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终结(全集)
5076000000008

第8章 广州举事(1)

乙未年广州举事是辛亥革命的起点。它的领导者孙中山等人是受过西方民主思想养育的知识精英,它的主力军是游勇而非地道的农民。它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它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并使中国走上中兴之路,尽管这次举事规模小且以迅速失败而告终。

孙中山之所以立志救国拯民,敢为天下先,原之于他对弱者的同情心和平等精神。他不仅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革命真理的第一人,亦懂得中国文化之真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中国古训,使他志存高远;顽强的毅力和决心,使他在同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抗争过程中百折不挠。虽然广州举事是由他北上游说李鸿章改革中国内政不成而直接引起,但效法洪秀全,以推翻清王朝为志职的革命火种,却是故乡翠亨村一位名叫冯爽观的太平天国的老兵在他幼小的心中播下的。

粤港名医孙逸仙执意革命排满,

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

他学贯中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其志所在

日军攻占中国山东威海卫的第二天是公元1895年2月18日。这天,香港环士丹顿街十三号挂出一乾亨行商号的招牌,但实际上这乾亨行并非商行,而是兴中会香港总部这个旨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团体的会所。它之所以挂名乾亨行,意为革命必胜的象征。乾亨二字源起《易经》,乾字取之于易卦第一卦“乾”,乾为天,亨为通,合释为顺天应人,通达无阻。商行的小阁楼上,一位方脸宽额、目光炯炯、年约三十的青年同另外五六位青年正在密议广州举事计划。此人姓孙名文号逸仙,原本在港澳一带行医并颇有名气,现在却秘密组织起兴中会并首任总会会长,执意起革命排满、复兴中华的事业来。孙文为何弃医不做、置身家性命不顾而去干铤而走险的事业呢?

孙逸仙本是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父亲叫孙达成,号道川,1813年(嘉庆十八年)生人,一个老实巴结的农民。孙达成家境贫困,常受富人欺负。自家本来有一片园子,却无故被邻村人强占去了。有次挑粪从村里一富家门口经过,受其斥责而不敢还口。还有一次有个富家婆娘因家里的鸡不见了,无端找上孙家的门来,可是鸡本来跌死在粪坑里。

不过,生性懦弱的孙达成却有一点与人不同:一生极信风水,这是由于深受父亲孙敬贤的影响之故。孙敬贤生前听信一钟姓术士的话,说位于皇帝殿的牛眼龙穴是大发大旺之地,日后若葬在此穴,子孙必大发达。于是他不惜倾家产而购得这穴地。孙敬贤大限之日,孙达成即遵意含泪葬了老父,后来又按风水先生示意将祖坟一一改葬。为此,孙达成耗尽了家资,不得已到澳门一家鞋店去当学徒。待他回乡时,已年过三十三岁,后经人作媒,娶得本县隔田乡杨腾辉年方十八的女儿为妻,以租种两亩半田为生,兼作更夫,住在村边一间简陋的小砖屋里,常以蕃薯为食。

孙达成如此度日,心里却盼望着发达的那天,但并无发达迹象;并且,他与杨氏婚后所生的二男二女,有一男一女夭折。就在孙达成幼子夭折的那年11月12日凌晨,杨氏夫人又生下了第五个孩子。这一年是1866年(清同治五年)。孙家这第五个孩子五官生得最端正,一家甚为喜欢。祖母黄太夫人亦更欢喜,她为幼孙取名德明,还取了个乳名叫帝象。孙家的这第五个孩子长大后,就是那个在乾亨行与人密议革命排满、复兴中华的孙逸仙。

