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5020400000044

第44章 从几个重要方面探讨如何追求幸福(9)

根据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调查研究的结果,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中,月收入达到七、八千美元的人,收入再增加对其幸福感的影响就很不明显了。还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本地区的居民客观幸福指数比较,结果是: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0美元以下的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提高收入对其客观幸福指数的影响明显;年人均国民生总值超过15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提高收入对其居民客观幸福指数的影响则不明显。

2007年年初,《北京参考》的记者采访心理学教授、我国研究幸福的问题顶级人物刘翔平:在回答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时,涉及物质条件与幸福感的关系。

刘教授说:“数据表明,住房90平方米的比60平方米的要幸福,140平方米的比120平方米的要幸福,但是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160平方米以后,幸福感与住房就没有联系了。”

2006年1月19日英国《金融时报》刊登安德鲁·奥斯瓦尔德的文章,题《关于幸福,嬉皮士的观点是正确的》摘要如下:

“政治家们总是错误地以为经济增长能让国民更幸福。”但社会现实却是:

首先,调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国家的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幸福。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在英国等工业化国家里,患抑郁症的比例在上升。自杀率只升不降。全球变暖意味着经济增长会带来长期不良的后果。”

“世界上一些最具革新精神的学院提出了确凿的证明,证明了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发挥作用。一个原因是,人类是对比的动物。去年的研究表明,幸福程度反而取决于某人邻居的收入。隔壁的富有让你感到不快乐……”

“……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经过努力弄清楚了人类对好坏事件的适应能力。一些研究认为,加了薪水的人在适应了收入的增加后,最终回到他们最初的快乐或者不快乐的心态。那些因事故而落下残疾的人只需要三年的时间,他的快乐程度就会恢复八成。不过,经济课本忽视了人们的这种适应性。”

“最后的原因是人类并不擅长预测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有鉴于此,幸福,而不是经济增长,理应成为更明智的下一代人寻求的更明智的目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2日刊登了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的文章题《王东京说“幸福”》,在文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很有哲理的一个故事:

一群躺在海滩上的朋友想喝啤酒,正好甲要去附近的杂货店办事。于是,甲说可以为大家去买啤酒,但不知多少钱一瓶大家可以接受。经过合计,最后大家统一为1.5元一瓶就买。甲又问,若附近的杂货店不卖,而去旁边的酒店里去买,多少钱可以买·又一番合计,价钱可出到2.65元。结果,甲以2元一瓶的价格买回了啤酒。

起初,甲某告诉大家啤酒是从酒店买来的。大家听了很高兴,每瓶比预期的2.65元少花0.65元,便宜!开怀畅饮。

完了事,甲某道出了真相——啤酒是从附近的小杂货店买来的。于是大家都感觉到懊悔,觉得吃了亏。

作者用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同样的境遇,由于主观观念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出现不同的幸福感觉。

因为作者是研究社会经济的,他用这个故事具体说明现在的百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是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或“比较的参照”存在不科学、不正确的瑕疵。针对得很贴切。

2010年9月28日的《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署名若尘的文章《追问幸福》。针对在现实社会中占据关键地位的幸福的问题提出了相当中肯的看法。

作者首先提出问题:“幸福在哪里?”

随后说:“改革开放初,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达到温饱、小康水平。如今人们有车有房,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并没有很高的提升。疾病、抱怨、不安、焦虑、抑郁等负面因素充斥多个阶层。

美国人也同样如此,当一切变好时,幸福指数在近50年来没有任何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

作者点出了问题的根子:“事实上,现在的一切都比过去变得更好。我们还会寄希望于未来,在脑海中构建更美好的图景……但是,生活终归是琐碎的、布满荆棘的……到那时愿望已达成,面对新问题,人们还要回到原点……”

《新华社》电讯:韩国政府于2010年8月15日发布报告说,去年韩国中小学生自杀人数为202人,其中高中生为140人。同比增长50%。

韩国近几年中小学生自杀人数的攀升与韩国每年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攀升成正比率,也是与韩国国民收入成正比率,这是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值得深思的实例。

这些例子都说明,财富的增长与幸福感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例的。

问题的症结是,由于幸福感的相对性、适应性,使人们形成了“人心无拒,蛇吞象”的顽疾。

所以,彻底研究幸福,彻底了解幸福感的相对性等幸福感所具有的特征,用以指导所有人的生活实践;同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探索科学、正确地降低幸福成本的情况下求得适度、可持续的幸福,才是人类社会的必归之路。

