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47

第47章 妇产科疾病(1)

一、十种妇产科常见病

1.滴虫性阴道炎

[病因]

滴虫性阴道炎是最常见的阴道炎,由阴道滴虫引起。滴虫不仅可寄生于阴道,尚可侵入尿道、尿道旁腺、膀胱、肾盂及男性生殖器的包皮褶和尿道中。有两种传染方式:直接传染即由性交传染及间接传染,即通过各种浴具如浴池、浴盆、游泳池、衣物及污染的器械等传播。滴虫消耗阴道细胞内糖原,阻碍乳酸的生成,改变阴道酸碱度,破坏了防御机制,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使病情加重,属性传播疾病之一。

[症状]

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性交痛和白带增多。白带多呈灰黄或黄白色稀薄泡沫状分泌物,沉积于后穹窿,有腥臭味。常伴泌尿道、肠道内滴虫感染,可有尿频、尿痛。约半数带虫者无症状。滴虫吞噬精子常引起不孕,月经后易于复发。若有尿道口感染,则出现尿频、尿痛,甚则尿血。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妇科检查可见阴道及宫颈黏膜红肿,可见散在红斑点或草莓状突起。

用分泌物悬滴法镜下可找到毛滴虫。

可疑患者。多次悬滴法未能找到滴虫,可做滴虫培养,准确率为98%。

[西医药治疗]

局部治疗。先用1%乳酸或0.5%醋酸溶液冲洗阴道。然后置入甲硝唑栓剂(含甲硝唑500毫克)1枚,共10日1疗程。亦可用1:1000新洁尔灭溶液冲洗阴道或坐浴,之后,将灭滴灵0.2克置于阴道深部,7~10日1疗程,需连续用3疗程。

全身治疗。甲硝唑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共7日;或400毫克,每日2次,共5日;或1次顿服2克也有同样效果。检查滴虫转阴后再用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或口服灭滴灵0,2克/次,每日3次,7~10日1疗程。可连服3疗程以巩固疗效。

[中医药治疗]

中医内治法。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有泡沫,腥臭,外阴瘙痒,口中黏腻,且舌质淡,苔白腻,脉濡。适宜用利湿杀虫止痒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四妙丸、白带丸。也可参考方药: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各15克,白鲜皮、苦参、百部各12克,甘草6克。

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稠如脓,臭秽,外阴瘙痒灼痛,心烦口苦,胸胁胀痛,尿黄便结,且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适宜用清肝泄热,利湿杀虫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龙胆草15克,黄芩、生地、苦参各12克,车前子(包)、木通、柴胡、当归、栀子、泽泻各10克,生甘草6克。

中医外治法。

蛇床子洗剂:蛇床子、黄柏、苦参各30克,百部、地肤子、白藓皮各20克,煎汤冲洗阴道,并外洗坐浴。

阴道纳药。鸦胆子20个去皮,用水1杯,煎成半杯。用带棉球浸药液塞入阴道,12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治滴粉:章丹3克,雄黄3克,冰片1克,蛤粉10克研末,紫外线消毒2小时。带线棉球塞人阴道内12小时取出,10次1疗程。

外阴熏洗:蛇床子30克,苦参、百部、黄柏、密陀僧各15克,花椒、明矾各10克,布包水煎20分钟,熏洗阴部,每日2次。

黄柏、黄连各15克。煎水300毫升。浸带线棉球后置于阴道内12小时取出,10次1疗程。

[预防与调理]

加强卫生教育宣传,推广淋浴,避免用公共浴巾及洗衣盆,医疗单位应严格做好各项清洁消毒用具,防止交叉感染。定期普查,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禁止滴虫患者或带虫者进入游泳池:浴盆、浴巾等用具要消毒。

治疗期间,患者的内裤及洗涤用毛巾应煮沸5~10分钟以消灭病原.避免重复感染。禁止性交。或性交时采用避孕套以防止感染。

已婚者应检查男方是否有生殖器滴虫病,若有时应同时治疗。

治疗后滴虫转阴时,仍应于下次月经干净后继续治疗一疗程,以巩固疗效。

2.子宫肌瘤

[病因]