因家境贫困,德明六岁起就开始帮家里做些除草、排水、割禾的农活和打柴、采野猪菜等家活,直到十岁才入村塾读书。入学虽晚了些,但他聪明好学。塾师王先生曾夸口:“帝象随我读三年,胜过他处十载。”尽管他教《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等从不讲解,德明不明白文义忍不住要问,惹得他大发脾气,但这位王先生却这样对他的父亲孙达成说:“你这儿子养至成年,能为非常之业;小事不屑为,为亦无益。”自听到王先生这样说,达成夫妇见谅了德明的一些行为。有一次,孙母要德明下水塘捉鱼,德明故意不好生使用渔具,孙母不以为意。还有一次孙母要德明在课余用瓦罐担水,德明却将瓦罐撞破,对此孙母也不过分责怪。

德明与父亲的性格相反,小小年纪就敢于反抗,敢于和人打架。邻家有兄弟俩,年龄比德明大,常用弹弓射他。有一次德明忍不住捡起个大石头追至他们家,将他们家做豆腐的大镬打烂了,从此村里人多叫他石头仔。德明更机智过人。十二岁那年,长兄孙德彰回家成亲,要他到三乡郑家送东西,路经偏僻处遇到一人,德明看出他有不轨之心,不像好人,便假意答应愿与他同行,待行至一村庄路口时便对那人说:“亚叔,你能在这里等等我吗?我要交些东西给这里的亲戚。”谁知过了一会,德明引来一群人把这人捉住,一盘问这人果然是个人贩子。

翠亨村有一位名叫冯爽观的太平天国老兵,兵败后还乡,常在德明家门前大榕树下讲太平天国故事,这些故事德明百听不厌。

一个夏夜,这老兵又讲开了:“道光三十年,朝纲失正,天下无道,外夷侵逼,民不聊生。天王洪秀全起之花县,创立拜上帝会;从金田起兵,横扫江南各省,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道光帝惊慌失措。”

这熟悉的故事,德明每每听得入神。讲着讲着,老兵有时还拍拍坐在近旁的德明的肩膀,半开玩笑说:“你应该做洪秀全第二。”老兵的故事使少年德明非常钦佩天王洪秀全,朦胧中对清朝统治者产生了恶感。

有一天,村里有个侨商白天遭抢劫,官吏来办案时役差却捕走侨商兄弟,封闭了他家房舍,并乘机洗劫邻家衣物。德明看到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气愤地说:“这些官兵就是强盗!”

长兄德彰回家成亲时,提出要幼弟去檀香山,好在那里求学。他对父母说:“我十七岁起就到檀岛打工,现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已积累了不少资本。完全可以供幼弟上学。幼弟学了西学,帮我管理农场,日后必定发达。”

孙达成听了大儿子这番话,自然赞成,计算着过了年就让妻子送幼子去檀香山求学。

1879年5月,德明随兄嫂和母亲从香港乘英国轮船格兰诺克号动身去檀香山。航程中德明常登甲板倚栏远眺,轮舟疾驰在空阔无边的大海上,引起他的穷天地之想。

一到檀岛,德明见当地山青水秀,且社会秩序井然,心绪良好。孙母住了不久,就回国了。由于未到入学时间,德明先留在火奴鲁鲁爱槐镇长兄家中,在长兄的商店习业。入秋,长兄送他进英国圣公会主教毕斯浦创办的意奥兰尼中学上学,并通过法律手续分出自已的一半财产给弟弟以助其求学。

刚入学时,学校教师因德明不知英语,就让他静观十日后始教授他字母、拼音、语法等。开始学习后,德明兴趣十足,很快就掌握了英语。学校完全是英国式教育,并讲圣经,早晚两次祈祷,还作礼拜,同时还设有军训课,每天早晨有体操。德明对这一切既感到非常新奇,更感到非常适应,少年心灵上尤感西学法教之善。此外,这所学校还让在校学生半工半读,德明也得到了一份工作——管理学院的菜园及杂务。他年纪虽不大,但把这份工作做得很出色。

课暇时,德明辄与中国同学相谈衷曲,谈改良祖国、拯救同类的愿望。

一次,他问同学锺宇:“何以英美政府和人民相处得这样好,而满清皇帝却自命天子?”

