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终结(全集)
5076000000106

第106章 清帝退位(1)

清王朝统治者从关外入主中国268年,最终又丢失天下,是所谓“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从甲午战争惨败,到戊戌变法未成;从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到兴中会起于广州,全都表明其国衰之势已成。故武昌革命军一起,全国人民风从响应,清王朝倾刻覆亡。

清王朝覆亡之前的时代是一个腐败的时代。内忧外患的不断,使它的基业最终成鱼烂之势。纵有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也无丝毫的回天之力。何况末世社会,朝廷无才相,边关无良将,库中无钱粮,朝柄无节度,败之亡之,必是这一王朝的最终归宿。虽然清王朝葬送于一老妇手,罪归在一幼儿身,但它确实气数已尽。它犹如一颗坍塌的恒星,其能量已释放殆尽,无精无神,无魂无魄。

可惜的是,随同清王朝的覆亡而来的,是社会道德也损折过半。正如晚清学人王恺运在其所著《祺祥纪事》中所言:“乃至德宗末年,天下惟论财货,禅让亦以贿成,举古今不闻之说,公言之而无怍。”因之,清廷小皇帝的所谓逊位,不过是袁世凯乘革命之机,采用种种下流手段的贿买和威逼而成。

北洋军炮击武昌。袁世凯不信孙中山会虚位以待。

孙中山在南京组织政府,并下令北伐

孙中山就职的当天,权位心极重的袁世凯急令汉阳前线的北洋军炮击武昌,以示反对;进而操纵冯国璋、段祺瑞等四十余名北洋将领联名电请内阁代奏,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并将此电转达伍廷芳,声言若以少数人的意见采用共和政体,必誓死抵抗。

袁世凯在收到孙中山就职前的电报后,更是心急如焚。他本疑心多端,绝不相信孙中山真的会虚位以待,届时逊大总统之位。袁世凯也不相信筹备中的国民会议,因南北和谈协议规定,国民会议的代表由各省推选三名,南方能召集十四省代表,而北方只能召集八省代表;故将来开会时他难以操纵把持,代表是否选举自己为总统更是毫无把握。为遏制局势,善用权术的袁世凯于次日特电令议和总代表唐绍仪辞职,宣布由唐所签订的国民会议各项办法逾越权限,概不承认。同时,袁世凯又复电孙中山进行威胁:“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

孙中山接到袁世凯的电报后,当即回电表白,殷殷相劝:“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待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能,自是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有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可是袁世凯得到这份言辞肯切的电文后,仍不相信孙中山不会恋总统之权位。

然而南京的各省代表并不理会袁世凯的阻遏,元月3日,他们召开会议选举副总统,并选举政府各部总长组织中央临时政府。这天,孙中山神采奕奕出席了大会,黎元洪以十七票全票当选为副总统后,他即致电表示祝贺。接着,孙中山向会议提交了主持中央各部总长名单,提出黄兴、黄锺英、王宠惠、宋教仁、陈锦涛、伍廷芳、章炳麟、张謇、汤寿潜等九名候选人,请代表审查。在审查讨论时,代表们对宋教仁任内务部长、章炳麟任教育部长多不同意。黄兴得知代表们的意见后,提议内务改为程德全,教育改为蔡元培,代表们对此表示认可。候选人调整后,经过投票,会议通过临时政府中央各部总长名单:陆军总长黄兴,海军总长黄锺英,外交总长王宠惠,财政总长陈锦涛,司法总长伍廷芳,内务总长程德全,教育总长蔡元培,实业总长张蹇,交通总长汤寿潜。各部总长确定后,孙中山即签名任命,交与大会宣布。宣布时,会众再次鼓掌,热烈祝贺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选举并任命政府各部总长后,孙中山又决定宣布:在正式议院未成立时,以各省代表会议代行参院职权,以完善政权机构。

政府各部总长任命会议结束后,孙中山回到总统府。用过午餐后,他召在府的胡汉民、居正等人商谈政务。胡汉民向他建议:“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业已通过,拟请大总统简任各部次长。”

然而孙中山却未直接回答胡汉民的话,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本提议宋教仁为司法总长候选人,章炳麟为教育总长候选人,二人竟未能当选,我心不安。”

居正见孙中山对此不安,则不以为然:“宋、章二人未能入选,是因名声欠佳,故各省代表反对。不过,不当选倒是幸事,此二人常常无端反对总统,若任总长,总统必难行政。”

孙中山看了居正一眼,说:“且不论此二人对我个人如何,但愿其才能为国所用。宽仁厚德,万事俱济。”

居正对孙中山的这种大度钦佩不已,说:“听人说总统准备以汤芗铭为海军部次长,此事可是当真?”

