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17

第17章 内科疾病(7)

本病可按痰浊、湿热、阴虚、阳虚、血瘀等五种辨治。

症见形肥体重,胸闷脘痞,眩晕肢麻。且舌苔白腻且厚,脉濡滑有力时为痰浊阻络型。适宜用化痰通络之法治疗。

可选用天麻丸、白金降脂丸、冠心苏合丸等。

症见形肥面垢,脘痞呕恶,心烦梦心,大便欠畅,小便黄赤,皮肤及眼睑有黄色斑块,且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有力时为湿热蕴郁型。适宜用清化湿热之法治疗。

可选用龙胆泻肝片、当归龙荟丸、防风通圣丸等。

症见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且舌红少苔,脉细数时为肝肾阴虚型。适宜用养血育阳。滋补肝肾之法治疗。

可选用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二至丸等。

[饮食疗法]

食疗原则:

Ⅰ型、Ⅴ型者采用低脂饮食。每日20~30克,使脂肪入量<30%总热量。Ⅰ型还可加用中链(8~10碳链)脂肪酸脂肪,须长期服用。Ⅴ型者除限制脂肪外,尚需限制糖类及胆固醇,每日300~600毫克,给高蛋白以保证营养。对Ⅲ、Ⅳ、Ⅴ型应限制总热量,减轻体重。Ⅱa、Ⅱb型宜采用低胆固醇饮食,每日<300毫克;低饱和脂肪酸饮食,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1,并加用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

3食疗处方:

山楂荷叶茶降血脂。

每次取山楂5克,荷叶4克。将山楂、荷叶混匀用开水冲泡1五分钟,代茶饮。其中山楂有降血脂、调整心血管功能之功效;荷叶芳香醒脾,清热解暑,其中所含的茶叶甙能直接扩张血管.有中等度的降压作用。本方对高脂血症兼高血压者最为适用。

鲤鱼降血脂。

鲤鱼一条(250克左右)去鳞和内脏,加紫皮大蒜1头、葱白1段、赤小豆60克,入锅,加水,温火炖熟,吃鱼喝汤(勿放盐)。每日一次,七日一疗程。吃六个疗程。此方还有健脑作用。

[预防与调理]

日常预防:

①养成早起锻炼的习惯,不睡懒觉。

②每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外出散步1~2小时,速度以舒适为量。

③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进行锻炼,如跑步、做体操、游泳、打球、爬山、跳绳、转呼拉圈、爬楼梯等。

饮食调理:

①不食动物内脏和蛋黄等胆固醇高的食物。

②不食油腻和高蛋白的食物。

③逐渐减少食量,直至规定的量为止。

④宜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⑤养成喝水或喝茶的习惯。

精神调理:

对病要有足够的重视。但不要紧张。应调整心态,了解本病的成因与饮食和运动的密切关系。做到:均衡营养、按时运动、放松心态。

16.痛风

[病因]

痛风是因为人体核蛋白即嘌呤代谢不正常,产生过量尿酸,沉积于软组织引起的疾病。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者病因少数因为酶的缺陷引起,大多原因不明,为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者可由某些恶性肿瘤、肾脏病及血液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症状]

发病:

40岁后发病,男性占95%。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和痛风石。

急性关节炎:

多在夜间突然发作,伴发热、畏寒。初发者多为单关节,首先是拇趾,其次为踝、手、腕、肘、膝等。受累关节有红、肿、热、痛及活动受限。初次发作多为自限性,半数在1年内复发,以后发作常持续更久,病情更重,并可累及多个关节。

慢性关节炎:

炎症反复发作使关节畸形、僵硬、活动受限。尿酸结晶沉积形成痛风石,可见于关节、肌腱、腱鞘、耳轮等皮下结缔组织中,不活动,有压痛,破溃流出白渣状糊样物为尿酸结晶。

痛风结石:

也见于尿路,引起肾绞痛,尿路感染,肾间质有尿酸沉积,可导致肾功能衰竭。

[检查诊断]

是否有痛风家族史。

辅助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尿酸增多,滑囊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x线片、肾盂造影可助诊断。

血尿酸增高:男性>0.38毫摩尔/升;女性更年期以前>0.31毫摩尔/升,更年期后同男性。

慢性关节炎者x线检查示邻近骨端圆形钻孔样缺损。

关节腔液镜检可见尿酸盐针状结晶。

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化脓性、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及假性痛风。

[西医药治疗]

急性期治疗:急性发作期,秋水仙碱对本病有特效。初剂1毫克口服,以后每2小时0.5毫克,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反应时停药。全程总量通常不超过6毫克。症状多在12小时内减轻,48小时内控制。此后每次0.5毫克,每日2~3次,维持数天后停药。本药疗效显着,可作试验性治疗,有助于诊断。

此外。尚可视病情选用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等。

慢性期及间歇期治疗:

别嘌呤醇:抑制尿酸合成,初剂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逐渐增加剂量至200毫克,每日3次。

