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董卓身在长安,听说孙坚过世的消息之后。董卓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说道,“我又少了一个心腹之患。”随后董卓就问左右,孙坚之子的年龄。左右答道,“刚刚十七岁。”董卓听罢是对江东势力不以为然。打这儿开始,董卓是越来越骄横。董卓自称“尚父”,出入都按照天子的仪式。封弟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侄子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董氏宗族不问长幼,是皆封列侯。董卓在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是动用徭役二十五万人建造而成。其城郭高下厚薄跟长安一样。城中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在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计其数。董卓的家属是都住在其中。董卓往来长安,或半月一回,或一月一回,公卿大臣每次都将董卓送到横门外。董卓常常设帐于路,与公卿喝酒吃饭。有一天董卓出横门,百官是都出来送行,董卓就留大家吃饭。这个时候有招安、投降的兵卒几百人到此。董卓就让这些人在百官的面前,或是砍断他们的手脚,或是凿瞎眼睛、割掉舌头,用大锅烹煮。此时间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无不战栗。而董卓却连吃带喝、谈笑自如。后来又有一天,董卓在省台大会百官,大家是列坐两行。那酒喝过几轮过来,吕布走过去跟董卓耳语几句,董卓大笑道,“原来如此。”随后董卓命吕布在饭桌上,就把司空张温抓走。百官都是大惊失色。没过一会儿,侍从用一个红盘托着张温的人头进来。那百官是个个魂不附体。董卓大笑道,“大家不必惊慌。那张温勾结袁术,想要加害于我。他们之间的书信被我儿子吕布吕奉先收到,所以才砍了张温。这事儿跟大家没关系,不要害怕。”事后众位官员是战战兢兢散去。
司徒王允回到府中,想了想这些天发生的事情,王允是坐立不安。直到夜深月明,王允拄着手杖步入后园,站在花丛架旁是仰天落泪。正在此时,忽然听到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王允悄悄的走过去一看,原来正是府中歌伎貂蝉。貂蝉是自幼选入府中,教以歌舞。现在年方二八,是色伎俱佳。王允对貂蝉像亲生女儿那样对待。王允在那里待了一会儿,突然大喝一声,“你是有男朋友了吗?”貂蝉吓了一跳,赶紧跟王允说,“我没有男朋友啊!”王允接着问,“你没男朋友,大半夜不睡觉,跑这来干嘛?”貂蝉就说,“那我就实话实说啦。”王允说道,“老实交代,都告诉我。”貂蝉就说,“感谢您的养育之恩,让我研习歌舞。有这些很好的待遇,就算是粉身碎骨,我也一定要报答。最近这段时间看到您总是愁眉不展,想必是跟国家大事有关,可是我又不敢问。今天晚上又发现您行坐不安,因此才在这里长叹一声。没想到被您发现。如果有什么我能做的事情,是万死不辞。”王允突然眼前一亮,是以杖击地,说道,“谁想到这汉室天下的命运竟然在你的手中啊!快快随我到画阁中来。”貂蝉跟随王允来到阁中,王允把阁中其他人都赶走之后,就让貂蝉先坐下,然后王允是对貂蝉叩头便拜。貂蝉一见王允跪拜,是大惊失色,赶忙拜伏于地,问道,“大人您这是为什么啊?”王允便说,“希望你能怜悯汉朝的天下苍生!”王允说罢,是泪如泉涌。貂蝉就说,“刚才我跟您讲过,有什么事需要我做,是万死不辞。”王允跪在那里接着说,“现在一场劫难是就在眼前。百姓命在旦夕,朝廷脆弱不堪。只有你才能救万民于水火。贼臣董卓是想要谋朝篡位,而朝中文武百官都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是骁勇善战。我看董卓、吕布两人都是好色之徒,现在我想要用连环计对付他们。先跟吕布说,把你嫁给吕布。然后再把你献与董卓。此后你再从中作梗,离间他们父子反目。最后让吕布杀董卓,以绝后患。这匡扶社稷、重整河山,就全靠你啦!不知道你是愿不愿意?”貂蝉说道,“我为了大人是万死不辞,您就按计行事,我自有办法。”王允就说,“要是事情泄漏,我就会有灭门之祸。”貂蝉就说,“大人不必担心。我要是不报大义,必死于万剑之下!”王允当场是拜谢貂蝉。