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差异性是很大的。与财富等各种客观因素相比较,主观精神境界水平的高低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感的关键因素。精神境界低,除了追求感官刺激来获得幸福感之外,没有能力和兴趣去追求更高格调、更多类型符合科学、正确原则的幸福。对于这些人,财富多了,可能是祸而不是福。

最近报道,英国一位由于买彩票中大奖,结果使他酗酒和嫖娼,导致离了婚,钱也挥霍精光,使自己陷入穷困潦倒、悲痛后悔的深渊。有了足够的钱过起低俗、龌龊、纸醉金迷的生活,吸毒、酗酒、豪赌、嫖娼、包N奶,甚至逞强斗气、雇凶杀人等,似乎是被太多的钱给烧得晕菜了,这样的人和事,实在太多。有一技之长成名的艺人使自己的美名变成了臭名。有的权高位大,受人尊敬,结果却落得万人所指甚至服刑坐牢的罪人。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精神境界太低,不明白应该如何追求幸福。上文有述,精神境界低就是做人的资格低,归根到底是智慧和道德水平低,缺乏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真知卓见,缺乏修养。

《小品文选刊》曾登过作者为马钧的文章,篇名《财富多余即羁绊》。

文章简介爱因斯坦简朴的生活方式和财富观。文章说,爱因斯坦成名后,依然保持当穷学生时的简朴生活方式。把1921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奖金全部给了前妻。1913年为避战乱移居美国,当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他时,他说:“这么多钱,能否少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当人们对他的行为大惑不解时,他又说:“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

西班牙《世界报》2007年9月16日刊登作者为埃娃·洛佩斯一卡塞罗的文章《杰弗里·李:比当百万富翁更幸福》。摘一段:

“杰弗里·李是乔克部落仍在世的唯一成员,也是澳大利亚北部卡卡杜国家公园外围、昆加拉这片12平方公里处女地的唯一主人。他相信,钱并不能带来幸福,他拒绝了外界为祖先这笔遗产给出的高价——50亿美元。有了这笔钱,36岁的他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也更愿意做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他说:‘我对钱不感兴趣。我有工作(护林员),我可以去钓鱼,去打猎……我只关心这些。’”

这些事例说明,主观心态才是决定自己幸福与否的关键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我们的一些后生放松对自己主观精神的提升做努力,只是顾及对眼前幸福的追求,站不高、看不远,往往遭到人家的讥笑。

2010年12月19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性和学业》。作者为记者吉尔·特纳和迈克尔·谢里登。文章谈到:

在中国一家婚恋交友网站上,有的女学生直言不讳地要寻找“四有”男士:有受人尊敬的事业或工作、有房子、有车子、有高薪。

贵阳医学院一位叫张某的女生,开价20万人民币征婚。声称“只要你给我20万,其他无所谓。出20万者,本人愿意立即下嫁于他”。

24岁的女研究生王某征婚开出的条件是:“在上海有房并且有100万人民币存款的男士。”后来她与一位54岁的同姓的款爷在咖啡店相遇并形成情人关系。几个月后,与王款爷分手,又去找了承诺将把她带去美国的60岁的美藉华人。王款爷则又与一名“随同学来上海的理科学生”交往。

这位理科学生来上海是为与一名28岁的男研究生相亲,但发现这个男研究生住在一间“从农民手中租来的小房子”后,于是告吹。她说:“我不能和一个没有独立住房的男生相爱,即使他年轻帅气。”

年轻男士有的也公开表示,他们愿意用爱情换取金钱的想法。杭州的一位名叫肖某某的男生,坦诚地与记者说:“如果能为我出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投资,我就愿意同一位年长我十岁的女士结婚。”

文章还说:《中国日报》一位愤怒的专栏作家批评称:“一些大学女生甚至在她们的‘甜爹’来接她们欢度周末的时候互相攀比。”

这是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现象。这些青年人迷瞪瞪地只知道直冲地追求眼前的幸福,不知道该怎样科学地、正确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成了西方人奚落我们的活材料。

古代印度王子释迦牟尼,通过学习、实践、思考(冥想)等过程,参透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真谛的一些真理,也就是常说的看破了红尘(的相当多的一部分)。毅然放弃继承王位,放弃可以通过至高的权力和丰厚的财富实现世俗幸福的机会,走上了通过修炼主观精神世界来追求真正享受到“极乐”、“大自在”的长久、高深幸福心境的道路。他的思想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历经两千多年,到如今,仍能得到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敬仰和追捧。说明佛教对于追求幸福的主张存在一定的真理性。

英国皇室出现过宁要市俗自由婚姻的幸福,不要意味着权势和富有的皇位继承。中国历史上也有不止一位放弃皇位,追求朴质幸福的人物。

无数放弃个人财富或其他利益,救助世人的可亲可敬的奉献者,他们恰恰不是无知的傻瓜,他们真正能体验到崇高、长久的幸福心境。在追求人生幸福的总账目上,他们没有做亏本的买卖。他们走的是明智、高尚、能持续幸福的正道。

有人嗔骂:“钱是王八蛋!”

