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自诊自疗手册
5109000000018

第18章 内科疾病(8)

骨折以脊椎常见,呈压缩性,可导致驼背、身长缩短。骨折也常发生于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

[检查诊断]

骨x线片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以脊柱、骨盆明显。

骨密度仪检测,如变量CT、双光束吸收光度计、x线二重能量吸收术等,可直接诊断本病并评测其严重程度。

[西医药治疗]

钙剂:葡萄糖酸钙片0.5克、活性钙冲剂5克,甘油磷酸钙2克,每日3次。

维生素D:阿尔法D30.25毫克、罗钙金0.25毫克,每日2~3次。钙尔奇D:每日1片(60毫克)。

氟化钠:20毫克,每日2~3次。

性激素疗法:尼尔雌醇1~2毫克,每日1次。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腰背疼痛,四肢倦怠,昼轻夜重,畏寒喜暖,四肢发冷,纳差便溏,且舌胖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时为肾气亏虚型。适宜用补益肾气,强筋健骨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壮骨关节丸。

也可参考方药:补骨脂、木瓜、怀牛膝、山萸肉、菟丝子、熟地黄各15克,茯苓、泽泻、党参各10克,肉桂3克。

症见背痛或驼背,腰膝酸软,筋脉拘急,头晕耳鸣,虚烦潮热,目涩口干,且舌红瘦苔少,脉细数时为肝肾两虚型。适宜用补肝肾,强筋骨之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也可参考方药:桑寄生、杜仲、鸡血藤、炙龟板各30克,牛膝、熟地、枸杞子、当归、泽泻、木瓜各10克,川断、阿胶、茯苓各12克。

[饮食疗法]

适当选用食疗及保健品,如核桃、黑芝麻,或更年康、壮骨冲剂等。

[预防与调理]

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青年时做起。

饮食调养:适当多食富含钙、磷、蛋白质的食品,如豆制品,牛奶。富含维生素D及维生素c的食物亦有裨益。

戒烟戒酒。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定时晒太阳,每日户外日晒大于半小时。

19.脑梗塞

[病因]

脑梗塞是指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

多见于50~60岁以上年老者。多于静息状态发病,由栓塞引起者则以青壮年多见。多数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或中风病史。

因脑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引起,以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者最常见。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多伴高血压。脑栓塞则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症状]

通常起病较急,数小时内达高峰,栓塞者则于数秒、数分钟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睡眠中患病。晨间醒后才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有时头痛,但不剧烈,通常意识清晰。

[检查诊断]

常规检查:

脑脊液检查、CT扫描、MKI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管造影可助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有助于早期诊断。

定位诊断:

因为脑梗塞部分不同,表现有异。

颈内动脉系统。

多表现为,病侧视力障碍,对侧中枢性偏瘫,可出现失语;病侧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及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智能减退、失认、失用、左右侧分辨不能。

①大脑中动脉:可出现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可伴失语。出现失用、失认和体象障碍等。

②大脑前动脉:可产生对侧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伴小便不易控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及上肢瘫痪,或有淡漠、欣快、大小便失禁和强握等。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①椎动脉:突起眩晕、构音不清、吞咽困难、软腰和声带麻痹、眼球震颤、霍纳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病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温觉减退。

②基底动脉:脑干梗塞可出现交叉性麻痹;主干闭塞出现四肢瘫、延髓麻痹及昏迷,常迅速死亡;脑桥基底部梗塞时神志清楚,不能讲话,只能以眼球上下活动表现意思;小脑梗塞表现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共济失调。

③大脑后动脉:穿通动脉阻塞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后交通动脉吻合后闭塞表现对侧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两侧枕叶梗塞表现皮质盲,可有失读、体象障碍;颞叶支闭塞可出现急性记忆障碍。

腔隙综合征:

症状多呈局灶性。单纯运动障碍最常见,仅表现轻偏瘫。单纯感觉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不正常或丧失。共济失调性偏侧轻瘫表现为对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综合征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呕吐反射亢进、强哭、强笑等。多发性腔隙梗塞表现假性球麻痹、面部表情固定、运动不能、前冲步态等,可伴尿失禁和智能减退。

[西医药治疗]

改善循环:

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250~500毫升,每日2次,静滴,7日为1疗程;出血或心功能不全者慎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0.3克,每日1次;或/和潘生丁每次50毫克,每日3次。

减轻脑水肿:

20%甘露醇每次250毫升,静滴,每6~8小时1次,7日为1疗程。复方甘油盐水每次500毫升,静滴,每日1次。地塞米松每次10毫克,静注:或强的松每次40~60毫克,晨起顿服,第2周后减量。

抗凝疗法:

进展性中风适用.脑出血禁用。肝素4万~6万u,静滴,3~5日后同时口服华法令,开始6~12毫克,至少5日,然后单用华法令2~6毫克,每晚1次。每1疗程不少于3~6个月。

溶栓疗法:

用于起病6小时内或进展性中风。尿激酶每次1万~2万u,静滴,每日1次,5日为1疗程。

改善脑代谢:

脑复康,每次0.4克,每日3次。脑通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胞二磷胆碱0.5~0.75克,或/和脑活素每次10~30毫升,静滴,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维生素E,每次0.2克,每日3次。尼莫地平每次40毫克,每日3次。

[手术治疗]

对急性小脑梗塞可行减压术。也可行颅内一颅外动脉吻合术,介入性放射学治疗。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失语,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且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时为肝阳上亢,痰火阻络型。适宜用平肝潜阳,化痰通络之法治疗。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症见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不清,且舌紫暗或有淤斑,苔薄白,脉细弱时为气虚血淤,淤血阻络型。适宜用益气活血,逐淤通络之法治疗。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针灸治疗]

头针:根据运动、感觉、语言障碍等情况,取病灶侧之运动区、感觉及语言区等,由上到下平刺,捻转240次/分,行针3分钟,每日1次,或电针治疗,10~15日为1疗程。

毫针: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解溪、太冲等穴。强刺激,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预防与调理]

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很重要。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帮助其功能锻炼;对于昏迷患者,除密切观察病情外,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或药物。注意大小便管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对平素有头痛,眩晕或消渴症状者应及时治疗。对已患中风者,在治疗好转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复发。

在生活中,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精神刺激,不做过重的体力活,饮食要清淡,不吸烟,不喝酒。做适当的体育锻炼。

[预后]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病死率约5%~15%,存活者残废率较高,仅30%可部分或完全恢复。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也约为5%~15%,存活者后遗症较多,半数以上可复发。

20.脑出血

[病因]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血液从破裂的血管直接进入脑组织的病变,以动脉出血多见,发病率高。

脑出血常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仅少数为其他因素所致,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原发性或继发性脑肿瘤、血液病等。多数出血发生在大脑半球,其余在脑干和小脑。脑内出血形成的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可引起脑水肿、脑疝,脑干受压可造成脑干缺血、坏死以及继发性出血,这些常是脑出血的死亡原因。中医称谓“中风”、“偏枯”、“薄厥”等和本病相似。

[症状]

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可有脑出血或脑梗塞发作史。

多在清醒、活动时发病.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气候剧变等诱因。少数病例病前有头痛、动作不便,讲话不清等症状。

通常突然起病,在几分钟至数小时达顶峰,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抽搐、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此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

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临床上常见的出血部位有:

壳核一外囊出血:常见。患者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昏迷,很快出现对侧偏瘫。出血少可仅有嗜睡和偏瘫。患者说话含糊或失语,头眼偏向健侧。压迫脑干时,昏迷加深,瞳孔散大、固定,呼吸不规则,双侧肌张力增高。Babinski征阳性。

丘脑一内囊出血:起病方式与壳核一外囊出血相似,但可有侧身感觉障碍。内囊后肢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盲,主侧半球出血发生失语。中脑顶盖受压产生双眼固定下视、瞳孔缩小,光反应消失。出血入第三脑室可产生脑积水。

脑桥出血: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复视,构音不清,病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出血严重时很快出现深度昏迷。两侧面部四肢均瘫痪,两眼回到正中,瞳孔极度缩小,对光反应尚存,并可出现持续高热,不规则呼吸,短期死亡。出血量小,意识可清楚,有眼肌麻痹,构间障碍,共济失调,肌力减退等,预后较好。

小脑出血:发病突然,出现眩晕,频繁呕吐,后枕痛,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颈项强直等。病情严重可出现脑疝死亡。

皮质下白质一中央卵圆出血:不多见,小出血无明显症状,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可恢复正常。

脑室出血:多数由壳核出血破入侧脑室。小脑、脑桥出血也可破入第四脑室。原发脑室出血,约半数患者出血量较少,表现为头痛,呕吐,项强,意识清楚或一过性障碍,脑脊液血性,预后较好。出血量大者,出现昏迷,呕吐,瞳孔极度缩小,四肢软瘫,呼吸深,体温明显上升,面部充血多汗等,多迅速死亡。

脑叶出血:意识障碍少。顶叶出血可出现同侧颞顶部痛,对侧感觉障碍,手部运用障碍。颞叶出血可出现同侧耳痛,偏盲,言语障碍。枕叶出血出现同侧眼区头痛,对侧偏盲。额叶出血出现额部头痛,对侧轻瘫。

