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21

第21章 收敛锋芒,不骄不狂:处世上要沉得住气(3)

有一次,胡衙内带着一批随从自杭州出发,一路游山玩水,作威作福。当他们来到海瑞辖区的淳安县时,受到的待遇却和以往截然不同。到达城门的时候,没有人来迎接;住进馆驿后也没见官员露面。

见此情景,胡衙内不由得勃然大怒,喝令将馆驿的小吏捆绑起来,他拿着马鞭边打边骂:“小爷出来游玩,一路上哪个不巴结,知府还低三下四地为我牵马呢!偏偏就是你们这个小知县不出来迎接小爷,等我回去禀报我老子,一定叫你们身首异处。”

其实海瑞早已得知胡衙内来到淳安县,他恨不得把这个纨绔子弟抓起来砍了,但他转念一想,直来直去的硬碰硬不是个好办法,于是想出一条妙计来对付胡衙内。

海瑞带着一队侍从直奔馆驿,一进门,海瑞用手指着正在打人的胡衙内喝道:“把这个恶棍绑起来!”胡衙内自然不把海瑞的话当回事:“我是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谁敢抓我?”

海瑞厉声喝道:“大胆!胡总督乃当朝一品大员,时时体恤民情,处处爱护百姓。他的公子必定是知书达理之人,怎么会是你这样的流氓?来人,将这个冒牌货抓起来,先掌嘴一百。”

几个耳光打完以后,胡衙内已经满口流血,刚才的威风也已经荡然无存。这时,衙役们从胡衙内的行李中搜出了很多银子和贵重物品。海瑞严厉的问道:“这些赃物是从哪里得到的?”

胡衙内吓得全部招认了,说这些都是沿途的官员送的。海瑞说:“如此看来,你肯定是个冒牌货了。真的胡公子出游必定是遵纪守法,决不会像你这样索要金银珠宝,你骗得过别人,骗不过本知县。冒充胡公子胡作非为,败坏胡总督的名声,你该当何罪?”

胡衙内已经挨了一顿嘴巴,害怕海瑞再下令给他尝些皮肉之苦,于是赶紧跪地求饶,求海瑞从轻发落。

海瑞当时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到:属县近来查获一名诈骗犯,冒充总督公子,到处招摇撞骗,敲诈勒索,骗得数千银子和甚多珍宝。属县深知总督教子甚严,公子每日苦读,怎能有闲出游?即便公子外出游玩,又怎能搜罗金银珠宝?属县识破此人诡计,及时抓获,所骗赃物,一律充公。特将该犯押往总督府,请老大人予以严惩!”

随后,海瑞派人将胡衙内押到浙江总督府,并呈上了书信。胡宗宪看完信,又看了看被打得鼻青脸肿的儿子,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是他又不能治海瑞的罪,只有打掉门牙往肚子里吞。

海瑞这次用的就是装疯卖傻的计策,明明知道来的是真的胡衙内,可是硬要装做不知道。不仅如此,他还要主动出击,给胡衙内和胡总督来了一个先发制人。这次装糊涂装得非常成功,不仅惩治了恶少,还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有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味地迁就妥协显然是不对的,而硬碰硬又起不到好的效果,就只有动动脑筋,用装糊涂的办法来解决了。

建文帝朱允炆接替了朱元璋的皇位。这次的隔辈继承留下了很多隐患,朱允炆害怕他在各地当藩王的叔叔们不听他的,于是,他找来两个亲信大臣黄子澄和齐泰来商量,这两人给他出了个“削藩”的主意,就是把各个藩王的权力减少或者取消。

于是,朱允炆接二连三地废了五位王爷,接下来就要轮到四叔朱棣了。朱棣能征善战,一直也没把他这个侄子放在眼里。颇有城府的朱棣对朱元璋隔着儿子立孙子很是不满,暗中便打定了要较量个高低的主意。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在宫舍下面,挖了地下室,秘密地请来工匠,在地下室里,不分昼夜地打造武器。

建文帝终于开始抽调朱棣的部队了,这下朱棣有点着急了,因为部队被抽走后,他自己再有本事也没用了,建文帝就会很容易地把他也“削”掉。

朱棣找来姚广孝商量,姚广孝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假装疯了,这样建文帝就不会对他有太大的疑心了。朱棣采纳了他的意见。