这一问,把锺宇也问住了。为了思索这个问题,德明有一次特地去请教华藉教师、教会司铎杜南山。杜南山告诉他:“清国是皇帝专制统治,皇帝自命为天子,是为了奴役百姓。英美是民主政治,政府为民众所选,故政府与人民相处甚好。”

德明说:“那大清朝可以实行民主政治吗?”

杜南山说:“当然可以,但这要靠你们长大后去争取。”

德明听了点点头,他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当看到杜南山室内书架上有不少医书时,德明又问读医书何益。杜南山向他解释:“范文正公有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良相者善辅国,为良医者善救人。愿你日后能有这种境界。”

德明对他说:“良相良医,我都想为。”

杜南山见他这样说,不禁满脸笑容。

三年后,德明从意奥兰尼学校毕业时,获英文文法第二奖。学校颁奖时,夏威夷王加拉鸠应邀参加,亲手颁发德明一册中国书为奖品。德明的长兄德彰闻知,感到十分高兴,当地华侨也都引以为荣。

次年,孙德彰又让德明入美制的阿湖学院就读。这时德明已经十七岁了,由于经常目睹檀香山人民不断反抗美国的入侵和控制,就更加激发起他对满清王朝统治中国的不满。学校放假他回到长兄家后,不免要向农牧场工人散布些诋毁满清的言论,可是大哥德彰却加以训教,这就使他有些不快。加之德明受基督教影响已深,不免要与兄长的信仰发生冲突。有一次,他将长兄供奉在佛堂的关帝像悄悄扯烂,还劝生病的牧场工人不要膜拜关帝,而应请医生治疗。账房杨先生觉得他的所为太不像话,特向他长兄告发此事。孙德彰得知后,感到弟弟来檀岛求学竟愈来愈与中国的礼教相背逆,说不定日久还要闹出事来,于是决定让他回国受教育。为了使弟弟回到家乡后能增强家族的声望,孙德彰还拨出一部分财产相送。把一切安排妥当后,德彰就为弟弟买了一张回国的船票。德明见哥哥立意让自己回家,也就服从了。1883年7月,他从火奴鲁鲁乘轮启程往香港回国。

德明抵达香港后,在转搭沙船回家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当地税吏先后有四批人检查,最后一次检查时,德明坚持不让,税吏便横蛮地将船扣下,后船主不得已送了礼才准开船。税吏走后,德明愤愤地同乘客说:“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中,我们能坐视不救吗?”同船乘客听了大骇。

德明回到翠亨村老家后,父母亲十分欣喜。乡邻闻他回来,也都来看他,村里顿时增添了几分热闹气氛,幼时伙伴更是与他亲热地叙谈别情。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却想着按西法建设家乡。他对村里乡亲提出要筹办新式教育、要修路、防盗,要有街灯,还要防病。但乡里乡亲哪见过这些事,他见无人响应,便激昂地说:“这些事只有靠我们自己来做。清朝天子为人民没有做什么事,他是满人,不是中国人。”说着他还拿着一枚铜钱对乡亲说:“你们看这铜钱上的字不是中国字,是满洲字,统治中国的是满洲人!”村里人被他这新奇的话语吸引住了,有些胆大的还称赞他说得好。众乡亲回想起天子、巡抚对自己并无恩惠,县令小吏除了收税派粮、为非作歹外,确实没有做什么好事。

回到家乡后,德明已不屑再去下田做农活。无事可做时,他除了对同伴讲些华盛顿革命、太平天国的故事外,还带着一班少年玩捉满洲仔的游戏。当村头巷尾响起“捉满洲仔呀”的叫声时,村中父老听了十分害怕,以至有人说他是受了外国教育的毒害。

