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26

第26章 内科疾病(16)

尚需排除疾病有:乳糖耐受不良、憩室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胆道疾病、滥用泻药、寄生虫病、弯曲杆菌性肠炎、变态反应性胃肠疾病及早期的溃疡性或肉芽肿性结肠炎等。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通常无须卧床休息。可参加适量的轻便劳动和工作。生活要有规律,参与适当的文娱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恢复神经功能。神经性厌食患者应住院治疗。

镇静剂:为了稳定神经功能,保证睡眠,可适当选用,安定2.5~5毫克,每日3次;谷维素10~20毫克,每日3次;利眠宁10毫克,每日3次;氯丙嗪12.5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15毫克,每日3次。

抗胆碱能制剂:用于缓解肠痉挛及腹痛。如颠茄8毫克,每日3次;普鲁苯辛15毫克,每日3次;阿托品0.3毫克一次口服或阿托品0.5毫克肌注。腹泻患者,可服易蒙停2~4毫克。

胃动力制剂:可有效地增强胃排空,抑制胃肠道逆蠕动。如胃复安10毫克,每日3次,饭前服;或胃复安10毫克肌注。吗叮啉10毫克,每日3次。抗组织胺药:具有止吐作用。如乘晕宁50~100毫克,每日3次。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心理性呕吐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神经性嗳气可用旋复代赭汤加减。肠易激综合征可用痛泻要方加减或附子理中丸合六神丸。针灸、理疗有时可见效。

症见饮食稍多即作呕吐,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胸脘痞闷,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口淡无味,大便时溏时泻,且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时为脾胃虚弱型。适宜用温中健脾,调和胃肠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也可参考方药: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砂仁6克、薏苡仁30克、陈皮10克、扁豆10克、山药10克、干姜6克、甘草6克。

症见脘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腹胀纳呆,或呕吐呃逆,善太息,且苔薄腻,脉弦时为肝气郁结型。适宜用疏肝理气,解郁和中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舒肝丸。

也可参考方药:柴胡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川楝子10克、生白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

症见脘胁灼痛,嘈杂吞酸,口干而苦,大便秘结,性急易怒,伴头痛、目赤,且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时为气郁化火型。适宜用清肝泻火,行气解郁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

也可参考方药:栀子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茯苓12克、枳壳10克、薄荷3克。

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胁痛,且舌苔白腻,脉弦滑时为痰气交阻型。适宜用理气化痰,降逆解郁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紫苏10克、生姜3片、香附10克、枳壳10克、佛手10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12克(先煎)。

[预防与调理]

医生与家属要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起病的原因,解除患者的顾虑,树立治愈的信心。

保持乐观情绪,多与人沟通,创造良好的治病及养病环境,逐步调整脾胃功能,使之康复。

饮食有规律,吃宜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类、蛋类食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检查。

[预后]

本病好转后仍可复发。通常不会影响全身健康,严重营养不良呈恶病质的神经性厌食患者预后较差。

5.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非常常见,是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应激性溃疡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通常指在数小时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毫升或循环血容量的20%。

[症状]

有呕血或/和黑便,在出血量较大或肠蠕动亢进时可排出暗红色便。表现因出血量而有不同。

轻度,出血量<500毫升,仅有头晕、不适、血压脉搏多正常,血红蛋白>100克/升;

中度,出血量500~1000毫升,有头晕、冷汗,脉搏稍快,血压稍有下降,血红蛋白<80克/升;

重度,出血量>1000毫升,晕厥、冷汗,脉搏增快,甚至休克,血红蛋白<60克/升。

[检查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即可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还可根据病史,选择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引起出血的原发病。

[西医药治疗]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中分子右旋糖酐,宜慢滴,每日不超过1000毫升),临床以先补胶体液为宜。

中度以上出血,根据病情需要适量输血。

根据出血原因和性质选用止血药物。

炎症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可用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200毫克,加小壶;法莫替丁20毫克,加小壶,每日2次),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友20毫克,加小壶,每日1~2次)。

亦可用冰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洗胃。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用三腔管压迫止血;同时以垂体后叶素10单位加小壶,再以10单位加入200~500毫升葡萄糖或糖盐溶液中静点,维持4~6小时,再重复,直至血止,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慎用。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以静脉注射VitK110毫克,每日1次,连续使用3~6天;安络血10毫克,肮注或经胃管注入胃腔内,每2~4小时用1次。以适量的生理盐水溶解凝血酶,使成每毫升含50~500单位的溶液,口服或经胃镜局部喷洒,每次常用量2000~20000单位,严重出血者可增加用量,每1~6小时用1次。

