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觉敏能够随军长征,是她"闹"出来的。这里的"闹"字,带着"坚决"的含意。
戴觉敏从小就参加红军,被人誉为巾帼少年。
戴觉敏,湖北红安县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戴克敏的妹妹。她的父亲戴雪舫,是个名扬四乡的有名之士,共产党员,担任过列宁高等小学的校长。有一次,敌机轰炸革命根据地,她的父亲为了掩护学生转移而壮烈牺牲。她从小就在列宁小学读书,懂得不少革命道理。她曾作为少年儿童的代表,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召开的少共儿童代表大会,当选为少共儿童委员会的常委。1932年春天,她参加了红军,当一名"红小鬼"。她被分配到箭场河红军总医院当看护。和她一起参军的还有她的堂妹戴醒群。
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移,她和她的堂妹均留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4年11月,红25军要长征了,军领导决定部队实行精简整编,把不少老弱病残的同志刷下来,作了安置,并且也准备把几位女护士留下来,其中就有巾帼少年戴觉敏。
听说要把她留下,她坚决不干,又哭又闹,非要跟上红军长征不可,领导见她态度坚决,同意她长征,她才破涕为笑,赶紧去准备上路的东西。她跟主力部队过了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这次敌人闻风从四面围追而来,情况十分严重,军领导决定离开桐柏山,向伏牛山行进。部队又要实行远距离转移。军参谋长又考虑戴觉敏等七位小护士身体瘦弱,不宜继续行军,如果让她们行军,还会拖累部队的速度,万一她们掉队,被敌人俘去,其后果更不堪设想。于是派人给她们每人几块银元作盘费,再次动员她回家或原地隐蔽在群众家中,以待时机。这次她哭得更凶,回家?!路那么远,怎么回去?留在群众家中,不是给穷苦人家当女儿或做媳妇,就是被敌人发现,做国民党政府的阶下囚,而且还拖累收养她的穷苦老乡,无论如何都要跟部队长征,决不留下。决心一下,她边哭边说:"红军走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活着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她也的确无家可归,父亲被国民党飞机炸死,哥哥被张国焘在"肃反"中错杀,堂妹留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后英勇就义。她已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她把银元往地上一扔,表示坚决不走。
"你们身体吃不消,还要走很远路,还是离开队伍回家去吧!"做工作的干部劝道说。
"我没有家,我不离开队伍。"她表现出巾帼少年的气概,态度非常坚决。"领导已决定你留下,还是服从命令吧。"那位干部耐心地说。
"不!决不离开部队。"她倔强地说道。正在走也不成,留也不能的紧急状况下,徐海东副军长路过这里。戴觉敏眼睛一亮,希望来了。她和那位干部相持不下,她不愿离开部队,而那位干部执行命令,一定要她走,谁也说服不了谁。只有让徐副军长来裁决。
"军长,我无家可归,红军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戴觉敏抽抽泣泣地说。
"我们怕你身体吃不消,参谋长才决定让你留下来,或回家,或留在这里老百姓家中。"徐海东也动员她留下。
她听了心中更着急了,徐军长也劝她留下,随军长征不是没希望了吗?"不,我坚决不走,我身体吃得消。我要坚决当红军,走革命路,就是死在部队,也决不回头。"她态度非常坚定地说着。
徐海东见她人小意志坚,心中充满喜悦,就说道:"革命性还蛮强嘛!好,让你留在部队。"徐军长批准她随军长征了,她高兴得跳了起来,马上就要去追部队。
"小鬼,还不把银元捡起来。跟部队打游击,路上还用得着。"那位干部提醒她。"谢谢!我立即捡起来。"她高兴地说,然后俯下身去捡起银元,又踏上漫漫征途。
她在征途上,咬紧牙关,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不敢掉队。"我可不能掉队,一掉队就失去随军转移机会。"她经常提醒自己。
走了一段路,虽然心中说不能掉队,但体力总是支持不住,又慢慢掉下队来。敌情严重,她又常掉队,领导又来说服她,动员她离队,怕她拖累部队,又怕她掉队被敌人追兵俘去。
"你还是留下来吧,回老家去。"一位干部劝她说。
她听了很不高兴,还是原来的那句话:"我无家可归,我要跟队伍走。""不回老家也行,那就在当地老乡家隐蔽一段,以后再去找部队。"劝的人又说。
"不,部队经常转移,我到哪里去找?"她又坚定地表示。
最后还是她"赢"了。领导决定她继续随军转移。
"这次千万不能掉队,掉队要拖累部队行军速度,领导还要派收容队找我,何况跟不上队伍,还真危险,被敌人俘去,后果不堪设想。"她心里嘀咕着。
她一路上风餐露宿,任劳任怨,努力工作,精心护理伤病员。
她每天要走八九十里路,有时要走100多里。到了宿营地,身体都散架似的,实在不想动。但她不能休息,要去护理伤病员,耐心帮助伤病员解除忧痛。她见伤病员没有药品治疗而死亡,非常难过。革命的责任心和手足般的情谊,促使她不顾自己身体的衰弱和疟疾的折磨,经常和医院的同志一起千方百计搜集药品,购置药品,采集中药等等,通过这些办法,补充药品的不足,挽救了不少同志的生命。由于医疗条件差,许多伤员的伤口化脓,发出难闻的臭味,可是她对此毫不介意,默默地工作着,耐心地照料着。有个别的伤员为剧痛折磨着,忍不住发出"唉哦,痛死我呀!"的喊声,她听后,心中如刀绞,赶忙过去细心地照料,耐心地说服,尽量减轻伤员的痛苦。她有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钟头,白天还要急行军,对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来说,真是不容易呀,对今天生活在新社会的幸福少年来说,更是难以想象的事。
