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19

第19章 收敛锋芒,不骄不狂:处世上要沉得住气(1)

世道艰险,人心困苦。身处闹市之中,需要掌握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学会收敛自己的才华、锋芒,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人生难得糊涂,糊涂得乐,理智的“糊涂”可化险为夷,聪明的“糊涂”可平息矛盾。只有在为人处世上做到沉住气静下心,才能终成大器。

1.难得糊涂,让人生更美妙

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生难得是糊涂

糊涂是一种忍让,是一种大度和宽容。别把很多事情看得那么重,别对很多事斤斤计较,应该做到能让则让,能忍则忍。有时候睁只眼闭只眼会避免很多烦恼,还能赢得好的人际关系。正所谓,人生难得是糊涂。

有时候时机不利于自己,而硬碰硬又起不到好的效果,就只有动动脑筋,用装糊涂的办法来解决了。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办法,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伺机而动。因此,其实很多时候,“装糊涂”要比“装聪明”好得多。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小时候头脑非常聪明,而且说话幽默,很早就显露出在文学上的天分。年轻时,他总爱表现自己的才华,有时说话尖酸刻薄,使朋友们都很难堪,结果经常遭人排挤,朋友们也不敢离他太近。

有一天,他的一个好朋友坦诚地对他说:“虽然你说话风趣幽默,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而你在的时候,大家就不敢开口。大家都知道你的才华略胜一筹,可是你总喜欢抢别人的风头。这样的话朋友都会离开你。你的人生也会变得非常孤独。”

朋友的一番话让萧伯纳如梦初醒,他认为如果处处表现自己,以后将没人再愿意与他相处,社会将不再接纳他。从此,他讲话不再刻意表现,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谦虚和逊,不表露出自己的才华,甚至有时候糊里糊涂的像个蠢人。平日里糊涂的萧伯纳把自己全部的才华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使他后来在文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确实有很多人有这种坏习惯,总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自我表现和炫耀的行为会给人留下一种傲慢、偏激的印象。这种行为在无形当中也损害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失去朋友是早晚的事。

但是如果谦虚友好地表现自己,让自己显得不那么聪明,甚至糊涂得有点傻,那么不仅体现了自信与亲和力,还能让自己的大脑轻松一点。这样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有时候,糊涂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可以让别人消除对自己的距离感,让自己变得更亲切。有时候,糊涂是做事情时的小窍门。过分的较真,过于追求完美,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糊涂方式可以让我们置身事外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糊涂不是无知或是不明白,更多的是一种大彻大悟的理解,是一种大智慧。

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在他的门下有两个非常得意的弟子。高僧逐渐年老体衰,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学问继续发扬下去,他决定从两个徒弟中选一个作为衣钵的传人。

老和尚想出题考考这两个徒弟,然后再决定谁是自己的接班人。这道题并没有考那些和佛学相关的知识,但是,好像又和佛学有很大的关系。老和尚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

听到师父的题目,两个徒弟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时间过了没多久,他的大徒弟就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非常普通的树叶,这片叶子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完美也就更谈不上了。而老和尚却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是它已经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因为我已经从你的身上看到了我所需要的东西”。

又过了很长时间,第二个徒弟空手而归,他非常沮丧的对师傅说:“我按照您的要求去找叶子了,我看到外面有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这片叶子这里好看,而那片叶子又那里好看,不知道哪一片是最完美的”。

考试的结果出来了,老和尚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对于这道考试题,他给两个徒弟做了一番深刻的解释:“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能够达到那么完美,哪里还有喜怒哀乐,哪里还有生态万千?我们每天的修行也就没有意义了。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的心境尽量的达到完美。”

大徒弟的过人之处就是他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树叶,他的大彻大悟让他明白了该糊涂时就要糊涂,不能一味的较真,所以就找了一片普通的树叶回来交差;而小和尚没有理解题目真正的含义,他为了追求完美,跋山涉水的去寻找那完美的叶子,结果却是空手而归。

由这片叶子联想到我们的人生,其实人生就是不完美的,有时候对于不可能达到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糊涂一下,退而求其次。只要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相对“完美”,那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瑕疵,也会在糊涂的感觉中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也许事物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

