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帝王统驭智慧方略全书
5055000000017

第17章 励精图治篇(2)

为了保障这个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朴正熙提出了“经济高于政治”的口号,把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作为首要的、第一位的任务。因此,在政府体制上一决策体制、用人制度、机构设置;经济政策上一财政、税收、进出口批准、关税、外汇管理、贷款利率;法律上、外交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各个五年计划的实现。

朴正熙的这个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经过20来年的实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一)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时间里,南朝鲜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62~1982年的平均增长率为8.2%,其中“三五”期间高达10.1%,1973年甚至高达14.9%。国民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21.2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1060.8亿美元,增长48倍,年递增16.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62年的87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71美元,增长26倍;

(二)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结构迅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1962年的38.7%、15.4%和45.9%变为1985年的143%、306%和55.1%。工业基础比较坚实,1986年产钢1450万吨,生产小汽车45.7万辆,并取代了日本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

(三)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收支平衡有余。出口额由1961年的0.4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的218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市场出口总额的1.27%,居第14位。1986年又猛增到347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只占6%,各类工业制成品占94%。其中汽车出口打入了导称汽车王国的美国市场,令世界瞠目。1986年首次实现了进出口贸易顺差,实际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之间的顺差为42.5亿美元。因此,外债大幅度减少,由1985年的467亿美元迅速减到1987年7月的394亿美元;

(四)居民生活有较大改善。据南朝鲜政府统计,1985年自来水管道的普及率为67%,电话普及率为每100人15.8台,大学升学率为49.3%,居民文盲率为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行军作战是这样,发展经济也是这样。朴正熙政权正确地对本国经济扬长避短,不失时机地抓住国际经济形势提供的有利机会,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创造出了这“汉江边上的奇迹”,仅用20多年的时间便改变了南朝鲜亚洲最不发达国家的形像,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成为少数的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

坎宁远交以制近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欧洲的各反动封建君主国结成神圣同盟,企图长期联合霸占欧洲。资产阶级的英国受到了排挤和孤立。在卡斯尔累任外交大臣期间,他极力推行支持神圣同盟、追随欧洲各国反动君主的路线,企图以此来讨好他们。

1822年,坎宁接替了外交大臣的职务,他顺应劳动群众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愿望,决心打破神圣同盟的大一统局面,恢复英国在欧洲事务中的领导作用。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掀起了反对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坎宁抓住这个时机采取果敢行动,同神圣同盟展开了直接的交锋。1823年,神圣同盟决定由法国派兵前去镇压拉美的独立运动,遭到坎宁坚决反对。他声明只承认拉丁美洲国家的现实,即承认他们的独立,反对任何武装干涉或把这些殖民地转入法国之手的企图。坎宁还向美国发出呼吁,希望两国联合发表声明,制止神圣同盟的干涉。与此同时,坎宁又派出舰艇巡七下大西洋,任何从欧洲开往美洲的船只,不得英国的同意,就不能通过。

由于武装干涉受到阻拦,1824年,神圣同盟的核心人物梅特涅建议就拉丁美洲问题召开全欧会议。坎宁表示英国决不参加这样的会议,也不承认会上通过的任何决议。不仅如此,他还建议内阁尽快同拉丁美洲独立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进行贸易谈判,争取早日打入这个广阔市场。1825年1月,英国承认了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的独立,同他们建立了外交、贸易关系。坎宁的政策给了梅特涅及其神圣同盟的声誉以沉重打击,给欧洲大陆的自由主义势力以鼓舞,恢复了英国在欧洲的威望,也赢得了拉美新独立国家对英国的好感。

“远交近攻”本是以地理条件决定外交政策的一种策略,其意是近处如以利害相互结交,容易生变,所以对近处应当采取进攻的政策。其实,这一谋略也可理解为:为了对付近的敌人,或者与远方的国家结盟,或者利用其他国家的事情牵制近旁的敌人。

契切林获释得自由

契切林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外交家,曾担任苏维埃政府第二任外交部长,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月革命前,契切林长期在欧洲各国从事革命活动,因此他被许多国家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他先后辗转于普鲁士、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最后以比利时记者的身份来到伦敦。在伦敦,契切林积极从事国际和平活动,在无产阶级中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民主和平的讲话。英国政府十分恐惧和不满,1917年8月,英国政府逮捕了契切林,将他囚禁在布赖顿监狱。

不久,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坚决要求英国立即释放契切林。但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却不予理睬,继续扣押契切林和他的同事们。苏维埃政府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1917年11月28日,外交人民委员部通过滞留在彼得格勒的英国前驻沙俄大使乔治·比尤肯宁向英国递交照会。照会指出,苏维埃俄国在无辜的契切林和其他俄国革命者被继续监禁在英国监狱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从事反革命宣传的不列颠臣民不受制裁地离开俄国。

