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5020400000045

第45章 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如何追求幸福(10)

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和看待人是提高和完善自己精神境界修养的重点之一,也是营造和谐环境的首要条件之一。

第二,任何事物与每个人一样,都在变化和发展着。随时间的流逝,好的事物或好人可能变得更好,也许转变成坏的;坏的事物或人可能变得更坏,也许转变成好的。尤其是那些有志气的人,前进的步伐可能使人惊叹,古人有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不变是相对的。

今天是人见人怕的丑陋的大肉虫子,过几天蜕化成了人见人爱的光彩大凤蝶;

条件好时,可能是个娇滴滴的佳人儿、宝贝儿。条件变得不好了或经历增加以后,由娇滴滴的佳人儿、宝贝儿变成越来越凶神恶煞的泼妇,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昨天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今天也可能发展成为仇敌。

总之,练习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事、看待人是增和谐、添幸福与减纷争、消痛苦的途径,也是提高和完善自己精神境界的重要功课。事物的发展是需要外部条件的。我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预见性和其他能力,为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积累条件。

第三,人人、时时、处处都在追求幸福,幸福资源有限。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其他群体和个人之间不和谐的情势是必然出现的。就是亲人之间也不例外。

由于大旱、大涝等天灾造成的罕见艰难年景,生存和幸福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析骨而炊,易子相食”(拆下人的骨头烧火,舍不得或不忍心吃掉自己的孩子,与人家互换着吃)的惨烈场景,在正史典籍之中也多有记载;

因为“第三者”插足分享“性福”资源而反目成仇的夫妻有之;

因为争夺天子之尊和天子之福,发生弑父篡位的父子有之;

仅仅为了幸福的前提条件——钱,虐待或砍死父母的亲子有之;

各国政府官员为什么屡屡出现贪污受贿现象?为什么毛泽东说,“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无数事实表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的根源是对生存和幸福资源的争夺。对生存和幸福资源进行争夺,这是人类社会将长久存在的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为什么几千年来普天之下的主要宗教能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各宗教核心的作用是通过理论认识和实践修养,达到降低欲望、培养淡定平和之心,从而降低纷争资源、增加和谐幸福的目的。

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克制和降低自己过度的欲望,修养自己淡定平和的行为品质,是追求幸福的根本正路。

最后,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也是感化、教育、阻止和克服那些一味自私自利、破坏和谐稳定的人和事的基础。

综上所述,多视角地看事、看人;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看人;避免依靠背景环境条件自动地改善或希望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把功夫放在修养自己、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着力提高自己的品格和能力,行恕道、尚宽容、重和谐,是人生追求幸福的必然正确途径。

一句话,把解决问题的重点一定要放在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和行为能力上,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

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和行为能力,更是提高自己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的途径。多为社会作贡献又是改善与提高自己生存条件的途径。自己的生存条件提高了,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往往就自行消解。你好了或你的家庭好了之后,有的人以前是你的对立面,现在有可能主动地向你讨好呢!

总之,把改变现状的重点不是放在怨天尤人上,而是放在首先搞好自己或自家的事情之上,那才是真正能够获得幸福、使自己生存得更好的有效途径。

五、运动是幸福的源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把这句古语引伸到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养身体这方面来理解,就是适当的体力和脑力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口头禅。如消化道蠕动力不足,出现阻滞现象,与其借助药物来催动,不如用劳动、体育锻炼等体力活动,促使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对消化道的摇晃、挤压、震颤等力量来疏通;有的因心脏和血管缺乏驱动力,或因血脂高、血液稠,导致血脉不畅,与其用药物化瘀通络,不如利用身体的运动,通过骨骼、肌肉和其他软组织的张驰与相互揉搓的运动方式,来达到消耗能量降低血脂和活血清瘀的作用。在有必要服药的情况下,适当运动也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运动与药物相比,往往更简易直接、更低炭“绿色”,也有利于避免副作用的发生。所以,医生对一般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案中往往要求病人要经常进行适当的体力运动。

中医理疗常用的刮痧、按摩等方法,也等于是通过使患者身体的有关部位或组织等局部,被动地运动来祛除病痛的途径达到治疗目的。

同样,人的头脑也需要经常活动,长久地缺乏运动,头脑也会“生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神经中枢里的信息通路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疏通,随着生理机能退行性的变化,就容易表现出记忆力衰退、思维活动迟钝等头脑不灵活的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冷漠、抑郁和其他多种负面情绪产生。

相反,勤于观察、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人,情绪表现轻松、快活,能较容易地克服精神压力者居多。

