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法家眼中的三国演义——法家三国
5143100000008

第8章 董卓进京(下)

董卓把百官找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董卓突然提出来要废立皇位的事情,当时百官都默不作声,为什么丁原拍案而起?难道丁原不知道董卓兵临城外吗?董卓是西凉刺史,那丁原是荆州刺史。丁原也是有兵有将,丁原是有底气不怕董卓。那个敢当面碰撞的,都是有实力。否则一言不和,就是当场动手。接下来后面的资源投入就要跟上,那可不是儿戏,而是真刀真枪在拼。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丁原现在身后有一员猛将吕布吕奉先。董卓要是现在敢上来挑战,吕布过去一下就把董卓给收拾了。董卓一看丁原有意见,就要上去动手。董卓就没看到丁原后面的吕布吗?董卓是真没看见。董卓现在是谁都没有放在眼里,并且董卓原来的计划就是要借此机会杀几个大官,给自己树立威望。所以正等着看谁冒头?那丁原一出来,董卓是正要拔剑。董卓的谋臣李儒比董卓要沉稳一些,李儒是对整体局势有一个把关。李儒是不看丁原,李儒看丁原身边都有谁。丁原就是一个嘛!丁原和董卓单挑,还不一定是董卓的对手呢。但这次是百官都差不多到齐了,那丁原是一个人在战斗吗?这是李儒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李儒往丁原身边扫了一眼,就感觉不对劲。那个吕布正在那里运气。董卓要是上去,被吕布一下给解决了,那是何苦呢!谋臣就是谋臣,一看形势不妙,马上调控局势发展的方向与节奏。所以李儒先拦下董卓。董卓这次带来那么多兵将,用不着董卓自己去跟人家单挑。再说就丁原一个人跳出来,再看看还有谁反对。局势往往就是如此,有一就有二。有人开个头,后面肯定有人接着来。丁原是先走了,董卓还接着问。结果卢植就出来了。卢植讲的比较客气,但实际上就说了一句话,就是对于废立皇位的事情,董卓不够资格。卢植是摆事实、讲道理。首先历史上有没有大臣废立皇位的事情?的确是有过这样的事情。商朝的时候伊尹就做过,汉朝的时候霍光也做过。但是他们这样做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继位的皇帝有问题。是不修德行,尽做坏事。而现在东汉王朝新继位的皇帝刘辩是刚刚登基,还什么都没做呢!凭什么废掉?

刘辩是坏事也没做,是好事也没做。他刚当上皇帝就被十常侍劫持,所以你董卓为什么废掉皇帝刘辩呢?你的理由是什么?难道就因为你董卓不乐意,东汉王朝就要跟着换皇帝吗?所以董卓废掉皇帝刘辩的理由不成立。那么接下来卢植就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是揭露董卓废立皇位的动机。卢植说当今皇帝刘辩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聪明仁智,并且也没有什么过失。你董卓是外地的官员,从来就没参加过中央政府的工作,并且你董卓也没有伊尹、霍光那么大的才华。卢植这是够厉害,两个观点直击要害。其一董卓作为外地官员,没有在中央执政的经验。其二董卓也没有什么才华。最后卢植就说商朝的伊尹那样做是为了国家社稷,伊尹没有就此机会谋朝篡位,自己当皇上。卢植可以说是看到董卓内心深处的权力欲望,知道董卓现在搞废立皇位就是想日后自己谋朝篡位。所以,卢植这么当众道出董卓的行为动机,董卓当然是恼羞成怒。

