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袁绍面对关羽的自荐请战又是怎样处理的呢?袁绍与袁术是兄弟,一笔写不出两个袁字。但袁绍现在的身份是讨董联盟的盟主,所以袁绍必须要在公私之间把握一个平衡。不可能完全不顾及亲情,但是更不能因私废公。关羽自告奋勇之后,大家谁都没说话。袁术就跳出来反对,老实讲袁绍在那里也是很难做。袁绍其实心里面是很高兴这个时候有人能够出来,收拾一下场面。十八路诸侯刚和董卓干了一架,就被人家找上门来追着打。这可是丢人丢到家。所以关羽的自告奋勇,袁绍心里面是很欣赏,袁绍这个欣赏是站在盟主的立场来讲。因为现在有关羽出来,总比大家都不说话,没人应战华雄的局面要好很多。但是袁绍毕竟因为家境的关系,也是跟袁术一个毛病,就是比较看重职位。袁家祖上四世三公,那往来的门生故吏有的都是当朝的封疆大吏。所以一个县令手下的弓手,这个职位实在是太低了。但袁绍还是比较有修养。袁绍也是感到需要有人来救场,并且也意识到恐怕关羽没两把刷子,也不敢在这个节骨眼儿请战。接下来袁术的表态,曹操的坚持,就使得袁绍在盟主的位置上有些左右为难。支持自己的弟弟吧?刚出来一个有积极性的就打击人家。那谁还去战华雄呢?听曹操的吧?又让自己的弟弟袁术很没面子。所以袁绍的做法是兼顾弟弟袁术的立场,同时又站在联盟的角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其实曹操讲的很实在。眼看着前面就死了两员大将,那关羽还敢去,说明关羽这个人很可能是有两下子。那就让他试试呗!赢了更好,输了问责。所以袁绍是顺着曹操的话往下讲,就是要派关羽出去,这个官职太小了,怕华雄笑话。其实袁绍这是说了跟没说一样。你们派关羽出去战华雄,关羽什么都不说,谁知道他是什么官职!曹操也是听明白了袁绍的言外之意,袁绍可没说不让关羽去,也没说把关羽赶出帐外。袁绍是问曹操,派关羽出去之后,有个关于职位描述的小问题。曹操心领神会之后,当然就要化解这道难题。就是关羽自己不提职位的事,那华雄也看不出来。这个时候关羽自己表示如果战败,就提头来见。那对袁绍来说,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关羽出去不提职位,就不会产生讨董联盟找不出来人,只派小小弓手出战的尴尬局面。并且关羽如果胜了华雄,当然是功劳一件,并且解除燃眉之急。这对于作为盟主的袁绍来讲,可以说是非常希望出现的局面。前面孙坚战败,连失两员大将,被人家追上门来打等等,都成为过眼云烟。如果关羽战败,就算不被华雄斩杀,他自己都表示愿意提头来见。那处理决定,对袁绍来说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说袁术认为关羽无礼傲慢、目中无人等等过激的情绪反应,都会通过关羽的斩首来解决。关羽赢也罢,输也罢,都有相应的处理决定。所以事到如此,袁绍是乐见其成。
当然关羽最后是温酒斩华雄,但之后张飞的大声建议的确是有些不顾及会场秩序,是有点没把这些诸侯放在眼里。当然张飞是性情中人,不太在意这些繁文缛节。但是袁术他们就不同,袁术本来就对刘备、关羽、张飞有看法。前面斥责关羽不但没有得到袁绍与大家的支持,现在正好找到张飞缺礼的把柄,是有借机找回一些颜面的含义。袁术就对前面支持关羽的曹操说,“你们那么看重刘备,那我就撤了。”曹操是不能因为爱惜人才而破坏讨董联盟的团结,所以这才退后一步。但是曹操接下来,暗中给刘备他们送过去一些酒肉,表现联盟当中还是有人认可关羽的功绩与贡献,并且会采取行动来给予一些奖赏。曹操是以此来化解关羽他们有功无赏的不公待遇。袁术是比较主观,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袁术是认为当时的职位与地位代表一切,而曹操更加看重人们的潜在能力。在曹操看来,当时的职位与地位只是从属过去,它们无法代表未来。曹操比较重视发展,所以曹操比较看重一个人的能力与素养。而袁术是比较重视过去,所以袁术比较看重一个人已经取得的功绩证明。但是现在的拥有,都是过去努力奋斗的结果。的确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的贡献与能力,但那只代表过去的成就。有能力有潜能,那么就会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获得职位与地位。曹操看得比较远,袁术看得比较近。袁术是只看到结果,曹操却能洞悉成因。袁术是已知,曹操是前知。袁术是现在是什么就是什么,并且用过去的一成不变来推导未来。所以袁术往往不会给人们出头的机会,而曹操能够提前对未来有个比较准确的判断。曹操是能够从平凡当中发现伟大,能够给人们展现才华的舞台。袁术对人才是抑制性,曹操对人才是推动性。所以这两个人作为团队领袖,他们所带领的团队组织将很可能走向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就未来发展与团队成长而言,曹操的团队组织越发展,人才越多。袁术的团队组织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就会止步不前,出现滞涨的现象。一个不断发展,一个就此停顿。一个宏图大展,一个偏安一隅。最终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不难预料了。
