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小苗子"(这是红军队伍里对苗族小战士的一种亲切称呼),于1934年10月参加了红6军团,随军长征。
"小苗子"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1934年8月,红6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领导下,奉命西征,与贺龙领导的红军部队会合。9月下旬,红6军团来到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地区。10月上旬来到"小苗子"的家乡贵州省瓮安县。
任弼时和其他军团首长很重视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要求部队在少数民族地区严格遵守纪律,积极地向少数民族解释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各项政策。因为国民党军阀的压迫和历代反动政府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造成民族间尖锐的矛盾,这给红6军团的行动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除了动员广大指战员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外,王震等军团首长在苗族、侗族地区亲自与群众座谈,耐心宣传党的政策与红军的纪律,并以战士帮助群众做好事的模范行动,证实红军的性质与宗旨。
少数民族从未见过这样爱护群众的队伍,从内心拥护红军,帮助红军做各种事,如为红军做向导、架设浮桥等等。
"小苗子"听说了红军的模范行为,也亲眼见到红军为劳苦大众做好事,对他们很尊敬,特别见到与他差不多年龄的小战士,很钦佩也很羡慕。
红军要招收新兵的消息传来,"小苗子"说服母亲让自己参加红军。他的母亲是苗族人,从小未见过像红军这么好的军队,认为在这样的军队中生活,自己的儿子也一定会成为好人,于是答应"小苗子"参加红军。"小苗子"欢天喜地地穿上比自己的身材肥大得多的军装,辞别母亲,随军长征了。
上路那天,"小苗子"心中的确有舍不得离开母亲之情,因为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已经16年了。他暗下决心:只有做个像红军叔叔、红军小哥哥那样处处为老百姓做好事的战士,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小苗子"的父亲是汉族人,早年为了求生而在旧军队中当兵,曾经担任过营长。有一次,听到一位在地主家做佣人、不堪地主虐待的苗族姑娘的哭诉,心地善良的他,设法把这位苗族姑娘从苦海中救了出来。苗族姑娘无家可归,无以为生,也不愿离开拯救自己的好心人,于是成了他的妻子。这位苗族姑娘,就是"小苗子"的母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军人也没有安生之地,"小苗子"的母亲临产了,只好在石桥下生下"小苗子"。
"小苗子"的父亲年岁大了,不宜再过戎马生活,于是带着妻儿回到贵州瓮安县老家。由于旧社会歧视少数民族,当"小苗子"的父亲为养家糊口外出做生意时,有些人就乘机欺凌母子俩。于是母亲足不出户,终日守在家中,"小苗子"成为她惟一谈话对象。母亲很会唱山歌,唱得那么动听,而且是自编自唱,一首首歌词都是一首首很美的诗。幼小的"小苗子"陪伴着母亲,在歌声中逐渐长大。
母亲的歌使"小苗子"如痴如醉,同时他也受着母亲的熏陶。
参加红军后,他的视野又从母亲动人的歌声中,家庭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他在长征的行军途中,一有机会就看书。他读古诗、唱民歌。红军叔叔很喜欢他,关心他的成长。沿途上知书识礼的老乡,见红军秋毫无犯,见"小苗子"喜读书懂礼貌,十分喜欢他,经常教他一些古书。他的学问见长,还经常把民歌和古诗结合起来,像他母亲一样,自编自唱起来。
有一次联欢会上,大家热烈欢迎"小苗子"出节目。
"小苗子来一个!"红军叔叔、小哥哥们喊道。
"小苗子"肚子里有很多山歌,到底该唱什么好呢?班长见他平时爱唱歌,就鼓励他唱。为了唱得好,班长叫他先小声唱一首给他听。他早就想放开歌喉,大声歌唱了,但在联欢会上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他小声唱道:走了一山又一山,抬头看见火烧山。
火烧芭蕉心不死,半路丢姐心不甘。
"什么姐呀,妹呀",只比他大几岁的班长说道。"没劲!我给你改几个字。"走了一山又一山,肚皮走扁腿走酸。
刀山火海难不倒,不见红军心不甘!"改得好。你这样一改,讲出了我心里话。"他佩服地对班长说。
"快到场中央去唱吧!"班长轻轻地推他一把。