董卓对卢植想杀但没有杀,为什么?卢植身边又没有吕布,董卓为什么不给卢植来一剑呢?因为卢植的个人影响力比较大。董卓现在还没有正式获得朝廷的重要权力。董卓是正在朝着那个方向在努力,并且董卓现在还没有到达权力的巅峰,董卓是有两步棋要走。首先是废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这样董卓才可通过拥立刘协为帝,而获得当年何进的权势。接下来,董卓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权力运作来实现更大的野心。而此时此刻董卓是正在推动废立皇位的事情,董卓还需要很多官员、地方势力的支持。董卓虽然让卢植一语道破心机,而恼羞成怒。但是董卓不糊涂,董卓知道一个对外界如此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果被自己杀死,那是解一时之气,而接下来的后遗症将会频频出现、难以处理。并最终可能影响董卓自己攀登权势之路。董卓也是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废立皇位之事是当前第一要务,这一步关系到董卓权势地位的巩固。至于卢植说他几句,也就算了。以后再找机会跟卢植算账。这就是轻重,一个人如果不能区分哪件事重要,哪件事可以忽略。那么他就没有那个内心权衡比较的能力。因此也就看不到更大的利益、更远的目标。那么这个人恐怕就难有什么发展,很难有什么比较大的成就。董卓虽然被丁原、卢植激怒,但是董卓的眼光看的还算远一些。如果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冲动的后果直接间接影响到日后重要目标的达成,董卓还是能够当时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冲动的行为来自情感的宣泄,那个情绪的力量爆发出来,就算知道将来会后悔,有时候当场也管不住自己。这就非常糟糕,说明一个人很容易**控。当别人知道你的这个特点之后,就会在一些事情进展到关键时间点位,就成心刺激你一下,让一个人情绪爆发。从而使得整个事情的发展偏离原来的轨道。要知道在外界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其实是存在一个空间。如果刺激一来,就直接反应过去,那叫做条件反射。经常没有经过思考的条件反射,就是动物。要找到那个空间,一个自己可以控制、选择的很短暂的所在。比较实用的做法是如果感觉到自己快要爆发,就做一次深呼吸。慢慢的把气吸到腹部,然后缓慢的将气吐出。做一次不管用怎么办?那就再来一次。其实不管多么气愤,有这么七八次深呼吸之后,我们的心就开始出现。我们就会开始在头脑当中出现逻辑结构的完整图形。对方为什么这样做?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的反应有几种?每一种行为反应的结果都是什么?这样几个选择的方案就会出现。接下来就是比较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最后进行选择、做出决定。后续的过程大致就是如此,但是这一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在最一开始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反应。如果这一步控制不住,那就是口无遮拦、冲动出手,接下来就是后悔莫及、为时已晚。控制情绪其实很简单,一呼一吸之间就是很多问题的化解之道。

话说董卓宴请百官,谈皇位废立之事,结果与丁原交恶。转过天来,下人来报说丁原带兵在城外是要与董卓一战。董卓当时就怒了,带兵就和李儒一同出征。两军对阵,只见吕布头顶束发金冠,身披百花战袍,穿着唐猊铠甲,腰系狮蛮宝带,是纵马挺戟,随丁原出到阵前。丁原手指董卓是破口大骂,“国家不幸,阉官弄权,以致万民涂炭。你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董卓还没来得及说话,吕布飞马直杀过来。董卓一看吕布是慌忙逃走。丁原带兵在后面掩杀,董卓大败,退三十余里安营下寨。董卓就把大家召集起来商议。董卓就说了,“我看吕布不错,是非同寻常。要是能够把吕布给挖过来,那真是吕布在手、江山我有。”听闻董卓如此讲说吕布,帐下一人走出来就说,“您不用担心。我与吕布是同乡。吕布这个人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我敢担保,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定会说得吕布拱手来降。”董卓一听说自己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是非常高兴。董卓定睛一看,这位正是虎贲中郎将李肃。但董卓也是有点担心李肃说大话,就问李肃,“你怎么把吕布说的投降呢?”李肃就说,“我听说您董卓大人有一匹名马赤兔,是日行千里。必须要用这匹马,再用金银珠宝,以利益来说得吕布动心。如果我再进一步,吕布就会反丁原,来投我军。”一听李肃这么讲,董卓就问身旁的李儒,“这么做行吗?”李儒就说,“您要是想得天下,就不要吝惜一匹马啦。”董卓这才同意赠马,并且还拿出来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李肃带着这些礼品是来找吕布。路上遇到军兵拦截,李肃就说,“赶快去报告吕将军,说是老朋友来看他了。”军兵上报吕布,吕布同意一见。李肃一见到吕布就说,“贤弟别来无恙!”吕布向李肃一拱手就问,“好久不见,现在怎么样了?”李肃就说,“现任虎贲中郎将之职。听说你老弟也是要匡扶社稷,替你高兴啊!这有良马一匹,是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地送给贤弟,以助虎威。”吕布就让人把马牵过来看看,那马果然浑身上下是赤如火炭,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吕布一看这赤兔马,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吕布是赶紧答谢李肃说,“您送我这匹名马,我给您什么回报呢?”李肃就说,“我是为义气而来,不求回报。”吕布就设酒款待李肃。这酒喝得差不多,李肃就说了,“咱们哥俩最近是很少见,但你爸倒是经常见到。”吕布就说,“您喝多了吧?我爸已经过世多年,怎么会跟老兄见面呢?”李肃是哈哈大笑,就说,“不是啦,我说的是现在的丁原丁刺史啊!”吕布就略有紧张,说他在丁原这里,也是出于无奈。李肃就说,“贤弟是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之内谁不钦佩?那功名富贵,还不如探囊取物,反掌关门一般。怎么说无可奈何、寄居人下呢?”吕布就说,“还是没有遇到明主啊!”李肃接着大笑,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到时机不抓住,后悔可是来不急滴!”吕布接着问,“兄长在朝廷,看看哪位是现今当世英雄。”李肃就说,“我是把大大小小的官员都看了一遍,最后感觉还是董卓最有发展。那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来日是定会终成大业。”吕布一听李肃这么看好董卓,就说,“我是想追随这样的人,但没有什么门路?”李肃这才把金珠、玉带拿出来,放到吕布的面前。吕布是大吃一惊,急忙问道,“这是为什么啊?”李肃让左右退下,跟吕布讲,说董大人对吕布是久慕大名,这次特地派他李肃来把这些宝物送给吕布。那赤兔马也是董卓所赠。吕布就说,“董大人如此厚爱,我怎么报答呢?”李肃就说,“你看像我这样的,都能混个虎贲中郎将。你吕布要是到董大人那里,那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吕布接着说,“我这要是去董大人那里,一点功劳都没有,也没有什么见面礼,这可怎么办呢?”李肃笑着说,“兄弟那功劳就在翻手之间,就看你做不做了。”吕布沉吟良久,才说道,“我要是杀了丁原,然后带兵投奔董大人,这样行吗?”李肃就说,“贤弟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是大功一件。但是可别再耽误了,要赶紧行动。”吕布就与李肃约定明天投诚,李肃这才离开。