孙中山笑笑说:“此事不假。汤芗铭在欧时确曾偷割过我的皮包,卷入出卖勾当。今委以重任,一在用其所学,二在念其率海军反正之功,三在争取人心。人心齐,则泰山可移。”说时他向居正递过一份拟定的次长名单:陆军次长蒋作宾,海军次长汤芗铭,外交次长魏宸组,内务次长居正,财政次长王鸿猷,司法次长吕志钦,教育次长景耀月,实业次长马君武,交通次长于右任。

居正看了名单说:“次长中,请总统注意武汉同志。此事《民立报》主笔于右任曾及之。然而克强因当时武汉首义同志对他不好,故亦厌恶武汉那几人,不愿他们入阁。加以孙武到上海,态度颇惹人厌,陈其美更轻视武汉同志,各部次长全予海外归国同志,而在武昌首义者若不顾及,将是一大失策。”

孙中山微笑着对居正说:“我请居正兄入主内务部,正是顾及武汉同志。再说,武昌共进会同志全系军人,断不能入部任事。知人善任,惟才是举,打破地域界线,应是民国政府用人宗旨,而不在克强或英士个人好恶。”

居正与胡汉民听了,觉得孙中山有大总统风雅。

孙中山接着对胡汉民说:“这份名单的拟定,是出于黄克强以‘部长取名,次长取实’之建议,故多是同盟会同志,暂且就这样定了吧。我现在想尽快建起总统府机构,想请你任总统府秘书长,徐绍桢任南京卫戍司令,章太炎呢,请他任总统府枢密顾问,如何?”胡汉民说:“只要大总统需要,我甘为驰驱,万苦不辞。徐绍桢任南京卫戍司令,亦是得人。只是怕章炳麟过于自负,不肯出任顾问。”

正说间,黄兴赶来报告:“项城已来电责问和谈代表伍廷芳。”

孙中山问何以相责,黄兴说:“项城言,国体问题由国会解决,业经贵代表承认。乃闻南京忽已组织政府,并孙文受任总统之日宣示驱逐满清政府,是显与前议国会解决问题相背。他还质问,此次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为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立即取消?”

孙中山见袁世凯无端相责,怒从心起,说:“现在民军光复十余省,不能无统一之机关。在国民会议未议决以前,民国组织临时政府,选举临时大总统,此系民国内部组织之事,为政治上之通例。若以此相诘,请还问清廷,国民会议未议决以前,何以不即行消灭?再者,可以诘相诘,设国会议决为共和立宪,清帝是否立即退位?协议既经两方全权代表签字作准,自应彼此遵行,无须再发疑问。”说罢,他要胡汉民通知伍廷芳回电,将这番话直告袁世凯。

胡汉民刚走,总统府秘书送来晋、陕、皖三省都督因遭北洋军进攻的告急电文,孙中山见了,更感袁世凯不可信。他对黄兴说:“现袁世凯气焰嚣张,想先靖北方再图南举,若不乘时予以打击,必使和议难成。”

黄兴表示同意,说:“北洋军虽有一定势力,总兵力也不过十万众,现东南空虚,我义师正可乘虚袭取;只是兵饷不济,困难不少,且不知列强将如何看待我方兴兵。”

孙中山说:“暂且不管这些,先部署好再说。一旦和议破裂,我当亲自统兵北进。”

二人议决后,孙中山即报告参议院,决定自任北伐总指挥准备北伐。报告得到批准后,孙中山与黄兴布置,将各省民军统分为六路北伐。以鄂湘为第一军,由京汉路北上;在宁各省民军为第二军,沿津浦路北上,与第一军汇合于开封、郑州之间;淮扬为第三军,相率北攻;烟台为第四军,攻青岛、济南,进占山东;秦皇岛合关外之兵为第五军,对京津取包围势;晋、陕为第六军,东向前进,配合其他各军会攻北京。继之,孙中山又电令广州代都督陈炯明,要他率军赴宁参加北伐。布置停当后,孙中山即下令北伐。

南京政府一无财源,内阁部长纷纷离职,

四十万北伐军兵疲饷匮

南京政府北伐令发出不久,第二军柏文蔚部即于元月13日大破北洋军张勋部于宿州,接着进占徐州,首战告捷。第一军则出河南邓州,直逼宛、洛,吓得在鄂的北洋军急将大营撤至河南信阳。与此同时,烟台的第四军与关外的第五军也相率发起了进攻。

北伐各军的胜利使京城震动,但袁世凯却不大恐慌,当徐世昌来向他报告情况时,他笑笑说:“南军系乌合之众,内部极不统一,况军饷军火皆缺,不说兵至徐州,就是到了天津、保定又何妨?到时不攻自退。”

徐世昌说:“南军本不足畏,列强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就不予承认,言西方的民主自由学说不适合东方国情,英、日、俄等国公使鼓吹君主立宪为中国最适宜,尤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会使中国遍地皆陷入无政府景象,而视总理为唯一可以接受的领袖。南京政府既无外力支持,总理何不向各国驻京公使团交涉,请予援助,届时乱党立等瓦解。”

