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毛泽东兵法(一代名帅名将兵法)
5000700000005

第5章 纵横疆场 以奇制胜(1)

毛泽东自觉地成为一名军事领袖,受命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秋,是被蒋介石血腥恐怖的枪杆子"逼上梁山"的。他的兵法不是从教科书上学来的,而是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时,毛泽东面对的敌人是何等的强大,面临的困难是何等的艰巨,走过的道路又是何等的曲折。毫无疑问,中国革命战争没有毛泽东的英明指挥,战争的胜利就不知还要推迟多少年。毛泽东是从井冈山上的战斗走向全国解放战争的,他直接和参与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和战斗。跟随毛泽东走过战争年代的人,都会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其神,在于出奇制胜。这正是毛泽东在战役战术指挥中所表现出的用兵特色。下面,我们选取中国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中的精彩战例,来展现毛泽东在战役战斗指挥上的高超艺术。

一、游击战术 十六字诀

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在红军创建初期所总结的农村游击战争的兵法精要,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它的要旨在于,在强敌进攻围剿的情况下,发动群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趋利避害,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这十六字诀是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初期斗争中的生存秘诀,也是毛泽东兵法第一块重要的基石。

毛泽东率领的第一支工农革命军顺利地进入了井冈山,然而,上了井冈山,并不等于进了安乐窝。在周围各县保安队、靖卫团、挨户团的不断骚扰、进袭下,红军不得不为生存殊死战斗。1927年底,正值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对唐生智的战争发生之际,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多数卷入混战,这就给了初上井冈山的毛泽东一个生存发展的好机会。毛泽东利用这一时机,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财物,频繁发展游击战,向四周扩展地盘。据当时的文件记载",以宁冈为大本营,分派部队向各处去游击,平均九天一次战争"。这些战斗大多以对付当地保安队、挨户团为目标,然后在当地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为部队筹款。这些频繁的游击战斗为十六字诀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基础。

在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游击战斗中,较大的有茶陵、大坑等战事。茶陵战斗发生在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一营由宁冈西进,击溃茶陵靖卫团,占领了茶陵城。12月,敌人一个团来攻茶陵,第一营与后来增援的第三营拼力扼守,抗击了一天多的时间,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战斗返回宁冈。这次战斗虽给敌人一定杀伤,但自己损失很大,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就说明,红军以弱小的兵力打这种守城的消耗战是不明智的,常常是得不偿失。

第二回就聪明了。1928年1月初,毛泽东率第一团由宁冈向南发展,先在大坑击溃敌靖卫团一部,1月8日占领遂川,随后分散做群众工作,在那里建立了党组织、工农兵政府和赤卫队。2月,敌人以优势兵力进攻遂川,工农革命军未作抵抗,敌进我退,主动返回宁冈。这一次的战斗发展了地方组织,埋下了火种,扩展了队伍,得利回师,敌人亦无可奈何。

与上述两次战斗几乎同时,由我们党领导的万安农民自卫军,先后与敌人进行过十多次较大的战斗,其中就有围攻城镇,袭击小敌,避开大敌等多次作战经历。

1928年1月中旬,赣敌第二十七师以第八十一团和第七十九团的一个营,由吉安进至泰和,准备进攻万安,接着又以第七十九团的一个营进占宁冈新城,对井冈山发动第一次"进剿"。毛泽东在遂川主持召开了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就是在这一次的联席会议上,十六字诀的雏形诞生了。

据参加会议的人回忆,毛泽东在会上"教导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了解敌人的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去我们就追。"另有回忆,会后毛泽东给部队上军事课时,讲了十二字秘诀,叫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有了上述作战原则,毛泽东遂带领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撤出遂川,以工农革命军第一、第二两团兵力,集中攻歼进占宁冈新城的一个营,在赤卫队的配合下,我军由南、北、东三面攻城,虚留一面,驱敌至城外我预伏地区全部歼灭,一举攻占新城。这一仗打得十分精彩,俘敌近300人,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一次"进剿"。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一部分农军到达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王尔琢任参谋长。军以下原编三个师,后因湘南农军两个团回乡,撤销师的番号,改直辖四个团,即南昌起义部队编成的第二十八团,宜章农军编成的第二十九团,秋收起义军编成的第三十一团,以袁文才、王佐部队编成的第三十二团,全军共6000余人。自此,井冈山红军声势大震。