董卓身在长安,当董卓听到孙坚阵亡消息的时候,为什么董卓会感觉如释重负呢?为什么董卓一听说孙坚其子尚幼,就对江东势力很轻视呢?为什么董卓自此越来越飞扬跋扈,更加目中无人呢?董卓虽然已经废立皇位、把持朝政,但是董卓也深知各路诸侯都在反对董卓的种种行径。并且在这些诸侯当中有实力能够与董卓相抗衡的人,其实并不多。而对董卓而言,反抗势力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诸侯本身武艺高强,就好像孙坚、公孙瓒这样的猛将。其二是聚集势力、善用贤能,比如曹操、袁绍、刘备等人。诸侯本身武艺高强,就意味着其战斗力不可小窥。而善于聚集力量,就产生规模与辐射范围。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其实没有谁好谁坏、是非对错之分。只是如果孙坚类型的诸侯势力做大,那对董卓来说是心腹大患。孙坚的个人实力不弱,如果孙坚再不断扩大地盘、发展势力,那么就会有一天孙坚具备足够的力量来挑战董卓在东汉朝廷的地位。隐患的含义是长期存在的潜在威胁,并且难以彻底清除。现在董卓虽然是在东汉朝廷的权力框架当中获得较高的位置,但各地诸侯可以说是都拒不承认,并且组织联盟反抗。现在虽然诸侯联盟讨伐董卓的战役暂告段落,反抗董卓的联盟也都土崩瓦解。而董卓对这些诸侯也是尽可能的笼络,而不是逐一歼灭。因为如果董卓现在出兵要打击某一路诸侯,就将引起天下群雄的再次联手。如果董卓现在打击其中某一路诸侯,而其他人都不予理睬。那么董卓将一个一个的消灭所有反抗势力,并最终自己一统天下。所以董卓不能如此轻易出兵,就只有充分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对董卓来讲,是中央政府的局限。董卓现在既然身处东汉朝廷的高层,就只有通过间接的方式来驱驾天下,而不可用直接出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对董卓而言,就算知道像孙坚他们正在扩展地盘、壮大势力,并且孙坚对董卓的威胁正在逐渐变大,而不是越来越小。但是董卓也拿孙坚没有什么办法,只有耐心的等待时机。而没想到袁术的怂恿与刘表的计策,最终解决了孙坚这个重大隐患。那么对于董卓来讲,在反对他的诸侯联盟当中,就少了一个重量级的战略对手。
而董卓在听到孙坚的死讯之后,虽然董卓是先放松一下情绪,但是董卓马上意识到孙坚继位者的情况到底如何。当董卓了解到孙坚的长子孙策才刚刚十七岁的时候,董卓这才彻底把心放下来。这倒不是说孙策的才能不行,而是孙坚所代表的江东势力是团队领袖新丧。并且孙坚势力的特征是团队领袖能力超强,因此孙坚的离世对其团队组织的打击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孙坚之子继位,其巩固自身势力、进行人生成长与获得众人认可,是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就算孙策他日能够领导江东势力横扫天下,恐怕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并且现在孙坚一死,那么江东势力日后能否继续独立抗衡,恐怕还不一定。也许江东势力就此一蹶不振、开始没落。所以无论是孙策日后崛起、还是就此消亡,对董卓而言,没有孙坚的江东已经在几年之内不具备对董卓产生威胁的实力。当没有主要威胁性因素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与时代的到来。因此董卓才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无所顾忌。没有制约性因素,则意味着区域平衡被打破。失去平衡就是一方无节制的发展,这将导致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一种力量的崛起。同时也就意味着独霸天下的单极出现。缺乏制衡的力量,也就是没有必要考虑他人感受。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那么其自身特性将被无限放大。而特性是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某些环境当中为善,在某些环境当中为恶。并且特性在受到抑制的环境当中,通常会表现出来坚强不屈的一面。在相对顺境当中会表现出来,过分张狂的一面。董卓的本性是有些残暴,当有制约性因素在影响的时候,董卓还会比较收敛,做各种事情会比较谨慎。对于自身地位的巩固,董卓可以说是费尽心机。现在董卓来到京城之后通过废立皇位,并毒杀少帝刘辩、摔死何后,可以说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但是董卓对东汉朝廷如此大的权力运作,当然也就把自己接下来谋朝篡位的动机,放在大臣诸侯面前显露无遗。