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成功特质的100个强者故事
5133000000094

第94章 丁肇中——“粒子”的发现者

丁肇中生于1936年,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2岁去了台湾,开始在台北读中学。20岁只身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工程学、数学和物理学,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同时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7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一种人们以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粒子——J粒子被发现了。起初,人们还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的。其实这纯属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这个粒子来纪念他们在探索电磁流性质方面花了10年时间才获得这项重要发现。加之物理文献中习惯用J来表示电磁流,因此便以“J”来命名这个新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克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c()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J/小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另一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中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对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一直十分关心。从1975年开始,他每年都要回国访问、讲学,30年来从未间断过。

在丁肇中的具体指导下,1988年10月,一座大型高能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西北郊建成。如今,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做物理实验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都在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过。

丁肇中在国际学术交流场合都讲中文,他使华人世界倍感骄傲和自豪。在1976年诺贝尔奖授予仪式上他就用中文讲演,使得中文第一次出现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这一最高的科学殿堂上。

丁肇中如愿以偿地抒发了作为中华民族后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激情澎湃,永生难忘。

丁肇中有一段令人称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父母都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过一番颠沛流离,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被称为奇人。

他还有很多怪癖。美国同学对他的评价是:学习顶狐狐,就是不合群。他的生活轨迹始终是图书馆一实验室一食堂一宿舍。

据说这么多年来,他没有到任何一个教授家里吃过饭,也从没给包括他故乡日照在内的任何学校或科研单位题过字。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常谦虚地说“不知道”。有一次他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报告,南航学生问了他一些问题,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可是他没有随便作答,而是谨慎地三问三不知。

其实,这和他受的古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关,他就是这么一个极其严谨的人。

丁肇中质朴、爽直,为人大度,有典型山东人的性格。同学们喜欢他,不少朋友同他既切磋学问,也推心置腹。

丁肇中上大学时,父母亲的老师——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布朗先生到台湾访问。得知丁肇中的志向和功课基础后,热心为他联系了留学事宜。事情进展顺利,1956年9月,丁肇中登上了远洋客轮。正像20多年以前的父母一样负笈渡洋,他现在追随父母的脚步,也追求与他们一样的坚实目标:攀登科学高峰。船行驶在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上,丁肇中心头一热,想起了前几日大学同学给他写的临别赠言,其中一个同学写的话是勉励也是鞭策:“大头,你的理科成绩可以说班上无敌手,希望你集中全力向理科进攻,发明几个丁氏定理。”

20年后,丁肇中因发现“粒子”而荣获诺贝尔奖。当他向领奖台迈步走去时,头脑中或许会响起那句亲切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