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曹操是连夜赶到陈留,找到自己的父亲,并将前面的事情讲说一番。曹操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曹操的父亲听罢就说,“恐怕咱们的资产不够、难以成事。这里有一位孝廉卫弘,为人仗义疏财,并且富甲一方。要是能够得到他的相助,那么就会比较有把握。”曹操觉得父亲讲的有道理,就把孝廉卫弘请到家中喝酒吃饭。在酒桌上曹操就跟卫弘讲,“现在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我曹操是有心要力扶社稷,但是恨自己实力不足。您是忠义之士,我斗胆恳求您相助。”卫弘就说,“其实我有这个想法也是已经很久了,只是没有遇到英雄豪杰罢了。既然孟德有如此大志,我愿意用家资相助。”曹操是大喜过望,于是就发矫诏通报各地,然后开始招集义兵。曹操在这里是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此后没过几天,应招之士是踊跃参加。这一日有一位阳平卫国人乐进、乐文谦,来投曹操。又有一位山阳巨鹿人李典、李曼成,也来投曹操。曹操都把他们留为帐前吏。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夏侯惇自幼学习枪棒,十四岁从师学武。遇到一次有人辱骂他的老师,夏侯惇就把对方给杀了,然后是逃亡在外。现在听说曹操要起兵讨伐董卓,就与他同族的弟弟夏侯渊两人,是各带壮士千人前来投奔。并且夏侯惇、夏侯渊这哥俩也是曹操的本家弟兄。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就是夏侯家的子弟,只是过继给曹家,因此都是同族。后面没几天,曹氏兄弟曹仁、曹洪也是各自领兵千人前来相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二人是弓马娴熟、武艺精通。曹操一看来了这么多猛将,是非常高兴。接下来就在村中训练军马。孝廉卫弘尽出家财,置办衣甲旗幡。四方送来的粮食,也是不计其数。
曹操一路赶到陈留见到自己的父亲,是非常急于采取行动。曹操想怎么做?曹操是想凭一己之力,来对抗董卓。所以曹操想要散尽家财来招募义兵,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但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比较沉稳老练,曹嵩不是不支持自己的儿子曹操去行动,而是进行比较理性的评估,觉得就算是自己散尽家财,恐怕也不足以实现目标。但是曹嵩没有就此放弃或是批评曹操不动脑筋,而是积极的继续想办法。就是既然自己的财力不足,而事情又要去做,就要实现融资。就是要找来有财力的人士来支持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所以曹嵩就让曹操找来本地的富豪孝廉卫弘商议。曹操刚刚逃回乡里,当然是要想方设法找董卓算账。但是曹操自己家中的实力恐怕不足以支撑起来,接下来那么大的场面。军事行动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曹操家里面也许可以完成初始投资,但是后续力量不足,那也是难以持续发展。所以曹操还是比较年轻,在起兵这件事情上面有些焦急。焦急是内在感受,表面行为就是轻率、浮躁。而曹嵩的态度就比较积极。积极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不放弃、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消极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抱怨、冲动,于事无补。我们在前文提到圣人关于积极心态的描述,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不要抱怨社会浮躁与否,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浮躁不浮躁?我们有没有积极进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太多的信息,太快的变化,太短的反应时间,必然导致浮躁与焦急。要想在几十年之内,完成人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那当然是要加速行进,那当然是没有太多的时间深入思索。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很多的发展阶段,必然就会使得人家几百年积累的问题,都集中在几十年之内引爆出来。要做的事情太多,给予的时间太短。这种外在环境就促使人们会有些焦急,想要快一点做成。因此也就导致更快的节奏,更短的思考,更多的抉择。急速奔跑肯定会出现呼吸不太均匀的现象,快速运转的负面影响就是会有些躁动不安。一些完善的基础建设与良好的社会制度都需要时间来建立。如果看到其他地方的现状是令人向往,那么我们接下来要面临一个选择:是离开自己的故土,到那个他人已经经过几百年奋斗建成的乐园?还是将我们自己的国家建立成为那个心中梦想的乐土?我们正在路上,我们正在经历奋斗的过程,我们现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我们从来不会放弃自己心中追求的梦想。同一个事实,但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让生活中更多的积极,更多的有为。让生活中更少的消极,更少的抱怨。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态度比能力重要。人生是一场长跑,比较的地方是谁还在坚持?
