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塘,有一处可以收藏灵魂的地方,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弄"的石皮弄。石皮弄因地上铺的石板薄如皮而得名。弄总长68米,由216块石块铺就而成,两侧是宅第高墙。石皮弄还有着"西塘一线天"之称,只因最窄处只有0.8米,只容两个身瘦之人侧身而过。而最宽处也只有1米,是西塘最窄的弄。
走进石皮弄,像是走进了深不可测的时光隧道,一头扎进去就不知到了什么地界。长弄将整个人紧紧拥住,双手和脚掌触及的全是冰冷的石块。弄堂那头偶有人来,你也不知他是从哪个地界哪个朝代来的,正要探询,人已到身边,只好侧身让路,彼此通过。
西塘是一座沉睡在闹市中的小镇,周遭喧嚣的车马声都已被阻挡在外,如何也透不进来。正因为如此,这里也成了古代达官贵人避世隐居的首选之地。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建文帝的传说了:
据说朱元璋临死前给自己的孙子准备了一个红匣。叫自己的孙子放在一个最稳妥的地方。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打开。
最后,为了争夺皇位,当建文帝的叔叔、燕王的军队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一看大势已去,便想到了爷爷给他的红匣。找到打开后,里面只有一把剃刀,一套和尚衣服。建文帝立刻明白了一切。
于是建文帝剃掉了头发,穿上和尚衣服,从后门逃脱。
建文帝逃出皇宫后,一路向北逃。身边亲信极力反对,说北边尤其是北京一带,朱棣的势力如日中天,到那里恐怕不好躲藏,加上建文帝说一口南方话,到了北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被人指认出来,不如躲到西塘,那里地处吴根越角,水网密集,便于藏身,又在南京脚下,随时可以捕捉信息,东山再起。
建文帝说,东山再起恐怕没希望了,我只希望隐姓埋名,继续活下去。既然你们都说西塘安全,就去吧。说罢,建文帝跟着亲信一路到了西塘。这里果真水巷幽深,不通陆路,是个绝好的藏身处,建文帝便藏在一户深宅中,直到寿终。
石皮弄西侧的尊闻堂,传说就是建文帝的藏身之所。在古代:管房民屋绘书云雕有禁,逾制者罪之……然而此处梁、廊、窗上各种龙文形却随意可见。看来传说中建文帝败后避世隐居在西塘是有一定依据的。
位高权重,责任更重,当皇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据说朱元璋每天要处理三百多件奏章,他曾作诗叹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建文帝因阴差阳错被赶下皇位,得以在这烟雨蒙蒙的古镇终老一生,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仿佛看见建文帝就站在不远处的窗前,拖着满身酒气和满脸病容,却掩藏不住一身的英气和雍容华贵。他面对的是永远的绝望和孤寂,他的心一直在皇城周围游荡,在金碧辉煌的禁宫上空挥之不去。
他沿着河边漫步,落叶扑打在他的面颊上,他照了照水中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消瘦了许多。他抬头仰望,天依旧蔚蓝,温和的光芒洒在河边的柳树叶上,印出明亮或斑驳的阴影。
忽然间,他心里最柔软的那个位置,开始疼痛。
他依旧深爱着自己的故国,爱着那些葬身火海的嫔妃,爱那条只属于他一个人走的路。
可是,那条路,他却再没有机会走一次。
在余生里,他每天都守着废墟过日子,把那份只属于他的无尽凄楚发挥到了极致。
一个人的时候,他时常出去走走,看悠闲地吐着圆圈的老人、互相追逐嬉闹的小狗、牙牙学语的小孩。可是,一听到士兵的呼喝,他就脸色大变,匆匆躲进小巷,仓皇而孤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你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又离开
在西塘,人不能走得太快,走得太快一不小心就会跌落进明清年月,谁知道会跌进哪个角落,谁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马头墙,美人靠,观音兜,在江南三月迷离的细雨中迷蒙。谁家墙角的那枝红杏探出墙来,引得路人驻足?虽然人并不稀落,可我明显感觉到西塘的深沉。
一个人漫步在烟雨长廊中,聆听着棚上被雨点轻轻敲打的声音,看着那一串串晶莹的雨珠从廊檐垂滴而下,平日娴静的河面上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在舒展,一层层水雾在恣意弥漫,任自己的心情被感染,任自己的灵魂被涤荡,任生活中的凡尘俗事随波远去。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可能没有一首诗,比《雨巷》更贴合西塘;没有一个诗人,比戴望舒更懂这儿。在这幽深的长廊中,不知道是否也会有那样一位丁香一般的女孩走入我的梦。那"嗒嗒"的脚步声,谁是过客,谁是归人?