内镜下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

喷洒止血剂:5%~10%孟氏液50~100毫升,局部喷洒,具有强烈收缩作用,能使血液凝固和血管闭塞,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恶心,呕吐及上腹不适等不良反应。

高频电凝止血。

激光止血。

微波组织凝固止血。

热凝止血。

[手术治疗]

经保守治疗,活动性出血未能控制,宜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病程日久,时发时止,吐血暗淡,黑便稀溏,腹胀纳差,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乏力,口淡或口泛清涎,或胃寒肢冷。且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时为脾不摄血型。适宜用健脾益气,摄血扶中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荷叶丸。

也可参考方药:党参10克、黄芪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炒地榆12克、炒蒲黄10克、血余炭10克、三七6克、干荷叶10克、炙甘草6克。

症见吐血鲜红或紫暗,口苦目赤,胸胁胀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见赤筋红缕、栀积痞块,且舌边红苔黄,脉弦数时为肝火犯胃型。适宜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龙胆草10克、山栀子10克、夏枯草8克、牡丹皮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生白芍10克、茜草10克、炒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

症见吐血紫暗或成咖啡色,甚则鲜红,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口苦,心烦不安,大便色黑如漆,且舌红苔黄,脉滑数时为胃中积热型。适宜用清胃泻热,降逆止血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新清宁片。

也可参考方药:生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榆10克、紫珠草10克、茜草根10克、血竭5克、生甘草6克。

症见便血或伴吐血,血色紫黯,或有血块,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且舌质紫或有淤点,脉细涩时为淤阻胃络型。适宜用祛淤止血。活血行淤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云南白药。

也可参考方药:生蒲黄10克、五脂灵6克、茜草12克、延胡索8克、川楝子10克、三七5克、花蕊石12克、旱莲草15克。

[预防与调理]

精神放松,静卧休息,避免情志刺激。

饮食清淡宜于消化,大出血者暂禁食,通常则给予流质饮食。

积极治疗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6.急性胃肠炎

[病因]

引起急性胃肠炎多因为细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病状及程度不等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电解质和液体的丢失。

夏秋季节多是急性胃肠炎发作时期,应多加注意。

[症状]

急性胃肠炎的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

[检查诊断]

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发病。多有误食不洁食物的病史。

有呈暴发性流行的特点,患者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以腹泻,每日3~5次甚至数十日不等,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

大便常规检查及粪便培养、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不正常。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受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倘若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品,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对症治疗:针对吐泻严重患者,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例如肌肉注射氯丙嗪.25~100毫克每日。解痉药:颠茄每次8毫克,1日3次。止泻药:如思密达每次1袋,1日2~3次。

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素,如黄连素0.3克口服,1日3次或庆大霉素8万u口服.1日3次。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防止抗菌素滥用。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恶心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泻下秽臭,气迫不爽,泻后痛减,且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胃肠型。适宜用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保和丸、香连化滞丸。也可参考方药: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制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

症见呕吐清水,恶心,腹泻如水,腹痛肠鸣并伴有畏寒发热,颈项或全身关节酸痛,且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时为寒湿阻滞型。适宜用散寒除湿.和中止泻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

也可参考方药:藿香10克、大腹皮10克、白芷10克、紫苏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自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生姜5克、甘草6克。

症见病起急骤,恶心频发,呕吐吞酸,腹痛阵作,泻下急迫,便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口干欲饮,心烦,尿短赤少,且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时为肠胃湿热型。适宜用清热化湿,理气止泻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木香10克、茯苓12克、车前子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15克、荷叶10克、生甘草6克。

症见禀赋不足,素体脾虚,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泻,大便溏薄,呕吐清水,且时作时休,面色不华,乏力倦怠,且舌淡,脉濡弱时为脾胃虚弱型。适宜用健脾理气,和胃止泻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人参健睥丸。

也可参考方药:人参3克、白术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自扁豆12克、陈皮10克、砂仁3克、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饮食疗法]