同样多的钱,用来捐献给希望工程资助穷困地区的教育,就是善款;用以贩毒,就成了犯罪的工具。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好,把后代宠坏的案例还少么?钱挨骂,纯属是哑巴吃黄连。究竟这钱是不是王八蛋,只是看看钱落在谁的手里。归根到底还是决定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

总之,财富中凝结着福也凝结着祸。重要的是必须彻底地了解幸福感是具有的相对性,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争取能够恰到好处地支配财富,而不被财富盲目地支使。修养自己、戒除伤己害人的欲望;培养符合科学、正确、适度原则的幸福观才是正确无误的人生道路。

四、不要怨天尤人

“和和美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平万岁”、“和为贵”……世上古今都流行着这些赞美和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和谐关系的词语;不久前,中国共产党还提出努力缔造和谐社会的大政方针等事实说明,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同时,从以上所提到的社会现象中也能体会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人们渴望的,但又不是自来的或轻易形成的,是要经过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相反,家庭不和、惹气伤财;社会纷争、文攻武斗;为争取和平而献身……种种却是常见或很难避免的社会现象。这都是与人追求幸福和生存得更好的期望背道而驰的。

所以,创造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减少和避免分歧与争斗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和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我们这里只是针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一个人,希望减少或避免与别人发生分歧、得到和谐的社会环境,其重点决不能寄希望于环境条件的自动改善和别人向着你所期望的方向进步。因为客观世界一般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其他所有人也自然要遵循“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规律。

所以,重点必须放在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自己观察、分析、认识人和事物的水平以及待人处世的能力。因为由你说了算、由你随意把握的,只有你自己本身。

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悟出了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拿来作教育后代的警句:“日三省吾(自)身”;待人行事要“温、良、恭、俭、让”;“不怨天,不尤(恨)人”……(悉见《论语》)

如何减少与他人的纷争;如何创造和谐、幸福的生存环境?下面提出几点看法,共同探讨:

第一,任何事物的性质和任何人的品质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将有不同的感觉和判断。

同样是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妻子也许无才,但是古来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绝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有才的妻子可能缺少“女人味儿”,也可能在家庭中不那么“甘拜下风”,使家庭常常缺乏和谐的氛围。再说,又有才、又有女人味儿的稀有资源,凭什么就能一准让你得到呢?

儿子也许不是很听话,过于倔犟。但是“倔骡子拉好套”。太乖巧的孩子成大事的就少。又倔犟、又不拉好套的孩子,世界上不是太少,就不许让你赶上一个?再说,世界上就没有从任何角度看,全是缺点和错误、一无是处的人和事物。儿子一点好地方都没有,那肯定是你的眼光不公允。从遗传和家庭教育等责任的角度看,你可能也要有反思的地方呢;

朋友也许不那么显得亲热,但是向来就有“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蜜加油”之训。古人还说过这样的警句:“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中的句子,其意思就是能说会道,说起话来眉飞色舞的人,仁义的少);

自己也许想得很多,往往对事物发展有正确的预见,凡事都能抢先而不落空。但是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说(这是《名贤集》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总是表现得很淡定而坦然;小人则总是表现得匆忙和焦急)。“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的话。意思是不偏不倚、平平常常地处事,是符合至高无上的道理的。可惜,很久以来民众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见)、“三条大路走中间”、“出头的椽子先糟”、“枪打出头鸟”……这些流传几百年、上千年的警语肯定也是值得深谙的。

总之,多方面地看事、看人;多方面地反省自己。少犯“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到人家黑的错误,是有效减少“看不上”别人、因而引起不和谐心情或不和谐关系的良药。常出现的“对人严,对己宽”错误行为的根子也在过于简单、片面地看事、看人。

在没有把事或人看得很清楚的情况下,“难得糊涂”这句话,在这里也可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