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静力:世界如此喧嚣,你要沉心静气
4971800000002

第2章 承载寂寞,忍耐苦痛:心志上要沉得住气(1)

在拼搏的道路上,最怕的是孤独,最难耐的是寂寞,最无法忍受的是痛苦的煎熬。要想到达成功的彼岸,就要沉得住气,撑得住寂寞,耐得住痛苦。化茧成蝶,需要一段寂寞的等待;沉得住气,才能成就人生的精彩。

1.寻梦,就要耐得住寂寞

寻梦的旅途是孤寂的,承载不了寂寞的人,永远到达不了自己向往的那个梦

也许,很少有人能具体地说清寂寞到底是什么,但它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如影随形,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时,寂寞是一种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坚守的考验:有的人能够守住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同时,也是对修炼的考验:有的人面对诱惑,从容镇静,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狱的深渊。

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来自与寂寞奋争的过程。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是生命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一种对人生高尚的信念,对梦想强烈的追求,以及坚韧的持守力和意志力。唯有此,人生始有所成。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从医,世代长者都是远近闻名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在当时社会中,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顾。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又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言闻被儿子的坚诚所打动,终于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加以辅导。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

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遍访名医宿儒。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种人物请教,其中不乏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其中,连《神农本草经》都说不明白的“芸苔”,就是在一位种菜老者的指点下,经过察看实物而得知的: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

如此种种,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他搞清了许多药物存在的疑难问题,终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先后历时27年。

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不小的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寂寞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也不是散淡与停滞,更不是所谓的孤独或寂灭。真正的寂寞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生活境况和生存方式。只有沉得住气的人,才能收获冷静和智慧,不为浮躁世俗所左右,在充足的思考空间中沉淀、积蓄,而后发。

人生不需要急于去发布任何宣言,关键是要诚实而又慷慨地抛洒汗水。特别是在他人与环境对自己尚不理解的情况下,尚能保持住一颗沉稳而平和的心,这便是甘于寂寞的超凡风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正是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大凡最终达到成功彼岸的人,大都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相比于家喻户晓的名作《围成》,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似乎并没有引起十分热烈的关注。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管锥编》的写作环境正好恰切地反映了钱老为人淡泊、寂寞治学的品格。

《管锥编》是一篇体大思精、享名于世的笔记体学术巨着。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地考疏,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而这一巨着,竟是钱钟书在“文革”时被下放到干校期间完成的。从1969—1972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钱钟书老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篇》。

万千个普通人。没有人保证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寂寞不是消极厌世,颓唐沮丧,而是对追名逐利、浮躁骄矜的一种睥睨,是对市侩俗气、纸醉金迷的一种鄙视,是在宁静淡泊、耿介拔俗中默默耕耘的一种精神境界。

正因为这样,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常有着广阔的心灵世界,有自己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更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乐于奉献的情怀。在寂寞中,他们不但默默耕耘,还凭借一己良知和理性,严格地塑造、鞭策并完善自我。如此,人生才不会肤浅,其精彩方才体现。

2.磨砺出宝剑,苦寒出梅香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沉得住气才能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十年磨一剑”,可见此剑凝聚了剑客多年心力,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可知剑刃寒光闪烁,锋利无比,却从未一试。虽说“未曾试”,而跃跃欲试之意已流于言外。这是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一种有志竟成的气度,更是一种成就大器的智慧。

然而在如今的快餐时代,很多人都会以社会过于浮躁为借口,有意无意地就趋向于急功近利。可是,没有这“磨”的精神,在充满崎岖的人生之路上,又怎能坚定不移地朝着那个既定目标走下去?只有这种“磨”,才能体现出一种人生价值,闪烁出一种人格光辉。

有人说,用十年磨一剑,这时间太长了,是浪费青春、荒芜生命。可是,它并非无谓的等待,更有别于怯懦的忍耐。因为,后者只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安逸的变相逃避,长期的磨砺,是为了实现宏大目标的积淀。只有塌下心、沉住气,才能厚积薄发。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是在曹操赤壁之败后投靠他的,这恰好抓住了曹操大败后求贤若渴的机会。但曹操生性谨慎,看得出司马懿胸怀大志,就故意不近身委以重任,而叫他辅佐曹冲。这时司马懿没有选择离去,而是尽心尽力地留在曹冲身边。

在宫廷斗争中,曹冲死于非命,曹操又命他另侍新主。但这时曹丕、曹植、曹彰等前景未明,于是他继续选择了隐忍,为曹冲守灵三年。数年之久,待曹丕前景明朗后,他才重出江湖,加以辅之。

在朝中,曹氏家族一直对他打击中伤,令他几次三番被贬,甚至有性命之危,但他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坚韧挺了过来,最终奠定了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地位,篡得政权。

综观三国,英雄辈出,像蜀国的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吴国的周瑜、孙乾、陆逊等等。但司马懿性格坚韧,不露锋芒。他的隐忍并非无意的等待,纵然在被重臣排挤、不得大势的险恶情况下也能求得自保。因为他时刻不忘自己的抱负,为了终有一日的“薄发”而“厚积”。十年磨一剑,剑一出鞘就能君临天下。

我们练不出关张赵的武艺,也没有刘备的皇室血统,更不能达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我们可以修炼出司马懿坚韧隐忍的品质。

古今中外,但凡成就大事者,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大急大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辉煌事业的重要法宝。在兴建第一个大型屋村黄埔花园屋村的项目上,他就是运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其惊人的耐力获得成功的。

1981年,李嘉诚就准备推出这一宏伟计划。

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的商业办公楼用地,应当补交地皮的差价。而当时正好是地产狂热的阶段,按协议的价格,需补地价28亿港元。权衡之下,李嘉诚不得不暂缓实施了此项计划。