我们通常观察一个团队组织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结构上面,而常常忽视一个支持团队组织长远发展的关键方面,就是资本运作。任何事物都是在运转当中,投入与产出、回报是要保持一定正常的比例,才具备可持续性。冲动是要小心的情绪反应,一时想法可能是灵光闪现,但也可能是不很成熟。我们不能根据一时的想法就贸然更改决策,同时也不可一味保守,那往往会抑制创新的出现。一时的想法要经过严谨的推导,才能够成为成熟的决策。而逻辑结构的推导过程,经常会伴随分析总结与信息搜集。关于资本运作,是评估成功的概率。未来是模糊不清,但是一些左右趋势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可以量化。我们推演变化的意义在于,知道大致的时间进度与可能发生的概率大小。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正常运转,才具备投入的可能,才具有可观的回报与出现概率,才具有投入的价值。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看到那个数字与线条不断演变的世界。感性可以创造灵感,理性却能够追溯本源。曹操的想法很好,也准备投入全部家产来建立武装力量。但是曹操没有评估风险,没有量化自己全部投入所能够产生的力量大小与持续时间,所以曹操是有些冲动。而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表现,就说明他对资产转化成为的武装力量进行评估,从而推算出来,恐怕就算到达自身力量的极限,所形成的武装力量也不足以抗衡董卓。所以曹嵩的观点不是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各方资源来投入曹操讨伐董卓的项目。破釜沉舟之前是谨慎的评估全局,奋力一搏的决定来自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冲动。决定所产生的效果与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并且将会产生后续资源投入的方向性确立。所以轻率与鲁莽的行为,显然不适合决策层的氛围。
祖茂就提醒孙坚,说孙坚头上的赤帻太显眼了。那红头巾是离老远就看见,目标太明显。干脆把那赤帻给祖茂戴上,好让孙坚先行逃脱。孙坚就换上祖茂的头盔,祖茂戴上孙坚的赤帻,二人是分两路而走。华雄的部队就知道追着红头巾,孙坚这才从小路逃走。那祖茂带着孙坚的赤帻是给华雄追得紧迫。祖茂一想,自己带着孙坚的红头巾是目标太大,离老远人家就盯上。最后祖茂找了一家还没有烧尽的庭柱,给挂那上面,然后祖茂自己躲到树林当中。那华雄的部队在月光下面,远远看到红头巾,是四面围住。但都听说孙坚勇猛,谁也不敢靠前。那围住不过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就用箭射。放完箭一看没反应,这才知道中计。众人是走上前来,取下那孙坚的赤帻。正在这个时候,祖茂从后面树林当中杀将出来,挥双刀要劈华雄。那华雄大喝一声,便将祖茂是一刀砍于马下。华雄直杀至天光大亮,才收兵回汜水关。程普、黄盖、韩当都来寻找孙坚,然后再收拾军马屯扎。孙坚为痛失祖茂是伤感不已,随后星夜派人报知袁绍。
内部竞争,好不好?对整体而言,合作所产生的效果远远大于内在竞争。当高层政策需要在大范围内推行,而遭遇基层较大阻力的时候,需要内部竞争。中央给出政策,通过地方之间的竞争来推动发展。对整体区域范围而言,变革首先来自一点。然后是由点及面,逐步推广扩散的过程。内部竞争的正面意义是推动发展,内部竞争的负面影响是重复建设、过多内耗。从而降低整体效率,使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现象出现。同时内部竞争在功绩方面的负面体现,就不是相互配合产生合力,或是正向竞争、争创卓越。而是负面竞争、彼此捣乱,通过破坏自家人的行动计划,来消除内部竞争对手。这种自己人相互制肘,实际上正是内部竞争最糟糕的一面。本来大家都是团队组织的一员,应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协助对方完成组织任务、达到组织目标。而内部竞争来自本位思想,就是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而不顾及整体团队组织的成败。只要其他内部竞争对手失败,就是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整体概念。浑然一体与组合联盟之间的优劣在此,可谓是清晰可见。一体化是区域管理高效运转的基础条件。因为有整体观念,所以内部竞争不明显。各自为政的本位思想,不可能绝对没有,但是由于一体化的中央集权模式。从命令下达,到后续执行、后勤补给,是存在一个中央高层在监督、推动。