那些人都是明眼人,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所以正是因为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才迫使董卓在废立皇位之后,还不敢太过放纵。就算是诸侯联盟的溃散,其实董卓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当中,也是在小心翼翼的运用各种权术。或是拉拢势力、或是调解矛盾,其实都是为了巩固董卓自身势力的各种努力。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这些强势地方诸侯的反抗力量存在,董卓在朝廷当中才不敢太过放肆。强势诸侯的存在,在东汉朝野当中是一种制衡董卓的力量,是维护东汉王朝各派势力平衡的重要权重。而孙坚作为其中一位处于上升趋势当中的地方诸侯,不仅是年轻有为并且武艺超群。可以讲孙坚的不断成长,终将会打破原有的区域平衡。当孙坚羽翼丰满、实力强大之时,恐怕就是孙坚直接单枪匹马挑战董卓霸权的时刻。所以孙坚的存在,是董卓心中的负担,是董卓的潜在竞争对手,是董卓残暴性情的重要制约。当孙坚被杀的消息传到董卓这里之后,而孙坚之后江东势力短期内不足以威胁董卓,就使得压制董卓的因素被稀释。那么董卓残暴与无所顾忌,必将会在后面充分表现出来。当然董卓越来越残暴的行径,也就会激发越来越多的反抗。董卓在朝向恶贯满盈的终点,也就越来越近。
董卓在掌权之后,表露出来残暴的个性。董卓难道就不怕有朝一日,恶有恶报吗?董卓其实也是早已想好退路。那董卓在离长安城二百五十里别筑郿坞。其城郭高下厚薄跟长安一样,城中内盖宫室并且在仓库中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在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计其数。董卓的家属是都住在其中。这就是董卓的退出策略。兵法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提示我们风险意识,就是未料胜、先料败。不要先想胜利了会怎么样,要先思索失败了会怎么样。董卓已经为自己万一失败而布局,就是建立起来一处坚实的堡垒,并储存大量粮食来保证自给自足的能力。那董卓这一步棋的目的,就是万一董卓失势,还有一处退身之所。在这里坚守不出,就足以抵御强敌入侵。并且董卓可以在此进行长期抵抗,城中有粮、不惧围困。位高权重是很多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是多少人不惜各种手段来谋得的结果。但对于已经是达官显贵的人来讲,接下来就要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与部署。首先是尽可能延长在位时间,其次是要为失去权势做准备。延长在位时间,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为失去权势做准备是风险掌控的关键所在。这两个方面的部署,其实都是要求我们在位期间要尽可能采取顺守的策略。无论获得地位的途径是顺取还是逆取,最后都一定要顺守,才可以守得住。并且因为权势地位是很多人的追求,所以越是区域权力框架的高层,其实竞争者越多,权力争夺越激烈。在这样你争我夺的环境当中,顺守都不一定守得住的情况下,董卓的逆取逆守,恐怕未必会有比较好的结果。我们讲求慎始善终,我们对整个事情的结果是比较看重。我们是希望在最后结束的时候,能有比较好的归宿。当然董卓恐怕也是想要求得善终,同时董卓的残暴不仁也在他的内心深处唤起因果报应的恐惧。所以董卓才建设坚固的堡垒,囤积大量的粮草,为自己日后退守孤城做最坏打算。那个趋势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董卓积累众多恶因,就使得最终得恶果成为趋势方向的终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果关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趋势运行的规律所在。善恶有报说明逻辑结构的内在推导关系,这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是趋势方向所在。结果是一点,行为有方向。不断积累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不断推进事物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积累为恶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步入深渊。