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的袁绍听说董卓弄权的事情,就派人送信暗中联络王允。袁绍给王允的信中就提到,董卓废立皇位的事情是太无法无天、不可接受。现在董卓又飞扬跋扈,如果不制止董卓,那还算是忠臣吗?现在袁绍这里是集结武装力量,要剪除董卓。但是现在还没有采取行动。如果王允有什么好办法,袁绍愿意跟随。王允接到袁绍的书信,是暂时也没什么好计策。这一日王允正巧遇到许多朝中的老朋友们,王允就说今天是他生日,晚上大家去他那吃饭,大家都欣然前往。到了晚上王允就在后堂设宴,诸位官员公卿都来了。酒过三巡,王允突然是掩面大哭。大家都非常惊讶,就问王允,“您今天过生日,怎么大哭起来呢?”王允就说,“今天其实不是我生日,我是想跟大家说说心里话。但又怕董卓起疑心,才找个理由。现在董卓欺主弄权,汉室江山社稷旦夕难保。想当年汉高祖是诛秦灭楚,才有了这天下。谁想到传到今天,就要丧在董卓的手上。所以我才大哭一场。”众位官员一听王允这么讲,是无不落泪。大家正哭着呢,在坐一人是拍掌大笑说,“大家都在这里哭,是从晚上哭到早晨,再从早晨哭到晚上,能把董卓给哭死吗?”王允一看,这位正是骁骑校尉曹操、曹孟德。王允也怒了,就说,“你也是受汉室历代皇恩,现在不想想怎么报效国家,在哪笑什么呀?”曹操就说,“我不是笑别的。我是笑咱们这么多人,就想不出个主意杀董卓?我曹操不才,愿意去砍下董卓的脑袋,然后悬挂在都门,以谢天下。”王允一听曹操要去杀董卓,就赶紧起身询问说,“孟德有何高见?”曹操就说,“这些日子我假装跟随董卓,实际上是在找机会把他干掉。现在董卓已经对我比较信任,所以我就有机会接近董卓。听说司徒王允大人有一把七宝刀,要是能够借给我曹操,我就拿着去刺杀董卓,是虽死不恨!”王允就说,“孟德是有心人,这真是天下幸事。”王允是亲自给曹操敬酒,随后取出宝刀交给曹操。曹操喝完酒,收好宝刀,辞别众官而去。大家在王允这里又待了一会儿,就各自散去。转过天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就问“丞相在吗?丞相就是董卓。下人就跟曹操说,“丞相在小阁中。”曹操就径直进入一看,董卓正坐在床上,吕布是站在一旁。董卓一看曹操来了就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曹操就说,“骑的马不行。”董卓就跟旁边的吕布说,“咱们这有西凉进来的好马,你挑一匹送给曹操。”吕布就出去找马了。
曹操心想,这真是该着董卓死在我手,就想当场拔刀刺杀董卓。但是曹操又担心董卓劲儿太大,所以没敢动手。董卓比较胖,坐时间长了受不了。所以董卓就脸朝里往床上一躺。曹操一看到时候了,是急忙抽出宝刀,就要对董卓下手。没想到那董卓抬头看到衣镜照见曹操在那里拔刀。董卓是急忙起身问道,“你要干嘛?”这时吕布也找到一匹良马,是牵马至阁外。曹操有些慌乱,但是很快镇静下来,是持刀跪拜说,“我这有一把宝刀是要献给丞相。”董卓接过刀来一看,这把刀是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然是一把宝刀,就交给吕布收起来。曹操就把刀鞘解下来交给吕布。董卓带曹操出来看马,曹操就说,“先试骑一下吧?”董卓就让下人来,是给好马配好鞍。曹操牵着马走出相府,上马加鞭奔东南而去。吕布就跟董卓说,“刚才曹操可是有行刺的嫌疑。是不是被发现,才假装献刀吧?”董卓表示认同。两人正聊着,李儒正好过来。董卓就把刚才曹操献刀的经过跟李儒讲说一番。李儒就说,“那曹操家里面的妻儿都没在京城,只是自己一个人住。咱们现在派人去把曹操给找来。如果曹操心里没有什么问题,他肯定就来了,那他就是献刀。如果找理由不来,那就可以断定是行刺,就要把他抓来查问。”董卓同意李儒的办法,派四个手下去找曹操。那几个人去了老半天才回来,说曹操没回家,是骑马跑出东门。城门的守卫问曹操,曹操就说是丞相派他有紧急公事,然后是纵马而去。李儒就说,“那曹操是做贼心虚,逃跑了。看来这小子是行刺无疑。”董卓是大怒说,“我这么看重他曹操,竟然还想要加害与我。”李儒就说,“曹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肯定有同伙。等咱们抓住曹操就能够问出来都有谁。”董卓随即下令,是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文书讲明,抓住曹操是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曹操就按同罪论处。