所以在政令推行的过程当中,地方或部门本位思想无法抗衡高层权力贯彻的力量,这才使得资源投入的效率提升、政策落地没有太多阻碍。但是组合联盟当中,对中央集权与一体化的大方向都是彼此认同,没有什么问题的地方。但是对一体化之后,中央集权的权力分配,可以说是各怀心事。作为组合联盟的参与者,都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规模的团队组织,都有自己控制的区域范围与资源数量。那么一体化之后,中央集权的实际体现是谁来分配整体区域资源的问题。原来自己控制的那些资源,由相对独立的地域所有,转化成为区域共有。一体化是组合联盟的发展方向,但这同时意味着个体独立拥有资源的公有化。所以一切变化的本质是权力控制。原来状态可以看做是地域私有化,未来方向是区域公有化。资源控制权的变化,意味着整合之后的区域权力面临重新分配。权力是通过对资源的支配比例来体现。在相对独立时期,每个小团队对自己所管辖的地域资源,有绝对控制权。但是一些小团队组合在一起成为联盟之后,就开始形成整体区域概念。按照常理来讲,首先是所有个体放弃原有地域控制权,使区域资源实现一体化整合。然后按照入股的方式来实现接下来的权力分配。即根据每个参加联盟的个体所拥有的资源多少、实力大小,分配给其相应一体化之后中央集权的权势大小、职位高低。当然这种权力分配模式的问题,就是原来实力大的个体,在集权模式下的话语权会更大。原来实力小的个体,在集权模式下的话语权会更小。并且其中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各自实力的评估,其次是中央集权的权力分配方案。老实讲,在权力争夺当中是很难有自身的客观评估,并且涉及权力的争夺有时候是没有什么底线可言。组合联盟必然要经历一个内部争权夺势的阶段,这一时期是彼此较量、磨合冲突。因此彼此捣乱、相互打击,是由于没有明确权责或是互不服气的结果。并且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因此走向分崩离析。作为竞争区域控制权的两支团队组织,董卓的一体化对战十八路诸侯的组合联盟,恐怕袁绍这边的内外交困才刚刚开始。
当我们看到孙坚战败,就知道那句话说的有道理,不以胜败论英雄。孙坚战败是结果,但是导致这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却有很多。其中孙坚自身的原因不是主要因素。孙坚骁勇善战才是袁绍作为盟主选择孙坚做开路先锋的原因所在,但是同时孙坚骁勇善战就成为其他诸侯嫉妒、恐惧的推动性因素。袁术的担心不无道理。现在是董卓势大,大家反对董卓。但是如果孙坚一路凯歌、披荆斩棘,打败董卓之后趁势做大。那结果不是前面打跑了董卓,后面又来了一个孙坚嘛。其实袁术担心的倒不是孙坚成为第二个董卓,袁术担心的是孙坚成为第二个何进。孙坚如果就此掌握军政大权,又有勇有谋。那朝廷不就成为孙坚的朝廷了吗?袁术他们是希望大家一起打败董卓,然后论功行赏、重新分配权力。并且袁家最好从中占得很多权势比重,而不是袁绍、袁术最后把联盟取得的功绩,都送给孙坚做嫁衣。袁术希望孙坚是可控制的强势,而不是脱缰战马、野蛮生长。所以眼看孙坚就要取得战绩,并趋势上升的时候,袁术就要给孙坚设置障碍。袁术是宁可牺牲孙坚的实力,削弱联盟的影响,也要阻止孙坚借机上位、趁势崛起。袁术的行为与想法当中,私心的部分比较重。但袁术考虑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就现在的局势而言,孙坚的挫败也许使联盟的士气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只要联盟存在,那么后续攻击董卓的力量将就此持续不断,那就总有一天会打败董卓。所以孙坚的失利,对联盟的影响有限,对孙坚的崛起是成功遏制。袁术是通过暗中给小伙伴捣乱的方式,来实施权势竞争的策略,为日后的权力分配而蓄力。所以如果不解决权力分配问题,那么内斗是难以清除的顽症。因为有权势,就会有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争夺。没有定纷止争的策略,才是导致混乱的根源。
成功可能需要上百种原因,而失败往往只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但是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就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往往是一偏。那是没有看到整全。只看到一偏,就是偏听则暗,也就因此比较容易走极端、过分固执。只有看到整全,才会兼听则明,也就因此比较容易合理坚持、统筹兼顾。所以不以胜败论英雄的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胜者王侯。我们的确是不以胜败论英雄,但是要知道胜者王侯的结果。