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团的主力是浏阳工农义勇队。原先,他们准备赶至南昌,参加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八一起义。由于途中受到敌人的堵截,同时获悉起义大军已南下广东,于是,从永修转向奉新、上高、宜丰,8月下旬进驻铜鼓县城。
11日,毛泽东指挥第三团高举镰刀斧头的红旗,在铜鼓举行武装起义。瞬间",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打倒蒋介石、汪精卫"、"暴动,农民夺取土地"、"暴动胜利万岁"等口号响彻古老的山城。县城周围的四乡农民,手持梭镖、大刀、扁担、鸟枪、木棒,纷纷赶来为工农革命军助威。在县城起义后,第三团分三路向白沙进军。
白沙是铜鼓去浏阳的必经之道,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个连以及部分地主武装。第三团在毛泽东指挥下,向白沙守敌奋勇攻击,不断冲杀,终于击溃敌人,胜利占领白沙镇。
攻下白沙后,第三团直奔东门市,东门守敌风闻白沙失守,无心恋战,纷纷向达浒方向溃逃。没费多大代价,第三团顺利占领了第二座城镇。
与此同时,第一、二团也连获胜利,进展迅速。第一团9日在修水起义后,直奔湖南的平江。经过马坳、喳津、朱溪厂,越过平修边界,12日抵达龙门、金坪一带。一路上,全团上下士气旺盛,精神亢奋。第二团从安源张家湾出发,进攻萍乡醴陵。12日攻取醴陵县城,成立了醴陵县革命委员会,随后,他们高呼口号向浏阳挺进。
面对各路起义军的胜利喜讯,毛泽东由喜而吟,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然而,当时毕竟处于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秋收起义的成功,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他们急忙调遣兵力,形成对秋收起义部队包围的势态。其中,国民党新八军唐生智部以绝对优势兵力,分三路包围第三团。
此时,其他两团的情形也不妙。第一团从修水出发前,余洒渡擅自收编了国民党邱国轩部,番号是第一师第四团。他们一起行动至平江的金坪时,邱国轩部突然向第一团发起袭击。第一团受到很大损失,团长钟文璋也下落不明。不得已,余洒渡、余贲民率领余部折向平江、浏阳、铜鼓的边界。第二团开始一帆风顺,拿下了醴陵、浏阳两地,16日,敌军向第二团反扑,第二团未能集中兵力对付敌人,结果全团被打散。
得到这些消息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命令第三团,立即停止进攻长沙的一切行动,迅速向浏阳文家市集结。不久,余洒渡、卢德铭也率第一团余部抵达文家市,与毛泽东会合。
何去何从?一场争论开始了。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会议上,余洒渡提出,我们虽然打了一些败仗,但士气仍然高涨,群众也很振奋,应取浏阳,直攻长沙,继续执行省委决定。前委书记毛泽东和总指挥卢德铭都不赞成打长沙。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一方面敌人在长沙的防守力量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工农革命军作战失利,兵力严重削弱。在敌我力量对比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再要攻打长沙,显然是不明智的。毛泽东强调:我们不是不要打长沙,也不是不要夺取城市,而是条件尚未成熟,时机还未到来。他建议将部队退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退向湘赣粤边境山区",将来湘赣粤三省,任何一省农民暴动时,我们随时都可参加"。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向南退却到农村开展斗争。
会后,毛泽东针对一部分指战员情绪低落的状况,作了鼓舞人心的讲演:打几个败仗算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镰刀斧头的红旗还在,只要我们这支队伍还在,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那么,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这时,毛泽东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工农革命军好比是一颗小石子,蒋介石反动集团好比是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终有一天会把大水缸打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离开文家市以后,为了甩脱敌人的追击和堵截,沿着湘赣两省边界,抄小路,翻高山,涉溪水,于23日下午,进抵芦溪。第二天清晨,部队出发时,遭到敌军朱培德部一个团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撤退,英勇牺牲。
25日,部队攻克莲花县城,缴获守敌保安队100多枝枪,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在这里,毛泽东主持了著名的三湾改编。
这时,部队已不足千人,组织不健全,基层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党不能切实掌握部队;有些军官军阀主义作风严重,随意打骂士兵、侮辱士兵,严重影响着官兵关系;加之作战失利,连续行军,斗争环境艰苦,部队思想相当混乱,许多人迷恋城市和平原生活,对走向井冈山的前途悲观动摇;一些在革命洪流中卷入起义部队的投机分子则互相串连,乘隙逃跑,造成部队数量锐减。面对这些情况,起义部队到达三湾的当晚,毛泽东就召开了前委会议,提出了改编工农革命军的计划。