那么有一天自食恶果,也就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想要求善终,就应该有为善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决定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像董卓每日作恶多端,却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自在逍遥。恐怕是痴人说梦,总有一天会后悔莫及。这正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貂蝉是王允府中的歌伎,而貂蝉是自幼被选入府中教以歌舞。现在貂蝉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并且王允对待貂蝉是像亲生女儿那样,那么为什么王允把貂蝉带到阁中独处的时候,王允要拜貂蝉呢?按照身份与地位,貂蝉对王允既不是上下级,也不是辈分高。应该是貂蝉要拜王允才是正常情况,王允拜貂蝉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反常行为,所以貂蝉才赶忙拜伏于地。貂蝉不能说一看王允拜自己,就在那里得意洋洋、安然就坐。王允对貂蝉有养育之恩,貂蝉知道王允肯定是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她来做,所以王允才会行大礼参拜。貂蝉在这种情况下,是首先表明态度。在半夜后园当中刚见到王允的时候,貂蝉就表达自己的立场。现在于阁中左右无人,是再次表态。这就是让王允放心,并且说明貂蝉不是用嘴说一说而已。貂蝉虽然还不清楚王允到底有求于自己什么,但貂蝉是已经做好最坏打算。就是豁出性命,也要报答王允的恩情。而王允拜貂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东汉末年的天下苍生。王允是替天下人来求貂蝉去做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需要貂蝉为之付出代价。这就叫做大义,是超越个人利益与得失的更高境界。而貂蝉也明白王允的苦心,貂蝉答应王允是既报答王允的私人恩情,又为了天下大义去铲奸除恶。所以貂蝉才会讲万死不辞。就是貂蝉看到王允拜自己,就已经明白接下来恐怕自己是要九死一生。其实男女之间只是特质不同,能够鼓起勇气为众生疾苦而甘洒热血,貂蝉也可以讲是一位女中豪杰。在佛家思想里面,这被称作“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一种担当,是一份责任,是一股勇气。那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是世间难得。没有其他人可以做,没有人敢去做,只有自己担负起责任,历经劫难、普救世人。貂蝉没有逃避而是面对。其实事已至此,性别特征的区别已经不再重要。人生难得几回搏,貂蝉能够以英勇就义的精神来投身其中,就是因为人生难逃一死。但可以死的轻如鸿毛,是也可以重如泰山。生死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董卓虽然权倾天下,其实还不如女子貂蝉对世间的领悟透彻。
我们通常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那日常的各种投入是一种积累,是一种投资。最终在某一刻是要回报。并且在那一刻,恐怕是我们需要对方,而对方不一定会尽忠职守。这就说明长期性策略与短视性策略的不同。短视性策略通常都是比较短暂的接触,并且日后再次合作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正因为很可能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各种不顾及长远的掠夺式开发,尽可能一次性获取更多资源的杀鸡取卵等等行为都将出现。当我们从其出发点的长远或短视的角度来分析,也就对许多现象不足为奇。但是长远考虑,就使得人们要顾及到日后大家还要见面,并且是经常打交道。其实长久相处本身,就迫使人们在做事当中有一项重要因素要考虑,就是不能只顾眼前。长期性策略是恩威并施、刚柔并济,并且是要施恩大于严罚,柔性感召大于硬性压制。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的结果,才是人家更加感受我们的恩德,进而发自内心想要找机会报答。而不是怀恨在心,等待时机报仇雪恨。如果王允没有十几年的善待与养育,恐怕现在貂蝉知道王允遇到难处,是恨不得王允赶紧倒霉,或是冷眼旁观保持距离。但正因为王允以前的种种恩德感动了貂蝉,才让貂蝉现在愿意为王允献出生命而万死不辞。这正是有钱难买我愿意。让人家发自内心的感激,想方设法的报答,其实才是用人之道的精髓。那在一个人最需要的危急关头,有人自告奋勇的挺身而出,就是策略成功的验证。而命在旦夕的时候,有人落井下石、雪上加霜,就是策略失败的表现。其实无论长期性策略还是短视性策略,最终的结果都是我们要自己来承担。这就是自作自受,怨不得他人。