英雄不一定总是成功,悲剧性的英雄也是比比皆是。评价一个人行为的是过程,其中包括起点与终点。但结果只是最后的那一点而已。所以如果我们只以最后的一点来评判,就会忽略前面的很多细节。那么最终的结论,就因为只看到一小部分,而有所偏差。并且评价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成败输赢是结果,是非对错是观念。成功是积累的结果,是持续性的外在体现。而存在的关键在运转,运转的关键在于持续投入。所以可持续性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具备可持续性,就是做得久。不具备可持续性,就是不成熟,就是一阵子就完了。
话说袁绍收到孙坚的汇报是大吃一惊,说没有想到孙坚竟然败于华雄之手。袁绍赶紧召集众位诸侯商议。大家陆续到来之后,只有公孙瓒来晚了一些。袁绍请大家入帐列坐之后,袁绍就说,“前几天鲍将军的弟弟不遵调遣、擅自进兵,结果是杀身丧命,损伤许多兵士。现在孙坚又被华雄打败,挫伤咱们的锐气。这可怎么办呢?”众位诸侯是谁都不接茬。袁绍举目四望,发现公孙瓒身后站着三个人,一看相貌就知道绝非常人,是都在那里冷笑。袁绍就问,“公孙太守背后何人?”公孙瓒这才把刘备介绍给大家,说这是我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刘备刘玄德。曹操就接着问道,“难道这位就是大败黄巾军的刘玄德吗?”公孙瓒点头称是,然后让刘备拜见众位诸侯。公孙瓒借此机会,是把刘备的功劳、出身,细说一遍。袁绍一听说刘备是汉室宗亲,就安排兵士给刘备座位,请刘备入座。刘备很谦逊的道谢。袁绍接着说,“这不是敬重你的官位,而是尊重你是皇室身份。”刘备这才坐在末位,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正在此时探子来报,说华雄带铁骑出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就是孙坚的红头巾,来到寨前骂战。袁绍赶紧问大家,“谁敢迎战?”袁术背后转出一员大将俞涉请战。袁绍很高兴,就派俞涉出马。刚出去没一会儿,探子禀报,说俞涉与华雄大战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华雄给斩了。众位诸侯是都大吃一惊。这时太守韩馥就说,“我的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袁绍就急派潘凤出战。那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位诸侯一听潘凤被斩,是都大惊失色。袁绍就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没在。要是他们俩有一个人在这,就不用担心华雄了。”袁绍话音未落,阶下一人大声说道,“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大家一看这是谁啊?只见这位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若铜钟,是立于帐前。袁绍就问,“这是何人请战?”公孙瓒赶紧介绍,说这位正是刘备的弟弟关羽关云长。袁绍接着问,“关羽现在身居何职?”公孙瓒说道,“关羽现在跟随刘备,为马弓手。”一听关羽才是小小的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一声,“你这是看不起我们吗?欺负我们这些诸侯手下没有大将吗?一个小小马弓手,竟然敢在此胡说八道,给我打出去!”曹操在一旁是赶紧拦下来,请袁术息怒。曹操就说,“这个人敢说这么大的话,肯定是有勇有谋。咱们干脆就让他出去试试。要是他打败了,再问责也不迟。”袁绍就说,“要是派一个弓手出战,恐怕被华雄耻笑。”曹操就说,“我看关羽仪表不俗,那华雄怎么会知道他是弓手呢?”关羽继续请战说,“如果胜不了华雄,是愿提头来见。”曹操亲自给关羽倒了一杯热酒,请关羽饮完再上马。关羽说道,“酒先放在这里,我是去去就回。”说罢关羽是提刀出帐,飞身上马。众位诸侯只听得外面是鼓声大作、喊杀震天,好似天崩地裂一般。大家都在那里为关羽捏一把冷汗,正要派人打探之际,只听得帐外马挂銮铃声响,关羽提着华雄的人头进得帐来。关羽将华雄的人头掷于地上,用手一摸其酒尚温。这正是美髯公,温酒斩华雄。曹操一看关羽斩了华雄是非常高兴。这时刘备身后的张飞哇哇大叫道,“我二哥斩了华雄,不趁此机会杀入关去活捉董卓,是更待何时!”袁术一听张飞在那里大叫,就怒了。袁术大声喝道,“我们这些大臣都如此谦让,你们一个县令手下的小兵,竟敢在此耀武扬威!来人都给我赶出帐外!”曹操就说,“论功行赏难道还有身份贵贱之分吗?”袁术就说,“既然你们只看重一个县令,那我就此告退。”曹操一看袁术要撤,这才说,“咱们不能因为一句话就耽误大事啊!”说罢让公孙瓒先带刘关张三人是回到寨中休息。随后众位诸侯散去,曹操暗中派人带着牛肉好酒是抚慰刘备等人。