他立即走到场中央,放开歌喉,大声地唱起来。嘹亮的歌声传到场子以外。他刚唱完,正准备向在场的红军叔叔、小哥哥敬礼之际,忽然传来一个浑厚的声音:"要得哦!唱得不错,把这娃儿送到宣传队去!"语音一落,贺龙和任弼时出现在大家面前,讲话的就是贺龙。贺龙善于发现有艺术、体育天赋的人才。
"小苗子"所在连的连长,听说要把"小苗子"拉出连队,送到宣传队去,真舍不得。因"小苗子"不但歌唱得好,而且还常与战士们说书,认字。打仗时,他又像猛虎下山似的冲向前,是位勇敢的好战士。但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贺总指挥发话了,而且任政委也同意,没有其他话可说,就让"小苗子"离开连队,到宣传队去吧!从此,"小苗子"成为红军的文化工作者。
宣传队下分三个分队,"小苗子"被分配到第三分队。宣传队多是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也有比他大十来岁的"秀才"、"书法家"和"大教授"。"小苗子"虚心向这些人学习,也得到他们真诚的指导。学问大有长进,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和同年龄人一道搞宣传工作,心中无比高兴,真是如鱼得水,发挥着自己的才能。
"小苗子"的分队长叫向黑樱,是贺龙的外甥,其母亲是贺龙的小妹妹贺满姑。满姑和她大姐贺英都是名震武陵、气贯两湖的女中豪杰。满姑率军和国民党政府军激战,不幸被捕。敌人先想收买她,要她供出贺龙及其武装的去向,利诱她投降,但她坚贞不屈,被敌人活活折磨而死。满姑牺牲时,黑樱才11岁,贺龙托一位至交把他带到上海交给了党。中共党组织送黑樱上了学堂,从小学上到中学。黑樱利用自己人小不被敌人注意的特点,暗中帮助地下党组织做些工作。黑樱接触社会较广,知识面较宽。1933年,他辗转来到革命根据地,参加了长征。在宣传队里,宣传员都视他为来自大地方的"洋包子","小苗子"就是从他那里知道了马克思、拿破仑等等。
红6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地区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不久又改称红2军团)会师后,在四川酉阳县南腰界召开了庆祝会师大会。随之在湘鄂川黔交界地带寻机建立革命根据地。湖南军阀李觉的部队,一直尾追会合后的红2、6军团,贺龙则巧妙地调动部队,甩开敌人。贺龙把后卫团的宣传队调到前卫团,要他们星夜赶到乌江上游的鸭池河附近,做好宣传工作,以利红军争取主动抢渡过河,甩掉敌人。
"小苗子"随着部队兼程赶往鸭池河。
他和其他宣传队员一起,向老乡们宣传动员,说明红军的宗旨,是为劳动大众谋利益,并且以自己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行动,深深得到老乡的拥护。老乡们主动拿出门板,绳索等材料,帮助红军前卫团搭过河的浮桥。
"小苗子"在人群中穿梭,宣传党的政策,以文艺为武器团结群众,鼓舞士气。工兵连在老乡们帮助下,很快地把浮桥搭好。浮桥搭好之际,也是红军主力部队到达之时。"小苗子"等又以唱歌、呼口号、说快板,跳舞等文艺形式,鼓励连续行军疲劳不堪的红军战士。日夜兼程赶来的红军广大指战员,在"小苗子"等宣传队员"吹拉弹唱,兼出洋相"的宣传鼓动中,瞌睡跑光!快速地渡过了鸭池河,并把浮桥拆光。
敌军赶到鸭池河时,只能望河兴叹。过河的红军,乐不可支,俏皮话、讽刺敌军的话一串串。本来是极端艰苦的长征路,这时由于抢渡鸭池河成功,见对岸敌军的狼狈相红军队伍立即变成了充满欢乐的俱乐部。"多好的材料,你们宣传队应该写首诗送给李觉嘛!"后卫团政委充满喜悦心情,对"小苗子"所在的宣传队队长黑樱说道。
"行呀!马上就写。"黑樱爽朗地回答道。
黑樱向团政委致礼告别,转身就去找"小苗子",请他写首诗"送"给李觉。
小苗子毫不迟疑地接受任务。他背着人群琢磨起来,不一会儿,一首诗的腹稿打好了。于是他立即找到向黑樱队长,对他高声朗诵道:远看像条索,近看鸭池河。敌人拼命堵,老子硬要过。
要过要过就要过,李觉送行蛮不错。
你在对岸站岗哨,我在这里洗个脚!"好!好!好!小苗子做诗又快又好,很生动。既歌颂红军闯劲,又讽刺了敌人,够这位国民党政府军的李觉将军受的喽!"黑樱队长轻轻拍着"小苗子"的肩膀称赞道。
一席话,说得"小苗子"心花怒放。连"洋包子"队长都夸奖了,自己今后还要努力作诗,做好宣传,"小苗子"心里想。
红2、6军团继续长征,经过玉屏地区。一名绅士在红军政策感召下,送给红军一箫一笛。当时宣传队正好没有这样的乐器,于是贺龙决定把它们送给宣传队。