1983年,香港地产业出现低潮,李嘉诚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他仅用3.9亿港元就获得了商业住宅的开发权。这样,李嘉诚就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实施,李嘉诚就赢取了一笔可观的价值。

1984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房地产界又大显神威。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领导的“和黄”共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黄埔花园屋村。这样宏伟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产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在世界范围,它也足可称雄。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李嘉诚及和黄集团能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罕见。地产低潮补地价,地产转旺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出租楼宇,这就是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所在。

在香港,地盘是商业发展的先锋。兴建大型屋村最关键的困难,在于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总是胸怀全局,整天苦思冥想。1985年,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

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岸,与之毗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李嘉诚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

这样,在李嘉诚的运筹帷幄下,他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两大屋村。

两大屋村最后盈利100多亿港元。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也是如此,对它们的构想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过他长期耐心地等待时机、用心策划,在1985年收购港灯,使其构想向前迈了一大步,1988年方才全面推出计划。

李嘉诚是名副其实地“十年磨一剑”。因此,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又不得不佩服他坚持不懈的耐心。

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天分,而是因为他们有志气,更重要的是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在沉稳中磨练身心。无论何时,遇到怎样的困难,成功者都能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磨”的手段,他们具备超凡的忍耐力,总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磨难,从而最终走出困境。

3.“熬”得住,才能挺得起

齐天大圣在老君炉中苦熬四十九天而成火眼金睛,“熬”是一种力量,一旦爆发,必定惊人

“熬至滴水成珠,本身对人生来说,就是一个美妙景象,是一个美好的修炼过程。”这是作家池莉最新集结出版的散文集《熬至滴水成珠》中的一句话。在疼痛和诚挚中,凝聚了她的痛苦、寻觅、沉吟、安宁和喜乐。

的确,人生本身就是一种修炼的过程,这种修炼就是一种“熬”,煎药般的“熬”,煲汤似的“熬”。璞要经过工匠的千雕万凿,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美玉;蛹要经过痛苦的四次脱皮,才能变成翩翩起舞的飞蝶。渴望成功就不要畏惧“熬”的艰辛。李时珍撰写医药典籍,历时27年,访遍名山大川,尝遍百花野草,终于着成《本草纲目》,造福后代。司马迁为给后人留下公平的历史记载,忍辱负重,煎熬十年,终成《史记》,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最详尽的史料。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功者无不具备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心志,才能熬得住艰辛,挺得起人生。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别人需要五年做的事,我做十年;别人做十年的事,我做二十年。坚持下来,即便不成功,也无悔了。”

“熬”的过程可以增强我们的心智,练就忍耐、沉稳与坚韧。在收获平和心态的同时,我们便会逐渐经得住折腾,担得起风浪。苦尽甘来的感觉很珍贵,就像老酒,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能历久弥香。一个“熬”了二十年的人,会有怎样的结果呢?来看看石悦的故事就知道了。

凭着一种“熬”的韧性,二十年来潜心做了一件事,终于让五湖四海的人们几乎在一夜之间承认了他——轰动网络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石悦。

成名之前,石悦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出生在平凡百姓家,性格偏内向;从上学以后成绩一直都是不好也不坏,没有任何特长,一直被老师、同学视为资质平平的男孩儿。

石悦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对历史的痴迷。还在上小学时,当别的男孩子整天拿着变形金刚、仿真手枪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石悦却对历史故事情有独钟。一套《上下五千年》,是他童年、少年时形影相随的“好伙伴”。进入大学,许多同学谈恋爱,玩网游,而石悦仍然将自己的课余时间全都交给了史书。只要一有空,他就会一头扎进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厚厚的历史丛书。

大学毕业后,石悦考取了公务员。他依旧躲进史书中与各朝各代的历史人物交友为伴。石悦成了众人眼中的另类,甚至被大家认为有点儿孤僻。

在实际生活中,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泡吧,也不爱交朋友,一点都不像“80后”的年轻人。下班后,基本上没有任何休闲活动与社交应酬,常常将自己关在狭小的房间里,独自沉浸在那些刀光剑影、富贵浮云的历史往事中,或者奋笔疾书地记录着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直至有一天,一个题目叫《明朝那些事儿》的历史小说帖,在天涯论坛、新浪网站风起云涌,深受网友追捧,每月的阅读点击率超过百万。当很多出版商赶赴石悦的单位争相要和他签订出版合约时,大家方才发觉这个平时毫不起眼、有点木讷内向的青年就是目前网络中鼎鼎大名的当红笔者“当年明月”。

后来,有媒体记者向石悦讨取成功经验时,他调侃地说道:“比我有才华的人,没有我努力;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有才华;既比我有才华、又比我努力的人,没有我能熬!”

这话回答得何等恰切!石悦的成功确实是熬出来的,正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煎熬”,才会换来今天的辉煌成就。

真正潜心做事之人都有体会:成功是“熬”出来的。所谓“熬”,就是一个磨炼心性、平肝潜阳、气沉丹田、聚精会神做一件事的过程和态度。一个“熬”字,多少时光岁月流转、多少点滴琐碎。“熬”字就是“难”字,就是“慢”字,就是“痛”字,就是“忍”字。明白这些转换,才能体会“熬”的无尽内涵。这种“熬”的结果,即便不成功,也诠释了最好的自己。

4.用耐心等待花开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耐心等待时机,才能一战功成

在生活、工作中,很多人常常会期待凡事能一步到位,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比如,电脑的配置不能一步到位,家电的选择不能一步到位,科技的更新不能一步到位,产品的换代也无法一步到位——天下有成之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