他披头散发,跑到大街上,狂呼乱叫。王府的侍卫们要扶他回去,他就乱打一顿。饿了,他就跑到饭摊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在墙角,“呼呼”地大睡。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燕王疯了的消息,便家喻户晓了。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往他身上扬土、扔石头,他什么都不在乎,他从饭摊上抢来食物,分给孩子们一块吃。孩子们你争我夺,乱成一团。

朱棣疯了,建文帝和他的亲信开始不信,但是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习以为常,放松了对他的警惕。朱棣苦苦的等待着,直到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最终便一鼓作气地夺下了皇帝的宝座。

相比海瑞的“卖傻”,朱棣这次是“装疯”。不装疯的话,朱棣很可能就先被削了藩,然后被抄家问斩,因为他的实力太强了。在这种情况下,保命成了首要的任务,先保存了实力,然后才可能成就大事。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当做疯子,当做傻子。那些做大事者,往往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控制力。有时候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有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暂时的装疯卖傻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时的糊涂可以换来长久的平安,难道不值得吗?

7.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枪打出头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别让自己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些人的言语锋芒太露,结果得罪了旁人;有些人的行动锋芒太露,结果惹得旁人的妒忌。无论是得罪了别人,还是被别人妒忌,都会为自己增添阻力。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那么你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寸步难行。

往往是那些有阅历、有处世经验的人,他们毫无棱角,深藏不露,看上去似乎都是庸才,其实他们很有可能技高一筹;他们虽然平时不爱说话,可经常有善辩者混在其中;他们好像胸无大志,可是久居人下者不一定就没有雄才大略。

我们生存的环境,迫使我们要认识到为人处世所必须的经验,出头鸟难做,容易被枪打;出头的椽子也难做,容易糟烂。要想成事,低调为人是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想成大事,低调为人则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大将郭子仪功高权重,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但是他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就是当朝皇帝代宗,也会因为自己的声望和地位,对自己有所顾忌。所以他处处谨慎小心,以求自保。

郭子仪平时做事极为低调,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他在长安的王府,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特意嘱咐府中的人,不允许加以干涉。

有一次,郭子仪手下的一名军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就在这时候,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边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一个大王爷几乎成了一个仆人。

在场的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王爷出门在外是王爷,回到家里是仆人。郭子仪不久也听到了这个传言,他并不在意,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很没面子,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关起大门,像别的王府一样,不让闲杂人等出入。

郭子仪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儿子们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说道:“郭家的声势虽然显赫,而这声势有转眼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必然会有落井下石的人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他深知官场的险恶。作为一个功勋卓着的高官,他本身就是一只出头的鸟,为了避免遭人妒忌和迫害,他才把自己的府门敞开,并且做出一些惹人笑谈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弱化自己的锋芒,从而缓解别人对自己的不满,这样才能避免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善始善终,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却很少。功成身退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在自己还没有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鸣金收兵,提前退出舞台,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办法和深刻的智慧。

春秋时期的孙武,在战场上奔波了十几年,为吴国的兴旺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吴楚的战争中,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功高盖世。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吴王征求众臣意见,问他们谁的功劳最大,众臣一致认为首功非孙武莫属。众臣们的推举正合吴王心愿,因此在所有受赏的大将中,孙武是赏赐最丰厚的。功成名就的孙武,得到了厚禄高官,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出乎吴王阖闾和所有人的预料,孙武对于吴王给自己的封赏却坚辞不受,而且提出辞呈,要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对此,众人都大惑不解。后来吴王实在不愿孙武此时离开,就派伍子胥前去劝说挽留。怎奈孙武去意坚决,任凭伍子胥劝言说尽,终不能使孙武回心转意。

许多人毕生追求的东西在孙武看来却十分淡漠,这是为什么呢。孙武的归隐除了淡泊名利外,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十几年的官场生涯,使他看清了官场上政治斗争的阴险狡诈,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为了得到权力,人们采用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如今,他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其他人的妒忌和攻击都会指向他一人,这时候选择功成身退是再及时不过了。

孙武的隐退几乎是把自己的锋芒收了起来,他放弃了高官厚禄,为的是保全性命,这种急流勇退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气,更需要过人的智慧。尤其在当时的情况下,表面上没有任何不好的征兆,危机还有没有显现,做出这种决定需要一定的预见性。

锋芒毕露常常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勇往直前,另一方面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弄不好还会成为众矢之的。不多得罪人,别人也不会主动找麻烦。在矛盾和问题都激化之前,适时的弱化锋芒甚至收敛锋芒,是另一种“糊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