再说董卓这边,华雄的手下逃回汜水关。李肃是急忙写告急文书,快递给董卓。董卓得知华雄被斩之后,赶紧召集李儒、吕布等人商议。李儒就说,“今天痛失大将华雄,是对方联盟声势浩大的缘故。现在袁绍为盟主,袁绍的叔父为朝中太傅,如果和袁绍里应外合,就会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要先铲除袁绍的叔父。请丞相亲领大军、分拨剿捕。”董卓同意李儒的看法,是派李傕郭汜领兵五百围住袁绍叔父的家宅,然后不分男女老幼斩尽诛绝,并将袁绍叔父的首级送去汜水关前。董卓随后起兵二十万,兵分两路:一路令李傕、郭汜带兵五万守住汜水关,不要同袁绍他们厮杀。董卓亲自率领十五万大军,同李儒、吕布、樊稠、张济等把守虎牢关,此关离洛阳五十里。军马到关,董卓令吕布领三万军士去关前扎住大寨,董卓自己在关上屯住。流星马探听到董卓动向,是报入袁绍的大寨里来。袁绍立即召集众家诸侯商议。曹操就说,“董卓屯兵虎牢,是要断截咱们诸侯的中路,现在可以分兵一半迎击董卓。”于是袁绍就派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孙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曹操带兵前去接应。这八路诸侯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领兵先到虎牢关,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观看,只见吕布出阵是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道:“谁敢出战?”后面一将是纵马挺枪而出,王匡一看这位正是河内名将方悦。方悦与吕布对战,没到五个回合,就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吕布顺势挺戟直冲过来,王匡军大败,军兵是四散奔逃。吕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这才退兵。三路诸侯会师,都损伤了一些人马,是退后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大家这么一商议得出结论,吕布英勇无人可敌。大家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兵士来报,说吕布挑战。大家你看看我,是我看看你,看来是躲不了了。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于高冈之上。远远看到吕布率领一队军马,绣旗招飐、冲到阵前。上党太守张杨的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结果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人是大吃一惊。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两人打到十几个回合,吕布一戟砍断武安国手腕,武安国是弃锤而走。众位诸侯一想,看来单打独斗是打不过吕布,干脆大家一起上吧!八路军兵齐出,救下武安国,吕布这才退走。众位诸侯回到大寨一合计,这可怎么办呢?后面赶来的曹操就说,“吕布是太英勇无敌,干脆咱们把十八路诸侯都找来,是共议良策。如果抓住吕布,董卓就好对付了。”大家正在这里商量怎么对付吕布的时候,外面军兵来报,吕布又来挑战了。众位诸侯还是一起出来。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大战不到三两回合公孙瓒败走。吕布在后面,纵赤兔马追赶。那赤兔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眼看吕布就要追上公孙瓒,说时迟那时快,吕布是举画戟往公孙瓒后心便刺。此时正在一旁有一员大将是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过来大喝一声,“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一看张飞迎过来,先不追公孙瓒,是转过身来大战张飞。张飞抖擞精神,两人酣战五十几个回合未分胜负。关羽在那里也呆不住了,是把马一拍,舞动这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前来夹攻吕布。三匹马在那里厮杀三十个回合,还是不能战胜吕布。刘备看到这里是也坐不住了,刘备持双股剑骤黄鬃马,斜刺里也来助战。刘关张三人是围住吕布,似走马灯一般厮杀。几路诸侯的人马在那里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这刘关张三人一起上,吕布也有点招架不住。吕布是先朝刘备虚晃一戟,刘备一个急闪。吕布闯出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撤。刘备关羽张飞一看吕布想逃,那哪能让吕布跑了。吕布是在前面跑,刘关张三人是在后面追。那各家诸侯的军兵,在那里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带兵往虎牢关奔去,刘关张三人随后紧追不舍。这正是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吕奉先力穷寻出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是直把吕布赶到虎牢关下,这时只见关上西风吹动青罗伞盖。张飞大叫:“董卓在这啦!追吕布有什么用?不如先抓住董卓那个奸贼,正好是斩草除根!”说罢张飞是拍马上关,来擒董卓。张飞拍马赶到关下,关上箭如雨下,实在是闯不过,这才撤回来。众位诸侯是一同为刘备关羽张飞贺功,并派人去袁绍寨中报捷。