司徒王允是对董卓专权有看法的,但他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董卓对抗。所以王允才没有公开表现出来。但是当袁绍与王允私下联系的时候,王允为什么就在后面召集反对董卓的会议呢?袁绍在京城外面,并且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支撑,这才是王允后面展开行动的关键所在。没有力量支持,谁也不敢和董卓公开冲突。因为敢于与董卓硬碰硬的丁原已经死了,冒死反对董卓的丁管丁尚书已经死了,刺杀董卓的伍孚也已经死了。可以说这是血淋淋的例子摆在大家的面前。不是说东汉朝廷的大臣都很胆怯,而是那么冲动的去跟董卓拼,是无谓的牺牲,改变不了董卓专权的现实。所以王允是在等待机会,等待反抗董卓的力量逐渐汇集。现在袁绍的书信,可以说是给王允一份希望。那么接下来王允就要召集大家研究对策,但是王允是不敢公开召集大家开会的。那董卓现在对所有的人都十分警惕,王允要是在这个时候开会,十有八九就可以断定是与反抗董卓有关。那王允他们还没开始,就会被董卓都给清理掉。所以王允很聪明,王允找大家来的理由是自己过生日。也就是说,王允要开一个私人生日会。这就跟朝政没有直接的关系了,就算是传到董卓的耳朵里面,董卓再专权也没有说不让大家过生日、结婚生孩子的。王允要是说咱们大家今天晚上到我家里商量怎么干掉董卓,那晚上董卓就到王允这里把他们一锅端。所以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只要你的方法对头,就像王允召集大家商量怎么对付董卓,这是在董卓的眼皮底下就这么干,但是你董卓也没办法。那个做事情的理由,怎么进行解释很重要。
王允为什么在宴会上面哭泣?王允哭泣是以退为进,王允是要看看大家的反应如何。同时王允要想担负起这个反抗董卓的责任,王允是先承认自己做得不好。如果王允把大家召集来,然后就批评大家都是窝囊废,那谁还会听他的。王允这么一哭,大家就对王允非常同情。也能够理解王允想做而没有能力做的无奈,和王允的距离就感觉很近。王允就这样获得大家的支持。同时王允这么一做,就使得想有作为的人都坐不住了。大家都那么哭,曹操在那里就坐不住了。曹操说的有道理吗?有道理啊!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这么哭个没完,从晚上哭到早上,再从早上哭到晚上,能把董卓给哭死吗?当然答案肯定是哭不死董卓,所以哭没有用。王允表面挺生气,其实心里很高兴。王允能不知道哭没有用吗?王允是等有人跳出来说这句话。那好,既然哭没有用,你说怎么办吧?曹操既然说大家哭没有用,那自己就要做有用的事情,能够改变现状的动作。所以曹操就自告奋勇要求刺杀董卓了。因此还是王允高明。王允如果说咱们大家这次来我这里吃饭,其实是要商量刺杀董卓的事情。现在大家就表个态吧?愿意刺杀董卓的请举手。如果接下来大家面面相觑,都默不作声,不就难以处理了吗?因此王允的示弱,才使得那些热血猛将自己跳出来。
那么曹操要去刺杀董卓,为什么要向王允借七宝刀呢?这就是未料胜先料败。曹操现在和董卓关系混的不错,所以曹操佩刀来见董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曹操随便带一把刀就去董卓那里行刺,结果事情败露就只有死路一条。那就是行刺嘛!但是曹操带一把宝刀去董卓那里,这就给曹操一条退路。就是万一刺杀不成,曹操就说自己是来献刀,这样就避免遭到怀疑。其实那也只是一时的缓兵之计。董卓不是糊涂蛋。也许他当时没反应过来,但事后想明白了,肯定还是要杀曹操。所以曹操借王允的宝刀,只是给自己增加失败之后,逃跑的机会而已。后面果然曹操在董卓身后拔刀被发现,所以曹操就谎称来给丞相献刀。那董卓当时有疑心,但是没有证据,也就不好当场把曹操怎么样。但是刺杀这种事情要怎么证明呢?难道等曹操把董卓给砍了,才证明曹操有动机吗?董卓当时是因为最近和曹操关系处的不错,而曹操又说自己来给董卓献刀。那是进一步拉近彼此关系的举动。在没有更进一步的证据之前,董卓也不想和曹操当面翻脸。人家来给你送宝刀,你还怀疑人家要暗杀你,岂不是疑心太重,不识好人心吗?所以董卓当时是不会拿曹操怎么样的。