子宫肌瘤是女性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实质性肿瘤,也是妇女全身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中枢神经活动也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多见于30~60岁年龄组。肌瘤过大,因缺乏营养可发生变性,良性变性可有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脂肪变性及红色性变,极少数的子宫肌瘤可发生肉瘤样恶性变。

[分型]

肌瘤多生长在子宫体部,少数生长于子宫颈部。子宫体部肌瘤常见类型为壁间肌瘤,约占60%~70%;其次为浆膜下肌瘤,约占20%;再其次为黏膜下肌瘤,占10%。通常为多发性,可单一类型存在,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存在。

[症状]

月经不正常: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较大的壁间肌瘤和黏膜下肌瘤常见。如黏膜下肌瘤发生坏死,感染与溃疡,还可伴有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白带增多或脓血样分泌物。

下腹包块:肌瘤长至拳头大小时,患者常可于下腹扪及实质性肿块。

疼痛:近半数患者有经期腹痛。如浆膜下肌瘤发生瘤蒂扭转或肌瘤发生红色性变,均可引起腹部剧痛,肌瘤红色性变可伴有恶心、呕吐、体温上升及白细胞增多。

压迫症状:肌瘤增大时可压迫临近器官,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压迫尿道可致尿潴留,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

部分患者可因肌瘤生长部位妨碍孕卵着床或影响精子的通行,还可导致不孕或流产。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妇科检查:如为巨大子宫肌瘤,下腹可扪及实质性结节性可活动的肿块,多无压痛。双合诊扪及子宫增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可扪及与子宫相连凸出的肿块。黏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常无明显增大,当肌瘤下移时,宫颈口可扩大,手指伸入宫颈口可触及肿瘤下沿。如肌瘤坠入阴道,则可扪到瘤蒂深入宫腔或附着子宫颈内口上或下部。

B超:是诊断子宫肌瘤的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根据回声图像,可显示子宫大小,宫内情况,肌瘤的数目、大小、部位及退行变性等。

宫腔探测或诊刮:可了解宫腔深度及形态。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可显示子宫大小、宫腔形态及肌瘤附着部位。

内窥镜检查:宫腔镜可窥视腔内的黏膜下肌瘤,腹腔镜可直视子宫外形及肌瘤情况。

应与子宫腺肌病相鉴别。临床上也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和子宫增大,但临床症状以痛经、进行性加重为主.检查时子宫呈均匀性增大,很少超过妊娠两个月大小,具有经前子宫增大、经后缩小的特征,B超能帮助诊断。当肌瘤与肌腺病同时存在,则不易鉴别,常需术后病理证实。

[西医药治疗]

常用甲基睾丸素,每次5~10毫克,每日1~2次;或丙酸睾丸酮每次25毫克,肌注,每周2~3次。以上药物每月不超过300毫克,以免引起男性化。还可用三苯氧胺或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手术治疗]

年轻妇女需保留生育能力者可作肌瘤挖除术,黏膜下肌瘤突出宫颈外口可经阴道摘除肌瘤:子宫增大近3个月妊娠,患者年龄在35岁以下,宫颈无炎症者可行子宫次全切手术,保留健侧卵巢;子宫增大近3个月妊娠或生长迅速,宫颈炎症较重者,应行子宫全切术,年龄在45岁以下者,保留健侧卵巢,年龄在45岁以上者,同时切除双侧附件;巨大黏膜下子宫肌瘤可行腹式子宫切除术。

[中医药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崩漏”、“带下”、“症瘕”等范畴。

在施保守治疗时.可根据不同症状配以方药治疗。

症见胞中症块,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下后痛减,经前乳房胀痛,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且舌质紫暗、苔薄自。脉弦涩。适宜用行气活血,消症散结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五香丸。