到了半夜二更时分,吕布提刀是直入丁原帐中。丁原正在那里秉烛读书,看到吕布来了,就问,“吾儿来有何事?”吕布就说,“我堂堂丈夫,怎么可能当你的儿子呢?”丁原就说,“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吕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级,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已经被我杀了。愿意跟随我的就留下来,不愿意的就走吧!”军士散去大半。转过天来,吕布提着丁原的首级来见李肃。李肃就带吕布去见董卓。董卓看到吕布来归顺,是太高兴了。当下设酒款待。董卓先给吕布深施一礼说,“我董卓今天能够得到吕布这样的大将,就好像久旱逢甘雨。”吕布请董卓坐下,是再拜董卓说,“您要是不嫌弃,我吕布愿意拜您为义父。”董卓当然是乐的嘴都合不上了,马上送金甲锦袍给吕布。两人接下来是喝得很痛快。

董卓与丁原对皇位废立问题有意见上面的分歧,之后他们就从观念不同的理论层面,延伸到要杀死对方的实际利益层面。如果我们把董卓与丁原都看做是一个小级别团队领袖的话,那么他们现在的对立冲突就必然要通过一场武力争斗来解决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也就是观念的不同,演变到利益的不同,最终升级到你死我活的兵戎相见。接下来丁原所倚重的吕布是一员猛将,这是丁原敢于对抗董卓的基础。也可以这么讲,吕布现在已经成为丁原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丁原没有吕布作为武力支撑,那么董卓就会轻而易举的消灭丁原、排除异己。在董卓获取更高权力的道路上面,丁原已经成为第一道障碍。所以董卓没有办法继续推行自己的计划,必须要想方设法打败丁原。如果董卓对丁原不理不睬,或是没有任何行动。那么在其他各位大臣的眼中,董卓就是欺软怕硬。不但董卓接下来向上攀登是越来越困难,并且这些大臣就会和丁原合在一起,一个接一个的起来反对董卓。直到最后把董卓赶回西凉,然后再逐步削弱兵权、拿走官位。董卓是不能让事情发展到那步田地。既然丁原的核心实力在吕布,董卓对吕布有什么办法吗?是把吕布杀了,还是能够招降过来?吕布是一员猛将,董卓作为团队领袖是希望吕布能够招募到他的帐下听命,使董卓团队实力大增。如果吕布能够放弃丁原,转投董卓,那董卓在朝廷当中就更加肆无忌惮。可以说任何力量都将无法阻止董卓前进的步伐。通过消灭来排除竞争对手、削弱对方的实力,但是不一定就此使自身的实力增强。而招安是使对手的一部分实力转接到自己的团队组织当中,这样不但对方实力下降,并且自己的实力上升。消灭对方势力、削弱对方能力,从敌我双方的整体角度来看,是区域整体实力下降。对手被消灭的部分力量,不但从对手身上消失,并且在整体当中也相应的减少。这样的策略,只是使对手变弱,但不一定会使自己变强。结果只是因为对手软弱,而我们保持原有实力不变,而产生相对优势。而转化招安的策略是区域整体实力保持不变,没有被削弱。只是对手的一部分力量,从对手身上剥离,转而依附到我们的团队当中。我们比对手实力增强来自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手因为一部分力量脱离而减少的部分,其二是招安对手的那部分力量依附到我们身上。这一招就使得我们增加优势明显。很显然董卓是更加希望能够招安吕布,而不是简单的把吕布杀掉。

