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5020400000027

第27章 人的终极追求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11)

《旧约全书》中记述的犹太人祖先千辛万苦大迁移到埃及,是为了逃避灾害,找粮食,挣脱饥饿的痛苦和争求生活得更好。后来,为了躲避埃及人的排挤,又经历磨难迁移回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的约旦河流域,还是为了寻求安全和充足又感觉好的环境及食物。终是为生存和幸福。

与古时的犹太人相似,古代一部分蒙古人也曾经以部落群体的规模,携妇将雏艰苦跋涉远移欧洲,后来又辗转东归。这样劳民伤财地远奔欧洲,又折返东归,原因只有一个——寻求福地——具体地说就是躲避其他部族的侵扰威胁带来的痛苦,追逐更有安全感、更富庶、更适宜生存的地方。

历史上人类有过多次航海壮举:

麦哲伦环球航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郑和七下“西洋”,等等,目的一定不外下面三个方面或其中的一部分:

(1)寻求拓展生存空间。通过贸易手段获得珍稀的香料、调料和其他奇特、稀有的物资来获取巨额财富。奇特、稀有的物品是人们获得新奇等好感觉的资源;财富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2)为发现适宜殖民和掠夺的地方或机会而活动,这是先发展起来的世界列强,为了自己民族和国家间接求幸福的常见方式。这一点,中、南美洲人民体会最深刻,看得最清楚。

(3)看看远方有什么奇特风俗;看看远方有什么样的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否真的是“天没边,地没沿”,最终证实地球到底是不是圆的?展示庞大的航海规模和其他文明成就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寻求新的友邦和散播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明与威望,通过这些行动来获得新鲜感、满足感、成就感、尊严感等幸福感或为日后的幸福考虑——亲自参与远洋航海的人直接获得新奇、兴奋、满足、成就(自我实现)等幸福感;能获知过程和结果的众多国人也能间接地获得猎奇和满足之类的幸福感;能够通过参与筹划和了解过程,又能最多享受到结果带来的实惠的最高统治者和其他支持者们,得到物质财富之外,还享受更多样、更长久的幸福感或幸福心境。

总结以上三个方面,远洋航行壮举的最终目的,只有追求好感觉和为了将来自己所属的国家、群体和个人生存得更好。

因为进行远程航海的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追求到强烈的新刺激、似乎可以达到高度的自我实现,所以尽管必定要经历惊涛骇浪、酷暑严寒、饥饱劳碌,甚至出生入死的考验,直到现在,自愿进行舍家撇业、艰苦卓绝的远洋航海活动的还大有人在。通过这种事实足可以窥见,追求幸福感对于人的生存意义是至高无上的。

历史上人类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战争:

传说的不计,有确凿记载的就有中国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战;古波斯人挑起的长达几十年的“希波战争”;古罗马、北非迦太基及古希腊之间长达一百多年的系列混战;由罗马教皇发起的没完没了、断断续续地进行了近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

发动战争的原因,大部分是为直接略取构建幸福生活的土地或其他物质利益,有的是为了尊严感和满足复仇欲等。在古代,还外加俘获到能为自己服务、带来幸福感的人力及人才,反正是超越不出为获得幸福资源的范围。争名誉、争尊严、报仇雪恨等更是直接地追求去除失落、屈辱或不满足等痛苦感和享受愉悦、痛快或满足等幸福感的行为。

中国的古圣人孔丘有言:“大哉!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发动战争的一方照例都要找出借口,打出五花八门、冠冕堂皇的招牌,至今仍然如此。

看看距今一千多年中国唐朝的诗人们描述古代战争是如何惨烈的吧——行军的艰难:“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乱石满地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战场的残酷:“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垂老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读之触目惊心,思之毛骨悚然。这是为了争得幸福感或争夺幸福资源,人类之间自相残杀血腥的行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留下了清晰的、值得后人深思的印迹。

历史上,人们动用巨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修建大型宫殿或宫殿群,还有工程浩大的皇家园林。如中东古巴比伦城和巴比伦空中花园;欧洲的古罗马剧场和角斗场;中国秦朝的阿房宫(尽管有可能是止于规划中或半拉子的工程,但至少也反映出,确实存在营造这样大规模工程的愿望或企图)、隋朝的西苑、现存完整的北京紫禁城、现存残迹的北京南郊的古南海子(占地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是迄今全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见注(1))……这都是为当时活着的统治者造福的设施。

中国现已出土几千尊兵马俑的秦始皇陵、埃及的金字塔、中美洲据说已发现大于埃及金字塔六倍的类似金字塔的古建筑……这些都是当时最高统治者幻想死后继续延续其生前幸福生活或祈求神灵赐福的证据。