但是曹操的行为已经让人产生怀疑。如果曹操是来献刀,就应该在第一时间,一见到董卓的面就说明来意,并把宝刀献给董卓。而曹操一上来什么都不说,然后等董卓背朝曹操躺那的时候,曹操把刀拔出来。那要是董卓没有从镜子里面看到曹操拔刀,是不是曹操就会趁机给董卓来一刀呢?所以曹操的行为是非常可疑,从已知的事实来讲,曹操行刺的概率比较大,曹操献刀的概率比较小。那么董卓与吕布关于曹操行为动机的猜测,实际上是一种判断,也就是比瞎猜强点有限。他们俩正琢磨这事,李儒来了。李儒就要对曹操献刀的事情进行分析判断。事实是曹操在董卓背朝他躺下之后,把刀拔出来。但是董卓现在还活着,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曹操要杀董卓。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但是接下来的行为延续,可以作为继续判断的依据。李儒是要拿未来,来推导过去。就是现在把曹操找来,看他来不来。曹操来了,那就是心中无愧。就可以有很大的把握,说曹操的的确确是来献刀。如果曹操找理由、不敢来,那就说明曹操心中有鬼,曹操是怕被看穿。可以就此断定曹操刚才不是献刀,而是行刺。面对残酷的现实,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二选一的逻辑判断,可以比较清楚的展示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是看不见的,但是行为是看得见的。我们是用看得见的部分,来推知看不见的部分。但是这种推导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概率。每一种行为其实都是有好几个可以解释的原因,逐一分析排除之后,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才会浮现出来。有时候我们还是会面对一定的困惑。比如现在董卓就对曹操刚才的举动非常怀疑,但是又拿不准曹操到底是献刀还是行刺。因为这完全是两个极端,并且董卓对这两种行为的反应是天壤之别。
如果曹操是献刀,那董卓要大大的奖赏曹操。董卓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会就此更加紧密。但如果曹操是来行刺,那董卓就要诛杀曹操。董卓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就此恩断义绝。所以董卓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是和曹操更亲近,还是要把曹操给宰了。那么做事情要有方法。对事物行为、动机的判断,其实也是有很多方法、工具可以使用。李儒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非常简单,就是继续在这里怀疑过去没有用。曹操的行径,可以怀疑。有这种或那种的可能性,但现在是要确定性。就是要定下来,曹操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所以李儒就继续对曹操进行试探,一个人背后的动机是有连贯的行为表现。李儒要用曹操现在的行为反应,来推知曹操刚才的行为动机。现在对曹操已经到了二选一的决定阶段,反正不是献刀,就是行刺。不是行刺,就是献刀。那么行刺有行刺的事后反应,献刀有献刀的事后反应。现在要曹操来董卓这里,就是对曹操的判断依据。曹操现在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来,要么不来。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么来就是心中无愧,就是没有问题。那董卓和曹操的关系将会更进一步。不来就是心中有鬼。那就是肯定有问题。那就是怕董卓想明白了,要杀他曹操。接下来董卓就会对曹操通缉抓捕。逻辑结构是一种思考途径,可以给我们许多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我们心中的迷惑逐渐清晰。