运动是保持和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的良好途径。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是获得幸福的本钱,是感受幸福的基础。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高级研究员朱利恩·福德曾经在一份调查和研究公众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关系的报告中说:“通过研究我们知道,运动是最有效的降低患长期疾病风险的生活方式之一。”

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实,运动能促使体内释放以多巴胺为主的能引起兴奋、轻松、舒适等幸福感的生化物质。哪怕是勉强或不自愿的身体或精神活动也照例引起体内多巴胺等生化物质的释放。

在社会实践中,出现了抑郁情绪,读一读书或找点其他事干干,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无聊或寂寞时,哪怕弹一弹身边能发声的物体或抠一抠手或脚的哪个部位,都能促使体内或多或少地释放出多巴胺之类的幸福天使。天长日久,那些能消除无聊和寂寞的弹物、抠手、抠脚等小动作竟然常常能成瘾,就是为了追求幸福感觉而留下了习惯动作。

体力和脑力运动,首推劳动。因为劳动是一举两得的运动:既使身、心得到好处,还是我们改善环境和获取物质财富的前提。“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勤”字当头,那是我们获得幸福的一条康庄大道。

总之,体力和脑力的运动(我们这里当然指的是适当的运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获取幸福的选择。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行动的结果。”还说过:“没有活动,快乐就无法产生,而每种活动的完成又是靠快乐参与其中。”

亚里士多德的前人,朴素的“原子论”的创始者德谟克利特说:“任何一项工作都比安逸更令人愉快。”

伊索:“工作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享受。”

莫扎特:“工作是我首要的享受。”

法国哲学家亚莱说过:“人们忙于寻找幸福,而最大的幸福就在忙碌之中。”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说:“劳动是幸福之父。”

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说:“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

世界著名的俄罗斯文学家列·托尔斯泰充满激情地说:“劳动,劳动!当我劳动的时候,我是多么幸福啊!”

古代奴隶社会的奴隶们,能生存和繁衍下来,并且创造了灿烂的科学和文化,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不停地劳动,哪怕是被迫地劳动。因为他们的劳动也就是体力和脑力的不断运动,需要体内不断释放支撑和促进参与劳动的肌肉、神经等组织运转的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和激素等生物活化物质。这些生物活化物质同时具有引起兴奋、舒适、快乐等幸福感的作用。这种现象可能是几百万年来人类在残酷的竞争的环境中沉淀下来的结果;也可以看做是自然界为了鼓励或奖赏所有动物,使他们通过身体和头脑的运动来达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模式。因此,正是不断地劳动排除了奴隶们的痛苦情绪,使他们在残酷的生存境遇里,在创作了人类大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情况下,不但实现了传宗接代,而且能保持勤于劳动、乐于创造的品质。

笔者在北京南郊农村读书和劳动,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抓革命、促生产”,以及“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四清”和“文革”时代,一直到改革开放,那里的农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种、春管;夏天,“三夏”(夏收、夏播、夏管)、防旱排涝、“龙口夺粮”,“季节不饶人”;秋天,“三秋”——秋管、秋收、秋播。防止丰产不丰收、修渠灌冬水;冬季,“忙时修坡,闲时修窝”(意思是农忙时干地里的活计,农闲时再抓时间盖房)、“大搞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大搞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那几十年,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穷、忙。可是,人们的欢乐并不少;得病的并不多,这是铁一样的事实。原因可能是:因为穷,能放心吃饱肚子的时候太少,就不要说讲究饮食平衡了。所以营养过剩的少;因为忙,躯体运动多,体内分泌的多巴胺之类的生物活化物质多,所以欢乐就多、抵抗力强、得病就少。

人类体内对各种食物的转化以及对抗疾病的过程和细节,绝不像现在知道的那么简单。牛吃什么了?牛肉、牛奶那么有营养;牛还那么壮、那么有劲!人也属于与牲畜种类很相近的高级动物,消化与转变的功能彼此之间就相差那么远?