改编的主要内容是:一、废除旧军队的雇佣制度,缩编部队。毛泽东在动员大会上说:现在是官多兵少、枪多人少,不利于作战,因此要整编。于是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两个营,每营三个连,团直属一个特务连,并重新任命了干部。将编余干部,编为军官队。另编一个卫生队,以收容和管理伤病员。在缩编过程中,毛泽东宣布,要留则留,不愿留的可以回去,凡回去的根据路途远近发给路费。这样,就解决了起义军存在的散乱和头重脚轻的问题,使之更精干、更纯洁了,从而巩固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
二、健全党的组织,设立党代表。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无论是农民起义武装还是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均是一个团建立一个党支部。毛泽东认为,要保证党对起义军的坚强领导,就必须把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中,班、排都建立了党小组,各连建立了党支部,营、团建立了党委,整个部队仍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毛泽东担任前委书记。
三、废除军阀作风,实行官兵平等。毛泽东在改编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部队内要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士兵,废除繁琐的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队经济公开,官兵待遇平等,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服。以前,军官每顿饭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改编后,官兵一致,大大密切了官兵关系。
三湾改编,虽然遭到余洒渡、苏先俊等少数军官的反对,但受到了绝大多数指战员的拥护。毛泽东进一步鼓动大家说":同志们,现在敌人只是在对我们放冷枪,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他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不只是两把菜刀,我们有两个营,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成一百,我们现在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和胜利。"经过教育,大家纷纷议论道":毛委员不怕,我们还怕什么?""贺龙两把菜刀起家,我们几百个人还怕起不了家?"一些灰心动摇的同志又振作起来。毛泽东的军队政治思想工作于此初显成效。10月3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宁冈县的古城。从古城向东南眺望,巍巍井冈,横跨湘赣,山险岭峻,威武雄壮。在这次行军途中,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着何处立脚的问题。他将罗霄山脉的各部分作了比较,认为北部靠近大的政治都会,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南段地势较北段好,但群众基础不如中段,政治上对于湘赣两省的影响也小一些,不如中段一举一动可以影响两省下游;而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是最适宜于工农革命军武装割据的。因为中段和井冈山坐落在湘赣两省交界的地方,周围550多里,地势非常险要;周围各县农民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受过锻炼,群众基础较好;大革命失败后,仍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因此,毛泽东决定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在古城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建立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问题。当时井冈山上已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他们是马日事变后上山斗争的。会上有人认为他们名义上是农民自卫军,实质上是土匪部队,主张武力消灭。毛泽东严厉批评了这种错误意见,强调对袁、王的部队要做阶级分析。最后会议决定了对袁、王部队采取团结改造的方针。
古城会议后,10月6日,毛泽东亲自到大仓村会见袁文才,送了他100多支枪,鼓励他扩大队伍闹革命。袁文才十分高兴,答应马上送500银元给工农革命军解决给养问题,并激动地说":我袁文才没有话说,工农革命军吃的粮食,伤病员的安置都包在我身上。"袁文才和王佐曾歃血为盟,不久,王佐也同意工农革命军进山了。
10月7日,毛泽东率部队到达茅坪,安置了一部分伤员。接着,经湖南酃县的水口转至江西遂川县境,于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的茨坪。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转战千里,历尽艰辛,终于把革命的红旗插到了井冈山上,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率领他的军队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毅然撤向井冈山长期驻扎下来,这其中的决策反映了毛泽东在军事战略上的独到之处,也体现了毛泽东兵法中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敌进我退、积极防御的基本特点。正是这种正确的战略思想,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弱小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