也可参考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乌药、制香附各10克,赤芍、荔枝核、夏枯草各15克,生牲蛎30克,炙甘草6克。

症见胞中积块,月经先期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有血块,小腹坠痛,气短乏力,食少便溏,且舌质淡暗、边有淤斑,脉虚细涩。适宜和益气补中。化淤消症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妇科回生丹。

也可参考方药:党参、炙黄芪、白术、山药、山慈菇、夏枯草、昆布各15克,三棱、莪术、枳壳各10克。

症见胞中积块,小腹胀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稠,月经量多有块,婚久不孕,胸脘痞满,形体肥胖,且舌质紫黑黯、苔腻,脉沉滑。适宜用理气化痰,祛痰消瘕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桂枝茯苓丸合二陈丸。也可参考方药:半夏、陈皮、制香附、川芎、槟榔各10克,茯苓、苍白术、夏枯草、海藻各15克,莪术12克,木香6克。

[验方治疗]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末,分4次,温服,每日1剂。若合用蒲黄、五灵脂各10克,益母草、酒炒香附各10克,效更佳。

夏枯草、皂角刺各15克,香附9克,炒蒲黄、昆布、海藻各6克,艾叶炭、红花各3克,水煎服,每日2次,平时服。

[针灸治疗]

取中极、关元、子宫、肾俞及内关、照海为主,平补平泻,留针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1疗程。

[预防与调理]

该病在预防方面应做到对30岁以上的妇女定期妇科检查,特别对于经量多者,或腹部有包块者,更应注意,必要时做B超。

合理应用性激素类药物,防止长期过量应用雌激素。

调畅情志,精神舒畅,保持气血平和。安慰患者,解释病情,消除对出血多的恐惧和顾虑。并注意观察其面色、神态、苔脉变化及血压情况,必要时做好输血输液准备。

清洁外阴,因子宫肌瘤常有经期延长,每日清洗会阴,并勤换卫生巾及内裤。

倘若肌瘤小,又无症状,通常不需治疗。注意观察。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落,肌瘤有望自然萎缩或消失。可每3~6个月随访检查1次,若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可进一步治疗。

加强营养,多食鱼类、肉类、禽蛋类及乳汁、蔬菜、散积软坚之品——海带等,忌食辛辣刺激物。

3.急性宫颈炎

[病因]

宫颈炎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分急性与慢性宫颈炎两种。急性宫颈炎是指子宫颈的急性炎症。

本病可由化脓性细菌直接感染宫颈,也可继发于阴道或子宫内膜的感染。见于淋病,各种原因如流产、分娩等引起的宫颈裂僵、产褥或流产感染,阴道置入腐蚀性药物或异物等。病原菌主要为淋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等。

[症状]

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白色黏稠或黄绿色脓性物。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下腹痛,腰骶部附痛及膀胱刺激症状。

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或有膀胱刺激症状,可有发热。

[检查诊断]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触动宫颈时可有疼痛感。局部有接触性出血;严重者宫颈表面上皮剥脱、坏死、溃疡,宫颈黏膜向外翻出,大量的脓性黏液自颈管内排出。

实验室检查:化验可发现大量脓细胞或滴虫、霉菌等。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宫颈刮片示巴氏Ⅱ号。

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宫颈糜烂或息肉与早期宫颈癌肉较无法鉴别,后者组织较硬、脆、易出血,不得不依靠做宫颈刮片找癌细胞,必要时做阴道镜检查及宫颈组织活检进行鉴别。

[西医药治疗]

急性宫颈炎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加灭滴灵治疗。或给予青霉素80万单位/次,每日2次肌注。局部治疗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1次,并用土霉素0.25克置于阴道深处。

若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炎,或滴虫、念珠菌、淋菌性阴道炎时,应先治疗主要疾病。

[物理疗法]

包括电熨、冷冻、激光、红外线等,适宜用糜烂面大,炎症浸润较深者,一般治疗一次即可治愈。

[手术治疗]

