住,被砍为肉酱。袁绍命军士诛杀十常侍的家属,不分男女老少是斩尽诛绝。袁绍的这道命令一下来,就使得很多无辜的人受到连累、被误杀。曹操这边是一面请何太后主持朝政,另一面紧急派兵追击剩余的十常侍张让等人,并且寻找皇帝刘辩。

十常侍杀了何进,是暂时没有下一步的动作。但袁绍他们在宫外等何进出宫,是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袁绍就知道要坏事,但是当时不能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袁绍他们还不敢直接闯入宫中。要是袁绍他们往宫里面一闯,结果发现大将军何进正和何太后在那聊天呢。那不是很难处理。那无缘无故私闯禁宫,就这一条就够袁绍他们受的。所以袁绍在事情没有清楚之前,也是不敢轻举妄动。但何进入宫的时间可是已经不短,袁绍又担心何进怕是遇到什么不测。所以袁绍也是很聪明,人不能往禁宫里闯,但是声音可以往里面传。因此袁绍就在那里大声叫喊,说“请将军上车!”为什么袁绍这么一喊,十常侍就把何进的人头扔出来呢?袁绍愿意喊,就让他在那喊就好了。说不定一会儿袁绍喊累了,就不喊了。实则不然。十常侍杀何进之后,已经拖了一段时间,就是要看看袁绍他们的反应。现在袁绍已经不再默默等下去,袁绍现在是在喊何进出宫上车,这就是在为闯入做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袁绍这么一喊,何进肯定是不会有回应。所以喊一会儿之后,袁绍他们不是打道回府,而是以寻找大将军为由就要来硬的了。所以十常侍他们是知道,那扇宫门已经拖不了袁绍他们太久。所以十常侍扔出何进的人头,又说其他人可以赦免,就是想把袁绍他们给骗走。那十常侍连何进都敢杀,如果袁绍他们这次撤走,那么日后十常侍必然是将袁绍他们这些人斩尽诛绝。所以十常侍现在的做法是拿何进的智商来衡量袁绍,但袁绍毕竟还是比何进强一些。袁绍一看何进被杀,就知道退不了了。现在与十常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此袁绍才招呼大家硬闯皇宫,诛杀十常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