2.该糊涂时就糊涂,好奇会害死猫

知道该知道的,是智慧;知道不该知道的,是祸害

好奇的心理几乎每个人都有。有时候是为了获得知识的好奇,我们把它叫做求知欲;有时候是出于一种猎奇的心理,对那些和自己并无关系的事情过分的追究,殊不知有些事情知道与否无关紧要,而有些事情知道了反而不如不知道。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被人知道的一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最敏感的、不愿意别人提及的忌讳。聪明人总是尽量避开这些雷区,需要“糊涂”的时候就尽可能的糊涂,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相反的,如果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总是那么的“锐意进取”,那么祸害很可能就离自己不远了。

伊丽莎白一世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有很作为的一位女王。她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英国从一个四分五裂的弱国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这样一位杰出的女王,她的为人和手段当然也就非同一般了。

伊丽莎白女王有很多宠臣,其中有一个名叫罗伯特的小伙子。罗伯特相貌英俊,身材颀长,再加上他非常年轻,所以深得女王的宠爱。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成为女王面前最吃香的人物之一,最重要的是女王深深地爱上了他。

女王对罗伯特的宠爱让他越发的得意,并且很傲慢。一天上午十点左右,他来到宫里想要见女王,那时女王正在梳妆打扮,罗伯特来到了女王居室的门口就被侍女拦住了,侍女告诉他,女王正在梳妆不见任何人。可是罗伯特不想等待,他平日里看惯了富丽华贵的女王,今天很想看看平常生活中的女王,毕竟那是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于是他不等侍女进去通报,也不顾侍女的劝阻,径直闯进了女王的居室之中。

罗伯特的突然来到,使女王大吃一惊。这时女王刚从床上起来,几个最贴身的宫女,正围在女王的身边忙着梳妆。这时的罗伯特好像比女王更吃惊,因为他差不多认不出女王了。此刻的伊丽莎白几乎没有一点动人之处,只剩下女王的尊严了,灰白的头发披散在脸两旁,眼角和额头上布满纵横的皱纹,双颊没有胭脂,眼晴的周围也没有油彩,平日那种耀人的奕奕神采荡然无存。

对于女王这种迟暮之年的女性,在这种时候是不愿让一个年轻的爱慕者见到的。尤其是罗伯特的表情更让女王反感,女王自然明白罗伯特惊诧的含义。而罗伯特却不谙此道,偏偏在此时闯了进去。

女王的恼怒没有表现出来,她告诉罗伯特稍等一会,梳妆完毕就去接见他,而且还把手伸给罗伯特让他吻了一下。

紧张的罗伯特又恢复了洋洋得意的样子,以为女王对他百依百顺,可是他却大大失算了。女王非但没有召见他,相反还下了一道御旨:罗伯特不得踏出寝室半步。罗伯特一下子成了被软禁的囚徒、。

罗伯特的好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1601年2月的一天,罗伯特穿着黑色的囚服,从伦敦塔的监牢里出来,走向希尔塔上的断头台。

一个宠臣落得这样的下场,确实令人惋惜,尽管他和女王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有时候不该知道的千万不能知道,女王的隐私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触及的,知道多了会引来杀身之祸。

中国有句古话:不知者不为罪。是福是祸有时候就在一念之间,一般的人面临突如其来的灾祸,会慌张行事暴露自己,而懂得“糊涂”道理的人,能够面对灾祸机智应付,巧妙地“装作不知道”,从而化险为夷。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家族是东晋的望族,他的伯父叫王敦,任大将军,掌管东晋的兵马大权。在东晋政权中,王氏家族可谓权势之盛,地位之高,无与伦比。

王羲之平时最受王敦器重,王敦把他看作是王家下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因此,经常把王羲之带在身边,留在自己府中生活,这一年王羲之才十一二岁。

王敦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一心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他有一个谋士叫钱凤,一直在给王敦的野心鼓动打气;他自己也存心借此捞个开国元勋,二人气味相投,成为知己。

初夏的一个早晨,王羲之正住在王敦家中,他的卧室恰好紧挨着客厅。王敦起床不久,钱凤急匆匆地走进王府大门,直奔客厅而来。王敦立即到客厅与他见面,钱凤向王敦使了个眼色,王敦叫几个仆人退了下去。二人关起门来,开始研究起“谋反”的机密。

二人叽叽咕咕地谈了好一阵子。王敦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透过窗子,看到对面房间里垂着的帐子动了一动。这使他想起侄儿王羲之还在床上睡觉。

起兵谋反可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一旦走漏了风声,身家性命将彻底毁灭,王敦和钱凤对此是十分清楚的。此时的钱凤两眼露出了凶光,他对王敦说:“大将军,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啊!”钱凤这是怂恿王敦去杀王羲之。