5月,红四军又先后击退赣敌的第二和第三次"进剿"。

6月,江西敌军又调集第九师、第二十七师共五个团,以第九师师长杨池生为总指挥,对井冈山根据地举行第四次"进剿"。湖南敌军第八军第二师也由平江调到攸县威胁井冈山根据地西侧。毛泽东根据敌情,制定了"对湘取守势,对赣取攻势"的方针。因为湖南敌人战斗力较强,江西的弱些。这叫避强打弱,毛泽东戏称为"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

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我军主动撤出永新城,退入根据地宁冈。当赣敌进驻永新城后,毛泽东就组织赤卫队、暴动队不断袭扰永新之敌,使之无法安宁。赣敌遂以三个团分两路进犯宁冈,于6月22日分别进至龙源口和白口。23日上午,我第二十九团、三十一团第一营守住新七溪岭要地,1928年6月16日《湘赣边特委致省委转中央的信》。

打退左路敌人一个团的多次进攻;我第二十八团则向进占老七溪岭制高点的敌右路军两个团多次发起猛攻,直至击溃该敌,接着转入追击,在白口歼敌一部,随后直插龙源口,切断左路敌军退路,进而协同我井冈山主力部队聚歼左路军于龙源口地区。此一役,击溃敌军两个团,歼灭一个团,缴获步枪400多枝,重机枪1挺,胜利粉碎了敌人第四次"进剿"。

龙源口大捷可说是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的一次绝好演习。这一仗使得井冈山根据地扩展到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吉安、安福各一小部,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自然,初期红军的游击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敌人更大规模的"会剿"和湖南省委错误的指导,曾经导致了红四军1928年8月的"八月失败"。即使在那种失败的艰难情况下,毛泽东仍然依靠了自己的一套人民战争的战术原则,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创造了战争史上蔚为奇观的战绩。这就是著名的永新围困战和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7月初,湘赣两省敌军发动了对井冈山的第一次"会剿"。湘敌两个师由茶陵、酃县侵占宁冈砻市,接着进占新城。毛泽东与朱德决定以三十一团在永新打击由新城进犯之敌,朱德、陈毅等率二十八、二十九团进攻酃县、茶陵,威胁敌人后方,逼迫进占新城之敌回援,然后再回师会同三十一团打击后一步来犯之赣敌。

7月13日,红四军二十八、二十九两团攻克酃县,进占永新之敌遂闻风撤回茶陵。按预定计划,我红军主力应立即回永新会同三十一团对赣敌作战,但随红军主力行动的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却以省委命令向湘南发展的指示和一部分士兵欲回家乡的情绪,把部队强行拉往湘南,致使二十九团全部溃散,红军主力受到极大损害,并使毛泽东所率三十一团在井冈山一带势形孤立,陷入敌人重围之中。

湘敌撤出后,由吉安、安福地区来犯的赣敌第三军五个团和第六军六个团于7月15日占领了永新城。面对强敌进攻,毛泽东冷静、沉着,准备与敌人打一场人民战争。他号召说":要死死拖住敌人,不能让赣敌前进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保卫井冈山根据地,不让井冈山的红旗倒下。"毛泽东的作战计划是,发动群众,用四面游击的方法,把11个团的敌军困在永新,使他们无法向前推进,等待主力回援。经过广泛发动,永新全县约上万人参加了暴动队,配合三十一团作战,另有大批群众担任后勤保障。他们送茶送饭、站岗放哨、捕捉敌探、慰问战士、看护伤员。在毛泽东的精心策划下,永新全县布下了军民并肩作战的天罗地网。