那么用人之道是说,要我们充满谋略,每日里与他人交往,处处工于心计吗?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策略符合“道”的规范。人家最终愿意在危难之际帮助我们,是因为我们以前的行为有一种浩然正气在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对用人之道的进一步说明。做人要坦荡宽容,做事要严谨周详。这样和大家接触的过程中对于他人的过失,可以提前预见而采取防御措施,或是承担一定损失,容忍他人的无心之过。让人们愿意与我们合作、共事。通过长期接触,于私有个人恩惠,于公有正气长存。心计、计谋是术的层面,是具体做事情的一些方法与工具。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从术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看到势的方向。并由此开始达到法的高度,接近天地大道。谋略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要以谋略为终点。世间更多的人愿意帮助我们,才说明我们跟“道”很接近。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抗与憎恨,其实也就在说明我们离“道”已经越来越远。董卓是偏离“道”,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对抗。也才有了现在王司徒要用貂蝉,巧使连环计。
那么王允的连环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连环计呢?就是王允使用的计策是几个计谋合在一起使用。其实用一个计谋就已经很不容易,把几个计谋连接在一起,那更是需要智慧与条件。王允这次使用的连环计是三个计策合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通过计策的合力产生放大效果。最终三计合一,将力量集中到董卓的身上爆发,最后是一击必杀。这三个计策是:美人计、反间计、借刀杀人。其中以美人计为主干,以反间计为侧枝,以期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既然是以美人计为主干,就使得貂蝉的重要性突显。貂蝉就是这美人计的核心、关键所在。美人计的核心不一定就是容貌好看的女性,美人计是针对人性当中的欲望。把一个大家都想要得到的事物摆在面前,那么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诱惑力,这是把内心欲望的形象化。从而在人性的层面开始推动,然后在内心动机的角度发力。貂蝉从小培养的气质、才艺,以及年轻貌美就使得貂蝉具备发动美人计的条件。因为董卓与吕布两个人是都属于好色之徒,这就使得貂蝉的才貌有用武之地。而王允的计策是首先制造董卓与吕布之间的矛盾点,然后以此为支点撕裂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基础。美人计是把貂蝉送到董卓与吕布之间,反间计是深化董卓与吕布的矛盾冲突,借刀杀人是最终通过吕布之手诛杀董卓、为国除害。而王允能做到的是第一步美人计,接下来的第二步反间计与第三步借刀杀人的策略展开,其实就落在貂蝉的身上。而后面貂蝉到董卓与吕布身边之后,貂蝉那时怎么做事,实际上王允就已经无法左右。貂蝉到时候是立场坚定,还是见异思迁,那也是难以预料。这就是王允计策的风险性所在。但王允对貂蝉情同父女的十几年养育之恩,是王允敢于跟貂蝉交代事情,并把貂蝉送出去的保障。否则王允要全盘托出,是跟貂蝉交底了。结果貂蝉转过身来,就跟董卓、吕布汇报。那王允不是自讨苦吃嘛!王允其实对貂蝉知恩图报的行为反应,还是心里比较有把握。王允也是因为有长期的观察了解,以及多年的情感投入,才敢在现在把匡扶社稷、铲除奸佞的重任交给貂蝉。王允是不打无把握的仗,王允是有充分的理由信任貂蝉。其实这也正是像王允一开始说的那样,没想到东汉王朝上至帝王朝廷、下至黎民百姓的命运,竟然落在十几岁的貂蝉身上。那貂蝉日后的成功与否,将彻底改变东汉朝廷的权力格局与天下苍生的运势方向。当然战略思路与执行能力还不是一回事,到底王允的计策能否奏效?貂蝉这一去,是杀身成仁,还是功成名就?也是前途未卜。
