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西塘很暧昧
听说,西塘很暧昧。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有些微颤。
在我的心中,一年前的乌镇似乎已经能够代表江南。
可是朋友说,去西塘吧!那里才是真正的江南。
10月末,从上海出发,直奔西塘。
一下车,却愣住了。柏油马路宽阔舒展,两旁尽是宾馆、饭店、商场、发廊、七彩招贴、五色广告、流行歌曲,一家贴一家,一家比一家鲜亮,一家比一家热闹,独独没有廊棚,没有弄堂,没有青石板路,没有韵味十足的徽派建筑马头墙,更没有小桥流水。怎么看,周围的景色都和听过的不一样。这是西塘吗?我一脸的迷茫。
一个黄包车夫迎了上来问我:"是去西塘吗?坐我车,便宜!还省门票!"说罢把我生生拽上了车。
七拐八拐到了古镇门口,他利用废弃的门票,在与看门人心照不宣的眼光交流中,堂而皇之地进入西塘古镇。
车夫很热情,也很朴实,起码我在他的言语和要价中没有看到那种奸诈狡猾的眼神。
古镇内,跟外面是不同的世界,一边喧嚣,一边宁静;一边现代,一边古朴。所谓世外桃源,所谓仿若隔世,大概就是指的这样吧。
与周庄和乌镇的声名在外不同,西塘显得寂静许多,尽管它也位列"江南六大古镇"。西塘的寂静或许是因为缺少名人,不像周庄有逸飞,乌镇有雁冰。
西塘地处浙江嘉善县,建镇至今虽仅600年,却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古建筑,被称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西塘很小,方圆才两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修筑水利所凿伍子塘之水直抵境内市河,故也有"胥塘"之称。唐宋时这里就有大姓人家建宅居住,聚成村庄,至元明已是颇具规模的市镇。西塘穿越了历朝历代的时光,越发显得剔透玲珑,空灵隽永。
西塘,就是这样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所在,它穿古透今,始终幽雅而从容。西塘,以其"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气质,虏获了无数游人的心。
车夫说:看小桥流水,去乌镇、周庄、同里、南浔、甪直都能看到,看廊棚只能到西塘。
所谓廊棚,就是伸展出去、颇具规模的屋檐,既有观赏作用,又有遮风避雨的实际功效。这廊棚不仅是西塘最独特的标志,也是众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西塘廊棚绵延700多米,途经几百家,虽说是各家出钱所建,模样款式却非常和谐统一,全国独此一份。西塘没有暴发户,稍稍有钱的人家又十分谦虚,很是收敛,所以看上去全镇的房屋、廊棚都没什么特异之处,大家彼此照应迁就,俨然公共建筑。
西塘的廊棚有的居中,有的临河,有的在沿河一侧设有靠背长凳,上面总有三三两两的坐着歇息的行人。廊棚的顶有"一落水"、"二落水",也有过街楼形成廊棚的屋顶。廊棚地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踩在上面石板咚咚作响。据说这是有意铺设的,可以使廊内的积水流走。江南多雨的气候使烟雨长廊如鱼得水。
关于西塘廊棚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我最喜欢的那种说法和爱情有关。
据说,有一位年轻寡妇,自己开了一家店铺,每天辛苦忙碌,钱挣了一些,内心却时常孤独。有一位外乡来的年轻人常年在寡妇店铺前卖豆腐,人虽然贫穷,心地却好,看见寡妇有什么脏活累活就过去帮忙,还给寡妇挑过水。寡妇心怀感激,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她想和年轻人结为一家,又不便张口,为此十分苦恼。
终于有一天,聪明的寡妇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假借修缮店铺的机会,在店铺前面盖起一处棚顶,刚好盖到卖豆腐的年轻人头上,这就造成了她与年轻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事实,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她与年轻人成了一家。自从有了这个棚顶,外来的豆腐青年正式落户西塘,往来行人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寡妇的店铺生意也越来越好。所谓廊棚,其实是郎棚,为郎而建。