此时,一个质朴、幽深的乐曲声弱弱地从雨中传出,时隐时现,绵绵不绝。那声音,好似从远古传来,安详而从容。
循着声音,我来到一家位于巷子边的小乐器店,店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埙。店主人旁若无人地吹着他的乐曲,沉浸在自己安静缥缈的世界里。
我走进店内,坐下,聆听着这哀婉、悲凄且能让人忘我的古乐。
老板抬头看见了我,笑笑,转身去内堂拿来一个紫砂大壶,两个茶杯,再提来一壶开水。
就这样,我静静地度过了在西塘的这个下午。
也在这家乐器店里,我听到了一个故事。
三年前,一对情侣来到了这家乐器店,在墙上留言,涂鸦。第二年,那对情侣中的男孩子独自回来了,那晚,他对着一年前他们的涂鸦,吹了一晚上的埙。第二天老板起来的时候,发现他满身酒气,泪流满面。
也在同时的这几天,乐器店老板在西塘见到了另一个女孩,她也是孤身一个人,在桥上静静地看着日出日落,不发一言。
老板不忍他们孤单地散在西塘的角落,于是便把他们拉到一起,喝酒,闹腾,折腾了两晚,只希望他们能好过些。第二晚通宵过后的清晨,天下起了细雨,整座江南古镇烟雨蒙蒙,老板出门,看到古老的石桥边,男孩与女孩安静地在雨中相拥。
他已不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了,在这座千年古镇里,总是发生着许多浪漫的事,相聚、分离,因着这里梦幻一般的景色,总是镀上一层瑰丽而悲伤的色彩。
后来,男孩子走了,女孩留了下来,依旧会偶尔来到乐器店,与老板说说话,或是看着一些涂鸦发呆。
然后呢?我问。
老板笑笑,然后,男孩子回来了,但我无从得知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似乎是相伴着,走遍了西塘的青石板路,只是,第二天他又走了,再之后,就没有回来。只是,从男孩第二次离开之后,女孩终于是支持不住了,像个逃兵一样,也逃离了西塘,临走前,她说,我想过千万种离开西塘的方式,却终没想过,会是如此狼狈地逃离。
我沉默良久,又问,是真的么?
老板指了指二楼,窗下的墙壁,有她的留言。
我看了,有醉言醉语,也有悲伤留恋的句子,均出自女孩的手笔。印象最深的,她写道:你为什么要回来,为什么又离开。
这不是一句问句,我想,她是知道答案的。就像在《似水年华》中,英离开了乌镇,却又再次回去;然后,又离开。在同样如梦似幻的江南水乡,文忧伤得近乎愤怒地问英,你为什么要回来。
欢乐趣,别离苦,有多少痴情儿女在其中浮沉,恋爱有欣喜也有苦涩,当缘分已尽的时候,那其中的惨痛,会刺伤多少痴情男女的心。高挂天空的明月看透了这一切,在它的眼睛里,悲欢离合,缘聚缘散,都是过眼浮云,仿佛是迷途的羔羊,总有一天能够找到自己的族群。但这世上最最难解的相思,仍然让人神销身弱。
聊天的时候,我看见店门外面有两棵树,店老板说那是"合欢树"。好名字,我很喜欢。店老板告诉我,合欢树的特异之处就是树叶日张夜合,绒球状的合欢花在夜晚散发着令人醒神爽气的清香,而且夜愈深香味愈浓。杜甫写过两句诗:"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将水中交颈合欢的鸳鸯和合欢树相比较,令合欢树更具知名度,生色灼光。只可惜我没能赶上合欢花开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