宫颈息肉者可行宫颈息肉摘除术,宫颈腺体囊肿可穿刺放液;宫颈陈旧裂伤及黏膜外翻,可行子宫颈修补术。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有腥味,腰膝酸软,纳呆便溏,小腹坠痛,尿频,且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适宜用健脾温肾。化湿止带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温经白带丸。

也可参考方药:党参、白术、茯苓、生苡仁、补骨脂、乌贼骨各15克,巴戟天、芡实各10克,炙甘草6克。

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如脓,臭秽,阴中灼痛肿胀,小便短黄,且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适宜和清热利湿止带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抗宫炎片。

也可参考方药:猪苓、土茯苓、赤芍、丹皮、败酱草各15克,栀子、泽泻、车前子(包)、川牛膝各10克,生甘草6克。

[针灸疗法]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取双侧“下一穴”即内踝上3寸,跟腱上前1横指处,用1.5寸半毫针(30号最佳),针尖向穴位近心端呈30度角(无针感)留针半小时,每天1次,10次1疗程。

局部针剌。月经净后3天开始,清洁和消毒外阴阴道,在距离糜烂面边缘外侧2~3毫米处针刺,间隔及深度各为0.5~1厘米,直刺不留针,1周后复查,可连续用4次。

[中医外治]

外敷法。蒲公英、地丁、蚤休、黄柏各15克,黄连、黄芩、生甘草各10克,冰片0.4克,儿茶1克。研成细末,敷于宫颈患处,隔日1次。

阴道灌洗法。野菊花、苍术、苦参、芍叶、蛇床子各15克,百部、黄柏各10克。浓煎20毫升,进行阴道灌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预防与调理]

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注意经期、流产、产褥期、性生活卫生,防止感染。积极开展妇科普查工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尽量减少人工流产及其他妇科手术对宫颈的损伤。

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少食辛辣及发物,如鱼、羊肉、韭菜等。

4.慢性宫颈炎

[病因]

慢性宫颈炎为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约占已婚妇女半数以上。多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病原体侵入而感染。此外,与性生活过频、物理或化学刺激、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亦有一定关系。因为宫颈管内膜柱状上皮薄,抵抗力弱,加之内膜皱襞较多,病原体易潜伏其内,不易清除,久之引起慢性炎症。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衣原体和淋球菌感染。

[症状]

慢性宫颈炎白带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重度宫颈糜烂或有宫颈息肉时,可呈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轻者可无全身症状.当炎症沿子宫骶骨韧带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部坠胀感及痛经等,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炎症蔓延,疼痛更明显。常可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

[分型]

宫颈糜烂:宫颈外口周围红色区与正常黏膜间有清楚的界限,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涂碘溶液不着色。

轻度糜烂(Ⅰ度):糜烂面小于宫颈的1/3。

中度糜烂(Ⅱ度):糜烂面占宫颈的1/3~1/2。

重度糜烂(Ⅲ度):糜烂面大于宫颈的1/2。

宫颈腺滤泡囊肿(纳氏囊肿):宫颈表面有散在的小囊肿,多呈白色,常伴有宫颈糜烂。

宫颈息肉:宫颈外口有单个或多个带鲜红色息肉,蒂多与宫颈管相连,表面光滑易出血。

[检查诊断]

妇科检查。慢性宫颈炎可见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肥大、息肉、腺体囊肿、外翻等表现,或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触诊宫颈较硬。如为宫颈糜烂或息肉,可有接触性出血。

实验室检查。已婚妇女患慢性宫颈炎应每年宫颈刮片检查。如巴氏传染法阴道细胞学分级为Ⅱ级,应定期复查。如宫颈刮片多次检查均为Ⅱ级。或首次刮片检查即为Ⅱ级,则应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以除外癌变。

[西医药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局部上药。氯霉素粉50毫克,强的松粉2.5毫克,研匀,撒于糜烂面,每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