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25

第25章 内科疾病(15)

此外,若见气短而喘,咳嗽少痰,自汗盗汗,舌红等症,可选利肺片、养阴清肺丸、二母宁嗽丸等。

[饮食疗法]

外寒内饮型:

姜糖饮:生姜10克、饴糖15克,洗净生姜,切丝,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五分钟,再调入饴糖即可。服法可不拘时间和次数。

姜豉饴糖:干姜30克、淡豆豉15克,共入砂锅加入适量水煎煮;每30分钟取液一次,加水再煎;共取2次后合并煎液小火浓缩,至稠厚时加饴糖250克调匀;再熬至用铲挑起成丝而不甚黏糊时停火;趁热搅拌,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盘中,待稍冷,分割成100块即成。可经常食用。

上盛下虚型:

蜜饯双仁:炒甜杏仁250克,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煎1小时,再加核桃仁250克,收汁将干锅时,加蜂蜜500克,拌匀至沸即可。装瓶罐中,经常食用。

蜜饯柚肉:鲜柚肉500克去核,切块,放瓶罐中,加白酒适量,封严浸闷一夜,再倒入砂锅中煎煮至余液将干,放入蜂蜜250克,拌匀即可。待冷装瓶罐备用,可经常食用。

肺肾两虚型:

冬虫夏草汤:冬虫夏草2克、鸭1只或胎盘1具,炖食之,每周1~2次。

紫河车粉:每次2克,白米汤送服,每日2次,天凉时可常服之。

[预防与调理]

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新与安静,注意休息,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吃辛辣刺激食品,忌烟酒。

运动保健

耐寒锻炼。从夏日开始用冷水擦身,先从头面四肢开始,逐渐过渡到全身,气候降低时水温可作适当调整。坚持锻炼,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呼吸锻炼。吸气时尽量伸长颈项,并把面部和下颔抬起,面向天空;呼气时抬高两肩,把颈部尽量向下缩。吸气慢而深,呼气缓而尽。坚持锻炼,能改善心肺功能。

简易保健。两手指按摩额头及太阳穴,摩擦耳廓及耳后风池穴,使局部发热。然后左右轻松甩臂,做捶背拍胸动作50~100次。可在起床后,临睡前或出门前后进行。

除以上方法外,患者还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慢跑、简化太极拳、广播体操、球类等其他运动。

积极防治原发病的各种诱因如呼吸道感染。避免各种过敏源和有害气体的吸入。

[预后]

肺心病常反复加重,随肺功能的损害逐渐加重,多数预后不良,病死率约在10%~15%,但经治疗可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消化系统疾病

1.急性胃炎

[病因]

急性胃炎是由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甚至胃壁的急性炎症。主要病损是糜烂和出血。通常伴有肠炎,故后者又称胃肠炎。本病的主要病因有细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体应激反应及全身疾病的影响等。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急性内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临床通常以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

[症状]

因其病因不同,表现也各异,通常常见症状以恶心、呕吐和腹痛为主,另有便血。

[检查诊断]

病变可局限于胃窦、胃体或弥漫分布于全胃。

多发生于夏秋之季。

多数仅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常为原发病掩盖,多数患者可确定病因。

胃部出血常见,有时可引起呕血和(或)黑便。

确诊有赖于纤维胃镜。可见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黏膜水肿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损.通常应在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西医药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和药物,酌情短期禁食,或进流质饮食。急性腐蚀性胃炎除禁食外,适当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饮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内因,即积极治疗诱发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应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疗,控制感染,卧床休息等。

对症治疗:腹痛者给予解痉剂。如颠茄8毫克,或普鲁苯辛15毫克,1日3次。恶心呕吐者,用胃复安5~10毫克,或吗丁啉10毫克,1日3次。

抗菌治疗:

急性单纯性胃炎有严重细菌感染者,特别是伴有腹泻者用抗菌治疗。常用药:黄连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哌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庆大霉素8万u,肌内注射,每日2次。

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据全身感染的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急性化脓性胃炎,应予大量、有效的抗菌素治疗。

急性腐蚀性胃炎亦可选用抗菌素以控制感染。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吐泻严重、脱水患者,应当多饮水。或静脉补液等。