英国政府仍然非法拘留契切林。12月3日比尤肯宁又被告知,在契切林获释之前,包括大使本人在内的一切不列颠臣民不得离开俄国。同时,苏俄政府警告英国,如拒不释放契切林,苏维埃政府就要被迫扣留拘捕若干名从事反革命活动的不列颠臣民。

由于苏维埃政府的强硬立场和断然措施,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不得不在12月10日召开专门的俄国局势会议,讨论了关于释放契切林和另一名革命者彼得罗夫的问题。未能出席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我本人认为,内阁应改变不久前通过的决定,将两名受到扣留的俄国公民(契切林和彼得罗夫)遣送回俄国。看来俄国统治者们十分关心他们的命运。”英国政府终于屈服了。很快,契切林等得到自由,回到了故乡苏俄的土地。

扣留人质,是国与国外交活动中一个常用的手法。当对方首先采用这一不光彩手段时,自己就应该针锋相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迫使对方屈服,从而达到解救自己人员的目的。

郑武公灭胡

郑武公想灭掉胡国,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做妻子。然后他对大臣们说:“我想攻打外国,你们说先攻打哪一个国家好?”大夫关其思说:“可以先攻打胡国。”郑武公听了勃然大怒说:“郑胡两国是兄弟之国,你怎么能要我攻打它呢?”说完就下令把关其思杀了。

胡国君主听说这件事后,认为郑国是真心实意与他们结亲,因此丧失了警惕,不加防备。过了一段时间,郑国得知胡国麻痹大意,就突然派兵袭击了胡国,一举把胡国灭亡了。

公子突巧计破戎师

公元前714年冬天,北方的戎人发兵进攻郑国。郑国国君郑庄公率军抵御戎人的军队。郑庄公认为戎人的军队勇猛善战,很是担心。他说:“戎人军队都是步兵,而我们的军队都是车兵,我怕他们采取突袭的办法攻击我们,把我们的阵形打乱。”这时,公子突出谋划策说:“君王可以先派出一部分勇敢而没有持久力的士兵前去迎战,遇到敌人后,打了就走。然后将主要兵力分三批埋伏下来,等待戎军的到来。因为戒人性情鲁莽轻率,军队纪律不严,贪图财利又缺乏团结,战胜了就你争我夺,战败了就四散而去,互不相救。他们的先头部队同我军的先遣队相遇,会误以为是他们获胜而一味向前行进。这样,他们走在前面的队伍遇到埋伏后就会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而走在后面的队伍也不会前来救援。敌军首尾不能相连,我们必然可以获胜。”郑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计策。

冬月的甲寅这天,战斗打响了。戎人的先头部队遇到了埋伏,果然阵势大乱,奔走逃命。郑国将领祝聘带兵乘胜追击,敌军节节败退,屡遭郑军堵截,在前后夹击下全部就歼。戎人的后续部队见前方失利,也拼命奔逃。郑军乘势追杀,将戎人打得一败涂地。

弦高犒秦师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准备向中原扩展势力,谋图霸业。于是,派大将孟明率领300辆战车前去攻打郑国。

秦国军队走了3个月,来到与郑国相邻的滑国地界。郑国商人弦高去洛阳卖牛的路上,正好遇到前来攻打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见此情景非常着急,急中生智,他声称自己是奉郑国国君的命令来犒劳秦国军队的使臣。一面稳住秦军,一面立即派人火速回国通知郑国国君作应敌的准备。弦高先给秦军送上4张熟牛皮,然后又送上12头牛,用以慰劳秦国的军队。弦高对孟明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行军要经过郑国,冒昧地来让我慰劳你和随从的军队。我们的国家不富裕,因为你们的部队在外面已经很久了,如果住下来,我们愿意供给你们一天的给养;如果要离开,我们准备给你们担任一夜的保卫。”弦高交上礼物,就回郑国去了。

秦国将领孟明没想到自己是上了弦高的当,竟然认为郑国对秦军的侵略已经有所准备,感到秦国偷袭郑国的目的不能达到,就顺手牵羊消灭了滑国,率军回去了。

郑国附晋求存

春秋时期,郑国是个小国,又因为夹住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所以吃尽了这两国的苦头。当时晋强楚弱,郑大夫们就在一起商量,怎样能够亲附晋国。

大夫子展想了一个办法,说:“我国可以故意向宋国挑衅,这时以晋为首的诸侯必然要趁机来攻我们,他们来我们就同他们结盟。假如楚军来到,我们又跟随楚国,这样晋国必定要生气。晋国如果能屡次前来,楚国不能抵抗,我们就可以坚决亲附晋国了。”大夫们对这个计谋表示同意,就派边境的官吏向宋国挑衅,引诱宋国进攻郑国,俘虏了很多郑国人。这时子展说;“现在可以出兵攻打宋国了。我们攻打宋国,晋国必然攻打我们,我们和晋国结盟,同时报告楚国。楚军来到,我们就和楚国结盟,同时重重地贿赂晋军。这样就可以免于祸患了。”