"小苗子"见到箫和笛,甭提有多么高兴了。他马上学着吹。秉性聪明的他,一学就会,于是他又成为一名吹箫手和笛子手。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是异常艰苦的。忍饥挨冻,甚至一天吃不到一餐野菜煮的饭。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宣传队只好忍痛把乐器一件件丢在路上。但那两支箫和笛,"小苗子"总舍不得丢,一直带到了延安。"小苗子"已把它们视为自己随身携带的"武器",走到哪里,吹到哪里,宣传鼓动到哪里。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斗剧社"的同志把这两支箫和笛带过黄河,又出雁门关,但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炸毁了。"小苗子"听说,心中隐隐作痛,这是宣传队的"武器",是经过长征的"武器",也是他长征路上的好"伙伴",现在他被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炮弹炸"死了",怎么叫他不伤心呢?"小苗子"于建国后,1986年重走长征路时,又想起箫和笛的故事,便写下一首"难忘玉屏箫"的诗:箫笛两支贯长征,梅花三弄出雁门。
长城南北交响奏,曲曲难忘走玉屏。
"小苗子"歌颂红军过鸭池河的诗,是他的处女作。这首诗,当时的后卫团团长熟记不忘。建国后召开第四次文代会时,这位当年的团长特意到北京京西宾馆来看"小苗子"。"小苗子"一见老团长到来,特别高兴,两人紧紧握手。"远看像条索,"老团长和"小苗子"的见面礼,就是"小苗子"当年的处女作。老团长一字不漏地把它背诵了一遍。
"您的记性真好!是首长们鼓励我写诗,我今天才能成为全国文代会的代表。""小苗子"谦虚地对当年的团首长说道。
"小苗子"说的是实话。自从在鸭池河边写诗受到团首长、宣传队长以及同志们表扬后,他诗兴大发。从此,他行军打仗中,诗作源源涌来。在长征中,他写了无数首诗,由于长征中没有条件保存和整理,很多首诗都丢了,但他和黑樱队长还是保存了一些,脑海中也留下一些诗,后来以《枪剑风云录》为书名,出版了长征诗集,再现了长征途中情景,红军战斗、生活、人民鱼水情的方方面面。
当宣传员后的"小苗子"在长征途中,经常写标语,每天平均要写50条宣传标语。他的字,随心所欲,苍劲有力,挥洒自如,但不讲究用笔。他的"笔",有时是草把,有时是破布,总之有什么用什么。他还边写边向人请教,因此进步很快。他学写字的老师,是宣传队吴队长。吴队长见他聪明伶俐,又肯学习,就教他写字,着意培养他。行军每到一地,都要给"小苗子"讲帖,每次至少讲五幅,对"小苗子"帮助很大。后来他被调到军部宣传部给刘部长当勤务员,又得到刘部长的当面指点。他就是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结合宣传工作,勤写标语中,苦练写字本领,果然书法有长足的进步。
1936年7月,红2、6军团奉中央之命,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行军到陕西省三原县境时,"小苗子"写大标语宣传中共对张学良、杨虎城的态度和政策,支持他们的抗日行动。凑巧,他的字被当地一位秀才看上了,老秀才特意买了点心来看他,请他写个中堂"福"字。年纪轻轻的,受人如此器重,这也是他第一次受人之托写"福"字,他毫不惊讶、毫不畏怯,立即替老秀才写下"福"字,老秀才很满意。
他自认为自己字写得不错,什么大小标语,一律不拒绝,通通挥"笔"而就。很快他便在行家面前低下了头。
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后,他写大标语庆祝。曾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近60岁的徐特立老人来到大标语前,抬头一看,觉得这字写得不规范。他一打听知道是"小苗子"写的,于是主动找到"小苗子",教他写字。
徐老先让"小苗子"从描红写起。"写字要正,读书要明。"徐老耐心地教导说:"字要写正,就是要规范起来,不能随便写。"指出他的字是手写滑了,不规范,要从头学起,把字规范起来。又说:读书要明,就是吐字要清楚,使人听得明白。最后问道:"你懂了吗?""懂了。""小苗子"虚心地回答。
"小苗子"不但这样虚心地说,而且还切实地去做。他从描红学起,一笔一划地写起来。经过练习,他的字规范多了。他事后回忆说:"徐老对我帮助很大,我永志不忘。""小苗子"也喜欢画画。他学画的"学校"就是长征路上的墙壁。他不会画,见同伴或红军小哥哥画宣传画,他便跟着学画,在他人指点下,虚心地练习,终于也能画了。行军到哪里,他的宣传画就画到哪里。他的画画本领和他射击本领一样,没有上过专门科学校,而是在实践中练就成的。他常常以画达意,他的画是文字的补充。他的日记中穿插着画,有时简单几笔的一幅画,却比许多文字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小苗子"的文艺才能,使他成为长征路上跑遍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宣传队员。在红二方面军的"战斗剧社",他曾经从事"飞行"鼓动工作;在红四方面军的"工农剧团",他曾经从事音乐,舞蹈工作;在红一方面军中的"人民剧社",他曾经从事戏剧工作。
长征是"小苗子"成长的大熔炉,是他成才的大学校。他对长征铭记不忘。80年代,年过七旬的他,还重走长征路,重爬雪山,重过草地,以追忆长征的日子,缅怀先烈们的英雄业绩,感谢劳动人民当年对红军长征的无私支援!这位"小苗子",就是老红军战士陈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