漫步于长长的廊棚下,身边是一间间古朴的民居小店。在门口闲坐的,大多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们,世世代代的小镇生活,已经造就了当地人安逸、知足的生活态度。看淡人生,不过就是柴米油盐。收音机里传来他们最爱的江南曲调,有一种古老的带着烟火味的恬静。
西塘是水乡,自然离不开将水乡连为一体的石拱桥。西塘的桥有104座,最值得一说的是"环秀桥"和来凤桥。白天环秀桥显得特别的美丽,桥洞和水面的倒影相接成一个圆轮,船从中间缓缓穿过,别有诗意,桥身两侧刻有一副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描写了过桥的两种方式。
拐过环秀桥没走几步路,就来到西塘最具特色的"送子来凤桥"。来凤桥是一座仿古水泥桥,传说建造时,适有一鸟飞来,造桥人认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走这座桥还有点讲究,此桥南面一边是阶梯,北面一边是斜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当地老人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
数百年来,这104座桥静静伫立,迎来送往历朝历代拾级而上又逐级而下的人们。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这些桥不知道封存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直到现在,石桥仍在默默屹立,倾听人间的风水轮转,月缺月圆。
水是流动的,人与人之间大多也是擦肩而过,只有这些经年不变的桥,长长地沉睡在这个风姿绰约的古镇。它们每天迎来无数多情的看客,又目送他们离开。
因为路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到时天色已暗了下来,于是我赶忙开始找客栈安顿。远远看到沿河边挂着一块"再回头"的牌匾,那么感性的名字,像一个旧梦,我不由得走进客栈。
客栈里房间不多,装修得有点情调,但实用性却乏善可陈。推开雕花窗户,黄昏的西塘在我眼底展露无遗:长廊连接着小桥流水,船儿悠悠从窗前划过,船上游客的喧哗,吹皱了一池秋水。
那晚,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不为别的,只为西塘的水气弥漫了整个房屋,床铺、被褥都已浸透,湿湿的,痒痒的。无奈只好起身,在月光下行走,倾听着大地上唯一的声音:脚步轻轻叩击石板街的声响。
夜色阑珊下,沿河长廊挂上了一排红灯笼,对面的民宅上也悬挂着数目各异的灯笼,隔着河水两相辉映,如梦如幻。
走累了,找了个江南的石阶坐下,看水、看星星、看莲灯、看倒影。在这如水夜色的怀抱里,所有的壮志雄心渐渐消弭无形,所有的尘思俗虑都濯涤一空。思念在这一刻无限延长,像一根望不到头的线。
一夜无雨,实际上下点雨也挺好。
在石皮弄,碰见建文帝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想赶在又一波人潮来袭之前,领略一下晴好的西塘。
囫囵洗了脸,顾不得吃什么,就忙不迭地奔下楼去,立在石桥上,任晨风在身体的内外穿行。
站在桥上,并不能看得太远,淡淡的晨雾与初升的太阳做着最后的纠缠。西塘仿佛从梦里醒来,带着浅薄的笑容。
太阳一点一点地走出云层,给这个小镇渐渐镀上了绚烂的金色。此时的千米廊棚就像一架长长的钢琴,一块块的青石板,就是一个个古色古香的琴键,几个幼童雀跃其上,一曲光与影的变奏便汩汩流出。
开始在小镇的巷弄里漫无目的地游荡,没有地图,没有时间,没有方向。
鲁迅笔下的橹船、社戏、里弄、青豆,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原型,当然,还包括西塘居民的淳朴,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在一间客栈的门口,坐着两个人,不说话,也没有吃饭,就那样在绿藤架下,歪斜地坐着,仿佛那样坐着,就可以是一辈子。在西塘,似乎每个客栈的广告语里,都少不了"可以发呆"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