袁世凯说:“我已与老友朱尔典商议过了,他会将我意转达公使团。你回家歇息去吧,不出一天,捷音将闻。”

果然,朱尔典向各国公使团转告袁世凯的请求后,在华的列强军队在次日即对北伐军进行恫吓,停泊在上海的英国军舰驶入长江示威,德国军队阻止北伐军在秦皇岛登陆,日、俄军队则出兵东北、内蒙。与此同时,列强扣留了中国南方各省的海关关税,以免被用来充作军费。

列强的武力威胁并未吓倒南京政府,可是断绝财源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本来,独立各省早就各自为政,不仅截留了应上缴临时政府的各种款项,还伸手向临时政府索取拨款,而临时政府连必须支出的军费都无法筹措。北伐开始后,每天到陆军部要求领取军饷的有数十起,陆军总长黄兴穷于应付,有时寝食俱废,以致累得胃病复发,时常吐血。为解财政困难之危,孙中山便商之于黄兴,决定向日本商人借债度日,以汉冶萍等矿作抵,并发行国内军需公债。然而,黎元洪、孙武见用湖北矿产抵借外债,扬言要与临时政府脱离关系,倒戈联袁,推翻全局。

实业总长的张謇见财政困难,便亲至总统府,极力劝阻孙中山北伐,说:“财穷款绌,北伐万不可再行。借款会贻无穷之累,除非先生真的从国外借来巨款。”

然而孙中山却对他说:“我固知北伐需要巨款,然外有列强作难,内有旧党梗阻,故筹款无着。但北伐是为达革命目的。我在归国时,就已明言,革命目的不达,无和议可言。当时有记者言革命军之成败,须看军饷充足与否,并问我可带回巨款。我告之,革命不在金钱,而在热心。我不但未带什么巨款,更可谓不名一文。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今对张季老所能言者,仍是这一句话,文不名一钱,故革命军之所需军饷,财政部不能解决,还请张季老设法筹之。”

张謇听了此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他想,幸亏自己没有出任财政总长,不然如何填补政府八千万两的年度财政亏空?又如何能支付北伐军费?在孙中山归国前,自己就担保向日商借了三十万元作为军资费,但此款不日即开支精光。想到这些,张謇知道根本无力解决财政困难的政府,注定垮台在即,于是他离开总统府后即出走上海,辞去了实业总长职务。内务部长程德潜见张謇辞职,也跟着去职避居上海。

有四十万众的北伐军,虽然并不惧怕列强军队的恫吓,但内部指挥不能统一,更因军饷不济,刚刚开战即行罢战。浙军本是北伐军中的劲旅,由于兵疲饷匮,统领朱瑞转而暗中向段祺瑞输诚,表示拥戴袁世凯。淮扬军司令林述庆因营中缺饷,在电请辞职后即遣散了所部官兵。黄兴苦于北伐难成,又怕和议无望,急忙向孙中山劝说:“革命目的在推翻满清,建立民国。袁世凯虽狡猾,但我们将总统让给他,他定可以与我们合作。假若完全靠武力解决,将来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和议若不成,自度不能下动员令,惟有割腹以谢天下。”

孙中山这时也无可奈何,说:“我并非为争做总统,只是不以武力相胁,袁世凯以为我们软弱,不会逼清帝退位。先战而后和,此为上策。”

这时,汪精卫也赶来总统府,苦劝孙中山停止北伐,最后跪在他面前说:“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么?”

孙中山见众党人几乎都主和,伤感地说:“前日犬养毅来见我,转达日本政府要革命党放弃共和主张,甚至用武力援助满清推行君主立宪政体,我斥之为妄言。不意今日你等亦不愿北伐,不免使人心灰。就此止兵吧。”说罢,他下令停止北伐。

袁世凯洒泪为逼宫。

他遇刺受惊后,即派人暗杀了良弼

孙中山下令停止北伐时,袁世凯则在加紧逼宫。南军停战后,他再次密电唐绍仪,要他询问伍廷芳,弄清在清帝退位后,孙中山是否肯让大总统位给自己。当得到宣布共和后孙中山即行解职的诺言后,袁世凯便再次入宫,以国务大臣联奏名义向隆裕太后上折。他先是言国中情势危急,进而要挟隆裕皇太后改行共和政体,奏折云:

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之可比。我朝继继承承尊重帝系,然师法孔孟,以为百王之则,是民重君轻,圣贤业已垂法守。且民军亦不欲以改民主,减皇室之尊荣。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民军所争者政体,而非君位,所欲者共和,而非宗社。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

上折后朝对时,袁世凯显得很伤感,还挤出了几滴老泪,引得隆裕太后更是不断用手绢拭泪。当然,通过解释,隆裕多少能听出“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的话语中藏有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