袁绍作为讨董联盟的盟主恐怕没有想到自己的弟弟袁术会暗中扣押粮草,并因此导致孙坚战败。所以当袁绍听到孙坚战败消息的时候,袁绍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首先对袁绍来讲,袁绍是以讨董联盟盟主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袁绍在这一点上和袁术有比较大的区别。袁绍是考虑整体联盟的得失,袁术是考虑日后个人势力的强弱。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思考角度与出发点都有比较大的差别。并且袁绍对孙坚自告奋勇担任开路先锋是比较满意。因为袁绍不糊涂,现在这些联盟的诸侯当中,也就孙坚还比较有能力也有实力,能够与董卓、吕布他们硬碰硬。所以袁绍对孙坚的出征,还算是比较有信心。这个信心来自孙坚过去的努力与奋斗。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是孙坚实力的证明。对于孙坚与华雄的战斗结果到底如何,应该说袁绍在孙坚出征之前还是很难清楚。但是由于对孙坚过去的了解,所以袁绍对孙坚战胜华雄有信心。至少说,袁绍认为孙坚与华雄的战斗不会很快就败下阵来。当孙坚战败的消息传来,对袁绍而言出乎意料来自两个方面:时间与实力。华雄的实力要超过孙坚,这是超出袁绍的设想。说明华雄不仅个人能力较强,并且军事才能出众。再者是时间。孙坚如此快速的溃败,给袁绍反应、备战的时间窗口过短。这就为后面华雄一路杀来,提供客观条件。要是袁绍准备充分,一些联盟当中能打的大将就会被提前调到此处迎战华雄。但是孙坚如此短暂的败退,就没有给袁绍调动、筹备的时间。袁绍现在面对华雄的来势汹汹,可以说是束手无策。有实力的大将都不在跟前,这不是远水不解近渴嘛!当我们管理的范围是一片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的时候,会遇到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部署决定调动。资源大量投入到区域当中的某一个点,然后有其他情况发生,想要从中抽离出来,就会发现那往往不是当时想要,就能够立刻完成的事情。数量很少、距离很近,调动的时间有时候短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数量很多、距离很远,那调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有时候那个前期筹划与部署,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加久远。提前部署才会实现立即行动的效果,我们称这种战略思想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前讨董联盟的盟主袁绍就因为内部负面竞争导致联盟首战不利,面对华雄的攻势是一筹莫展。
资源的集中与分散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管理效果。资源集中将导致项目的进展加速,推动事物向纵深发展。资源分散增加覆盖范围,扩展影响广度。所以资源集中与分散只是策略不同而已,每一种策略都有一个效果。这个效果一旦出现,同时就意味着优势与缺欠都同时诞生。接下来怎样扬长避短,才是需要智慧详加运用。当然资源的集中与分散是动态变化,而不是静态停滞。部署决定调动的思想,就是资源集中或分散之后,资源聚集的点位就已经固定。每个点位都有一个调动距离,而这个调动距离围绕中心点一周的范围就是辐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都是可以随时动手解决的小问题。但是有范围就有边界,那个辐射范围的边界就是调动的极限。超出辐射范围的点位,就是有心无力的地带。袁绍现在就遇到这样的问题。袁绍自身有他的势力范围,并且为了巩固控制,他将自己的两员大将颜良、文丑部署到那里。而现在孙坚的战败以及华雄的冲击,使袁绍感觉措手不及。华雄近在眼前,这是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讨董联盟现在没有人出来肩负这个重担,袁绍就算现在下令调颜良、文丑到这里来,也需要时间。现在就需要,当时就要解决方案,而手里有资源,就是没在跟前。这种情况是最让人郁闷。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当时的确拿不出来。时间节点的动态平衡是很容易被打破,所以才有兵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各种变化。