王敦心一横,“飕”的一声,拔出了寒光逼人的青龙宝剑,提剑直奔王羲之床前,当他撩起帐子,正待挥剑砍下去的时候,却突然停了下来,原来他看见王羲之这时睡得正香甜,头歪在了一边,还发出微微的鼾声。

王敦十分爱惜自己的侄儿,庆幸自己的密谋并没有被侄儿听去,于是,打消了杀侄儿的念头。王敦收回宝剑插入鞘中,拉着钱凤走了出去,一场虚惊就这样过去了。

殊不知,当时王羲之的心紧张得都要堵住嗓子眼了,他尽力使自己平静下来,两眼闭着,神态自若,完全像睡着一样,一点破绽也没有露出来,王敦因此才没有下手。

王羲之这次装“糊涂”装得真是太成功了,他自己救了自己一命。

一个人知道的事情越多,危险也就越大,因为这可能涉及隐私或秘密,而这些隐私或秘密又是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所以,有些事情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即使知道也要假装不知道。这才是高明的处世之道。

3.把智慧藏起来,做个糊涂的精明人

智慧是自己用的,不是给人看的,知道的人太多了,智慧就不灵了

曾国藩曾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这句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君子的才华不要急着显露,应该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展示出来,平时应该做到真人不露相。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卖弄才华,不懂得收敛光芒,结果招惹了一身麻烦。而那些真正身怀绝技的人都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才华隐藏得非常严密。

古往今来,很多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明白“成大事者要懂得深藏不露”的道理,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一味的去博取名声,许多东西虽心知肚明,却不露痕迹,在关键时刻才会显示自己的本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深藏不漏的高人。

当时秦国自恃强大,四处征战。有一次,秦国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因为在长平遭到惨败后兵力不足,渐渐抵挡不住了。赵孝成王要相国平原君想办法向楚国求救。平原君决心亲自去楚国谈判,争取联楚抗秦。

出发之前,平原君打算带20名文武双全的人一起去楚国。要从手下的三千门客中挑选20个人确实不容易,挑来挑去,只挑中了19个人,最后的一个人却怎么也选不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坐在末位的门客站了起来,自我推荐说,“我来当这最后一个吧!”

平原君看着这张陌生的面孔,问道:“先生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来有多长时间了?”那个门客平静地说:“我叫毛遂,来到主人门下已3年有余。”

平原君摇了摇头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冒出来了。可是先生来到这儿已经3年了,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您这个人……”

毛遂解释说:“你平时看不见我,那是因为我平时不爱出风头,不争名夺利。”

很多人都认为毛遂在说大话。可是平原君欣赏毛遂的胆量和口才,就决定让毛遂跟他一起去楚国。

来到楚国以后,平原君跟楚王的谈判进行得很艰苦,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楚王说什么也不同意出兵抗秦。毛遂和其他的门客都在台阶下等着,看到平原君毫无进展的谈判,可是谁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时毛遂高声嚷道:“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还没说完呢?”毛遂一边说着,一边不慌不忙拿着宝剑上了台阶。

楚王听见毛遂的话,非常不高兴:“我正跟你的主人商量国家大事,哪里轮到你来多嘴?还不赶快下去!”

这时候,毛遂已经走到离楚王很近的地方了,他按着宝剑跨前一步说:“你用不着仗势欺人,我现在可以随时取你性命!”楚王看着毛遂手中的宝剑,听他的语气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不得不缓和了口气:“那您有什么高见,就请说吧!”

毛遂详细的分析了当时各国的情况,尤其分析了楚国当时的处境,合纵与否的优势与劣势也讲得非常明白。毛遂这一番话,一针见血,说到楚王的痛处,他不由得羞红了脸,连忙说:“你的一番话让寡人汗颜啊!”

最后楚王同意了合纵抗秦的事。回到赵国后,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事业。

毛遂虽然平时不露声色,在人前总是十分低调,从不表现自己的智慧,以至于主人平原君都对他毫无印象。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毛遂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力挽狂澜,好钢正是用在了刀刃上。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特殊的时期,各路诸侯本身就是杰出的英雄,再加上众多的谋士,一时间,各种人才、怪才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藏器于身的能人,庞统就是典型的一个。

庞统相貌丑陋,天生怪异,因此不太招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后来只得投奔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告诉他说刘备见此信后一定会重用他。

庞统的个性比较刚直,不喜欢那种走后门拉关系的方式,他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刘备见到庞统,多少也有点以貌取人,因此,派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

庞统面对这样的待遇,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众口,他将自己的才华藏了起来,等待时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