1935年8月,她随部队翻越六盘山,在平凉附近马莲铺以东,冒着大雨将追敌马鸿宾第35师一部打垮,第二天拂晓,继续冒雨东进。沿着泾河南岸的泥泞公路,急行军40余里,到达甘肃省泾川县城以西十余里的王村。
这时,敌骑兵团和一个步兵团分别赶来堵击。前有堵敌,后有追兵,情况十分严重。军领导果断决定,暂时离开公路,翻过南面的王母宫塬,南渡泾河支流河,摆出一副佯攻灵台的架势,给敌人造成急于"夺路入陕"的错觉,实则西去威逼崇信县城,继续扭住被截断十几天的西兰公路,进一步牵制敌人,积极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于是,部队由王村爬上王母宫塬。这是一座地势突兀的黄土高原,位于泾河与河之间。在河与泾河的会合处,又形成一座圆锥形状的高岭。山嘴上,有座建筑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的王母宫石窑,王母宫塬也由此得名。
她随军冒着大雨翻过王母宫塬。陡峭的断崖下便是河。老远看去,就像一条蠕动的青蛇,从塬下蜿蜒而过。平常河水流动缓慢,深不过膝,清可鉴人。当时,因大雨滂沱,平静的河面上卷起浑浊的浪涛,给部队渡河造成很大困难。
为了赶时间,不掉队,她不是从塬上走下河边,而是把一捆麦草作为坐垫,坐滑梯那似地在泥泞中溜下河边。这是很危险的动作,决不像小学生坐滑梯那样好玩。当她滚下河边时,已经成为泥人,满脸污泥,只露两只眼睛闪出光芒。她顾不上全身跌伤的疼痛,立即准备渡过河。
领导上决定全军迅速渡过河,摆脱追兵。戴觉敏和几名女护士随前卫团过河。河水湍急,她人小,却把马让给其他女护士骑,自己拖着骡马的尾巴浮过河。刚上岸不久,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有几位战士当下就被洪峰卷走。被阻于河北岸的后卫团正准备用布匹扭成的绳索过河时,王母宫塬上响起枪声,敌追兵已到,于是吴焕先政委率后卫团迎击敌人。已渡过河到达南岸的前卫团由于大水阻隔,无法回援,心中干着急。戴觉敏只听得北岸枪声响,却无法过去救护伤员,心里十分难过。更使她难过的是听到了吴焕先政委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噩耗。起初,她怀疑自己的耳朵,不相信噩耗是真的。直至战斗结束她和其他人在河岸边的郑家沟亲自为吴政委擦拭遗体时,才真正相信吴政委已经牺牲。她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默默地擦拭着吴政委的遗体。她想着吴政委牺牲的情景,禁不住泪水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
原来,正当洪水暴发,红军的处境极其艰难的时刻,王母宫塬上响起枪声,敌人一个团约1000多人的兵力在敌骑兵连的配合下,由泾川县城沿着王母宫塬乘机向红军突袭而来。在塬上四坡村担任任务的后卫团223团第3营,首先与敌人接触,当即凭借房屋、土墙和窑洞,跟突来之敌展开激战。223团处在背水之战的状况。如不坚决打退敌人,后果不堪设想。军领导命令1、2营立即全部投入战斗,坚决阻击敌人进攻。在战情非常危急关头,吴焕先率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五六十人,从右翼截击敌人。"娃娃兵"占多数的交通队和学兵连抄着一条隐蔽小路,一鼓作气地从河边奔上塬顶,恰好插入敌人的尾部,切断了敌人的后路。小战士们和红军哥哥、叔叔一样,不顾泥泞路滑,迅速占领了几座高地,从侧后向敌人发起攻击。他们听到吴政委的大声疾呼:"同志们,压住敌人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一定要坚决地打,狠狠地打!"一股热血直往上冒,人小意志坚,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一定要把敌人阻挡在塬上,不能让敌人到河边,那里有许多伤病员,需要保护他们。与此同时,三个营的兵力在几挺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趁机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只顾向四坡村发动围攻的敌人,没想到忽然从背后杀出一支主要由"娃娃兵"组成的奇兵,敌人顿时乱作一团,不知所措,在红军前后夹击下,纷纷夺路而逃。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吴政委身负重伤,这消息激起广大指战员悲痛和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他们怒火万丈,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人拼刺刀肉搏,敌人先还瞧不起"娃娃兵",没想到"娃娃兵"最终将敌人压到一条烂泥沟里,不让敌人逃离塬上,全部予以歼灭,一位"娃娃兵"还把敌人团长击毙。王母宫塬上的一场恶战,终以"娃娃兵"胜利、敌人失败而结束。
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戴觉敏和其他战友一样,并没有感到喜悦,而是处于万分悲痛之中。老天也衬托出指战员们的心情,阴云低垂,风雨声咽。在王母宫塬上,戴觉敏向吴焕先政委的英灵默默宣誓:"吴政委!您安息吧!我一定继承您未竟的事业,完成您的遗志,搞好护士工作,照顾好伤病员,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返前线,奋勇杀敌,为您和其他烈士报仇!"这时,被烈士的鲜血染过的塬上的几簇小草,滚动着一滴滴晶亮的水珠,仿佛也和戴觉敏一样,在为烈士垂泪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