以后事情的发展,完全按照郑国大夫们设计的晋胜则从晋,楚胜则从楚”,择强而事的程序进行。郑国由于采取这样的谋略,才得以在两强的夹缝中生存。

刘备远计夺西蜀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派钟繇等人领兵进攻汉中张鲁,害怕曹军趁势杀奔西蜀,心中恐惧,思考防御之策。别驾张松对刘璋说:“刘备是您的本家,曹操的仇敌,善于用兵之道。如果让他讨伐张鲁,张鲁必破。张鲁破则西蜀强,即使曹操来了,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所以,现在应迎刘备来益州。”愚蠢的刘珍不知道张松是要引狼入室,卖西蜀于刘备,还认为张松之计不错,便派法正领兵4000东迎刘备。谁知法正也早已心属刘备,二人一见面便讨论起杀刘津、夺西蜀的计策来。

刘备素怀大志,但自汉末天下大乱以来一直没有立身之地,虽刚据荆州,却又是四边环敌的险地,难有作为。他对西蜀心仪已久,接到刘津的邀请后心中暗自得意,便留关羽镇守荆州,亲自引数万士兵进入益州境界。本来,按照法正的意见,是要刘备在与刘障刚一会面时便杀掉对方,占据西蜀。但刘备不同意,他怕天下舆论的谴责,怕别人说他不够仁义,而仁义正是他多年来用以讨好百姓的重要工具。为此他要等待更为有利的时机,以便自己既得西蜀,又不落恶名。

刘备与刘璋终于见面了,他表现出一副惟刘津马首是瞻的样子,承认刘津是镇西大将军,益州牧,一切听从刘璋的调遣。刘津胸无韬略,看到刘备愿意为己所用,便乐得志乎所以,封刘备为大司马,司隶校尉,增其兵马,使击汉中张鲁。相别后,刘备引军到南萌关,表面上是听从刘津的指挥进攻张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广施恩德,以收众心。

第二年,曹操兵伐东吴,东吴孙权求援于刘备。刘备派人对刘津说:“曹操征伐东吴,东吴危急。孙权与我本为唇齿相依的兄弟,不能不救。而乐进与关羽相战于青泥,如不往救,乐进必然大胜关羽,进而侵犯我的荆州。荆州之急有甚于张鲁,张鲁困守汉中,不足深虑。”刘备想让刘津援助1万士兵及军需,以便东进。不想刘璋只给兵4000,其余所求物资只给一半。刘备心中怨恨,便生伐灭刘津之意。正好机会来了。张松有个哥哥张肃在刘璋手下任广汉太守。他知道了张松密劝刘备不要东行,而是乘机图谋刘津。张肃害怕祸及已身,便向刘津告发了张松。刘津知道后大怒,杀了张松不算,还命令戍边请将不要再把书信写给刘备。刘备等的就是这一天,他大怒之下杀掉刘津的白水都督杨怀,派遣黄一总、卓膺颖兵攻向西蜀中心腹地成都。由于刘备一直在笼络军心,所以进军顺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到公元214年,成都被围数十日后,刘津出城投降。刘备遂得以一举占据西蜀。

刘备对西蜀早已日思夜想,但他接到八蜀邀请后并不是立即发动政变。他知道自己如果立刻杀死刘津,便昭恶名于天下,失去民意,西蜀也必将难以统御。因此,他放开长线钓大鱼,广树忠德,先把民意民心争取过来为己所用,然后再借机攻伐刘璋,不仅轻易地得到了西蜀,又得到了仁德的美名,足见他用计之深远。

斗心智战狄道

公元251年,西蜀大将姜维、夏侯霸等人引兵数万进攻曹魏的陇西。魏雍州刺史王经对征西将军陈泰说:“听说姜维欲分兵三路,一路向祁山,一路奔石营,另一路赴金城,所以我们也应分三路布置,您出兵为翅保石营,调凉州军至抱罕保金城,派讨蜀护军徐质保祁山。”陈泰心想,以姜维的兵力势必不能分取三路,而自己的兵力也不好分开,便对王经说:“先别急,看看形势,知道了敌人意图之后再说。”后来,姜维果然只一路进兵,率领全部兵力至抱罕,意在夺取狄道,虎视关陇。知道敌人意图后,陈泰便派王经去守狄道,告诉他须待大军到后,再与姜维交战。陈泰自己率军到陈仓,意欲从侧翼发动反击。

王经去后,不守狄道,而是率军前进,与姜维相遇于故关,交战大败,仓忙跑回狄道,收拾残卒防守。由于此战失利,姜维乘胜引兵前进,把狄道团团包围起来。狄道形势危急,陈泰知道原来的侧翼攻势已经无用,便急命五营前行,自引大军随后跟随,去救狄道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