咱们书接上文,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是谎称献刀。随后曹操乘马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军士抓住曹操,来见县令。曹操就说,“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是在那里仔细端详曹操半天,才说,“我以前去洛阳求官的时候见过你。知道你是曹操,你就别骗我了。来人把曹操压在监牢,明天送往京师请赏。”随后赏赐抓获曹操的军士酒食。到了晚上,县令命自己的亲信暗中把曹操带到县衙的后院审讯。县令就问曹操,“我听说丞相董卓待你不错啊!你为什么要自己找倒霉,行刺丞相呢?”曹操就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我既然被你拿住,你就去领赏吧!问那么多干嘛?”县令命左右退下,接着说,“你太小看我了。我也不是世俗之辈,只是无奈没有遇到适合追随的明主。”曹操就说,“我是祖上历代蒙受汉室皇恩。如果不去报效国家,那跟禽兽有什么分别?所以我才去找机会刺杀董卓,是要为国除害。虽然没有成功,那也算是天意。”县令就接着问,“那你这是要跑到哪去呢?”曹操就说,“我是要回到故乡,然后发一份假的诏书,号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那是我的愿望。”县令一听曹操这么一讲,是亲自为曹操松绑,并将曹操扶到上座,再拜曹操。县令说,“您真是天下忠义之士。”曹操也是一拜,就问县令的姓名。县令就介绍自己是陈宫、陈公台。老母妻子,都在东郡。今天是被曹操的忠义所感动,这官也不干了,是愿意跟随曹操逃走。曹操非常高兴,陈宫是连夜收拾盘缠,与曹操更换衣服。两人各背剑一口,乘马投奔曹操的故乡而来。
曹操与陈宫走了三天,来到成皋的地方。曹操一看天色已晚,就举起马鞭一指前方树林深处,跟陈宫说,“在这里有一位吕伯奢,是我爸的结义弟兄。咱们就去他家里寄宿一晚,怎么样?”陈宫同意。二人到庄前下马,来见吕伯奢。吕伯奢一看曹操来了,就说,“我听说朝廷现在遍行文书,可是通缉你。你爸已经到陈留去躲避。你怎么跑我这儿来了?”曹操就跟吕伯奢讲述前情说,“要不是陈宫陈县令,我早就没命了。”吕伯奢是感谢陈宫说,“多谢您搭救小侄曹操,要不然曹氏就遭灭门的灾祸了。你们尽管放心,今晚就在我这里安住好了。”吕伯奢说罢就起身入内,过了老半天才出来,跟陈宫说,“我这里没有好酒,你们等我去西村买些酒来。”说完,就急匆匆骑上驴而去。曹操与陈宫在那里坐了一会儿,就听见庄后面有磨刀的声音。曹操就说,“吕伯奢毕竟不是我的亲属,他这么一走,有可疑的地方。咱们得偷听一下,别有什么意外。”于是曹操、陈宫二人是悄悄溜到草堂后面。这时就有人在说,“捆起来杀,怎么样?”曹操一听有人这么讲,就说,“没错了。现在咱们不先下手,肯定就被他们抓起来了。”然后曹操与陈宫是拔剑直入,也不问男女老少都给宰了。一连杀了吕家八口。等曹操、陈宫进到吕家的厨房一看,有一头猪被绑在地上,正准备要杀。陈宫就跟曹操说,“你太多心了。这不是误杀好人嘛!”二人是急忙出庄上马而行。走了不到二里路,看见吕伯奢骑驴回来。吕伯奢的驴鞍上挂着两瓶酒,手里拿着果菜。吕伯奢一看见曹操就问,“我已经分付家人宰一头猪,你们俩就住一晚吧?咱们一块回家啦。”曹操也没说话,接着往前走。曹操没走几步,突然拔剑出来,就冲着吕伯奢大喊道,“来者何人?”吕伯奢以为后面有人过来,就回头一看。正在此时曹操是手起剑落,将吕伯奢刺于驴下。陈宫在旁边看到,是大吃一惊,忙问曹操,“刚才是因为误会才错杀,现在这是为什么呀?”曹操就说,“如果吕伯奢回到家中一看,家里面死了那么多人,肯定是不干。要是找许多人来追杀咱们,不就糟糕了吗?”陈宫就说,“明知道不对,还去错杀。这是大不义啊!”曹操就跟陈宫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完是默然无语。曹操与陈宫在当天夜里就跑出来好几里地,到了半夜才找一家客店住宿。喂饱了马,两个人是都累得不行,曹操就先睡了。那陈宫寻思,我还以为曹操是好人,这才官都不当了,来追随他。没想到,曹操原来是狼心之徒。如果今天留他,日后必为后患。陈宫想到这里,就要拔剑宰了曹操。但是陈宫转念一想,我是为了国家才跟随他到这里。如果把他给杀了,那我也是不义。还不如干脆不管曹操,自己走算了。于是陈宫插剑上马,也不等天明,就自己投东郡去了。曹操睡醒一觉,没找着陈宫。曹操一想,这个陈宫估计是听我说那两句,就怀疑我不仁,是弃我而去。我得赶紧快走,此地不可久留。于是曹操是连夜逃到陈留。