成功,好不好?那要取决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袁绍作为讨董联盟的盟主,是一面旗帜,是东汉王朝上上下下非常看好的反抗董卓的标志性人物。但是袁绍他们一开始对战董卓手下大将华雄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而袁绍在京城的家人反倒没有什么事情。倒是关羽温酒斩华雄,十八路诸侯联盟气势大盛的时候,袁绍在京城的叔父全家遭受到董卓的诛杀。袁绍的叔父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董卓是不想动的。但是当华雄被斩,讨董联盟趋势向上升的时候,外在形式发生变化。华雄是董卓一派势力与诸侯联盟较量的关键节点。在汜水关这个地方,华雄代表董卓。华雄斩杀诸侯联盟的大将,就是董卓势力上升、实力彰显的表现。华雄被斩,就是董卓受到打击、实力遭受削弱。竞争双方的敌对关系,导致一方的胜利必然是建立在另一方惨败的基础之上。所以现在华雄被斩,将促使诸侯联盟的士气上升,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增大。董卓虽然废立皇位成功,自己也已经官至相国。但是董卓毕竟权力基础不牢固,执政时间过于短暂。现在这一波反抗董卓联盟的上升趋势,如果不想方设法遏制住,将导致区域内大量地方势力转向投奔诸侯联盟。因此华雄被杀,肯定会产生推动作用,从而迫使董卓采取行动来中和华雄被斩的负面影响。董卓后面的行动不仅仅是为华雄报仇那么简单。董卓是要在对自己不利的环境下,想办法扭转局势。那为什么要诛杀袁绍的叔父一家呢?这不是董卓气急败坏的情绪爆发,而通过诛杀袁绍叔父家人来激怒袁绍。因为袁绍现在是讨伐董卓的诸侯联盟盟主,所以袁绍是董卓对立团队组织的团队领袖。袁绍可以对诸侯联盟的资源流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袁绍情绪失控、感情用事,那么就很可能使得诸侯联盟整体发生决策性失误,并最终导致诸侯联盟崩溃瓦解。一个联盟是庞大的组织结构,如果打击一些枝节部分是没有什么效果。人家十八路诸侯,打跑几家都没关系,大不了过几天又有新的诸侯加入。但是诸侯联盟的灵魂人物,是具备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如果董卓能够击败诸侯联盟的核心所在,那么诸侯联盟将不攻自破。董卓的策略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而袁绍在京城的叔父一家,在整个事件当中就是附带损失。但袁绍的叔父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董卓专权,不满的朝臣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所以自己的侄子袁绍参加讨伐董卓的诸侯联盟,并成为盟主的那一刻开始,袁绍的叔父其实就已经注定肯定是会受到株连。
那个袁绍他们的讨董联盟,总是挨打受气的时候,董卓是无所谓的。反正袁绍他们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这个时候容忍袁绍在京城的叔父,反倒衬托出来董卓的心胸宽广。袁绍的叔父其实相当于董卓手中的筹码,是随时都可以兑换成董卓想要的管理效果。而现在袁绍他们斩杀华雄,可以说人心提振。那等于给天下对董卓有看法的人,打了一针兴奋剂。如果董卓没有任何行动,就会使得更多的人、更多的势力、更多的资源流向诸侯联盟一方。强者恒强的道理,董卓还是能够明白。趋势性变化的转折点,就在于越是变强,周边的资源越是流入。越是资源导入,越是强势崛起。董卓是不能眼看着诸侯联盟的势力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所以董卓诛杀袁绍叔父一家的做法,就是对天下人产生震慑性效果。诛杀袁绍叔父全家是传达出来一条信息,就是警告所有的人。虽然董卓不能阻止大家参与反抗组织,但凡是涉及反抗董卓的人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可是会祸及家人的安危。所以说,董卓诛杀袁绍叔父全家,既不是为华雄报仇,也不是恼羞成怒,而是非常理性、残忍的巩固权势策略。当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倾向于挑剔与指责。但终有一天当我们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待世界的时候,就会开始理解众生疾苦。每个不同位置的背后,都存在利益与立场。利益与立场往往决定此时此刻人们的行为方向与判断选择。并且不同的外在环境,人们所孕育的智慧也各不相同。在那个时代的智慧,也许与我们现在的智慧有所不同。并且将来人们的生活环境还会与今天的世界有不少差异,所以未来的智慧也会与现在的智慧有所区别。我们继承文化当中的道理与思想,古老的概念要用现在语言来解读,才能够使智慧不断传承。而关于资源其实关键在于使用之前,资源在没有投入前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充满各种可能性。但是资源一旦开始投入,开始转化为实物阶段,资源就开始固化。资源所演变成的实物,就存在使用范围与极限。而投资失败,就是资源转化之后,无法产生回报。并且手中现有的资源又不足以持续,结果就是无可奈何、不了了之。没有做之前,是可能性。事实造成之后,是确定性。可能性是变化的源泉,确定性是发展的基石。两种特性没有好坏之分,只看如何根据其性质特征善加运用。