丙磺舒: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从小剂量开始。初用每次0.25克,每日2次,2周内增至0.5克,每日2次,最大剂量每日不能超过2克。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夜尿增多,蛋白尿、少尿,下肢浮肿或全身浮肿,腰痛膝软。偏阳虚者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偏阴虚者头昏耳鸣,潮热盗汗时为肾虚型。适宜用补肾利尿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枸杞子15克。菟丝子、女贞子、车前子各20克,白茅根30克。

阳虚明显加仙灵脾、仙茅;阴虚明显加黄柏、知母;腹胀、便溏者,加党参、白术;头昏头晕,肝阳上亢者,加钩藤、菊花、天麻。

症见尿中时夹砂石或x线片显着泌尿系结石,小便涩滞不畅或尿时中断或时不能卒出,或尿中带血,腰腹疼痛,脉弦时为石淋型。适宜用通淋利尿,消除结石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石韦、瞿麦、茯苓、鸡内金各15克,车前子12克,木通6克,冬葵子10克,金钱草30克,滑石9克,海金沙20克。

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尿血者加小蓟凉血止血。

症见关节肿胀,疼痛,痛处灼热,其痛剧烈,夜间痛甚,口干,心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或不爽,且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时为湿热痹型。适宜用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滑石、薏苡仁、蚕砂、赤小豆、连翘各15克,半夏、防己、山栀子各12克,杏仁10克。

便秘加大黄;痛甚加三七、乳香、没药;红肿甚者,加金银花、黄柏、土茯苓;上肢关节痛,加羌活,威灵仙;下肢关节痛,加牛膝、木瓜。

症见关节红肿疼痛反复发作,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附近及皮下出现痛风石,且舌紫暗或有淤斑,脉细涩时为顽痹型。适宜用祛痰清热,活血通络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各10克,地龙、秦艽、川芎、牛膝、羌活各12克,没药6克,甘草9克,黄柏15克。

[饮食疗法]

食物选择。急性发作期禁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动物内脏、海产品、蘑菇、干豆类、芦笋、菠菜等;选用不含或少含嘌呤的食物如牛奶、蛋类、精细谷类、蔬菜和水果。缓解期可吃含嘌呤稍多些的食物如瘦肉、鱼、鸡等,最好水煮后去汤食用。

食疗原则。应控制热能摄人,维持标准体重。蛋白质不宜过量,按每日0.8~1克/千克标准体重计算,减少脂肪进量,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供给充足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类尤其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增加液体摄入量,每日至少2升以上,保证足够的尿量,以利尿酸排泄。

[预防与调理]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发作期间应依症状轻重决定劳动强度。

本病饮食调理非常重要,主要应少食含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骨髓、肉汤、海味等。肥胖者应注意减少热量摄入,宜多饮水。

避免受潮、受寒,忌烟、忌酒。

17.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脏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及眼部疾患,还可并发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经损害等。

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因素有关。

[症状]

关节症状。

早期表现:对称性多关节红肿热痛,常见四肢小关节指间近端关节梭形肿胀,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颞颌关节等肿痛。晨起关节僵硬,午后逐渐减轻,为本病重要特征。

中、晚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转为慢性、迁延性,关节滑膜渗出发展为增殖、肉芽病变,关节活动受限,继而侵蚀骨、软骨,引起关节面移位及脱臼,加上韧带、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组织破坏,使关节变形。

关节外症状。

皮肤:约20%患者出现皮下结节,多发于受压和受摩擦的部位。结节可呈移动性或固定性,无痛或稍有压痛,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韧如橡皮,直径1~3厘米大小不等,通常有结节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动,预后较差。

眼部病变:常见巩膜或角膜周围深层血管充血,视物模糊,表现为慢性结膜炎、巩膜炎、虹膜炎、脉结膜炎、角膜结膜炎等。

肺部病变:

①胸膜炎。

②肺间质纤维化。

③肺结节,即类风湿结节在肺脏出现所引起的病变。

④血管炎:常见小动脉闭塞性血管炎。

⑤神经系统病变以末梢神经损害为主。

⑥淀粉样变性:为继发性,沉积物见于肾、脾、肝、心等脏器,可有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肝脾肿大等症状。

⑦可出现骨骼肌肉系统病变:肌炎、腱鞘炎、骨质疏松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⑧弗尔特综合征:是本病的一种特异类型,除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外,还伴有脾大和白细胞减少。

[诊断检查]

发病通常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5:1。

诊断标准多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凡符合下列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本病。

晨僵至少1小时,存在至少6周;

3组关节肿胀存在6周以上:

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胀6周以上:

对称性关节肿胀;

类风湿结节,多见于肘关节背侧骨突处,结节坚韧,不易吸收,实质上是类风湿性肉芽肿结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手x线像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腔狭窄。

此外,还有两种特殊类型:

弗尔提综合征。

是指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脾肿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类风湿因子阳性。