政令发出来到底有没有效果,关键在执行。关于抓捕曹操的行文是四处发出,董卓控制朝廷就掌握政令的核心发出机构。但是董卓控制的核心,只是中心一个点,扩散出来是覆盖一个面,而具体曹操的行踪是一条线,曹操此时此刻所在的地方是一个点。所以政令要产生效果,就需要陈宫这个节点发挥应有的作用。陈宫是把曹操给抓住了,但是陈宫不但放走曹操,还自己也辞官不干了,跟着曹操一起跑路。这恐怕也是董卓发出政令之后,想不到的事情。同时也在说明,真正管理区域、控制人们的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要得到人们的认同与肯定,否则就不会被支持。也许勉强执行也是打了不少折扣,甚至根本不执行,或是直接对抗冲突。管理效果来自相互支持,而相互支持来自沟通协商。能够被执行的,都是共识性的条款。而共识就含有理解、参与、商议的成分在其中。否则就不是共识,而是命令,要求绝对服从。高层统治一定要得到中层的认同,否则根本不会向下推行。没有执行,任何政策都将失去原有的效果。董卓依靠兵力控制朝廷,用残暴来行使权力,最终是不会被区域管理体系所接受。董卓也许可以控制京城,但是董卓发出的政令,恐怕无法被各地方所执行。这也是董卓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地方。陈宫作为地方官吏,就不认同董卓的做法。但陈宫一时没有其他出路,所以暂时待在县令的位置。而现在陈宫遇到曹操,陈宫认为曹操敢于刺杀董卓,是当世英雄。所以陈宫愿意追随曹操而放弃官职。那个在职位上面的人,其实内心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很难搞清楚。去与留之间,有时候只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动。去与留是两个决策方向,每个决策方向都有支持这个决策的条件。当决策的方向条件发生改变,那么原有的现状就会被迫重新评估。而一旦条件变化的权重超过临界值,那么决定就会在那一刻出现,一个人就会因此感觉豁然开朗。
曹操与陈宫来到吕伯奢的家中,对吕伯奢而言,其实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局面。但吕伯奢对这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式,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吕伯奢对待曹操他们的到来,是按照亲友到访的方式来处理。那亲友到来,当然是不亦乐乎。所以吕伯奢安排家人是杀猪款待,自己一看家里没有好酒,就赶紧到村中去买酒,顺便带一些瓜果蔬菜回来。那是要让曹操他们吃的好、住的好,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吕伯奢没有深思的地方是这次曹操他们的到来,不是来简单的看望长辈,而是逃难至此、暂住一晚,转天继续逃命。并且董卓是全国通缉曹操,抓住曹操是有大大的封赏。这样一种对曹操非常不利的外在环境下,曹操对任何细节都起疑心是正常反应。并且对曹操而言,当前是危机四伏的时期,所以曹操很有可能做出过激反应与极端行为出来。而吕伯奢显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危机与平常是两种不同的环境模式,在平常时期的极端行为,换到危机时刻就可能是正常反应。而危机时刻的正常行为,换到平常时期可能就属于过激反应。如果不能够有效区分这两种外在环境的不同,那么应对的方式肯定会有偏差。吕伯奢一看自己结拜兄弟的儿子来到自己这里,当然是非常高兴,并且要热情款待。这是表达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曹嵩关系非同寻常。如果曹操来到吕伯奢这里,吕伯奢对曹操很冷淡,甚至爱答不理,随便给口吃的就把曹操打发走。那曹操回家跟他爸一说,曹操的父亲曹嵩就会认为自己这个结拜兄弟对他有意见。那吕伯奢接待曹操是热情也罢,冷漠也罢,都是在看曹操的父亲曹嵩的面子。热情与冷漠是表面现象,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双方关系的亲近与疏远。