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功能。大脑支配着人体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在大脑里分布着的功能区向躯体的相应部位下达指令,命令躯体的各个效应器产生相应的动作。一旦这些功能区域出现问题,相应的生命活动就会出现故障。除此之外,大脑还对躯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运动系统进行调节。
转化功能。人的大脑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器官,只不过它比其它的感觉器官更高级而已,具体表现在:一般的感觉器官只能将实体的信息转化为生物电脉冲,而大脑不仅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将接收到的生物电脉冲进行反向转换,使之与身体感觉器官感觉到的原始信号基本一致。
储存功能。大脑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另一种神奇的、能够储存生物电信号的功能。从外界传来的生物电信号到达大脑后,变成大脑一定区域内脑细胞的一定结构方式或运动方式被储存起来,大脑随时都可以调用它,并通过视觉神经传递到视觉效应器上。人类大脑的储存能力非常惊人,它每天能记录八千多万条信息,相当于约四百本书的信息量。人的一生能储存上百万亿条的信息,相当于5亿本书的信息量,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全部藏书的50倍。人脑中储存的信息有些会随时间流失而逐步淡忘,但有些信息则会伴随人的一生。
思维功能。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本质联系和规律的过程。脑部神经生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当一个人初次考虑某事物时,神经通道还没有形成,这导致大脑思考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相对来说是无效的。思考得越多,神经连接就会越有效、越丰富。当不断重复地做或想某事时,大脑内就会创造出较密的、更有效率的神经通道,相关突触的能量就会增长,形成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或习惯、特长。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协调骨胳肌的运动,保持身体的平衡。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表面上看只是由大脑完成的,但实际上是身体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共同参与、协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学习过程不但涉及大脑,还涉及眼睛(视觉)、耳朵(听觉)、手(记录)等。
3.1.1.3人的外貌
人的外貌是人的外在形象,包括长相(面相)、肤色、身高、体型、气质和精神状态。有经验的人从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情况、性格、从事职业、生活背景、文化修养等。
人的外貌对一个人立足于世是较为重要的,因为给他人留下的最初印象往往是人的外在形象。好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大都喜欢和追求美好的容貌和形体,许多公共服务职业如公务人员、服务人员都对外貌有一定要求。外貌怎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和个人的自信心,特别是对女性而言,所以整容、健美在现今社会已成了时尚。
3.1.2心理基础
人的心理基础指人的心理的特征、机理和品质,心理学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下面简要介绍心理的概念、心理过程和个性。
3.1.2.1心理的概念
心理或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体。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图3-4)。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部分;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指人的稳定而独特的整体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人的心理活动是反映机能和反应机能的综合表现,个体通过对内外刺激的反映来调节行为反应,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3.1.2.2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反映事物本身特性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通过认识过程,人才得以了解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积累经验,并对未来做出预测和计划。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或内脏感觉(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多种感觉(视觉、听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知觉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等)。
感觉和知觉是密不可分的,统称为感知觉。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客观通向主观的通道。
(3)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事物,做过的事情,它们都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以经验的形式重现出来。
“记”包括识记和保持,“忆”则包括再认或重现。整个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对识记过的事物有一种熟悉感,并且能够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事物。
回忆: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回忆或再认的现象。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系统。按记忆内容划分,记忆有以下5种: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4)表象与想象: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所出现的形象。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从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从内容的新颖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从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理想和空想。想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生产、学习、娱乐中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和概括反映。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思维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表象,以及概念、判断等一切观念形态和精神现象的总和,狭义的思维仅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处理问题、做出决策的思维活动。
思维方法是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手段、办法或规则,即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
动作思维:凭借具体动作进行的思维,离不开触摸、摆弄物体的活动。
形象思维:通过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方式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主要包括: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直觉或灵感思维的方法、系统思维的方法。
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由若干个别事例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别的判断作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要从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就要应用归纳法。演绎,与归纳相反,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如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用着名人物的经典话语来论证一个观点。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来类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思维方法,如常用的模拟法、模型法就是采用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以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的目的。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概括都是以分析综合为基础的。在进行各类问题的调查、研究时常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是从事物的具体表象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的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通过把握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方法,它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又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叙述方法。
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
直觉或灵感思维的方法。
直觉或灵感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没有明确的逻辑步骤或完整的思维过程,借助直觉启示(灵感)或顿悟而快速作出判断并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或要素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某种整体状态和整体功能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系统思维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去认识或对待。
(6)认识机制:外界的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大脑,检索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规则)进行思维活动得到提炼和升华,将繁杂的信息转换成有序的知识进行存储(图3-5)。认识结果通过表情、言语和肢体活动展现。认识过程中思维方法和信息分类标准起着关键作用。所以任何知识系统和技术系统都必须建立统一的概念(术语)和分类标准(规则),才能进行交流和推广。
(7)认识的规律:一般而言,认识过程是由两次飞跃构成的,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2.情绪过程
情绪是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括主观体验、生理激起和外显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1)基本情绪: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绪,具有相同的发生模式,主要包括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
快乐:需要得到满足,内心紧张状态得以解除时产生的带有愉悦、舒适体验的情绪。
悲哀:失去热爱或盼望的事物所产生的带有痛苦、失落或无助体验的情绪。
愤怒:愿望或利益一再受到限制、阻碍或侵犯,内心紧张和痛苦状态逐渐积累而导致的带有反抗和敌意体验的情绪。
恐惧:面临或预感到危险而又缺乏应付能力时所产生的带有受惊和危机体验的情绪。
(2)情绪状态:在特定时间内,情绪活动在强度、紧张水平和持续时间上的综合表现,分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情绪的表达:按身体部位可分为面部表情、体姿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在情绪活动中,人的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体姿表情:在情绪活动中,人的四肢和驱干的姿态和动作变化。
言语表情:在情绪活动中,人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起伏、节奏、腔调等方面的变化。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与认知的联系: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商:EQ(EmotionalQuotient),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3.意志过程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以此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1)意志品质:人在意志行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点或特征,优良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坚忍、果断、自制等,不良的意志品质包括盲从、动摇、寡断、冲动等。
(2)冲突:人在实现预计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同时面对几种不同情况时需要作出抉择的过程。
(3)挫折:人在实现预计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无法逾越的阻力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有内在和外在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宣泄、转移、代偿、升华等方式加以调节,使心理尽快达到平衡状态。
(4)意志与认知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并随着认识活动的深化而不断发展;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依赖意志的支持。
(5)意志和情绪的关系:情绪伴随着意志活动,并给意志活动以动力影响;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情绪。
3.1.2.3个性
1.动机和需要
人的行为由动机决定,而动机源于人的需要。动机是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或行动,并使活动或行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或原因。只有当需要和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同时存在时,人才会产生动机并付诸行动。
根据动机原动力的不同,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行动的动力来自于个人的自我激发——行动所能引起的兴趣和带来的满足感。外在动机指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外力如激励、惩罚、压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