止血治疗:急性胃炎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属危重病症,可予冷盐水洗胃。或冷盐水150毫升加去甲肾上腺素1~8毫克洗胃,适用于血压平稳,休克纠正者。保护胃黏膜可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氰咪胍200毫克,每日4次。通过胃镜直视下用电凝、激光、冷凝、喷洒药物等方法,迅速止血。对出血量较大者.适量输血。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胃脘疼痛频作,持续不减,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呕血黑便,且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时为淤血阻络型。适宜用活血化淤,理气止痛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云南白药。

也可参考方药:炒五灵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枳壳6克、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元胡6克、三七粉6克、炒蒲黄10克。

症见发热恶寒,胸脘闷满,甚则疼痛。恶心呕吐,或大便泻泄,且苔白腻,脉濡缓时为外邪犯胃型。适宜用疏邪解表,化浊和中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

也可参考方药:藿香15克,紫苏10克,白芷6克,大腹皮5克,桔梗、茯苓、橘皮、白术、厚朴、半夏曲各10克.大枣2枚。

症见脘腹胀满拒按,嗳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后症减,泻下臭秽,且舌苔厚腻,脉滑实为饮食停滞型。适宜用消食导滞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加味保和丸。

也可参考方药:山楂15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连翘10克、炒菜菔子10克。

[预防与调理]

精神放松,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注意休息。

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忌烟、酒、茶,严禁吃油腻、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患病后及时诊断,及时治疗。调治结合,颐养康复。

2.肠结核

[病因]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

肠结核由结核杆菌引起。主要是经口感染,患者多有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因经常吞下有菌痰液而致本病。经常和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忽视餐具消毒隔离也可致病。

肠结核也可由血行播散引起,见于粟粒型结核或由腹腔内结核病灶,如女性生殖器结核直接蔓延引起。当入侵的结核杆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大,并有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功能紊乱引起局部抵抗力削弱时会发病。

肠结核病变多发生于回盲部。

[症状]

本病起病缓慢,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且常与肺结核等肠外结核并存。急性进展期常有不同程度发热、盗汗、腹痛、腹泻等症状。腹痛大多位于右下腹部,疼痛性质通常为隐痛或钝痛,多于进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每日排便2~4次不等,通常无脓血或黏液。可以腹泻与便秘交替。溃疡型肠结核多有右下腹部及腹中部压痛,增生型者右下腹可触及肿物。

[检查诊断]

肠结核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肠结核可分为溃疡型和增生型。

血沉快、结核菌检查、培养或动物接种阳性,x线钡灌肠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西医药治疗]

肠结核早期病变是可逆的,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病情较轻的通常治疗:适当休息,增加营养。

抗结核药物治疗:通常采取联合疗法,称标准抗痨治疗,效果好,但疗程在1~1.5年。为使患者早日康复,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多采用短程抗痨治疗。可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乙胺丁醇、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各利福平4个月。或先用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2个月,然后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

[手术治疗]

适应证:小肠瘢痕性梗阻:回盲部或结肠增殖型结核;急性肠穿孔;肠瘘形成;不能除外癌肿;肠道大量出血经积极抢救不能止血者。

手术方式:回盲部结核可作回盲部切除,回横结肠吻合术。若病变广泛粘连不能切除并有梗阻者可作回肠结肠侧吻合术。小肠结核可切除病变肠段,作端肠吻合术。

[预防与调理]

保持情绪平和,适当地进行一些户外运动,但病变活动者应卧床休息。注意环境的清洁、安静。

饮食应宜消化,多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及含渣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应着重肠外结核特别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使痰菌尽快阴转。肺结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注意饮食卫生。

[预后]

本病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以及是否坚持全疗程合理治疗。疾病早期,尚属炎症渗出阶段,经治疗后组织修复完善,预后良好。

3.克隆病

[病因]

克隆病是指一种原因未明、好发于青壮年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以回肠末端及结肠受累常见,但可侵及胃肠道的任何部分。病因可能为多种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与感染、免疫不正常和遗传因素似有关。

[症状]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部。可为隐痛、钝痛甚至绞痛,呈痉挛性疼痛伴肠鸣增多,排便排气可使其缓解。

腹泻每日次数不等,呈糊状或软便,很少为脓血便。可有水样便及脂肪泻,或黏液血便。

形成内瘘,如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肛周瘘管、肛周围炎。若窦道继发细菌感染,则形成脓肿,如直肠周围、肛门周围脓肿。

可伴有多发性关节炎、杵状指、鹅口疮样溃疡、结节性红斑、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等。