面对董卓这边兵分两路,驻守汜水关与虎牢关。曹操就建议袁绍,诸侯联盟这边也兵分两路迎战董卓。就区域而言,是一个面。而以点控面就是说,面由一些点来覆盖。每个点都有一个辐射范围,这些相互有一定距离、不同位置的点就是资源集中的地方。势力大就是拥有这样的据点比较多,产生势力辐射范围比较广,能够对一片区域实施全面覆盖。势力小就是可以仅有一两个据点,甚至居无定所,没有自身势力影响的辐射范围。而依附于其他势力,就是在他人的羽翼之下苟且偷生。以点控面,还会因为据点的资源多少、实力大小而对自身的辐射范围产生扩展或是收缩的波动现象。现在董卓就将兵力进行分配,但这个分配不是平均的一分为二。董卓总体兵力二十万,面对两个据点汜水关与虎牢关,董卓是偏重虎牢关的防御。因此不仅董卓亲自分兵十五万把守此处,并且安排吕布在关外驻防。而汜水关是仅仅安排五万兵力,并要求坚守不出。所以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要基于行为事实,而不是口头讲述。因为那个随口说说,不一定付诸行动。关注的焦点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董卓是用兵力部署来表明对虎牢关这个据点的重视,并且用行动表现汜水关的重要性要远远低于虎牢关。决定作出之后,就是资源流向的确立。董卓在京城的二十万兵力是可以调动去任何地方。但是面对两个据点的选择,董卓作出自己的判断。而决策之后的流程,必然是资源注入。虎牢关的大量资源注入与汜水关的相对弱势防守,已经充分表明董卓心中的轻重取舍。而资源一旦注入,就比较难以改变。部署决定调动,就是资源在没有决定之前充满变化。资源在开始注入后,就只有唯一。并且已经完成部署,就意味着如果汜水关出现紧急事态,虎牢关的兵力调动支援,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不是说汜水关要被攻破,现在就可以马上变出来多少兵力在那里。资源是有来龙去脉,有流动的途径与痕迹。资源流动是有方向有速度。
分与合是两个不同的决策方向,并且也是我们经常面对的选择局面。很多时候我们是面对近似二选一的抉择,不是分就是合,不是合就是分。董卓面临两个据点的防守选择,董卓要么就放弃其中一个,把全部兵力都集中到一点。要么就分散兵力、两点防御。这里其实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只是不得不分的时候,怎么分是一个关键问题。既然是二选一,有两个选择,其中就肯定有轻重大小。总有一个比另外一个更重要那么一点点的部分。当然分与合是“势”的两端。对“势”而言,分与合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已。分的不断演化,就产生多样性。合的不断聚集,就形成新的基础平台。分的演进是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别,合的演进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相同。分也罢、合也罢,只是趋势方向而已。合的结果是归一,是集中到一个点。分的结果是扩散,是覆盖到一个面。并且分与合是决策的两个不同方向,分的策略当中含有合的成分,合的策略当中也具备分的可能。
八路诸侯在虎牢关前遇到吕布的连番挑战,吕布为什么那么拼命?吕布几次打败诸侯联军之后,为什么也不歇一会儿呢?吕布的这种奋斗精神,叫做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战场与市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在这个范围里面对手就这么几个人,时间一长大家都认识,也都知道各自的能量与不足。那么在没有新的竞争者进入之前,区域内产品提供方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市场行为。就这么几家,他们的创新就是这个区域内整体市场创新,他们的进步就是这个区域内整体市场进步。竞争的存在是推动进步的源泉。正因为有竞争,所以大家都在通过不断努力来争取市场的认可。那么当大家都在努力推动创新,使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停滞或者更新缓慢就是退步,就会遭到淘汰。这正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然这里的停滞与更新缓慢都是相对概念。区域竞争如果这几家的更新速率一致,那么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一两家的速度是每六个月更新换代,那么其他几家满十二个月才一更新,那就没有人关注后者了。