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成功特质的100个强者故事
5133000000043

第43章 康有为——把维新改革看成自己的责任

康有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11岁父亲去世,随祖父读书,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他博览群书,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功底很深。在清政府发行的官署的《邸报》中,康有为了解到京师风气和早期维新派的政论。1879年,康有为游历香港,接触到《西国近事汇编》和《环游地球新录》两书,开始关注西方的文明制度和政俗习惯。三年后又到上海,多方求购西学书籍,深入研读之后,深感“西人治术之有本”,思想上萌发了学习西方,进行维新变法的要求。

中法战争爆发后,中国不败而败。康有为开始把拯救民族危机、抵御外来侵略、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改革看成自己的责任。1888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时,康有为写下长达5000言的《上清帝第一书》,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希望清政府实行改革。上书虽未达,康有为却名噪京师。

1891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开始讲学。他认为治学莫大于救国,于是,他将学术研究同政治改革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维新人才,用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要把学生引导到维新变法的轨道上来。在讲学过程中,康有为写成了两部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表面上是历史考证的著作,实际上是为戊戌变法提出理论根据。

195年春夏之交,康有为和弟子梁启超召集1300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坚决反对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从此以后,他不仅是变法理论的导师,而且进一步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从1888年至1898年,康有为先后7次上书,设计了一个以君主立宪为主体的救国方案,反复申述和论证了他的政治主张。康有为的第6次上书,即著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从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论述变法的必要,从而得出“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的结论。这次上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康有为受皇帝之命提出了变法的具体步骤,即“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于宫中”、“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三大急务。1898年他又向皇帝呈上一部《日本政变考》,目的是要中国效仿日本明治维新,采纳西政,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在极力争取皇帝支持,实行自上而下改革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社会。1895年,他领导创建了维新组织强学会,办起《中外纪闻》、《强学报》等维新刊物。1898年4月,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组织起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采纳康有为的建议,下诏变法。6月16日,在颐和园勤政殿,光绪帝特旨召见康有为。光绪帝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杨深秀等人人军机处任章京担负具体职务,推行新政。为了便利康有为为皇帝出谋划策,光绪又特许他专折奏事。在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充当了政治改革方案的设计师,光绪帝发布的一系列新政,基本上是根据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的改革建议颁行的,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各方面。

随着维新运动的深人发展,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双方争斗越来越激烈,直至白热化。慈禧太后于9月21日发动政变,绞杀了新政。光绪帝被幽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被杀害。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故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海外流亡了16年之久,他周游列国,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案。1900年,唐才常在上海发起国会,组建“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康有为积极参与其事,帮助筹饷购械。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在上海担任孔教会会长,创办《不忍》杂志,提倡以孔教为国教。1917年,为支持张勋复辟帝制,康有为来到北京,这次复辟帝制几天工夫便被粉碎,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致电犬养毅,要求日本政府从山东撤军,归还青岛。1922年7月,他怒斥湖南省长赵恒惕分裂国家的所谓“联省自治论”。由于迷信皇权,康有为思想渐趋保守,在海外组织保皇会,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论战。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与世长辞,终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