幼年型。

多发生在2~16岁,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急,有高热、寒战,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自行缓解,反复发作。每次发病多为单个关节,或病变反复发生在某1个或几个关节,如手、膝、肘、踝关节等。全身症状较关节症状明显,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血白细胞升高,心包炎、胸膜炎等。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很低。

[西医药治疗]

一线药物治疗: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成人。3~5克/日,小儿减半,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扑炎痛1.0克,每日3次。本类药不良反应,常见恶心、呕吐、胃部不适。

吲哚类:消炎痛25毫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慎用。

丙酸类:布洛芬0.2克,每日3次,萘普生0.25克,每日2次。

苯乙酸类:芬布芬0.3克,每日3次,双氯灭痛0.25克,每日3次。

噻嗪类:炎痛喜康20毫克,每日1次。

以上是部分非甾体类药,常用可任选一种为宜。不良反应均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一线药物。

二线药物治疗:

是改变病情的药物。适合于经过一线药物治疗后不能控制病情者。或开始治疗时已有骨侵蚀者,可任选一种。一般用药3个月以上方能生效。

金诺芬:用法: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诺芬比使用金诺芬注射剂用药安全,方便。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

青霉胺:0.25克/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克,直至0.5克/日。如3个月后仍无效,可增加至0.75~1.0克/日,维持量0.1254.25克/日。不良反应有皮疹、蛋白尿、肝损害、骨髓抑制、重症肌无力等。

雷公藤:雷公藤多甙片每日90毫克,分3次服。不良反应有皮疹、口腔溃疡、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闭经、精子减少等。

氯喹:每日每千克体重4毫克,羟基氯喹每日每千克6毫克。以上剂量可避免并发视网膜病。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心肌损害、视网膜病变。

一线、二线药物不宜并用,有较重的心、肝、肾疾病者及孕妇应禁用。

三线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凡对一、二线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用此线药物。

硫唑嘌呤:每日每千克体重1.2~2.0毫克,口服。

环磷酰胺:100~200毫克,隔日静注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100~200毫克,每周1次。

上述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髓抑制、肝肾损害、皮疹等。

四线药物治疗:

肾上腺上质激素。使用指征:凡对正规治疗顽抗无效的病例,激素可与二线或三线药合用;伴有严重眼并发症(虹膜睫状体炎);有严重关节外病变,如心包炎、胸膜炎、血管炎。使用原则为小剂量、短期限、及早减量以至停用。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发热、恶风,畏寒,汗出,晨僵明显,周身关节剧烈疼痛,遇冷加重,得热则舒,且舌淡苔薄,脉浮紧或沉紧时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型。适宜用祛寒除湿,和营通络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黄芪15克,防己、防风、白术、秦艽、羌活、独活、桂枝、当归、茯苓、甘草各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

本方药不宜久服,宜间断服用。因祛风燥湿之剂最耗伤阴液。

症见恶风、发热,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痛减,关节活动受限,晨僵,口干或渴不欲饮,溲黄赤,大便不爽,且苔腻或黄腻、舌质偏红,脉数时为邪郁而壅,湿热痹阻型。适宜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赤小豆、滑石、薏苡仁各30克,牛膝、蚕砂各20克,连翘、焦山栀各15克,黄柏、防己各10克。

以上两型多见于类风湿活动期,来势较急常伴感染,应积极寻找感染病灶。做另行处理。

症见关节肿痛且变形,活动时痛,屈伸受限,痛处不移,肌肤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且舌质暗红或淤斑、淤点,苔薄白,脉弦涩时为痰淤互结,经脉痹阻型。适宜用活血化淤,祛痰通络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地龙、五灵脂、没药、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枳壳10克。

症见形体消瘦,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骨节痛烦,筋脉拘急,关节功能Ⅳ级,伴腰膝酸软、眩晕、心悸、气短、指甲淡白,且苔薄,舌淡无华,脉细弱时为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型。适宜用益肝肾,补气血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党参15克,独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风、当归、芍药、川芎、地黄各10克,细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黄芪各15克,白术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其他治疗]

可行理疗和关节功能锻炼。关节明显畸形者可行矫正术,关节强直和破坏者可作关节成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

[预防与调理]

本病反复发作,不易根除,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配合以理疗、体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控制病情有益。

防范风寒、潮湿,不可汗出时受风吹袭。

保持精神愉快,乐观情绪,对本病治疗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太极拳等。

[预后]

约10%患者短期发作后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约15%极短时间内出现关节骨的明显破坏;大多数则呈现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病程。疾病早期治疗时关节炎尚可恢复。

18.骨质疏松症

[病因]

骨质疏松症是进行性全身骨钙量减少,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从而易于骨折的一种疾病。

造成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多见于绝经期后妇女。中医之“骨痹”与本病类似。

[症状]

本病发病隐匿而缓慢,无骨折等并发症时多无症状,部分患者有周身骨痛,以腰背部为主,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从而导致活动受限,日久则有下肢等处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