吕伯奢与曹操的父亲曹嵩关系非常不错,所以曹操路过他家来避难,吕伯奢是生怕怠慢了曹操,所以才盛情款待。把家里面的猪杀一头,那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给曹操他们分享。然后一看家里没有好酒,就赶紧自己走老远去买酒,还带一些瓜果蔬菜回来。吕伯奢的这些行为与安排,都表明吕伯奢不但没有要害曹操的想法,并且是基于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结拜情意才十分热情。所以吕伯奢在处理曹操他们到访,是按照亲友自远方而来的模式而行,是感情成分大于理性。吕伯奢没有充分考量此时此刻,曹操正处于危机四伏的精神紧张状态下。虽然曹操来到吕伯奢家中,表现出曹操对吕伯奢有一定程度的信任。但吕伯奢的行为,有没有使曹操因为怀疑而过度反应,恐怕吕伯奢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吕伯奢也不想一想,董卓发布通缉曹操的文书是悬赏缉拿。如果曹操住在吕伯奢这里,吕伯奢先稳住曹操他们,然后再去报官领赏怎么办?曹操现在是惊弓之鸟,看谁都像要举报。所以曹操来访,对吕伯奢而言是危机事态,而不是子侄来看望叔父那么简单。因此如果吕伯奢有这样的认识,他就会给曹操他们杀头猪、吃饱住好,然后尽快安排他们上路。曹操他们现在是逃命的途中,曹操要回到家乡才能够有对付董卓的办法。所以对曹操他们来讲,尽快安全回到家乡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吕伯奢只是提供曹操他们逃亡路上的一处休息站点,提供一个晚上的安全食宿而已。所以吕伯奢的行为是出于热情,而在曹操看来其实现在的重点是安全大于美食。吕伯奢去后堂良久才出来,与以买酒的名义外出,其实都是十分可疑的地方。那去后堂良久,是不是安排下人准备抓捕曹操?那外出买酒,是真去买酒,还是通报官府?真是很难讲说清楚。最后吕家的这场悲剧,吕伯奢是警觉性不足,曹操是警觉性过度。过犹不及,才造成人伦惨案。
那么吕伯奢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就是曹操是结拜兄弟的儿子,所以逃难至此到吕家躲避一晚,当然是要好好款待。但现在是危机时刻,悬赏抓捕曹操的通缉早已是路人皆知。所以吕伯奢要减少信息外漏的途径,安排给曹操他们饱餐一顿之后,让曹操与陈宫两人倒班休息,与吕家人一起守夜。这样一来是让曹操他们安心,二来也是防止家人出外报官。那全国都在通缉曹操,所以不要怪曹操多心怀疑。要考虑到曹操可能已经有了怀疑吕家报官领赏的想法,然后要用行动打消曹操他们的顾虑。对曹操他们而言,现在正是逃命的时候。吃的只要不是太差就行了,安全比食宿重要。然后次日清晨之前,早早安排曹操他们启程。这样吕家才可以既照顾结拜兄弟的情意,又保全自身安危。
而曹操的反应是不是过激呢?曹操的确是有些极端。既然知道吕伯奢是自己父亲的结拜兄弟,那么又跑到人家来避难、借宿一晚,就说明还是在心里面相信吕伯奢不会去报官领赏。至少说明曹操认为吕伯奢去报告官府的概率不高。否则对吕伯奢是否报官没有什么把握,那还不如不去,继续赶路就是了。但当曹操他们来到吕家,吕伯奢是知道董卓通缉曹操的事情,同时吕伯奢的行为让人不得不起疑心。而曹操他们在吕伯奢走后,潜入吕家后堂听到下人的一句对话之后,是没有深思熟虑、调查研究,就立即反应。曹操他们的问题在于,听到信息与采取行动之间,没有思考、判断的严谨推导过程。那一有刺激,就马上反应出来,是条件反射,是动物的本能反应。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是要想一想的。那个刺激一过来,要先把心静一静,不要马上就反应过去。出手之前,要把前前后后都想清楚,多问自己几个问题。逻辑结构的推导,就是对一个事情连问几个为什么。用不了三五个问题,几个步骤推导,我们就会看到事物的本质所在。曹操他们在背后听人家说了一句话,是也不知道前因,更不清楚后果。根本不知道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就根据这只言片语认定对方是在说自己。那曹操他们也太主观了。其实如果曹操他们对吕家人的行为有怀疑,满可以让一个人先出来试探一下。曹操可以慢慢溜达过来,四处转转看看,不就了解情况了嘛。