敌人从永新城里出来,立即遭到我三十一团的猛烈狙击。正当双方打得难分难解之时,突然战场四周传出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无数农军挥舞着鸟枪土铳、梭镖砍刀、锄头扁担蜂拥而至。敌人一次次进攻,又一次次被打退。永新城四周犹如埋伏着千军万马,日夜袭扰,使敌人坐卧不宁。就这样,毛泽东指挥着一个团的兵力和群众武装,将11个团的敌人围困在永新城及其附近地区达25天之久,创造了游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后来,毛泽东将这次取胜的方法称之为"四面游击"法。他说":江西敌人第三军王钧、金汉鼎部五个团,第六军胡文斗部六个团,又协力进攻永新。此时我军只有一个团在永新,在广大群众的掩护之下,用四面游击的方式,将此十一团敌军困在永新县城附近三十里内至二十五天之久。"后来,敌人终于发现围困永新的红军并非主力,红军主力已去了湘南,遂发起猛攻,我第三十一团也因连战疲惫,等待主力无望,不得不从永新县城周围撤出。敌人进占莲花、宁冈,但不久发生内讧,这次"会剿"遂告破产。

撤出永新后,毛泽东留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坚守井冈山,自己则亲率第三营去桂东迎还在湖南受挫的红四军主力。8月下旬,湘赣两省敌人乘我红军主力欲归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会剿"。

湘军一个师奔袭井冈山,企图捣毁根据地,然后将我歼灭在根据地以外。我井冈山守军第一营营长陈毅安得到情报后,留一个连在永新、莲花、茶陵边界坚持工作,自己率第一、第三两连,用急行军速度赶回井冈山,进入黄洋界阵地,严阵以待。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43米,距小井15里,只有荆棘丛生的一条小路可通。黄洋界左侧山峰高1351米,与八面山相连;右侧山峰1268米,可通往茅坪;背面山峰与桐木岭连成一气。西面是敌人的进攻方向,地势很低,好像一条舌头,由高往低向前延伸约1500米左右。此时,这条舌头上已在草丛中插上了千万枝竹钉,令人寸步难行。从黄洋界四面看去,山峰之间,如万丈深谷,极为险峻。毛泽东有诗赞曰":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8月30日,湘敌一个师,又在赣敌一部策应下,向我井冈山上之黄洋界阵地发起猛攻。敌仰我俯,敌兵只能一个一个匍匐行进,不时有竹钉刺脚板,好似触电,哭爹喊娘,加之敌人的机枪掩护不能低射,只能高打,子弹在空中呼啸,毫无目标。我黄洋界守兵却能守在掩体内一枪一个地弹无虚发。尽管在长官的威逼之下,一个师的兵力轮番进攻,却根本无法接近我前沿阵地。

下午4时许,红军战士抬来了一门八二迫击炮,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发正落在敌指挥阵地爆炸了。敌人听到隆隆的炮声后,以为我主力部队回到了山上,直吓得魂飞魄散。随后即争相逃往酃县去了。

此次战斗,我以两连人狙击敌1个师兵力,让敌人丢下了300多具尸体,而我仅有数人负伤。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力量,打出了井冈山的神威!毛泽东得知战斗过程后,兴奋地填词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后来,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总结了红军这一时期在井冈山的卓越斗争。他写道:"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共产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当时党的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正规军队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毛泽东的话全面揭示了井冈山斗争胜利的真谛。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伟大创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国民党蒋介石也对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斗争作了他们的总结。国民党的史书中说":赤匪之蔓延坐大,实受地理环境之影响。一般匪薮,多系贫瘠闭塞之区,若江西之匪巢,在军事上为天险,在经济上亦差可自给。著名匪巢井冈、东固,皆最宜于隐势藏形之地,匪每溃败,则退据匪巢,扼要坚守不出。"蒋介石当时也叹道":剿匪之难,甚于大战。盖彼利用地形之熟识、与民众之协从,避实就虚,随所欲为;而官兵则来往追逐,疲于奔命矣。"1928年底,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到达宁冈,同红四军会师。第二年1月,为打破敌人第三次"会剿",并解决根据地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l页。转引自(香港)刘济昆《毛泽东兵法》,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出击,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