古代遗留下的巨石阵、巨大石窟造像、规模浩大的壁画、石雕等,那大概企图是讨好神灵,以利于死去的人或者是为佑护活着的人平安生存和幸福地生活。无论如何绝对不是只为了寻找劳动之苦,或招来其他任何形式的痛苦而付出那样宏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

世界各地遗存下来的坚固不摧的各式城堡、城墙;又深又宽又险的护城河、战濠或诸如此类的其他防御性设施的遗迹,都是古人求得神助之外,依仗自己的力量尽力防御敌人威胁到自己生存幸福的见证。

差不多哪个民族和国家都有古、今人类筑堤坝、疏河流等很雄伟或很奇巧的水利设施的遗迹。兴修水利是为避免自然灾害毁掉人们的生存条件和幸福生活,或者是变害为利,更好地利用水来便于航行、灌溉、发电、饮用等,反正是围绕提升更好生存和实现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为宗旨。

“2012”预言的发现,那正是一个证明,证明历史上的玛雅人也是千方百计地探索自然规律,以利追求幸福和躲避痛苦。把预言刻在石板上,那不就是用以警示后人,使后人能够及时知会、防御或躲避毁灭的痛苦吗?除此之外还会有什么其他意图么?

对历史不太熟悉的人大略地回顾历史的时候,脑海中也会浮现出“地球人都知道”的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极重要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比如古埃及艳后、古罗马海伦、古中国的妲己、西施、貂蝉、文昭君、杨贵妃、文成公主……这些人物都与两性之间的好感觉和决定敌我之间成败的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影响深远。于是聪明人琢磨出来“美人计”,堂而皇之地列于“古者三十六计”之中。这些都佐证了历史舞台上的人们,也曾经是以追求两性之间的好感觉为生存追求的重头戏。

现存的古代欧洲文物:石质残缺的雕塑——米罗的“维纳斯”;绘画残片“巴黎女郎”;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蒙娜丽莎》。中国现存的稀有的古人绘画: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据说都是唐代摹本)、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等几乎都历时久远,但是可以流传至今的古代艺术品,之所以穿越沧桑之变、几经易手,仍能被世人珍藏爱护保留到现在,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艺术品“养眼”,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好感觉,就是必须满足人们对好感觉的追求,人们才珍惜它、收藏和保护它。

这些养眼的艺术品当初的创作冲动和多年后的倾力抢救、精心收藏的现象,都折射出历来人们都在珍惜和追求能够带来好感觉的资源。

总之,人类的历史就是以“不倦地追求好感觉”为题目的、以整个地球为舞台的、场面恢宏的连续剧。不管是统治者、其他各类的“人上人”,还是平民百姓以至“人下人”的奴隶或仆从,都是这部长戏的演员。不管演艺好与不好,反正大家都是观众加演员的双重身份。一代又一代的活人,悲欢离合地接续不断地演下去,没有一个演员的一举一动能够离开追求好感觉这一主题。哪怕演到半路不愿意再继续演下去,原因也不外是追求好感觉的前景实在无望,才肯依依不舍地自动结束在人生舞台上的演员生涯——自尽。自尽的过程也都挖空心思地减少痛苦、寻求尽量安稳和感觉好些。

好像鲁迅的哪篇文章中提到过,早先南方一些地区的农村搭棚唱大戏的时候,习惯于在大棚前脸的左右两旁,张贴上内容为“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的大对联。对联书写的内容恰当、深刻地道出了戏场内外、以至全体人类社会都在“唱戏”这种现象。但是,对联的内容还没有能够道破戏情所表达的普遍、唯一的主旨——人人都在表演追求幸福感的台词和动作。

八、“人上人”追求幸福众生相

素有“唐宋八大家”美名的苏轼也很爱思考人生问题,他曾说过一句著名的、意味深长的话流传至今:“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意思是:痛恨自己的情绪始终长久地萦绕着自己。原因是,似乎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所有,不受自己控制。什么时候才能够忘掉这种没完没了地钻营的恶习?

这里的“营营”就是时时刻刻都在钻营的意思。与生存主义者们所说的,人总是无奈地受到自身不堪寂寞的意志所驱使一样。这句话诚实又深刻地表达出了所有的人对于摆脱不了本能驱使,只能不由自主地、时时处处地钻营幸福感的这种无耐心情。钻营幸福感的表现:平常人通常是吸烟、喝酒、寻找养眼的情节看、寻找悦耳的声音听、寻找性感的人和其他好看、好玩儿的或刺激性强烈的事物……甚至于实在无聊时,用手指敲打身边的任何发声物体,奏出自己喜欢的旋律、或者用嘴哼个小调儿也是常见的钻营好感觉的形式。

为什么人人、时时、处处都要被“营营”所累?无非是为了满足生存意志五花八门的欲望所求,得到需要的好感觉才得以暂时停止。叔本华、尼采们仅仅如苏轼,悟出了人的本能是催促人们时时处处不停地钻营的元凶,并没有进一步悟出人们钻营的到底是什么,就觉得自己是“超人”了,是大师了。其后,盲目追捧他们的,居然就大有人在。