转过天来,王允就把家里面的几颗明珠拿出来,找能工巧匠做了一顶金冠,派人暗中送给吕布。吕布接到那金冠是非常喜欢,就亲自来到王允的府上致谢。王允是提前准备好各种美食,等待吕布的到来。当吕布登门道谢的时候,王允迎出府门,把吕布接入后堂。大家坐下之后,吕布就说自己只不过是相府的一员大将而已,王司徒乃是朝廷大臣,收到司徒大人的礼物真是不知所措。王允一听吕布还谦虚一下,就讲,“现在普天之下,除了吕将军之外,恐怕就没有什么英雄啦。相赠金冠不是因为吕将军的官职,而是因为吕将军的才华。”吕布一听是十分受用,打心里就那么高兴。王允对吕布是殷勤敬酒,并对董卓董太师赞不绝口。吕布当然就放开了,是大笑畅饮。王允在此时吩咐左右退下,只留下几个女婢劝酒。王允和吕布这酒喝得正酣,王允就说,“让孩儿过来。”没一会儿,只见二位青衣引领貂蝉是闪亮登场。那貂蝉浓妆淡抹、光彩照人,是直把吕布看得目瞪口呆。要是没有下巴托着,估计吕布那哈喇子得留下来二尺。吕布急忙就问,“这是谁啊?”王允这才介绍说,“这是小女貂蝉。我王允能和吕将军成为知己,那咱们就是一家人。所以这才让小女与将军相见。”然后王允就让貂蝉给吕布敬酒,吕布与貂蝉两人是眉来眼去。王允一看是假装酒醉,就说,“蝉儿与吕将军痛饮几杯,咱们全家老小日后都要仰仗吕将军啦!”吕布是请貂蝉坐下,貂蝉是假意想要离开。王允连忙说,“吕将军是我的好朋友,你就坐下来吧。不会有事啊!”貂蝉这才坐在王允的身旁。自打貂蝉出现,那吕布是眼儿都直了。吕布目不转睛,两只眼睛围着貂蝉上下打转。又喝过几杯,王允用手一指貂蝉,对吕布说,“我想要把小女送与吕将军为妾,不知将军意下如何?”吕布是赶紧出席答谢道,“真是如此的话,我吕布日后是愿效犬马之劳。”王允就说,“那这几天就选一个良辰吉日,送到吕将军府上。”吕布这是打心眼里高兴,那眼睛更是离不开貂蝉。而这边貂蝉对吕布也是眉目送情。过了一会儿散席,王允就对吕布说,“我本来打算留将军,今天晚上就住在我这。但恐怕董太师那边起疑。”吕布也是对王允再三答谢,这才离开王允的府宅。
过了几天,王允在朝堂上面遇到董卓。王允趁吕布没在董卓身边的时候,是急忙伏地拜请说,“我想请董太师到寒舍吃饭,不知道太师能否赏光?”董卓就说,“司徒大人的邀请,那当然是要去了。”王允拜谢董卓之后,回到家中就急忙布置。又是前厅正中设座、锦绣铺地,又是内外各设帏幔。转天中午,董卓来到王允府上赴宴。王允是身穿朝服出迎,拜见董卓。董卓下车之后,左右持戟甲士一百来人是涌入王允的府中分列两旁。王允在府中堂下再拜董卓,董卓命左右扶起王允,是赐坐在董卓身边。王允就说,“董太师真是德配天地,我看那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都比不了太师。”董卓一听,是哈哈大笑。王允这边是进酒奏乐。这酒一喝就是一下午,到了天色傍晚,王允请董卓到后堂。董卓没让甲士们跟随。王允手捧酒器,向董卓道贺,“我王允不才,是自幼略习天文。现在夜观天象,汉家气数已尽。董太师的功德是威震天下。这就好似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位帝王之间的传位一样。这正是顺天应人。”董卓一听王允这么讲,就说,“我可没有这奢望啊!”王允是接着说,“自古以来都是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这可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董卓这才笑着说,“如果是天命所归,那王司徒当为元勋。”王允是再次拜谢。这时王允在堂中点上灯烛,只留下一些女婢来陪董卓劝酒吃饭。王允就说,“外面的一些歌舞不够好、没档次。我家中有一歌伎,想让她为太师献舞。”董卓一听是点头同意。王允就命人放下帘栊,笙管笛箫是仙乐渺渺,貂蝉在帘外轻歌曼舞。待貂蝉一曲舞下来,董卓命貂蝉前来,貂蝉这才进入帘内拜见董卓。董卓一见貂蝉年轻貌美,就问王允,“这是谁啊?”王允连忙答道,“歌伎貂蝉。”董卓接着问,“会唱歌吗?”王允让貂蝉现场献歌一曲。董卓听罢,很是欣赏。接下来王允就让貂蝉为董卓敬酒。董卓拿着酒杯,就问貂蝉,“小妹几岁啦?”貂蝉低头答道,“年方二八。”董卓听罢是哈哈大笑道,“这是人间仙子啊!”王允在旁边,连忙说道,“我想将此女献给太师,不知道您意下如何?”董卓一听王允这样讲,就答道,“感谢司徒啊!但这可怎么报答呢?”王允接着说,“貂蝉能够服侍太师,那是她的福分。”董卓这才再三答谢。