积滞型。

槟榔饮:槟榔(捶碎)10克、炒菜菔子19克、陈皮10克,水煎30分钟,弃渣,加入白糖适量,搅匀服用。

山楂麦芽饮:生山楂(片)、炒麦芽各10克,水煎代茶饮。

萝卜粥:鲜萝卜250克(捣汁去渣)、粳米100克,粳米淘净,与萝卜汁同煮成粥服用。

寒湿型。

生姜15克,切碎,加红糖适量,沸水冲入服用。

陈皮、紫苏叶、生姜各15克,煎水服用。

丁香煮酒:黄酒50毫升放入瓷杯中,加入丁香2粒,把瓷杯放在有水的蒸锅中加热蒸炖10分钟。趁热饮酒。

暑湿型。

乌梅肉(末)200克、苏叶(细粉)50克、白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各20克,捣汁开水冲服。

银花莲子粥:金银花15克(先煮五分钟,去渣)、莲子肉30克、白糖少许,煮粥服食。

虚寒型。

砂仁粥:砂仁(末)15克、粳米100克,粳米淘净煮粥,加入砂仁末,再烧沸即成。

生山药(细末)30克、半夏(洗净)15克、白糖适量,先煎半夏,取汁2杯,倒入山药粉中,加水适量,拌匀,文火熬煮3~五分钟即成。

生姜粥:鲜生姜(片)6克、红枣2枚、粳米60克,煮粥服用。

[预防与调理]

饮食清淡宜消化,对失水较多患者应补充液体,如淡盐水、鲜果汁、藕粉、米汤、蛋汤等流质食物。忌吃生冷,饮食要卫生。

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保持居室环境的洁净卫生,消灭苍蝇,对呕吐、排泄物及时清理消毒,勤洗手。

7.肝硬化

[病因]

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引起的肝实质损害,最终导致具门脉高压的慢性肝脏病变。

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慢性肝炎及长期酗酒。另外,炎症、毒性损害、肝血流改变、肝脏感染(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先天性代谢不正常的物质累积疾病,化学物质和药物如酒精、异烟肼、甲基多巴、乙胺碘呋酮,长期胆汁阻塞和营养不良,也是本病发病原因。

[症状]

通常肝硬化患者常有肝区不适,疼痛,全身虚弱、厌食、倦怠和体重减轻,也可以多年没有症状。

若胆流受阻可出现黄疸、瘙痒、黄斑瘤。营养不良常继发于厌食、脂肪吸收不良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常见症状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痔、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消化道出血,亦有表现为肝细胞衰竭,出现腹水或门体分流性脑伤。

[检查诊断]

有营养障碍、慢性肠道感染、血吸虫病、酗酒、尤其有较长时间病毒性肝炎史。

发病高峰年龄在35~48岁,男女比例约为3.6~8:1。

肝损伤的病史及相关症状。

体征可有肝脏肿大且质地较硬,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

免疫学检查。由慢性活动性肝炎演变而成的肝硬化者,血IgA、Igg和IgM均可增高,尤以Igg为最显着。HBgAg亦可呈阳性。

B型超声波检查。肝内回声增高、增粗、不均匀。早期肝肿大,晚期肝缩小且表面不平。

CT检查。肝脏密度普遍降低或与脾脏密度相等。脾影增大。

肝活组织检查。常可确认,但不宜轻易使用。

[西医药治疗]

通常治疗:原发病病因治疗,停用毒性药物,禁酒,注意营养(包括维生素的补充),处理并发症。适当补充血白蛋白,可用量20~40毫升,以5%葡萄糖稀释为5%溶液静点,每周2次。

抗脂肪肝药物:如胆碱、甲硫氨基酸、肌醇或维生素B6。其他葡萄糖醛酸内酯有解毒作用;维丙胺有促使肝细胞新生的作用。

抗肝硬化或肝纤维化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具有降低前胶原MI-MA水平和抗炎作用。可用强的松200毫克/日或强的松龙10~15毫克/日。青霉素胺能干预胶原的交叉连续,1.5~1.8克/日,分4次餐前服用。秋水仙素能抑制胶原微管的聚合作用,1~2毫克/日。但皮质类固醇激素和青霉素胺长时期应用毒性较大。此外,有关秋水仙素对减少胶原积累的作用也有争议。新的制剂(r-干扰素、酮戊二酸类似物和前列腺素类似物)能减少胶原形成,可酌情选用。

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通常情况较差者,可用促进代谢的药物,如用ATP20毫克,辅酶A50单位,胰岛素12单位及10%氯化钾10毫升共同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疗程。

[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