中国旧时的知识分子们,同样不堪于寂寞,又自恃清高。他们不情愿混同于社会大众表现为“顺其流而扬其波”,就是用一般“庸俗”的方法追求幸福感、解除无聊情绪。因此,一面被人的本性无情地催促着、一面被“义理”有力地束缚着,陷于两难。尤其是多情善感的文人,就常常落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古愁”的境地。

作为志趣高洁的大思想家、大艺术家的苏轼,仍不能超脱人的本性,不能回避本能追求幸福欲望的驱使,在本能面前也只是道出了“长恨”而已。

很多人都说苏轼是乐天派,笔者则不完全那么看。除了以上所引述的苏轼说的那句名言所表现出的深刻的、合于哲理的负面情绪之外,如《(前)赤壁赋》中苏轼所表达的意旨也是彻头彻尾消极悲观的。文中借他人之口说出的“如泣如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托遗响于悲风”等话以及“苏子愀然,正襟危坐”,那种自我描述的严肃神态等,都透露出了苏轼不甘心受自然规律的驱使,对于不能“忘却营营”的强烈的无奈之情与消极意识。

身体越健康,生命力越旺盛,生存条件越好,其追求幸福的欲望就越强烈。所谓“富而生淫”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也不论是古代还是现时,宗教界、政府官员、商界、文体界等有钱、有权、有闲,又精力旺盛的名流人士,虽然他们的“学识”很高、声誉不凡,但不断有被爆出绯闻或其他因为直接或间接追求幸福感而形成的丑闻,这种现象历来都不罕见。改革开放后,中国揪出的贪官们,表现为捞取金钱这种幸福前提之外,接受以性贿赂的服务、包二奶甚至于包N奶等,好像都与追求“性”福感(属于最重要的幸福感类型之一)——色情有关联。

“人上人”就是指那些比一般人的生存条件好,有钱、有权又有闲的人们。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总裁卡恩刚刚涉嫌性丑闻的背景下,2011年5月17日《参考消息》第三版以《乐于“屡屡冒险”,权力导致“膨胀”——世界政要性丑闻何其多》为题刊登了路透社5月15日发自美国华盛顿的电讯,摘要如下:

“……历史上,有权有势的人物因性丑闻而倒台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少如日中天的领导人因婚外情、招妓和性骚扰而颜面扫地。最臭名昭著的是1963年的普罗富莫丑闻。当时,英国陆军大臣普罗富莫被迫辞职,原因是他与一名妓女有染,而后者又与一名苏联间谍有关系。

面临此类尴尬处境的大人物包括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纽约州长斯皮策和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大热门扭特·金里奇……”

文章最后说:

“专家认为,尽管强大、无畏和近乎不计后果的意识可能会打造出伟大的领导者,但如果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凡夫俗子,麻烦就来了……”

最后用一句话道出了真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凡夫俗子;任何人也休想超越人的本性的驱使。”

下面是在现今世界上另外一些“人上人”在追求幸福感的人生道路上陷入了尴尬境地或“出了车祸”的情形:

《法新社》2010年11月30日在中国香港发出消息:

“毕业于法国顶尖学府国家行政学院,曾在法国驻新德里大使馆任二等参赞”的现年46岁的马克·方博斯捷,一年前接任法国驻中国香港及澳门最高外交官。现在法国外交部发言人贝尔纳·瓦莱罗证实:“他已被停职并将被展开行政调查,已召回巴黎。”

原因:偷取两瓶昂贵的红酒被发现。

偷酒,是为了追求喝酒时的好感觉(幸福感)和俭省自己的钱(即降低幸福成本)。大方向是不错的,只是不合乎这种“贵人”的身份又太笨了。

2010年8月8日的《北京晚报》登载了以标题为《2万美元“泡妞”假账倒掉惠普CEO》的一个综合报道。

报道内容是介绍年收入“超过2400万美元”的计算机产品巨擘——惠普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53岁的马克·赫德,因与一名女承包商有染,并向她送礼,而后把礼物等费用当业务支出去报销”被发现而“默然下台”。赫德事发后说:“我拥护惠普信任、尊重和诚实准则”,“我意识到,我在一些情况下未能遵守这些准则。”“董事会和我只能做出这个(下台)决定。”

硅谷的恩德勒集团分析师罗布·恩德勒,针对赫德下台这件事说:“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权、有闲又有钱,我保证他会干些蠢事,赫德似乎就是个例子。”

恩德勒先生所说,“如果一个人非常有权、有闲又有钱,我保证他会干些蠢事。”这句话意味着,一旦具备适宜的条件,人的追求幸福的种子一定会发芽。这适宜的条件一般就是有权、有钱、有闲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