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20

第20章 收敛锋芒,不骄不狂:处世上要沉得住气(2)

没想到,时机很快就到来了,刘备为了了解庞统的工作情况,派张飞前去庞统所任的耒阳县察看。张飞发现庞统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全不理会。张飞非常气愤,命令庞统县衙当场审案,没想到积压数日的案子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这使得张飞看到了庞统的真才实学,对庞统敬佩不已。

张飞将实情报告了刘备,刘备方知自己有察人之失。

庞统确实做到了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平常没事的时候,他简直再普通不过了,甚至还有些糊里糊涂。到了关键的时候,那些蕴藏已久的智慧便迸发而出,给人以出人预料的感觉。这才使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可谓是顺风顺水。

智慧不是用来炫耀的东西,是实实在在拿来用的。那些有志之士根本不在乎平常人的称赞或是轻视,他们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平常不露声色,能糊涂的时候就糊涂,为的是养精蓄锐,等到关键的时候往往能够一鸣惊人。这确实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

4.学会隐藏你的真实意图

被人一眼看穿了真实意图的人,只会与成功渐行渐远

战场上有一个原则,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说的是要了解自己并且了解敌人,这样对自己的胜利才能起到很好的帮助。知彼能够取得主动性,如果我们掌握了对方的实力和意图,那么胜利就易如反掌了。

反过来,我们当然就不希望对方对自己了解得太多,知道得太多。那样的话自己就处在被动的地位,事情还没做呢,对方就知道的一清二楚,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聪明的人会在必要的时候装装糊涂,把自己的雄心壮志隐藏起来,让对方认为自己胸无大志,对他构不成威胁。这样不但可以自保,还可以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

公元前341年,孙膑带领齐国军队去攻打魏国。这时魏国军师庞涓正在带兵攻打韩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进入魏国了。

当魏国军队返回抵抗齐军时,却发现齐军已经撤退了。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为了了解齐军的兵力人数,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

庞涓继续带兵追赶齐军,当他赶到齐军第二个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供五万人用的了。就这样,每追到一处齐军的营寨,庞涓都要数数炉灶的数量。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竞只剩了两万人用的了。

庞涓这下放心了,他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十万大军到了魏国,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一直追到马陵。

天色逐渐的黑了下来,庞涓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已被人用木头堵住了。庞涓上前一看,只见路旁的树木全被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隐约的看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

为了看清楚树上的字,庞涓叫兵士拿来火把。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趁着火光看见了树上写的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就在这时,不知道有多少支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杀声震天,到处都是齐国的兵士。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而且预先在这里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手下以火光为号,见到有人点起火把就一齐放箭。庞涓最终败在了孙膑的手下。

孙膑的计策为的就是隐瞒自己,让自己的实力看上去越来越弱,让敌人认为有可乘之机。然后不断地诱敌深入,逐渐进入自己的包围圈,最后看准时机,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战场上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竞争无处不在,职场也好、商场也好,保护自己就是尽量避免暴露自己的意图,然后才有可能不断地走向成功,否则,你只会和成功背道而驰。

5.大智若愚,是一种处世哲学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古今成大事者的共同特点

愚者就像移山的愚公,做的事看上去傻傻的,其实每一件都有他自己的道理,里面都蕴含着丰富的玄机。而这些道理和玄机是普通人一时很难理解的。所以说这些人的智慧叫大智慧。

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往往给人的印象总是显得有点愚钝。在“愚笨”的背后,其实隐含的是一种策略,表面的愚可以让别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里面的智慧才能够有机会完成大事。

“大智若愚”的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智慧的一大结晶。很多人表面上就像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但是实际上却像诸葛孔明一样聪明,明代有一位叫况钟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况钟最初只是一个小吏,身份十分低微。他一直追随在尚书吕震左右。吕震十分欣赏况钟,因为他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因此吕震推荐他当主管,逐渐升为礼部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况钟初到苏州的时候,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所措,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小吏说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下属的安排。

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许多官吏看到来了一个昏头昏脑的上级,高兴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认为况钟是个大笨蛋,自己可以胡作非为了,于是他们就开始放心大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突然有一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常的愚笨之态,双目炯炯有神,而且一脸的正气,他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有些事明明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有些事明明不可行,他则怂恿我去做,以为我是个糊涂虫,竟敢如此的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况钟当即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然后扔到街上。况钟的这番举动让其余下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比谁都清楚,明亮的很呐。从那时起,府里的小吏都一改往日拖拉、懒散之风,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从此安居乐业。

况钟的“愚”装得够像,骗过了手下所有的官吏。他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他聪明,他让每个人都敢去骗他,这样他才有机会了解其他人,摸清真实的情况。等到他摸清了府里情况以后,待到时机成熟,他的“智”就喷薄而出,一刀制敌,干净利落。

在我国的唐朝,还有一位“大智若愚”的高手。和况钟的手段比起来,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

李忱从小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有些弱智。后来李忱慢慢长大了,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遇到了好事还是坏事,李忱都无动于衷。

就是这样一个没囊没气,不知喜怒哀乐的人,谁见了都不相信他有能力成为一朝天子,他和皇帝的长相实在相距甚远。正是这三十多年的装愚卖傻,让李忱在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保存自己,以至于最后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李忱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他三十岁以后。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用了有毒的仙丹突然驾崩了。由于先帝在世的时候没有确定继位人选,那些权臣为了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做皇帝。

并不起眼的李忱被人们想了起来,他被迎回长安黄袍加身,成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就在李忱登基的那一天,大明宫里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曾经的低能儿一下子消失了,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简直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君主。那些玩弄权术的大臣被气宇不凡的李忱震惊了,就连推举李忱做皇帝的人都感到十分后悔。

唐宣宗李枕为了改变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的现状,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随后开始勤俭治国,他体贴百姓,减少赋税,并且注重选拔人才。李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有效的,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由于李枕执政时期的盛世景象,后人称他为“小太宗”,意思是他这个皇帝颇有唐太宗当年的风范。唐宣宗也确实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李枕的戏一演就是三十年。他用超乎常人的耐心,把愚蠢演得是炉火纯青了。他把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真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天才。

做大事必定不是用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完成的,中间的复杂与曲折有时候无法预料。想要避开那些不必要的危险与打击,让人们忽略自己可能是最好的办法。这时候的“愚”不仅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办法,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励精图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确实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6.装疯卖傻,才是真聪明

没人会在意疯子,没人会算计傻子,装疯卖傻恰是你最好的掩护

装疯卖傻的人,并不是真疯真傻,他的心里其实比其他人都清醒。疯到什么程度,傻到什么程度,自然都是事先计划好了的。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要迷惑对手,从而保护自己,等待出手的时机。

虚虚实实,真假参半,就像似醉非醉的“醉拳”。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其实在醉眼蒙蒙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东倒西歪的时候,让对手逐渐麻痹大意,这时往往会有致命的一击。醉拳是武术中上乘的武功,那么装疯卖傻则是待人处世中的超一流功夫。

历史上的很多清官为了能够惩恶扬善,往往都会使用装疯卖傻的招数,一方面可以应付那些奸佞小人,一方面可以顺利的伸张正义,最后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总督胡宗宪仗着奸臣严嵩的势力,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就连他的儿子胡衙内也依仗父亲的权势,鱼肉百姓,坏事做尽,周围的百姓深受其苦,但又害怕他家的权势,所以敢怒不敢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