如果吕家想要抓曹操他们,那一看曹操自己过来,可能就会当面动手。那么陈宫再出来与曹操一同抵挡,也为时不晚。怀疑心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只有怀疑,没有调查论证,这个最要命。有怀疑说明就是在动脑筋,那是感觉不太对劲,在思考一些问题。那么接下来自己对事物的最初判断,其实是一些假设的情况。就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但到底是怎样,当时不是很清楚。所以接下来就要开始调查、查找事实、搜集证据,来证明一些观点。所以曹操与陈宫可以说是断章取义,那得出的结论就会错的离谱。但这以生命为代价的失误,应该可以避免。而对于已经造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曹操对自己误杀吕家八口的结论,是事后知道自己错了,但已经于事无补。
那后面当曹操他们在半路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对方?曹操不是已经知道自己错怪人家,误杀吕伯奢的家人了吗?而现在曹操杀吕伯奢可就不是因为误会而错杀,而是明知故犯、有意为之。人生是没有后悔药一说的,有些事情只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那个头一开,一动手就停不下来。不是自己想要去干,而是后面不得不做。我们通常称这类情况,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曹操为什么杀吕伯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如果曹操不杀吕伯奢会有什么后果。那吕伯奢回到家中看到居家满门八口被杀,吕伯奢接下来会怎么做?吕伯奢会说,“都走了,那我也跟着走吧。”然后自杀吗?还是就此隐姓埋名、不问世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的结果是吕伯奢痛哭一场之后,找曹操报仇。那吕伯奢也许是找来当地其他亲朋好友一同追杀曹操,也许是报告官府,带领官军搜捕曹操。所以曹操误杀吕家八口的结果,就是吕伯奢定会报仇。那现在曹操杀吕伯奢就是先下手为强,直接避免后面事件的恶化。误杀吕家八口是曹操犯下的错误,而刺杀吕伯奢则是前面误杀的后遗症。曹操知道自己的行为,使得吕伯奢已经不可能原谅他了。误杀在当时不知实情的时候,还是比较理直气壮,只是事后悔之晚矣。而杀吕伯奢是当时就知道对不起人家,但是已经没有退路。曹操是要保全他自己的性命,当曹操跟陈宫讲“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时候,曹操是以个人得失作为这个事件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曹操可以做错,但是曹操现在还活着。大不了日后发达,厚葬吕家。但如果曹操没有行动而被擒获,那么接下来就是曹操命在旦夕。曹操是比较奉行先行打击策略,是对外界完全以个人立场、个人感受来判断抉择。只要曹操认为对方要加害自己,曹操不会等对方行动,而是会先下手解决隐患。这是先斩后奏。对就对了,错就错了。对了是判断正确,错了算对方倒霉。
事后陈宫对曹操的行为是非常不满。如果说前面陈宫与曹操在吕家是错杀人家八口,那纯粹是一场误会。陈宫本身也参与其中,所以陈宫也与曹操一样背负愧疚与自责。但是后面曹操杀吕伯奢,就不是错杀而是谋杀。这是陈宫无法接受的道德底线。杀与不杀不是问题,为何而杀才是关键所在。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而又犯下另一个错误。这才是陈宫对曹操有看法、不认同的地方。如果以此类推来看曹操,恐怕日后曹操所发展的道路是不知道会滥杀多少无辜的生命。这样的人可不是陈宫所想要追随的英雄豪杰。陈宫这个人是可以接受无心之过,但不能原谅明知故犯。曹操的道德感淡漠、自私自利、心狠手辣的特性,恐怕被陈宫发现后,是陈宫离开曹操的主要原因。道不同不相为谋,很多事情都不可勉强。要知道有一刻缘起,就会有一刻缘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