有这样一个确凿的事实:1963年秋季至1964年夏季,北京大兴县在位于北京西郊紧靠卢沟桥南边一点开始修建“大兴引水工程”。目的是通过一个引水渠把永定河水有序、可控地引入大兴境内已经规划好的渠道网络之内。当时劳动工具只有简陋的铁锹、铁镐、扁担和土篮。半年多的时间里,包括用铁镐和铁锹抠挖沙石料、肩挑着一、二百斤的重量,运到河坡之上十几米至几十米远的地方等劳动。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一般劳动力很难胜任。每天吃的只有玉米面窝头外加腌萝卜和馏锅水(蒸窝头时锅里剩的水。因为单独烧开水还需要费时间和烟煤。现在听说那种水是很不适宜饮用的)。1964年的“五一节”改善伙食,中午每人五个半馒头和半碗素炒粉条头;还有一次或几次把馏锅水换成了煮骨头汤,其中有酱油和韭菜末,不见有油的迹象。除此之外,绝对再无其他任何饮食内容。住的情况是:全青云店镇一百多名民工全都住进东侧河堤上一个军队弃用的汽车棚里的地面上,四面透风。几个大门的门扇都是用木框和油毡制作的,并且门扇与地面之间还有三、四十公分的空缺。常常一夜大风之后,早晨每个人的被子都是黄沙一色。可是小伙子们个个乐观、活泼,工地上时常传起哄笑声;晚上在灯光昏暗的工棚里更是谈笑风声、热闹非凡。没有休息日,只有为了赶工期而“夜战”或起早贪黑。然而很少有得病的。连续的重体力付出和对严酷寒冬的抗拒能力,仅仅来源于:除了几个月仅有的五个半馒头、半碗粉条头和几次猪骨头汤带韭菜末之外,只有玉米面和腌萝卜、馏锅水。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经得起任何形式的审查。

让营养学家们说说,这三种东西能有那么全面的养分么?

现在贫困地区长寿的老人很多,他(她)们根本就不是每天如营养学家所说的、一定要补充某种“必要”的营养。他(她)们共有的特点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

以上种种事实证明,不停地劳动或运动才是健康和快乐的最重要来源。

英国心理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幸福之源》一书中说:

“现代运动把带来完满幸福时刻的复杂狩猎过程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新创造出来。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这些运动项目作为令人鼓舞的幸福源的话,似乎有些粗野。我们可能更为偏爱更加复杂细致的狩猎替代品。商人选择在城市里的商场进行‘捕杀’;演员在舞台上‘迷死’观众;慈善工作者在筹集到足够金额达到‘目标’时会感到十分高兴;政客声称他的‘目标’是减轻穷人的疾苦;科研人员一生都致力于‘搜寻’治疗癌症的良方;艺术家试图在画布上‘捕捉’到完美的画面,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他在这本书中还写到“节奏的幸福”,指通过跳舞获得幸福感。

从这段文字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莫里斯先生把古人的狩猎运动以及由狩猎运动“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新创造出来”的现代运动和“更加复杂细致的狩猎替代品”的诸种活动,再加上跳舞——统统都看成是“带来完满幸福时刻的”运动、是“令人鼓舞的幸福源”。因为运动能促使体内释放内啡肽、多巴胺和(由佐治亚大学理工学院研究发现的)内源性大麻酯等能引起幸福体验的生化物质。

美国70年代家喻户晓的一个电视连续剧描述的是一富有的白人上层人家居住在楼上,养尊处优。这家雇佣的贫苦黑人家庭居住在楼下,勤劳乐观。富裕的白人家庭每天无所事事,寂寞无聊。眼见楼下黑人家虽贫寒忙碌,但长期愉快轻松,家庭氛围其乐融融。以致楼上人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快乐、幸福,产生出把自家的后代托付给楼下领养的念头。这一连续剧当时之所以受到全体美国人的追捧,主要是该剧鲜明地反映出了社会中令人们深刻思考的现实问题。科学地、深入地分析,其实该连续剧就是证明了劳动,即体力和精神的运动,能为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西方心理学家们发现,人在专注于感兴趣的事物时,能形成所谓“心流”,这“心流”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其实,这也与紧张的神经运动过程能产生使人得到幸福感的生物活化物质是一回事。

中国民间一些传统益智玩具如“九连环”(解、套有九个金属环及一个金属钎组成的连带一起的玩具)、“华容道”(在一个带有唯一出口的木制的长方形盘子中,码放着十块左右不同形状和不等面积的矩形木块,其中只有一块可以通过盘子的出口滑出的木块代表曹操。操作的人必须使各个木块之间经过巧妙、繁杂的滑动和避让过程,才能使“曹操”从盘子最里面的角落里滑到木盘的出口,并滑出木盘)和在地面上画上格子,两人各自拿着若干“子”相互对奕,类似简单的围棋,等等,都是为了消闲解闷、设法动脑,通过紧张的精神运动来得到快乐。

下棋都是希望胜过对方。但是如果让一个高手与棋术太差的对手下棋,仅仅因为太容易得胜,反而使高手失去兴趣。原因是什么?不能足以使高手的精神紧张起来,得不到精神紧张起来的、脑子能得到充分运动的那种快乐。

类似寻求困难、寻求精神紧张从而换取快乐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