结果用不了一两年,后者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在市场范围有限、竞争对手较少的外在条件下,自己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结果,就是迫使竞争对手也要付出同样,甚至更多的代价,才能够保持近似的步伐。否则就会被远远抛在身后,慢慢被大众所遗忘。自己越努力,对手也要被迫紧跟随。这样就产生市场竞争,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种类不断丰富。总有创新性的产品出现,总有颠覆性的产品问世。良性竞争将促使一个充满新奇、物产丰富的世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当然有良性竞争,就意味着存在恶性竞争或是区域产业联盟。首先区域产业联盟就是因为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几家竞争对手彼此都很累,都要付出大量资源投入。所以如果市场就这么大,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团队组织就这么几家,干嘛大家这么累死累活在那里拼个鱼死网破呢?大家坐在一起一合计,谈一谈彼此更新的速度与品种,彼此保持一致的程度,不就行了吗?区域竞争就这几位,大家都不更新,就没有市场更新。因为没有其他对手进入,所以市场只能忍受这几位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关键在于如果市场不接受这几家的商品,就没有其他选择,这是强制性迫使人们接受现状。因为要么接受,要么没有。没有其他选择,形成产业垄断才是区域产业联盟的利益核心所在。如果区域内这几家的行为,就是市场行为。这几家达成共识,就是行业规范。而区域产业联盟与恶性竞争都是市场现象,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行政出手解决,市场本身对其作用十分有限。
恶性竞争分为搞垮对手与破坏规则。搞垮对手就是从内部瓦解对方团队组织的正常运转。破坏规则就是通过低价倾销策略,挤垮竞争对手。通过自己的优惠、促销、低价、高品质的营销方案,消灭所有的竞争者,成为区域内一股独大的行业垄断。然后再逐步提价,收回前期损失,通过垄断地位获取持续收益。其实竞争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则而言,但人类是有情感、道义等概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多少代人。因为人有道德感,人有不可接受的底线,所以竞争规则有道德标准,有竞争规则的底线存在,有不可逾越的法规约束。但是没有竞争规则的外在环境,人们面对白热化的激烈角逐,往往会被形势所迫,不得不激进,甚至走极端。但那种没有规则的竞争方式,其实也越是接近人类的原始本能,接近自然界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残酷现实。
吕布的能力在三国时代可以说是少有敌手,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也是非常给力的组合。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本事再大,往往也不是团队的对手。因为当我们对两者进一步分解排序,就会通过各项分类的数值大小,来一目了然的看清楚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因此可以推断出来两者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分的观点在这里的应用,就是把一个人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然后再进一步进行量化产生具体数值。如果我们对吕布进行分析与测试,从而得出吕布的各项数据资料,然后再将刘备、关羽、张飞组合进行同样的数据测量。最后两者进行对比,就使我们对他们双方实力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但数据测量有一点是非常致命的缺欠,就是偶然性的爆发与衰竭。偶然性的爆发与衰竭是存在一定概率,只是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机率很低而已。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临场发挥的比较好,或是当天的状态很糟糕。经常性结果是事物的常态,偶然性结果是事物的变化。常与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常与变合在一起才成为整全。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就叫做一偏。而根据一偏的信息来做出决策方向,那当然就会因此存在比较严重的偏差。知常不知变,就比较呆板,不懂得应变。知变不知常,就比较轻浮,抓不住根本。我们的追求是知变又知常,这样才会有灵活性的应变能力,又具有不断成长的茁壮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