接下来李肃自告奋勇去说服吕布,但是李肃要董卓一样非常难得的宝马,这是投其所好。要招安吕布这样的猛将,必然要拿出一样吕布喜爱的世间珍宝,这是表达诚意的体现。否则对方为什么来投诚呢?吕布在丁原那里待的好好的,你让他过来他就过来?招安不是那么简单。那么董卓吝惜自己的宝马良驹了吗?董卓是忍痛割爱。因为对董卓来说,一匹良马的作用是有限的。一员猛将的作用是使得团队增加更大的价值。所以良马换猛将,划得来。这是利益之间的比较,我们称这种模式为“两利相权取其重”。并且董卓又增加许多金银珠宝,就是想要通过李肃向吕布表达他对吕布欣赏的诚意。我们总是讲人心难测,一个人到底心里面怎么想,往往是很难知晓。对吕布而言,他吕布在董卓心中的地位到底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如果董卓只是用嘴说说,让他来吧。那就表明董卓对吕布不重视。吕布来与不来,对董卓而言无所谓。吕布在董卓的心中是无足轻重。但现在董卓是又送宝马,又送金银珠宝。董卓通过这些财物来表达吕布对董卓而言,有多重要。重要不重要,不是用嘴一说就行的。一定要通过行动来体现价值。做什么比说什么更有力量,也更有效果。虽然金银珠宝、荣华富贵不一定是所有人的人生追求,但是地位、财富、奇珍异宝本身的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人们心中对能力、才华的认可程度。能够为理想而奉献、能够追随明主而无怨无悔的人才是很少的。财富作用对更多的人是有效果的。同时也是现实当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可以讲人性世俗,但财富的存在也是人性需求的一种体现。