在十八路诸侯面前,刘备仅是一位县令,袁绍对刘备的尊重与赐坐是体现袁绍对汉朝皇室的敬重。刘备现在对袁绍来讲是两重身份。就官职来讲刘备是县令,与他们这些诸侯的级别差的不少。但刘备的身世背景是汉景帝玄孙,刘备是汉室宗亲。这是现在众位诸侯都没法比拟的特殊身份。袁绍的祖上虽然是四世三公,但也都是汉朝的臣子,只是做的官位比较高而已。而刘备的祖上是汉朝的帝王,刘备本人是汉朝皇族后裔。所以袁绍要表现出作为汉朝几代臣子后代的态度,以及与董卓对待汉朝皇室截然不同的立场。董卓是玩弄汉朝皇室于手掌之中,对董卓来讲皇帝让谁来当,是他董卓说了算。而对忠于东汉王朝的大臣们来讲,这还了得。董卓现在已经不拿皇帝当回事,就意味着董卓谋朝篡位的野心已经膨胀到自身无法抑制的程度。董卓日后篡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袁绍他们这十八路诸侯,这次正是因为反对董卓的共同立场才聚集到一起结盟讨伐董卓。所以袁绍他们是尊重东汉朝廷、尊重汉室宗亲。这个内心的共同信念,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因此无论袁绍心中对待东汉王朝到底怎么想,至少现在袁绍还是很明确的通过给刘备赐坐,来表明他们讨董联盟敬重汉朝皇室的态度。
面对华雄的挑战,讨董联盟的几员大将出去都相继被斩。这个时候关羽自告奋勇请战,为什么遭到袁术的斥责呢?几员大将都被华雄斩于马下,众位诸侯面面相觑、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自愿请战,难道不是值得赞扬的行为吗?袁术对于人们能力的评价标准是职位。对袁术来讲,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就会坐多大的官职。应该说这种思想本身也无可厚非,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嘛!但是现实当中,却不一定全都按照袁术的思想来安排。比如现在关羽同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关羽、张飞能力超群,但偏偏就是弓手的职位。那么袁术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固定的思维方式,稍微开阔一下视野呢?难道袁术就不想一想,那些已经是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的大将当中,他们是先有能力,还是先有职位呢?通常一个人是先有能力,而后通过机会展现出来,才会慢慢得到相对应的职位。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力,放到职位上面慢慢磨练,也会通过很长时间成长,来获得一些能力。但这类安排都是一些小的位置。真正关键的重要位置,没有能力是根本应付不了那些迎面而来的挑战。位置就是高点,就是很多打击的目标,就是持续不断的冲突,就是面临长久的困惑与迷茫,最后就是孤独与寂寞相伴。这也正是所谓高处不胜寒。那么一个人有能力没位置,必然会遇到机会展现自我。对讨董联盟而言,当前就是遇到困境。面对华雄的挑战,联盟当中似乎无人能敌,并且连连受挫。而对关羽而言,这正是关羽崭露头角的时刻。但是袁术就没有这样的眼光,看不到人们身上潜在的闪光点。如果大家都已经知道,那你也知道,这算不上什么本事。顶多也就是知道一些常识而已。只有洞悉他人没有看到的未来,明白他人无法理解的现象,才能够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在这一方面曹操就显然比袁绍、袁术兄弟二人有远见。曹操只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华雄那么厉害,大家都知道孙坚已经被华雄打败,各路诸侯的几员上将都被华雄斩于马下,那谁还敢请战?偏偏这个小小的弓手关羽竟然还敢出来挑战华雄,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奇怪、有违常理的事情吗?要是一般人肯定是早就低头不说话了。那没两下子,出去跟华雄交手,就是送死啊!这个关羽要么就是不怕死,要么就是艺高人胆大,绝非等闲之辈。但曹操认为关羽肯定不是鲁莽行事,因此为什么不给关羽一个表现机会呢?袁术是自己没能力,也见不得别人立功劳。所以袁术的这个性情特征,就注定袁术的心胸太过狭隘,容不下人才。因此袁术作为团队领袖,他所领导团队组织的规模不会太大。他的团队组织当中人才吸纳数量必有上限,那个团队组织的人才天花板,就是袁术自己的容纳极限。袁术自己修得不够,那个人才就不会在他这里呆得很久,有的人才可能连来都不来。其实超越自我是最难的事情,一个看得见的对手比较容易打败。为了战胜对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往往都不在话下。但是一遇到自己,我们通常是没有什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