腹块常位于右下腹,有压痛或触痛,多为腊肠样。

发热常有低热或中度发热。甚至呈发热伴中毒症状。

可有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及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和疲乏无力,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检查诊断]

起病隐袭,常反复发作,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患者急性起病,酷似急性阑尾炎,或以肠梗阻、肠穿孔起病。

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x线钡剂胃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肠梗阻最常见,其次为腹腔内脓肿,可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胆石症、尿路结石、急性肠穿孔或大量出血、中毒性结肠扩张和癌变。

腹泻、腹痛及腹块应考虑是否有克隆病可能。

大便可见红、白细胞,大便潜血可阳性。

血生化检查,球蛋白升高,血内糖蛋白上升,黏蛋白增加,白蛋白降低。

[西医药治疗]

加强营养、纠正代谢紊乱、改善贫血和低白蛋白血症。必要时可输血、血浆、白蛋白、复方氨基酸,甚至静脉内全营养素(TPN)。

对症药物:解痉止痛,阿托品0.3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或0.5毫克肌肉注射。但应警惕诱发肠梗阻可能。止泻:易蒙停4毫克/次,每日2~3次。

治疗药物: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简称SASP),活动期2~6克/日,分4次服用,3~4周可见疗效;维持量1~2克/日,疗程1~2年。有过敏时用小剂量(每2~3日25毫克,甚至1毫克/日开始)逐步递增脱敏。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ACTH仅用于活动期。如每日口服强的松30~60毫克,10~14日,以后减量,以每日5毫克维持。6-甲基强的松龙,开始给4~8毫克/日,逐渐减至12毫克/日,先后2年。不能耐受口服的。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毫克或ACTH120单位,静滴,14日后口服强的松维持。

直肠病变则宜直肠保留灌肠或滴注,如倍他米松(5毫克)、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盐(20~100毫克)。灌肠时此类激素尚可与SASP、锡类散等药物合并使用。

其他药物:免疫抑制药物,如硫唑嘌呤、6-MP和环胞菌素A等:及免疫增强剂,如左旋咪唑、干扰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制剂等均可试用。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腹内包块,按之坚积,疼痛固定,反复泄泻,面色黯黑,且舌有淤斑,脉涩时为淤血积肠型。适宜用行气消淤,活血散结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桃仁6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生地黄6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甘草6克、赤石脂10克、煅牡蛎10克(先煎)。

症见腹痛泄泻,脘腹痞满,口淡纳呆,或兼呕吐,四肢倦重,且舌苔白腻,脉缓时为寒湿困脾型。适宜用除湿散寒,运脾理中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苍术10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干姜6克、肉桂6克、土茯苓12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白豆蔻6克、生薏仁15克。

症见脘痞腹痛,口黏口苦。泻下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且舌苔黄腻,脉滑数时为脾胃湿热型。适宜用消热利湿,解毒化浊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葛根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生甘草6克、木香10克、茯苓10克、萆薢10克、大腹皮10克、生薏仁10克。

症见发热振寒,腹痛剧烈,触及包块,腹胀便秘或肛门疼痛,且舌苔黄,脉数时为热毒伤肠型。适宜用清热凉血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白花蛇舌草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枳实6克、厚朴10克。

[预防与调理]

情志舒畅,忌大喜大悲。多与人沟通,不自我封闭。

饮食安排合理,少食油腻,忌烟酒。吃高营养、高维生素、少渣易消化食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检查。

4.胃肠道功能紊乱

[病因]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以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生物化学和病理解剖学方面无器质病的改变。

精神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若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均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

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病情发作。它包括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神经性暖气,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癔球症,肠道激惹综合征,胃肠运动障碍(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等。

某些胃肠道器质性疾病痊愈后。少数可后遗胃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不当、经常服用泻药或灌肠,也可构成不良刺激。促进本症的发生和发展。

[症状]

有厌食、反酸、嗳气、恶心、呕吐、食后饱胀、上腹不适与疼痛,咽有异物感、腹痛、腹泻、肠鸣或有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有恶心、头痛、疲乏、抑郁、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

[检查诊断]

发病多见于青壮年。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有反复发作。

以肠道症状为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症状。

分型:有癔球症、心理性呕吐、神经性嗳气、神经性厌食、肠胃激综合征。

反复出现上述临床症候群,经过查体,全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胃液分析及血尿便常规等化验检查,除外器质性病变者,可拟诊断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