李肃来见吕布,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呢?李肃如果一见吕布就说自己是替董卓来说服吕布,会怎么样?那吕布要是一生气,就把李肃给推出斩了。如果吕布对丁原非常忠诚,那就把李肃给赶走。所以李肃不会一上来就说明来意,李肃要试探一下吕布到底与丁原的关系怎么样。虽然李肃在董卓那里夸下海口,说是能够招降吕布。但吕布现在可是在丁原的帐下听命,并且拜在丁原的门下为义子。李肃的策反工作到底怎么样,一定要先探明吕布与丁原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的连接纽带。连接吕布与丁原的纽带是什么?是感情,还是利益?是忠诚,还是游离?是一心一意,还是无可奈何?是牢不可破,还是细若游丝?所以李肃一见吕布就是来看看老朋友,还送吕布一匹宝马良驹。那吕布也不是头脑简单,吕布可是识货的人。一看这匹马就知道不是普通的货色,接下来就问李肃,怎么回报。虽然俗语说礼多人不怪,但是那非常重的礼物,是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李肃是嘴上说送吕布宝马是朋友之间的义气,但吕布当时就知道李肃不会来看老朋友送这么贵重的东西。李肃是有话要讲,只是当时不便言明。所以吕布就留李肃喝酒,两个人一是叙旧,二来是彼此都在试探一番。但李肃是很有手段的,李肃要测一下吕布与丁原的关系怎么样,就说总看到吕布的父亲。吕布是想也没想,就说自己的家父已经过世。那吕布听到李肃的话,吕布的第一反应不是丁原,而是吕布自己的生身父母。这就说明丁原其实在吕布的心中,与吕布父亲的地位是不可比拟。吕布也许口口声声叫丁原义父,但是吕布的心里面没有真正把丁原当做自己的父亲。并且一见李肃挑明,吕布就表示在丁原这里是出于无奈。这就表明吕布与丁原名为义父义子,实际上在吕布看来只是权宜之计。吕布是出于无奈才在丁原的帐下,为了巩固与丁原的关系才拜丁原为义父。吕布与丁原的关系,至少在吕布看来是利益大于情意,他们是利益结合而不是情意相通。对李肃来讲这就好办了。因为感情是难以被收买,但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就代表价格杠杆可以发挥作用。只要有价格,就可以增加筹码、影响权重、左右决策。不怕贪财好色,就怕无欲则刚。那个精神、感情层面是无价的,并且人类是情感动物。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是不顾理性当场翻脸。既然吕布表示与丁原的关系是出于无奈,那么李肃就进一步策反吕布。李肃就说吕布自身的才能与现在所处的地位不相符,并说吕布是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权势与地位。吕布本身就对在丁原这里不是很感冒,现在突破瓶颈的机会出现,吕布当然是很感兴趣,想要知道答案。李肃在正式跟吕布讲明来意之前做了三个动作:第一李肃送吕布一件难以拒绝的礼物。送礼其实不是那么简单。你送的东西对方不喜欢,那就达不到设想的效果。对方拒绝接受,这就更加难以处理。所以投其所好,是要先调查后投入。第二开始接触只谈感情,不谈公事。这就为彼此之间接下来的沟通奠定基础。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那后面一言不合,再往下面深入就非常困难。有些话不到那个火候,讲出来还不如不讲。我们讲究恰到好处,就在那很关键的一点,稍微推动一下就产生效果。早一点、晚一点,轻一点、重一点,也许就是事倍功半。那个分寸是要好好把握。使用的很好,我们就叫做四两拨千斤。第三就是先试探再摊牌。不清楚对方的反应与态度,就直接出手,那很多时候就是鲁莽。如果对方的反应跟自己最初设想的不一样,可怎么办呢?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用武力解决。像现在李肃招安吕布,就不能让事情最后发展成为当面动手。李肃的目的是策反,而不是诛杀,所以每一步的推动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当李肃了解到吕布不满意现状的处境之后,李肃就开始推动事情向下一阶段发展。就是分析吕布的才能与所得不一致,也就是说凭吕布的能力在丁原这里是屈才了。那吕布本来是出于无奈,才暂且留在丁原的身边。现在听到李肃的说法,自己能有更大的发展,这涉及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引起吕布的兴趣。人们对自己的未来是最想知道、最想了解。

当然李肃的建议是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来日是定会终成大业。事已至此,李肃再讲说董卓是明主,其实还是在测试吕布的反应。就是虽然吕布与丁原的关系已经比较清晰,但吕布对董卓是什么态度,还不明朗。李肃这是在摊牌之前的最后一试,结果吕布对董卓不反感,这就很好。并且吕布是认为自己没有门路去董卓那里,这就为李肃最后表明自己代表董卓来招安提供条件。吕布到现在是想去董卓那里,就是没有人引荐。那李肃一推荐,不就水到渠成了吗?李肃此刻表明董卓对吕布的态度,就是这些金银珠宝、宝马良驹都是董卓送给吕布的。接着李肃打消吕布的两个顾虑:首先是董卓非常看重吕布,这一点吕布不用担心。其次是吕布如果到董卓那里,肯定会得到非常高的职位。李肃是拿自己跟吕布作对比,像他李肃这个水平在董卓那里都能混个虎贲中郎将,那吕布到了之后还不封个达官显贵。眼前的财宝与未来的预期收益,终于打动吕布的心。使吕布在这一刻决定离开丁原、投奔董卓。但人家董卓是给吕布又是财宝,又是宝马。那吕布去投奔董卓,吕布能够为董卓提供一些什么呢?事情发展到这里,就到了要收官的时候。李肃要断掉吕布的后路,使吕布义无反顾的加入董卓团队。就是建议吕布诛杀丁原,率领丁原的部队投诚董卓。这才有后来,吕奉先斩丁原,见董卓再拜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