有一天,德明与陆皓东等几个要好伙伴去北帝庙游玩,碰上几个老人正在正殿敬香拜神,他当即说木偶无知,劝告他们不要迷信。见老人们不信,德明便跳上供桌,将玄天大帝像中指折断。当里面的烂泥、稻草和木头全露出来后,他即指着神像说:“看你这样威风,现在又奈我何!”接着,德明又将左廊金花夫人像的粉脸刮破、左耳亦毁去,吓得敬神的老人连声说“罪过!罪过!”德明这种不敬神明的行为引起乡绅的惊恐,于是领着村民到他家,找他的父亲孙达成问罪,害得孙父赔礼不迭,答应修复神像,村民们才肯罢休。毁神之事发生后,孙达成与杨氏夫人担心德明在家里会继续闹事,于是商量送他到香港去求学。

1883年11月,孙德明与同村青年陆皓东结伴到香港,一同入拔翠书室读书。此时他自署名号日新,是取《大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入拔翠书室不久,孙德明即邀陆皓东一起入了基督教,由牧师喜嘉理在美国人的纲慎会礼拜堂作了洗礼。

因拔翠书室难以满足求学要求,孙德明便在翌年春转入香港书院。然而未及两月,父母为他订了亲,催他回家完婚。女方是离翠亨村只有七八里的外沙村人,名叫卢慕贞,家道小康,颇通文字。完婚后,孙德明在家一直住了三个月。

这时,他长兄来函邀他再度去檀香山,并寄来路费。德明接信后,即告别父母动身往檀香山去了。可是到了檀香山,长兄却想留他在那里经商。原来他长兄得知德明在家损毁神像而受乡人非难,怕他继续任性妄为,特意要他离开家乡。然而德明志已不在此,表示要回香港求学,而他的长兄却以不给旅费来相留。

德明无法,便去找他以前的老师富兰德曼说明情况并请求帮助:“我大哥想强留我在檀岛经商,但我决心回国求学,好早日学成,能为国为民办事。”

富兰德曼说:“去年中国与法国打仗,清廷在军事上获胜,却仍与法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不仅是无能,更是腐败。在这样的国家,你怎样去办事?还不如留在这里更好。”

德明则说:“中国获胜了亦只能订立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使我刺激尤深。正是因为清王朝已经腐朽了,我才下决心一定回国。望老师千万给我以资金上的帮助,能使我凑足旅费。”

富兰德曼见他很坚决,便为德明购买了一张至香港的船票。

孙德明回国后,复入香港书院。他除了学习中文外,还致力钻研国学。由于他勤学好问,知识广博,同学都戏称他为通天晓。但学中文、钻研国学难以找到职业,德明不得不为择业而择校。他的好友陆皓东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不过,陆皓东对中文和国学素有兴趣,且有志于政治。

二人谈起择业之事时,孙德明说:“想起在檀香山求学时,教会司铎杜南山所言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话,使我多有感悟。我意一方致力政治,一方致力医术,悬其鹄的以求之,当有所获。”

陆皓东点头应道:“良相良医,都须高远之志,然实现之途则有难易。既然良相久而不可期,贤兄先就致力为良医吧。”说罢,二人相对大笑。

为作良医,孙德明次年即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学医,住在哥利支堂10号。与众不同的是,他在学医时仍孜孜不倦地钻研国学。同住的同学见他自购了一部廿四史,以为不过是当摆设而已。一天,同学何允文抽出其中一册,故意考问其内容,想让他难堪,德明却对答如流。连试数册,皆然,何允文及众同学始为叹服。

在广州学医一年后,孙德明又转入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入学时,他用日新之谐音自取名逸仙。由于他英文好,深得英国教师康德黎的器重。然而入丽雅英文医学书院的次年,父亲孙达成故去。幸亏有长兄接济,孙逸仙得以完成学业。

在香港求学的几年中,孙逸仙与同学陈少白、尢列及杨鹤龄过从甚密。杨鹤龄亦与孙逸仙是同村人,他父亲在香港歌赋街开设了一家杨耀记商号。这四人结识后,课余常在杨耀记商号的小楼里聚会,阔论覆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