王允马上备车,先把貂蝉送到董卓的府上。董卓随即起身告辞。王允是亲自把董卓送到相府,这才返回家中。王允骑马回家,也就刚到半路。只见前面两行红灯照道,吕布骑马执戟而来。吕布一见王允,是一把抓住王允的衣襟,厉声问道,“你已经答应把貂蝉许给我了,现在又把貂蝉送给董太师。你是拿我开涮吗?”王允急忙拉住吕布说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到我家详谈。”吕布跟随回到王允的府宅。两人下马直入后堂,客气几句王允就对吕布说,“将军有所不知。昨天董太师在朝堂上对我说,太师有事要转天来到我家。我这才准备设宴恭候。太师喝酒之时就跟我说,听说我有一女,名叫貂蝉,已经许给吕将军。太师说是担心我这里说话不算数,是特地前来看一看。我听太师想见貂蝉,哪敢不答应啊!是急忙让貂蝉来拜见公公。太师一见貂蝉就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太师要把貂蝉带回去,说是许配给吕将军。您想想,董太师亲自来迎亲,我哪敢推脱阻拦呢?”吕布听完王允的话,就说,“司徒大人不要见怪,是我一时看错,误会您了。来日定当负荆请罪。”王允连忙说道,“小女还有一些嫁妆,回来一并送到将军府上。”吕布是答谢而去。
对王允来说,连环计的战略规划已经具备实施条件,但整体战略是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美人计,第二步是反间计,第三步是借刀杀人。三个计策成为三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的实现,都需要上一步的计策成功。既然三个计策连环发动,第一步的美人计就需要由王允来具体操作。而后面的反间计与借刀杀人就要靠貂蝉自己去应对变化。王允要通过貂蝉在吕布与董卓之间制造间隙,而整体规划是先接近吕布,后献貂蝉于董卓。在吕布与董卓之间,其实还是有一个区分。就是利用对象是吕布,诛杀对象是董卓。在他们两人之间设立潜在冲突点,就要从吕布先下手,逐渐推向董卓。而不能从董卓下手,推向吕布。因为董卓现在是西凉势力的团队领袖,而吕布只是董卓团队当中的一员猛将。吕布充其量也只是董卓团队的核心团队成员而已。董卓对吕布而言是唯一,吕布对董卓而言是首选。董卓也许很器重吕布的才能,但董卓团队当中不是只有吕布一员大将。也就是说,董卓与吕布并不是站在对等的地位上。所以如果从董卓下手制造矛盾,最坏的结果就是董卓杀掉吕布。但董卓还是在把持朝纲,这就没有起到为国除害的目的。董卓可以没有吕布,吕布却不一定可以没有董卓。所以连环计策的切入点,不可以是董卓。因为董卓对吕布是可以忍痛割爱。因此接下来二选一,就只有先从吕布入手。从吕布这里开始制造他与董卓之间的误解与矛盾。既然操作思路选定吕布,那么后面就是怎么先接近吕布。王允可以直接就把吕布给找来,说是要把貂蝉许配给吕布吗?王允要是那么直接操作,吕布可能对突如其来的美色产生质疑。吕布自己没有从心里面就想要得到,那么吕布就会比较理性冷静的思考王允的动机。王允找吕布,那么吕布就是静态防守,王允就是动态出击。吕布处于事件当中的主动地位,吕布就可以冷眼旁观王允在那里表演。而王允处于被动地位,就要千方百计解释。所以王允不能让事情以吕布为中心发展下去。王允必须要调动吕布,在吕布的心中引起欲望、制造需求。吕布打心里想要貂蝉,王允就好办了。要是王允硬把貂蝉塞给吕布,那就办砸了。一个想要一个想给,才能够一拍即合。一个想送一个不收,那不打起来了。
所以王允首先是要让吕布来找他,而不是直接把貂蝉送过去。那王允要怎么做呢?很简单,王允送给吕布一样珍贵的礼物。就是王允把自己仅有的几颗明珠拿出来,打造一顶金冠送给吕布。那么吕布会不会收到金冠之后,不理王允了呢?那吕布成什么人啦!王允不是碌碌之辈,王允是当朝司徒,也是一位权臣。那王允对吕布表示好意,吕布是董卓新提拔上来的大将。在官场当中是要礼尚往来。吕布不是董卓,王允要把这金冠送给董卓,董卓也许就是下次见面道个谢就行了。因为董卓的地位比王允高,王允给董卓送礼是有求董卓日后多多照顾。但吕布就不一样了,吕布只不过是董卓的大将。说是董卓的义子,但并不等于吕布可以日后继承董卓的权势,也不代表吕布可以现在仰仗董卓的虎威为所欲为。吕布没有成为团队领袖,所以吕布是要尽可能的和各个方面搞好关系。尤其现在司徒王允主动送来这么贵重的礼物,吕布当然是要去王允府上亲自答谢。当然吕布这一来是和王允拉近关系,二来吕布也是要看看王允到底要干什么。王允作为司徒,又送自己重礼,恐怕王允对吕布是另有所求。所以吕布无论是官场运作的礼尚往来,还是吕布私人建立关系网络,都是一定会来见王允。那王允就用一顶金冠,成功使吕布进入他设计的计谋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