脑出血可合并肺部感染、心脏损害以及消化道出血等。15%~40%死于急性期。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在慢性期主要死因为心肌梗塞和呼吸道感染。长时间昏迷死亡率较高,无肢体肌力障碍者预后较好。

[检查诊断]

发病:寒冷季节发病者较多。多:于50~70岁发病,常有高血压史。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偏瘫、失语等脑局灶症状,进展迅速,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

CT检查:脑出血部位出现高密:度影。

脑脊液检查: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本项检查仅限症状不典型病情较轻者,对昏迷或症状不继续恶化,或有’脑疝及小脑出血者应禁止腰穿。

MRI、脑血管造影适于排除非高血压性脑出血。

血尿常规、血糖、血尿素氮作为常规检查。

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脑梗塞:多休息时发病,可有短暂缺血发作史,多无意识障碍、头痛、呕吐或脑膜刺激征。小量出血与脑梗塞相似,重症脑梗塞又可出现明显颅压增高甚至脑疝、CT扫描在低密度中有高密度影,小量出血腰穿有帮助。

高血压脑病:为一过性头痛、呕吐、抽搐或意识障碍。无明确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以血压增高和眼底变化为主要表现,脑脊液清晰,压力增高。

[西医药治疗]

病发后尽可能就近治疗,不宜长途搬运。搬动应尽量平稳,以免加重出血。取头平位,将头歪向一侧,以利分泌物流出。必要时气管切开吸痰,吸氧。注意观察血压、呼吸及瞳孔情况,直至病情平稳。为防治感染可早期应用抗生素。

意识迟钝或昏迷患者,应气管内插管和辅助呼吸,以降颅内压。

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为保证脑组织供血的代偿性反应。血压会随颅内压下降而降低。通常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尤其是强力降压剂。对严重高血压的处理应比脑梗塞积极。倘若血压比平时过高,收缩压在200毫米/汞柱以上时,可适当用速尿等温和降压药。急性期血压骤降为病情严重,应适当给予升压药物以保证脑供血量。对急性期过后持续的血压过高可系统应用降压药。

可用新鲜血浆等纠正凝血不正常,合并消化道出血可予云南白药、三七粉等。禁止使用抗凝血剂及镇静催眠剂。对引起脑组织移位的大出血灶应进行血肿清除术、血肿抽吸术等,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为几种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症见突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半身不遂,肢体拘急,面赤身热,气粗口臭,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潴留,且舌红绛,苔黄腻干,脉滑数或洪大时为肝阳上亢,风火夹痰,上蒙清窍(阳闭)型。适宜用辛凉开窍,清肝熄风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灌服或鼻饲。

症见剧烈头痛,头晕呕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半身不遂,两手握固,筋脉拘急,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痰涎壅盛,静卧不烦,小便潴留,且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时为痰湿阻络,蒙闭心神(阴闭)型。适宜用辛温_兀窍,豁痰熄风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急用苏合丸灌服或鼻饲。

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频繁呕吐,手撒肢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大小便失禁,面青舌痿,且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弱时为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脱证)型。适宜用扶正固脱,益气回阳之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人参30克、制附子3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黄芪30克、五味子9克、生牡蛎(先下)30克。

[手术治疗]

目的为止血、清除血肿和减压。有开颅清除血肿术、颅骨钻孔抽吸清除血肿术。适应于小脑出血量>15毫升或直径>3厘米,出血破入第四脑室或脑干受压:内囊外侧型向中线扩展有脑疝形成趋势;脑叶出血量>40毫升,有中线移位或明显颅内压增高:内囊内侧型引起梗阻性脑积水或脑室出血者。禁忌用于高龄而有心脏病或其他内脏疾病、出血部位较深及瞳孔散大、深昏迷、中枢性高热者。

[中成药治疗]

中经络及中脏腑后遗症者可分以下三型辨证治疗。

症见起病较缓,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且舌苔白腻。脉濡数或滑时为风痰阻络型。适宜用祛风通络之法治疗。可选用小活络丹。

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不仁,肌肉松弛,酸软无力,懒言少气,且舌淡苔白,有淤点或淤斑,脉沉细无力时为气虚血淤型。适宜用补气养血,化淤通络之法治疗。可选用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等。

症见面红头晕,目眩耳鸣,半身不遂,肌肉酸痛或麻木不仁,烦躁易怒,大便干燥难出,且舌红少苔,脉弦细时为阴虚阳亢型。适宜用补益肝肾,滋阴潜阳之法治疗。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饮食疗法]

风痰阻络型:

毛冬青炖猪脚:毛冬青150克,猪脚1只,除毛洗净,放入药锅内,加生姜、葱、食盐、绍酒、清水适量,用文火炖4小时即成。食用时加味精少许,20日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